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广东专用练习:第九单元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下载本文

远多于乡村社会”可知,A项不准确;从材料信息可知,上海等城市的洋教与传教士的流言多于乡村社会,但乡村社会的教案却多于上海等城市,说明乡村社会对洋教与传教士反抗更激烈,思想更保守,与乡村自治体系根深蒂固有关,故答案为B项;材料强调乡村社会教案更频繁的原因,与城市的洋教传教士集中现象无关,故C项排除;城市的信息传播速度比乡村要快,故D项排除。

25.从1874年至1877年,《申报》连续刊载了“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进展的相关消息,这是中国新闻史上力度最大、时间最长的冤案报道,引起强烈社会反响,促成了该案的平反。这反映了( ) A.大众传媒开始关注民众生活 B.《申报》的主要功能是时政评论 C.大众传媒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D.《申报》促进晚清司法制度改革

解析:C 《申报》连续刊载了“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进展的相关消息,这属于案件报道,引起强烈社会反响,促成了该案的平反,说明大众传媒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故答案为C项。A项“开始关注”表述错误;B项材料不属于时政评论;D项司法制度改革材料无体现。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26题12分,27题12分,28题14分,29题12分,共50分)

26.乡村是中国人的物质和精神家园。从古到今,乡村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农村经济较以前虽有所提高,但在广南西路、荆湖南路

等广大地区,既不知积肥施肥,也没有水利灌溉工程,耕种灭裂(草率、粗略),种而不莳(移栽),俗名“漫撒”。荆湖南路的西岸地区每欲布种时,则先伐其林木,纵火焚之,俟其成灰,即布种其间,盖史谓刀耕火种也。在许多地区百家为村,有食者不过数家,贫破之人十常八九。另外,宋政府财政吃紧,急于敛财,往往拿商人开刀,特别是活动在农村的中小商人,更成为其苛敛的对象。

——仝晰纲《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

材料二 1933年5月,国民政府成立了“农村复兴委员会”,开始进行农业建设运动。在农村复兴委员会大力倡导下,国民政府裁废苛捐杂税5 200多种,但由于财政吃紧,执行不力。面对灾荒,政府用“灾民之壮者”修路、垦殖、生产,并十分重视灾后并发症的防治,以期弥补传统救灾方式的短效和低效。1934年,行政院设计《农村合作社章程》,推动农民之间的合作。这场运动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初步探索,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收效甚微。

——王军《南京国民政府农业建设研究(1933~1937)》

材料三 80年代中国农村的改革,是在农民的探索与地方开明领导人的支持与相互推动中开始的,粮食等农产品的爆炸式增长,坚定了决策者的信心,最终形成全国性政策。1984年,邓小平考察江苏,当地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使他受到鼓舞,从中看到了乡村振兴与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希望。他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农村改革见效鼓舞了我们,说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

——据萧冬连

《从计划到市场:突破如何成为可能》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农业建设运动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收效甚微”的原因。(5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农村改革成功的意义。(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不同时期我国农村经济对比分析的能力。第(1)问总体把握古代农耕经济这个大方向,结合材料一从区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农村商业等角度概括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从领导机构、削减杂税、构建体系、农民合作等角度概括主要措施即可。第二小问需结合20世纪30年代中国这一时空定位,此时中国内外交困,内有国民政府的黑暗统治,外有日本的侵略,农业建设运动的“收效甚微”是时代背景下的必然产物。第(3)问农村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成功对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有重大意义,同时也推动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作答时需注意这两大方面。

答案:(1)整体有所发展,但部分地区生产力水平低,区域发展不平衡;(答出“部分地区生产力水平低”或“区域发展不平衡”均可得分,其他答案不给分)大部分农民处于贫困状态,生活水平低下;农村商业发展受阻。(4分)

(2)措施:成立专门领导机构;裁废苛捐杂税,减轻农民负担;构建现代

农业救灾体系;组织农业合作社(或推行农民合作运动)。原因: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低,政府财政困难;国民政府的腐败;社会动荡不安;帝国主义侵略(或日本侵华,民族危机加深)等。(5分)

(3)有利于农业经济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推动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创造了条件。(3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9年,撒切尔当选为首相,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撒切尔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取消石油等领域垄断,废除了多项限制经济活动的规定;大量削减福利开支,扩大公共产品市场化。英国经济增长从1982年的-2.2%回升至1988年的5.9%,通货膨胀率从1980年的18%回落至1986年的3.4%。但由于大量国有企业倒闭,失业率由1979年的4.9%上升为1983年的11.7%,此后逐渐有所下降。1984~1985年,撒切尔政府关闭非盈利煤矿,停止对煤矿工业的政府补贴,煤矿工会发动了362天的罢工。在她第三任期内,英国政府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财政赤字终于转为盈余。

——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等

材料二 1978年到1984年,城市企业改革主要是通过扩权让利,使企业拥有一定的经营自主权。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突破把计划同市场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1984年到1988年,国家指令性计划工业产品品种由1 123种减至50种。1983年后,私营经济成批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