植物病理学笔记 下载本文

主要的病原真菌属: 1、锈菌目

1)柄锈菌属(Puccinia):夏孢子单细胞,黄色,外壁有微刺;冬孢子双细胞,有柄;锈菌有两种营养菌丝体:初生菌丝体(单核)和次生菌丝体(双核);锈菌有明显的多型现象 ------引起小麦条锈病 2)胶锈菌属(Gymnosporangium):病叶组织切片的上表皮有扁圆形性孢子器,性孢子器内有性孢子和受精丝;叶片横切面下表皮及栅栏组织形成空腔状的锈子腔,锈子腔内有锈孢子,锈孢子可以成串产生。 -------引起苹果锈病 2、黑粉菌

1)黑粉菌属(Ustilago):冬孢子圆形,黑褐色,表面有微刺 ------小麦散黑穗病 小麦散黑穗病:1. 症状,种子:菌丝体潜伏在胚部,外观无症状。

植株:小穗被毁,失去原有穗形,形成黑粉;黑粉被气流吹散,只剩裸露的穗轴;凡孕藏着病穗的植株,剑叶大多发黄。2. 病原,冬孢子单孢、近球形、褐色,表面有细刺。冬孢子萌发时产生初菌丝(担子),但不形成小孢子(担孢子),由初菌丝的四个细胞,分别生出丝状分枝,有亲和力的分枝结合后,产生双核的侵入丝,侵染为害。冬孢子萌发的条件,温度:5-35℃(最适20-25℃)相对湿度: 56%-95%(最佳90%- 95%)。3. 病害循环,休眠菌丝在种胚内越冬或越夏;初侵染:种子是唯一的初侵染来源(种传病害);再侵染:气流(气传病害)。

2)腥黑粉属(Tilletia):冬孢子萌发产生无隔先菌丝,顶端产生担孢子,担孢子线形,有“+”、“一”性的差异,配合成对,形成“H”状的联结,在接合时,其中一个担孢子的细胞核通过接合管进入另一个担孢子内,形成双核体,双核体萌发后,形成双核侵入丝侵入寄主。 --------小麦腥黑穗病 3)条黑粉菌属:冬孢子结合成外有不孕细胞的冬孢子球,冬孢子球可由一至多个冬孢子组成。 --------小麦秆黑粉病 锈菌的特点:

1) 单主寄生:一种寄主植物

2) 转主寄生:两种不同的寄主植物 3) 多型现象:两种或以上有性孢子 4) 专性寄生:活体寄生

1. 冬孢子:双核菌丝体产生的厚壁双核孢子,一般是在生长后期形成的休眠孢子,黑

粉菌的冬孢子曾习惯称作厚垣孢子,许多冬孢子聚集在一起形成冬孢子堆。

2. 夏孢子:双核菌丝体产生的成堆的双核孢子,作用与分生孢子相似,但两者性质不

同,夏孢子单细胞、球形或卵形,多数胞壁上有微刺。夏孢子萌发形成双核菌丝可继续侵染寄主,连续进行多次。

3. 性孢子:性孢子器产生的一种单细胞、单核的性细胞,与受精丝进行交配。 4. 性孢子器:担孢子萌发形成的单核菌丝体侵染寄主形成的一种有孔口、近球形的结

构,其中产生性孢子和受精丝

5. 锈孢子:双核菌丝形成的锈孢子器中产生的成串孢子,单孢、双核、黄色、球形,

表面有刺或疣。

6. 锈菌中的性孢子与受精丝交配后形成的双核菌丝体产生,因此锈孢子器和锈孢子一

般是与性孢子器和性孢子伴随产生。

7. 担孢子:冬孢子萌发形成先菌丝,先菌丝转化为有隔担子,担子的小梗上产生担孢

子。锈菌的担孢子一般称作小孢子,是经过减数分裂后形成的单核孢子。

12、病原真菌的主要类群——丝分孢子真菌:

----很多腐生,也有寄生。引起多种园艺植物病害。

----生活史中只发现其无性阶段,未发现有性阶段,所以称为半知菌或不完全真菌。当发现时,大多子囊菌,少数担子菌。 未发现有性阶段的卵菌、接合菌以及未发现冬孢子的锈菌;未观察到有性阶段的子囊菌和担子菌

主要特征:

