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初中物理知识点大全 下载本文

8年级(初二年级)

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

第一节 动与静

第二节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第三节 快与慢

第四节 科学研究:速度的变化 第一节 动与静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2、参照物:

(1)研究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参照物并不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这个物体不动。

(3)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会不同。

(4)静止的概念: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称这个物体静止。

(5)世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也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

第二节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1、长度单位:

①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米(m) ②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③换算关系:1km?103m,1m=10dm=100cm=103mm=106μm=109nm 2、时间单位:

①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秒(s)

②常用单位: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

③换算关系:1h=60min,1min=60s,1s?103ms?106μs。 3、用刻度尺测长度: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刻度尺的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 (2)使用时要注意:

①尺子要沿着所测长度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

②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如因零刻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为零刻线,切莫忘记最后读数中减掉所取代零刻线的刻度值。

③厚尺子要使有刻度面紧贴被测对象,不能“悬空”。 ④读取数据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只写数字而无单位的记录无意义⑤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 ?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⑥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4、时间的测量:

(1)用停表或手表测量一段时间。

(2)采用数脉搏跳动次数的方法估测一段时间。 5、测量误差:

(1)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2)误差不能避免,只能尽量减小,错误能够避免是不该发生的。

(3)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另外,选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也可以减小误差。 第三节 快与慢

(1)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它是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式:v?s/t 速度 =路程/时间 (3)单位:

①速度的单位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组合而成。 ②国际单位: m/s ;常用单位: km/h 。 ③单位换算:

1?1m/s?110001km?3.6km/h h

1km/h?1000m3600s?13.6m/s

3600④速度公式变形:s?vt 或 t?s/v

第四节 科学研究:速度的变化

1、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

(2)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是比较复杂的机械运动。 (3)平均速度:

①平均速度是表示变速运动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②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叫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s/t

③在计算平均速度时,必须注意是哪一段路程(或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物体运动的路程和运动的时间必须一一对应。

第三章 声现象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二节 乐音与噪音 第三节 超声与次声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

声音由振动的物体发出的,不振动的物体是不会发出声音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注意:物体振动不一定发声)

声音的发生是由于物体振动,物体振动才能发声。但不是所有振动都能使人耳有声音的感觉,有些物体振动太快或太慢,我们都无法听到所发的声音。

2、常见物体的发声原理:

人发声——利用声带的振动 笛子发声——空气柱振动

蜜蜂、蚊子——利用翅膀的振动 琴、二胡等——利用琴弦振动发声 鼓、锣等——靠鼓面或锣面振动发声 3、声音的传播条件:

如图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闹钟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我们将会听到闹钟声音逐渐减小,最后消失。若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则闹钟的声音又会逐渐增大。以上现象说明了闹钟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事实表明,声音必须通过一定的物质(如空气)才能传播出去(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不仅仅空气能传播声音,一切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真空不能传声。 4、声音的三个基本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反映声音高低的,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是表示振动快慢的物理量,指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振动频率大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调高,听起来尖细;振动频率小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调低,听起来低沉。

(2)响度即声音的强弱,它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振幅是表示振动强弱的物理量,指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振幅大,声音的响度大;振幅小,声音的响度小。

① 声音的响度还与声音的频率有关,在振幅相同的情况下,一般人感到每秒1000次左右的振动发出的声音响度大。

② 声音的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远近有关,声音向外传播,越来越分散,越来越弱,响度就越小。

(3)音色表征不同声音的特征,与发声体本身的特征有关。音色是我们分辨各种声音的依据,它不受音调、响度的影响。不同乐器,即使发出音调、响度相同的声音,我们也很容易识别乐器种类,不同人发出的声音,就是由于音色不同。

5、人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第二节 乐音与噪音

1、区别乐音还是噪声的方法:

(1)从定义本质上区别:乐音即好听、悦耳的声音,它是发声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噪声即嘈杂、刺耳的声音,它是由发声体无规则振动时

发出的声音。

(2)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超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从这一点看,所有声音都可能成为噪声,乐音在不适当的场合下也可能成为噪声。 2、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到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3)噪声主要来源于人类自身和人类发明的机器。 (4)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①分贝(dB):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它是声音强弱的单位。0dB是人们刚刚能听到的最弱声——听觉下限。

②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学习,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5)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6)减弱噪声的方法:

① 在声源处减弱:可以采用更换声源或加屏蔽罩隔离。

②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建立隔声屏障来反射或部分吸收传来的噪声。

③ 在人耳处减弱:在噪声环境中工作,可以戴上耳塞、耳罩等护耳器具,防止噪声损坏听觉器官。

第三节 超声与次声

1、人能听到声音的条件:

(1)声源、介质和良好的听觉器官。

(2)人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为20Hz~20000Hz。

(3)声音还必须具有足够的响度,才能引起耳膜的振动,使人有听觉。 2、超声: 声音的频率高于20000Hz称为超声波,也叫超声(人听不见)。 3、次声: 声音的频率低于20Hz称为次声波,也叫次声(人可以听见)。

4、超声的特点及其应用:

(1)超声的方向性强:声纳、雷达、探测鱼群、暗礁等

(2)超声的穿透能力强:超声波诊断仪(B超、彩超) (3)超声的破碎能力强:超声波清洗仪、提高种子发芽率

第四章 多彩的光

第一节 光的传播 第二节 光的反射 第三节 光的折射 第四节 光的色散 第五节 凸透镜成像 第六节 眼睛与视图矫正 第七节 神奇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