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首句写景,诗人撷取两种景物加以描写,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做到了情景交融。
B、次句直叙其事,“过五溪”写出了友人贬谪之远、道路之艰难,也体现出对朋友的关切之情。
C、后两句是抒情。诗人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予明月,随风飘到夜郎西。 D、后两句与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诗人向苏轼学习借鉴的结果。
(二十三)默写《春望》(杜甫)一诗,回答问题。
1.填空:诗的前四句都统在“ ”中。诗人的视野由远而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 ,再到 ,视象由整体到部分,由浑沌到清晰。后四句由前面的景,写到 ,又描绘出 ,抒发了诗人 感时忧国,思念家人的情怀。
2.作者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寄情于物,托感于景的写法,请把你感受最深的一句写出来,并作点赏析。
答: 3.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 4.“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很有表现力,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你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答: (二十四)默写《登飞来峰》(王安石),回答问题。
1.下列各句中的“寻”与“飞来山上千寻塔“中 “寻”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句是( )
A、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B、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C、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9
D、掘地深逾寻丈。
2.写出与“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诗句意思相同或相似的诗句(或格言、成语)。
答: (二十五)默写《论诗》(赵翼),找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 ) A、诗的前两句诗说李白、杜牧的诗歌万古流传,无人能与之相比,但到了今天也觉得不新鲜了。
B、后两句说国家代代都有有才情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是只有几百年而已。
C、全诗是说诗歌创作要有时代精神与个人独创,反对泥古不化,也即是我们常说的“诗贵创新”的主张。
D、这首诗把抽象的诗歌理论用诗的形象生动的表达出来,特别是“江山”句到了现在已有了更为普遍的哲理意义。
(二十六)默写《渡荆门送别》(李白),回答问题。
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 答: 2.诗歌第四联抒写了诗人 的情感。
(二十七)阅读下面的《秋词》(刘禹锡)和《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然后回答问题。 秋 词 天净沙·秋思 刘禹锡 马致远
自古逢秋悲寂寥, 枯藤老树昏鸦, 我言秋日胜春朝。 小桥流水人家, 晴空一鹤排云上, 古道西风瘦马。
便引诗情到碧霄。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同是写“秋”.两首诗歌表露出诗人的心境有何不同? 答: 2.两首诗相比较.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答:
10
3.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词》的作者刘禹锡是唐代人,《秋思》的作者马致远是元代人。
B、“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大致意思是:我认为秋天的景致胜过明艳美丽、万物更新的春景。
C、《秋词》中“排云上”的鹤矫健凌厉、奋发有为,这一形象冲破了秋天的肃杀之气;《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等形象,则写尽了秋天的肃杀之气。
D、这两首诗同是咏秋之作,所写之景虽不同,但均没有摆脱“悲秋”的情调。读完后,使人悲情顿生。
(二十八)默写《赤壁》(杜牧),回答问题。
1.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诗人杜牧和 合称“小李杜”。
2. 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二十九)默写《过零丁洋》(文天祥),回答问题。 1.“惶恐”和“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说说有哪两层含义? 答: 2.对“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这两句用了比喻,把破碎的山河比作风中的柳絮,把浮沉的身世比作雨中的飘萍。
B、这两句是对偶,“山河破碎”与“身世浮沉”相对,“风飘絮”和“雨打萍”相对。
C、宋朝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的经历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D、这是文章的颈联,形象地反映了当时艰难危亡的形势 3.写出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并举一个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11
答: (三十)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轼)
古往今来,诗人们都喜欢借大自然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当年苏轼被贬黄州,处境艰难,但他在大自然中获得启迪.写下一首首千古名篇。《浣溪沙》就是其中的一首。按要求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写出这首《浣溪沙》词的下阕。 浣溪沙 苏轼
游薪水清采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1. ? ! 。 2.这首词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情怀?
答:
(三十一)默写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1.第三四句表现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 的特点。 2.第五、六句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 3.“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 (三十二)默写《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回答问题。 1.第一、二句中的“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形成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其中蕴涵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第六句“雪拥蓝关马不前”借景抒情,并做到了眼前景与心中情的完美统一。请你对此加以分析。
答:
(三十三)默写《别云间》(夏完淳),对它赏析错误的有一项是(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