1) 营养体为分枝繁茂的有隔菌丝体; 2) 无性繁殖产生各种类型的分生孢子; 3) 有性阶段尚未发现

4) 分生孢子梗着生的方式、分生孢子的生成方式及形态特征等进行分类。 5) 芽孢纲,丝孢纲,腔孢纲

6) 主要病原真菌:青霉属,曲霉属,链格孢属,丝核菌属,镰孢属,等

丝分孢子真菌简介:指尚未发现有性阶段或根本不存在有性阶段的一大类真菌。 1) 营养体一般是发达的、有隔膜的菌丝体

2) 菌丝体可形成子座、菌核等结构,也可形成分化程度不同的分生孢子梗,其上产生各种

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类型及孢梗束和分生孢子座:无性繁殖大多十分发达,方式有:芽殖、断裂及裂殖,产生各种类型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盘 分生孢子座:分生孢子梗聚集而成,垫状产孢结构 分生孢子梗:菌丝分化而成梗状物

分生孢子器:菌丝体组成,球形,近球形,瓶形,有孔口和拟薄壁组织的器壁,内壁形成分生孢子梗

分生孢子盘:菌丝体组成,垫状或浅盘状,其上有成排的分生孢子梗 分为3个纲:

营养体是单细胞或发育程度不同的菌丝体或假菌丝,产生芽孢子繁殖----芽孢纲(Blastomycetes)

营养体是发达的菌丝体,分生孢子不产生在分生孢子盘或分生孢子器内----丝孢纲(Hyphomycetes)

营养体是发达的菌丝体,分生孢子产生在分生孢子盘或分生孢子器内----腔孢纲(Coelomycetes) 注意:

半知菌包括许多无一定系统发育关系的真菌,归于同一分类单元内的半知菌,并不一定有相近的亲缘关系。 一菌两名

如引起稻瘟病的灰梨孢真菌 正式学名:Magnaporthe grisea 合法学名:Pyricularia grisea 梨孢属(Pyricularia):分生孢子梗细长,3-5枝丛生成束,有隔膜,着生分生孢子的部位有明显的孢痕;分生孢子梨形,顶端稍尖,基部钝圆,并有一短柄,多数有两个隔膜,无色,丛生时呈灰绿色。 --------引起稻瘟病 青霉属(Penicillium):分生孢子梗直立,有时聚合成孢梗束,分生孢子梗呈不对称的扫帚状分枝,分枝顶端为瓶状小梗,小梗上着生成串的分生孢子。成堆聚集的分生孢子呈浅黄绿色。 ---------引起柑桔青霉病

曲霉(Aspergillus spp.):营养菌丝体由具横隔的分枝菌丝构成,无色或有明亮的颜色。分生孢子梗由特化了的厚壁而膨大的菌丝细胞(足细胞)生出。

分生孢子梗常在顶部膨大形成顶囊。顶囊表面产生小梗,小梗或平行簇生于顶囊顶部,或自顶囊全部表面放射状生出,小梗单层或双层。分生孢子自小梗顶端相继形成,具有各种形状、颜色和纹饰,最后成为不分枝的链,由顶囊、小梗和分生孢子链构成分生孢子头,分生孢子头具各种不同的颜色和形状如球形、放射形等。仅少数种能形成有性阶段。

分类依据:1)菌落颜色;2)分生孢子头和顶囊的形状和大小;3)分生孢子梗的长度和表面特征;4)小梗的着生方式和大小;5)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的形状、颜色、大小和纹饰等。黑曲霉,白曲霉,黄曲霉,杂色曲霉等 蠕孢菌类:

1) 平脐蠕孢属(Bipolaris):分生孢子长梭形,深褐色,脐点稍突起 -----玉米小斑病 2) 内(凹)脐蠕孢属(Drechslera):分生孢子圆筒状,深褐色,脐点凹陷于基细胞内

--------大麦条纹病

3) 凸脐蠕孢属(Exserohilum):分生孢子为梭形至圆筒形或倒棍棒状,深褐色,脐点明显

突出

-------玉米大斑病

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细长,暗色,下部挺直,上部呈曲膝状弯曲,单生或丛生

镰孢属(Fusarium):分生孢子梗聚生在分生孢子座上,分生孢子两种,大型分生孢子为多胞、镰刀形。小型分生孢子单胞、椭圆形或卵圆形。菌丝的顶端或中间和大型分生孢子的细胞可以形成厚垣孢子。 ------ 引起棉花枯萎病 1) 黄化型:棉苗子叶或真叶全部或部分褪色变黄,由叶尖开始向内发展,最后,叶片凋萎

脱落。

2) 黄色网纹型:棉苗出土约20天后,幼苗子叶或真叶褪绿变黄,叶肉保持绿色,叶片局

部或全部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状,严重时叶片凋萎脱落。

3) 紫红型:早春气温低而不稳时,棉苗子叶或真叶出现紫红斑,病叶逐渐枯萎死亡。 4) 青枯型:有些棉苗本来长得很精神,两天以后,子叶或真叶突然失水,整株凋萎下垂,

