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6.3 设备设计寿命 设备名称 大型反应器或容器,包括不可拆卸的内件和催化剂支撑横梁 可拆卸的反应器内件 塔、容器 换热器壳和类似用途的部件 高合金换热器管束 加热炉管 管线 碳钢、低合金换热器管束
6.4 腐蚀裕量
除特殊规定外,容器按SH3074-95石油化工钢制压力容器的规定选取,当由腐蚀速率计算出的腐蚀裕量超过6mm时,应选用更加耐蚀的材料(或复合材料)。但覆层金属不应计入强度。储罐按 GB50341-2003“立式圆筒形钢制焊接油罐设计规范”的规定选取。 a ) 压力设备应基于服役年限来计算腐蚀裕量
1) 在无腐蚀环境作为常规烃类时,碳钢最小腐蚀裕量(CA)为1.5mm;
在正常操作有湿H2S ,碳钢最小腐蚀裕量(CA)应有6mm。
2) 对于其它材质,低合金钢(≥2.1/4%Cr)最小腐蚀裕量(CA)应为1.5mm; 对于≥9%Cr的低合金钢最小腐蚀裕量(CA)应为1.5mm; 对于不锈钢最小腐蚀裕量(CA)应为0mm。
3) 对于关键设备(如反应器、高压容器和炉子)≥9%Cr的低合金钢的厚度为1.5mm 时,最小腐蚀裕量(CA)可以根据业主/用户的要求 增加到3mm。
4) 如果设备有金属覆盖层,仅单纯的覆盖层考虑腐蚀裕量。 b) 内件
1) 对于可拆卸的碳钢内件和≤9%Cr的低合金钢内件,它在与操作介质接触的每一侧
最小腐蚀裕量(CA)应为总的容器壳体的最小腐蚀裕量(CA)的1/2倍。 2) 固定的碳钢内件和≤9%Cr的低合金钢内件,它在与操作介质接触的每一侧最小腐蚀
裕量(CA)应为总的容器壳体的最小腐蚀裕量(CA)的1倍
设计寿命 30 年 20 年 20 年 20 年 10 年 10年 10 年 10 年
3) 一般对于可拆卸的不锈钢(≥13%Cr)内件及有色高合金内件不给腐蚀裕量。但象
某些不可拆卸的内件、反应器的催化剂支撑件等应给出腐蚀裕量。而这样的内件应基于在“设备设计寿命”一节指定的反应器的寿命来确定每一个暴露面的最小腐蚀裕量(CA)。
7 容器工艺设计
7.1 在高低液位之间的液体停留时间见表7.1。
表7.1 高低液位之间的液体停留时间
用途 回流 塔进料 有流量控制 液位或流量串级控制 停留时间 5 min 15 min 8 min 8 min 10 s ~ 30 s 2 min 15 min 8 min 30 min 20 min 15 min 靠加热炉的重沸(对到加热炉的进料) 靠热虹吸的重沸 产品到储罐 产品到其它单元 有流量控制 液位或流量串级控制 直径小于1.2 m 进料缓冲罐 直径在1.2 m和1.8 m之间 直径大于1.8 m 列中的最大者。 7.2 其它:
1)根据内径和2﹕1椭圆或半球型封头定容器大小。
在泵用于保证几个用途的情况下,如回流和液体产品到储罐,相应的容器停留时间是上 2)对于装备和运送应指出已知的限度,如直径、长度、重量。 3)应用阀兰连接。 4)一般采用600 mm人孔。
最小内径应为450 mm,最大尺寸应是保证能进或出的内件。
在板式塔上,在塔顶塔板上部、进料塔板上和塔底塔板下部开人孔。在水平位置和带有可拆卸内件的塔板处设人孔,人孔之间的塔板数不应超过20层。
5)手孔为200 mm。
6)应考虑容器公用工程接口、放空或排凝的接口等。
8 塔板和填料工艺设计
塔选择参数的裕度至少应为正常流率的15%。 8.1 塔板
