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分析稿 下载本文

精神。

第5题在一个大四边形里画了两条相交的线段,把这个大四边形分成4块,要求学生从中寻找四边形。分成的4块,每一块都是一个四边形;分成的4块,每相邻两块拼成的图形也是四边形。加上原来的大四边形,一共能够找到9个四边形。学生看出分成的4块是4个四边形并不难,把相邻的两块看成一个四边形有点难度,找到4组由相邻两块拼成的四边形更加难些,而原来的大四边形往往会被疏忽。这道题的要点,不在于一共能找出几个四边形,而在于能够看出几个四边形,体验两个图形可以拼成四边形。教材的问题“你能找出几个”允许学生有不同回答,既承认学生之间的差距,又尽量缩小差距。

2. 以“做”图形为主要活动,让学生整体感受平行四边形的形状特点。 日常生活中有长方形或正方形面的物体很多,学生接触长方形、正方形的机会也多,而且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明显,学生容易认识。有平行四边形面的物体不是经常看到,学生即使偶尔见过,一般不会留下印象。而且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比较隐蔽,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其形状特点比较困难。因此,教材安排了丰富的认识图形的活动,为学生提供感受平行四边形特点的许多机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

(1) 在学生比较熟悉的物体的图片里,凸显平行四边形。例2呈现了这些物体的图片,用比较醒目的红色线勾画出其中的平行四边形,引起学生对这类图形的关注,引出教学内容。在挂衣架、竹篱笆、楼梯扶手的上面,可以找到许多个平行四边形,以丰富对平行四边形的首次感知。

(2) 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体会平行四边形的形状特点。用三角尺拼成的图形比较规范,给出的关于平行四边形形状特点的信息比较准确,有利于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学生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要了解其形状特点,但不一定用语言描述其特点,而是把平行四边形的形状以图形的形式保留在记忆中。以后第二学段继续认识平行四边形,才指出它的两组对边分别互相平行,现在还没有条件揭示(描述)平行四边形的结构特征。

(3) 给出平行四边形的几何图形及其名称。上述物体上的以及由三角尺拼成的图形,具有相同的形状特点,属于同一类平面图形。教材指出“像这样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给出的平行四边形图形,是具有所有平行四边形共同特征的几何图形,是学生头脑里平行四边形的表象。“平行四边形”是一类几何图形的名称,学生把图形以及名称对应联系起来,就是他们获得的几何知识。

(4) “想想做做”里安排了许多“做”平行四边形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平行四边形的形状特点。人们如果用语言描述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其结构特征可以很清楚地揭示出来。学生还不具备理解平行四边形特点的条件(如两条线段互相

9

平行还没有学习),在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阶段只能感受其特点,不能讲述其特点。学生感受平行四边形特点,需要接触大量的图形,体会一类图形的共同特征。(解读p15第3题:充分展示交流,感受画法不同,三角形个数不同,但它们都是平行四边形)

(5) 把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第5题用4根木条钉一个长方形,它可以拉成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还能拉成长方形。

3. 通过图形的变换,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发展空间观念。 折、分、拼、移等都是变换图形的常用手段。有些变换,改变了图形的本质特征,由一类图形变成另一类图形。有些变换,并不改变图形的本质特征,仅是图形非本质特征的变化。因此,图形变换有利于学生在动态中深刻体会。练习三设计了许多变化图形的活动。

(1) 折纸——改变多边形的边数。第1题,把一张长方形纸看成一个图形,每折一次,图形都会发生一些变化。但有时改变了图形边的条数,有时并不改变边的数量。像教材图示的那样,从四边形变成五边形,接着变成六边形,最后又变成四边形。学生在图形边数的变与不变中,能够获得关于多边形的体验。

(2) 分图——把多边形分成若干个三角形。第2题分别把一个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分成若干个三角形,问题是“各可以分成几个三角形?”把一个四边形分成若干个三角形,分法很多。如画出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能把四边形分成2个三角形;在四边形内确定一个点,分别画出它与四边形各个顶点的连线,能把四边形分成4个三角形。把五边形、六边形分成若干个三角形也可以像这样进行。学生在这道题里应该体会到,多边形的边数越多,像这样分成三角形的个数也越多。这个经验在以后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时候,会很有用处。

(3) 拼图——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在例2中,曾经把两块完全相同的三角尺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第3题的练习,是把两个三角形拼平行四边形,和前面的拼图形很相似,其拼法和结果更具有普遍意义。教材只图示出一种拼法,要求学生想出不同拼法,比例题的要求提高了。这项活动以及相应的拼图经验,在以后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将会使用。第6题的练习是把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和其他图形。

(4) 折、剪、拼图——把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第5题把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图示了两种折、剪、拼的方法,学生可以照着做。这道题让学生体会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不同,加强对平行四边形的直观认识。这里的图形变换活动“倒过来”进行,就能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是以后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开展的活动。