青枯干死

5) 皱缩型:5~6片真叶时,有些叶片往往出现皱缩、畸形,叶色深绿,叶片变厚,节间

缩短,病株比无病株明显变矮 枯、黄萎病的区分:

棉枯、黄萎病为害的棉株,剖视根、茎杆、叶柄可见导管部分已变色。被枯萎病为害的棉株变色较深,导管变为黑色或黑褐色。被黄萎病为害的棉株,变色较浅,多呈黄褐色。 黑星孢属(Fusicladium):分生孢子梗黑褐色,短粗,顶部稍屈,孢痕明显,分生孢子淡褐色,1-2细胞,梨形。 --------梨黑星病 丝核菌属(Rhizoctonia):立枯菌不产生孢子,菌丝初无色,后呈棕褐色,近分枝处形成一隔膜,近直角分枝,明显缢缩。 --------棉花立枯病 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黑褐色刚毛生在分生孢子盘四周或混生在分生孢子梗中间,分生孢子梗短小,分生孢子新月形或椭圆形。 -------高粱炭疽病 黑褐色刚毛生在分生孢子盘四周或混生在分生孢子梗中间,分生孢子梗短小,分生孢子新月形或椭圆形。

壳针孢属(Septoria): 分生孢子器圆形或扁圆形,分生孢子多细胞,细长筒形,针形或线形。 ----------番茄斑枯病

灰霉病:Botrytis

-----葡萄孢属:分生孢子梗和成簇的分生孢子类似葡萄串。 -----凉爽(18-23℃)、潮湿的环境下生长、产孢、释放、萌发和侵染 二、植物寄生线虫:

a) 线虫及线虫病害

b) 植物线虫的形态和结构 c) 寄生性和致病性 d) 生活史及生态环境 e) 寄生线虫的分类

f) 线虫病害的一般诊断技术 g) 植物线虫病害的防治

概述:1)线虫(nematodes)又称蠕虫(helminthes),是一类低等无脊椎动物,通常生活在土壤、淡水、海水中,很多能寄生在人、动物和植物体内,引起病害。2)无处不在 3)危害植物的称为植物病原线虫或植物寄生线虫,或简称植物线虫。 1、线虫及线虫病害:

(1)早期线虫学发展史上的四个里程碑:

---1743年,Needham从病瘪的小麦粒里发现了小麦粒线虫(Anguina tritici),是第一次在植物上发现的寄生线虫。

----1859年,Schacht发现甜菜胞囊线虫(Heterodera schachtii)是欧洲当时最重要的有害生物。 ---1865年Bastian出版了第一本关于线虫的专著,是植物线虫学诞生的标志。

---1885年,Berkeley在黄瓜上发现了根结线虫(Meloidogyne)是世界危害最大的一类线虫。分布广,寄主范围广泛。

(2)植物病原线虫的发现和进展:

---19世纪末发现水稻干尖线虫病,腐烂茎线虫病。

---20世纪50年代穿孔线虫造成柑桔速衰病;椰子红环腐线虫病;马铃薯金线虫病是欧洲另一类毁灭性病害。

---20世纪70年代松材萎蔫线虫病在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发生危害。日本黑松几乎被毁灭。 ---20世纪初,美、加、英、荷、苏等相继成立专门的线虫学实验室。1907年Cobb在美国农业部设实验室(第一个)。(线虫学之父)

---1943年,D-D(二氯丙烯和二氯丙烷)熏蒸性杀线虫混剂的应用。安全,经济,高效,化防。

---1944年,Christie提出根结线虫种内存在小种差异。

---1958年,Hweitt证明标准剑线虫是葡萄扇叶病毒的传播介体。 ---1953年,欧洲线虫学家学会成立,出版线虫学期刊,1961年美国线虫学家学会成立,1969年出版专刊,此后,法、日、印度也成立相应学会和专业刊物。 (3)我国的线虫研究历史:

---1916年,章祖纯报道了小麦粒线虫(北京)

---1940年,朱凤美研制出小麦粒线虫虫瘿汰选机(99%)。 ---1946年,周家炽证明小麦粒线虫是小麦蜜穗病的传播介体。

---20世纪70年代以来开展了许多重要线虫的研究工作。分布,发生规律和防治等。 植物线虫病害概况: ---15-20%的植物病害

---全球每年粮食和纤维作物-高达800亿美元,其中美国损失80亿美元 ---207个属4832种线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