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冲刺卷 下载本文

17.[答案]C “警示”教育所产生的强化作用属于替代强化。

18.[答案]C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重要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提出了重要的“最近发展区”概念,从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角度为教学提供依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是关于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非常有代表性的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是关于学习的重要教育理论。 19.[答案]C 画示意图属于组织策略。

20.[答案]C 恐惧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恐惧症可分为单纯恐惧症(对一件具体的东西、动作或情境的恐惧)、广场恐惧症(害怕大片的水域、空荡荡的街道)和社交恐惧症

21.[答案]B 反复检查是动作,所以这种行为不属于强迫观念,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二、辨析题

1.正确。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为智力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只有有了某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从事某方面的思维活动,同时知识中也包含有认识方法的启示。掌握知识的过程必然要求学生积极进行认识、思考和判断等心智活动,只有在心智操作的活动中才能发展认识能力。

2.错误。学校与家长、社会的协调的主导力量是学校,具体地主要由班主任来实施。班主任在与社会协调、整合社会教育资源中,可依托社区教育机构的力量。

3.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道德认识是个人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情感在个人品德形成中起重要作用。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外部标识。

4.此观点是正确的。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德育的途径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的道德教育主要有思想品德课和时事政治课,间接的德育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如:思想政治课之外的其它各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工作;劳动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与课外活动;校外教育;心理咨询和职业指导;校园环境建设;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

由此可见,德育的途径和范围非常广泛,甚至包括非学校教育的教育活动中。因此,德育应当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的说法是正确的。 三、简答题

1.(1)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这是课程价值取向定位问题。在如何处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新课程定位在人的发展上,具体指向以能力和个性为核心的发展。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 (2)面向每一位学生。

基础教育是国民的奠基工程,面临的任务既要瞄准知识经济的需要培养高素质尖端人才,又要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培养人才和合格的建设者。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使每位学生都具备一技之长,使全体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人才。

(3)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不能把学生仅仅看成是知识的容器。素质教育所关心的是整个的人,而不只是作为产品的人,是富有创造性的生活,而不只是物质生产的生活。学生的

发展不是某一方面的发展,而是全面、和谐的发展。

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达到了知识习得、思维训练、人格健全的协同,实现了在促进人的发展目标上的融合。 2.教师职业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还要有教育专业素养。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要具有热爱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愿意终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信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比如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重要工具,是传播知识和影响学生的重要手段。没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师,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重视进行科研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融进自己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师的研究还包括教育研究,通过教育研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更大发展。

3. (1)确定班级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规则和秩序;(4)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5)培养集体舆论和班风。

4.学生习得的原理或技能应用于新情境中的迁移能力不是自动发生的,而是通过教学实现的。要想使学生当前的学习对日后的学习和工作及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努力创造条件,积极主动地促进学习的正向迁移。(1)改革教材内容,促进学习迁移。各科教材都有基本概念、原理和逻辑结构,这些内容的组织形成教材体系。教材内容体系的确定,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率、知识的质量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因此必须兼顾科学知识本身的性质、特点、逻辑系统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智力状况及年龄特征,还要考虑教学时数以及教法上的要求,以保证教材的系统性和教学的循序渐进性。(2)从教材的呈现程序方面促进迁移。有利于学习迁移的教材在体系组织上应体现以下要求:①从一般到个别,不断分化。②融会贯通,促进知识的横向联系。③教材组织系列化,确保从已知到未知。(3)改进教学方法促进迁移。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表明,迁移量是随着讲授教材和学习教材的方式而变化的。教学方法是获得迁移的主要手段。许多优秀教师就是使用了最佳教学方法,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去促进迁移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教师可从以下方面改进教学方法:①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②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运用。③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

2015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冲刺卷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终身教育的提出者是()。 A.朗格朗 B.康德 C.杜威

D.裴斯泰洛齐

2.双轨制在()表现得非常典型。

A.美国 B.英国 C.苏联 D.中国

3.确定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凯洛夫的《教育学》

B.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 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D.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4.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 A.课程 B.课程标准 C.课程计划 D.课程目标

5.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这是()。 A.系统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量力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6.看到某件物品时常被其常用的用途所束缚,很难想到它别的方面的功能。这种现象称为()。 A.习惯 B.定势 C.功能固着 D.定向

7.在日常教学中,由于学生表现良好,教师减少其家庭作业的量,教师这样的行为称为()。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消退,

8.个体的动作发展规律,遵循自上而下,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大肌肉动作到精细动作的发展规律,种规律现象说明心理发展具有( )。 A.差异性

B.顺序性和定向性 C.不平衡性

D.连续性和阶段性

9.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A.发展勤奋感 B.培养主动性 C.形成亲密感

D.建立自我同一性

10.有人常常没有理由地一遍又一遍地做出某一行为或某一系列行为,这属于()。 A.广泛性焦虑障碍 B.强迫症

c.创伤后应激症 D.恐慌障碍

11.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方式一般有两种,下列关于它们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常逃学的学生、有学习障碍的学生更适合于进行团体辅导

B.个别辅导是以少数学生为对象,以矫治辅导为主,属补救性的辅导 C.团体辅导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预防辅导为主

D.学校心理辅导有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这两种主要方式 12.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

A.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

B.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 C.学生知的深与知的浅的矛盾

D.教育者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道德水平的矛盾 13.提出德育的社会学习模式的学者是()。 A.科尔伯格

B.彼得?麦克费尔 C.班杜拉 D.皮亚特

14.奠定了班级组织理论基础的著作是()。 A.《论语》

B.《普通教育学》 C.《大教学论》 D.《理想国》

15.当一位新手型教师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上时,那么在教师成长过程中他属于()。 A.关注情境阶段 B.关注生存阶段 C.关注学生阶段 D.关注教学阶段

16.马斯洛将人的基本需要归之为缺失需要与成长需要两大类。下列不属于缺失需要的是()。

A.安全需要 B.归属需要 C.尊重需要 D.审美需要

17.“高原现象”通常发生在技能学习过程的()。 A.初期 B.中期 C.后期

D.各阶段都可能

18.对一个过分害怕猫的学生,为让他不怕猫,可以先让他看猫的照片、谈论猫、远远观看关在笼中的猫;然后让他靠近笼中的猫;最后让他摸猫、抱起猫,消除对猫的惧怕反应。这是一种()行为改变法。 A.代币奖励法 B.行为塑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