8.1.1 一般建议采用浮阀塔板,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它类型塔板(如填料塔、舌型塔板)。 8.1.2 浮阀塔的最大液泛因数: a) 真空塔为77; b) 其它塔为82;
c) 直径小于900 mm时为 70。
8.1.3 塔板操作范围至少为正常负荷的50%到115%。 8.1.4 塔板从塔底开始编号。
8.1.5 推荐的浮阀塔板开孔率一般为塔板总截面积的10%~15%,通常为12%左右。 8.1.6 推荐的塔顶空间高度,从第一层塔板到塔顶切线距离一般为1.2 m~1.5 m。 8.2 填料
用填料专利商或有丰富使用经验的填料制造厂提供的计算方法来估算塔径。
9 换热器工艺设计 9.1 一般要求
9.1.1 根据TEMA Class R选定换热器。
9.1.2 为易于清理,当污垢系数为0.0004 h?℃?m2/kcal或更大时,管束按正方形排列方式布管。
9.1.3 塔顶冷凝器设计余量按估算操作负荷的115%或相应的重沸器负荷的增加值两者中的大者来考虑。
9.1.4 考虑热回收系统[即进料(产物)、进料(塔底物)]低负荷的危险,下列余量被推荐:
a) 产物冷却器或进料预热器:冷却或预热负荷负荷的15%或进料(产物)换热器负荷的5%,取大者;
b) 重沸器:进料(塔底物)换热器负荷的5%或重沸器负荷的15%,取大者; c) 塔底物冷却器:冷却器负荷的10%或进料(塔底物)换热器负荷的5%,取大者。 9.2 管壳程流体的确定
一般情况下列介质走管程: a) 腐蚀性介质; b) 有毒介质; c) 易结垢介质;
d) 温度或压力高的介质(必须增加厚度或由碳钢改合金钢时,否则此条不必作为主要矛盾考虑);
e) 当上述情况排除后,介质走管程还是走壳程一般要考虑提高传热系数和充分利用压降。 9.3 防冲板
防冲板与壳体间的通道面积至少要等于进口嘴子面积的1.25倍,愈大愈好。如办不到,则在防冲板上打孔,孔的面积与防冲板四侧通道面积之和应为进口嘴子面积的1.25倍,必须注意孔不要正对着管子。
应在设备表中注明壳程出口,不注明防冲板。 9.4 换热终温
为了合理的规定换热终温,可参考下述数据: a) 热端温差不小于20 ℃; b) 冷端温差分三种情况考虑:
? 1) 一般情况不小于20 ℃;
? 2) 热流需进一步冷却,冷流需进一步加热,则不小于15 ℃; ? 3) 流体用水等冷源冷却,则不小于5 ℃。]
10 空冷器工艺设计
根据内蒙古的气象条件,尽可能多地使用干式空冷器。 10.1 空冷器设计余量
10.1.1 塔顶空气冷凝器设计余量要按估算操作负荷的115%或相应的重沸器负荷的增加值两者中的大者来考虑。
10.1.2 考虑热回收系统[(即进料(产物)、进料(塔底物)]低负荷的危险,下列余量被典型地推荐:
a) 反应器产物空气冷却器:空气冷却器负荷的10%或进料(产物)换热器负荷的5%,取大者;
b) 塔底物空气冷却器:空气冷却器负荷的 10% 或进料(塔底物)换热器负荷的5%,取大者。
10.2 设计温度
10.2.1 干空冷设计温度,如果空冷器被首选,但工艺考虑要求后冷,空冷和水冷之间的温度分界点一般为54 ℃,不大于60 ℃。若物流空冷后不需要后水冷(即要求的物流送出温度大于50 ℃),可以将物流用空冷冷却到所需温度,如柴油产品出装置温度为50 ℃,可以考虑用空冷直接冷却到50 ℃。
10.2.2 空冷器入口温度应尽量降低,可通过换热的方式回收热量,降低能耗。一般空冷器入口温度不宜大于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