【表内乘法和除法(第三、四、六单元)】

10

前面已经提到,在关乘除法的教学内容在实验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整合。修订的主要方面包括以下9个方面:

1、把乘加、乘减调整到5的乘法口决之后教学。

2、删去乘、除法竖式的教学内容(以上两条前面已经介绍。) 3、提示知识的本质内涵,促进数学理解和体验。

P20主题图,呈现了兔子和母鸡一起的图(图与实验教材一样),但增加了指向性明确的提示语:兔有几个2只?鸡有几个3只?在学生列出连加算式后,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算式的共同点:都是相同数连加,从而概括出两道算式都是“求几个几相加的和”,使学生初步形成对“几个几”的认识。

4、渗透乘除法关系,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题组、表格多次出现) 5、整理乘法表,感受数学美。

6、加强几何直观,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P30以青蛙、小兔跳格子的生动情境,引导学生在直线上分别表示5个3、5个4相加的和,并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这样的活动,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乘法口诀含义的理解,又有利于体会画图描述数学问题的方法。

先是P23在实物图上盖上直条,把实物图转化为直条图,再到p88去掉直条下的实物,逐步实现从实物直观到几何直观的过渡。教学时要注意教材的编排意图,不仅教学这几道题,而且要教学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7、设置开放情境,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P41图中很多实物的数量都是由几个几构成,都可以提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根据乘法意义提出相应问题。

P84解决“一共种了多少棵青椒”这个问题,让学生应分类整理题目的三个已知条件,选择与青椒有关的一组对应数据(种青椒的行数和每行的棵数,求出青椒的总棵树。解决“一共种了多少棵茄子”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把它与青椒比较,同样求总棵树,现在只有茄子的行数,缺少了什么条件呢?经过比较,学生很快会发现缺少了每行的棵数,于是就会明白教材提出“需要补充什么条件”的原因,并会对照青椒的条件来解决这个问题。

8、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发展推理能力。(不同的题目对学生要求不同) P32虽然从2×2,3×3也会推理出4×4,但最好从同组两题的关系进行类推。如1和3的中间是2,1×3+1与2×2得数相彤;2和4中间是3,2×4+1与3×3得数相同;由此推想,3和5中间是4,3×5+1可能与4×4得数相同,这里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发现的规律往下继续推理。

P87教材对学生的要求是结合图形理解算式的意思(颜色、排列),体会到不同算式表示的是同一幅图,同组两题的得数应该相同。至于题组里的规律,不要求学生掌

11

握和应用。

9、渗透画“正”字记录数据的方法,为以后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作准备。(P34) 【第五单元 厘米和米】

1. 与实验教材相比,本单元变化很少,变化的地方先作说明一下。 变化之处:P62例4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

现行教材是这样表述的:可以从刻度“0”开始画,画到刻度“4”的地方。“可以” 一词可以向我们传达这样的信息:量长度和画线段,一般从直尺的“0”刻度线开始。当然,从其他刻度线开始也是可以的。教学应以前者为主,因为从“0”刻度线开始的操作最基本,适合大多数儿童运用,也要引导学生可以从其它的刻度开始。配合这样的编排意图,在“想想做做”第6题中出示了不从0开始量的情况,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交流,得出:线段中有几个1厘米,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还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量出线段的长度,并通过移动直尺,使学生看到:这条线段的长度是确定的,它的长度不会因为直尺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2. 练习十部分习题的编排说明。

第1题,为一些常见物体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如一张床长2()、粉笔盒高8()等。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相结合。为床选择长度单位,要想到家里的床,想到床的长是指什么,想到床有多长,联系这些生活经验,才能考虑数学知识——应该选择哪一个长度单位。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关注刻画物体长度的那个数。计量床的长度,可以用“米”为单位,也可以用“厘米”为单位,使用的长度单位不同,相应的量数不同。反之,表示物体长度的量数不同,相应的长度单位应该不同。这里描述床的长度的数是“2”,它对选择长度单位有决定性影响。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尝试—验证”,即如果选择“厘米”为单位,2厘米是多长?是床的实际长度吗?如果选择“米”为单位,2米是多长?符合床的实际长度吗?在这里可以看到,学生头脑里的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对解决实际问题十分重要。

第4~6题,都是有关长度单位的简单计算,特别是第6题,借助图形直观,显示了两个长度相加是把这两个长度合并。从此以后,教材里将出现有关长度计算的实际问题。

3. 编排“动手做”,让学生在测量长度的活动中有更多的收获。

围绕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线段和测量长度,教材编排了一次“动手做”,包括两部分内容。

第一个内容是测量长方形纸的四条边的长度,并把各条边的长度都记录在教科书里。再认线段和测量长度是这一个内容的重点。长方形的4条边是4条线段,各有多长,是学生应有的认识。正确使用直尺量长度,正确说出线段长几厘米或大约几厘米,是学生应有的技能。至于在测量结果里的一些发现,应该鼓励,不必勉强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