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学习指南 - 图文 下载本文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军训、实习、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独立设置的实验课、毕业设计(论文)等。要从学校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出发,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社会实践能力及综合能力。

(四)实行弹性学制

以学分制实施弹性学制并执行相应的弹性学制教学管理办法。标准学制为4年的弹性学习年限为3~6年,标准学制为5年的弹性学习年限为4~7年。

(五)学分学时分配 1.总学分分配

各专业毕业总学分168学分(五年制专业210学分),各类课程学分分配如下:

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占82%左右,其中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分20%左右;选修课占18%左右。

2.总学时分配

(1)按四年标准学制,教学时间为160周(五年制为200周,以下均以四年制为例,五年制按相应比例增加),每学期原则上为20周。课程教学(含实验、课内上机等)约108--118周,军训、入学与毕业教育累计4周,考试7周。周学时应控制在24学时以内。理工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含课内实验、上机)的时间与理论教学时间的比例不小于4:6,其他类专业不小于3:7。

(2)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军训、实习、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独立设置的实验课、毕业设计(论文)等。理工科类专业的集中实践环节累计周数为37周左右(五年制专业为42~48周),经管文法类专业为34周左右。原则上理工类专业毕业设计不少于12周,经管文法类专业毕业设计不少于10周。各专业根据专业性质和需要,可适当增加校内模拟(虚拟)实习和课程设计门数。

(3)学分与学时折算关系:理论课程:16学时/学分;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30学时/学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1周/学分。

(六)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由院(部)自行确定,每学期考试课程一般不超过4门。

(七)主辅修制、双学位制

1.每个专业(没有三届毕业生的新专业除外)都应为其他专业的学生辅修本专业制订相应的辅修专业教学计划,辅修教学计划所列课程应包括该专业至少2/3的主要课程,且总学分不低于40学分(含必修和选修)。辅修专业教学计划单列。辅修某一专业的学生,必须按相应辅修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修读课程,且至少完成20学分。

2.每个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本科专业(没有三届毕业生的新专业除外)都应为其他学科的学生修读本专业制订双学士学位教学计划。计划所列课程应包括本专业全部专业主要课程,且总学分不低于90学分(含必修和选修)。双学士学位教学计划单列。跨学科门类修读双学士学位的学生,必须按相应双学士学位教学计划要求修读课程,并至少取得60学分(含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且符合授予学位条例的规定,方可获得双学位。

(八)第二课堂

营造包括第二课堂在内的多维学习环境,与第一课堂有机结合,扩充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和素质养成的渠道。

形势政策教育、班团活动、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等都是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安排适当的形势与政策教育讲座,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学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认清当前的形势与任务,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珍惜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注重隐性课程建设。积极开展各种文化科技系列讲座、课外阅读活动、社会调查活动、学生科技发明活动,组织各种知识竞赛、文化艺术节、读书报告会、音乐会、书画展等活动,形成良好文化科技氛围,陶冶学生情操。

35

第二课课堂应结合学、团活动开展,要注重实效。第二课堂活动实施学分制,它的组织与管理按《长沙理工大学本科生第二课堂活动管理暂行办法》执行,学生至少获得10学分方可毕业。

(九)教学进程计划表要求中英文对照。 四、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制订人才培养计划,要考虑我校目前的人才培养现状,考虑人才培养工作的三个符合程度,即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学校办学定位及办学理念的符合程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需求的符合程度;各类教学环节、课程设置及结构体系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与具体要求的符合程度。

(二) 要认真分析各学科、专业的发展趋势和本学科、本专业在国内外的发展动态,培养计划要充分体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信息技术进步等的要求。

(三) 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要重视对社会需求的调查研究,充分听取社会对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质量的反馈信息,认真吸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以改进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五、培养计划文本格式要求 (一)培养目标 (二)基本要求 (三)主干学科 (四)主要课程

(五)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六)毕业学分

(七)第二课堂活动要求 (八)弹性学习年限 (九)授予学位

(十)指导性教学进程计划

(十一)辅修专业、双学士学位教学计划

36

长沙理工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推荐书目

一、人文科学类

1.《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著 2.《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马克思著 3.《法兰西内战》马克思著 4.《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恩格斯著 5.《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恩格斯著 6.《自然辩证法》恩格斯著 7.《国家与革命》列宁著 8.《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列宁著 9.《理想国》 (古希腊)柏拉图著 10.《形而上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 11.《论法的精神》 (法)孟德斯鸠著 12.《西方哲学史》 (英)罗素著 13.《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著 14.《经济学》 (美)保罗·A·萨缪尔逊 15.《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J·M凯恩斯著 16.《科学管理原理》(美)F·W泰罗著 17.《管理学》哈罗德·孔茨;海因茨著 18.《从无序到有序》普利高津等著 19.《系统、结构和经验》拉兹洛著 20.《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美)戈布尔著 21.《熵:一种新的世界观》里夫金等著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中国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 22.《结构主义和符号学》(英)特伦斯·霍克斯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23.《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美)阿尔蒙德·鲍威尔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37

24.《现代政治分析》 (美)罗伯特·达尔著,王沪宁、陈峰译 25.《当代史学主要趋势》巴勒克拉夫著 26.《供应学派革命》罗伯茨著 27.《大众传播模式论》麦奎尔等著,祝建华、武伟译 28.《转折点——科学、社会和正在兴起的文化》 (美)弗里乔夫·卡普拉著 卫钢英译 29.《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荀春生等译 30.《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著 31.《人工科学》 (美)赫伯特·A·西蒙著 武夷山译 32.《国富论》 (英)亚当.斯密著 33.《伦理学》(荷)斯宾诺莎著 34.《人性论》(英)休谟著 35.《社会契约论》(法)卢梭著,何兆武译 36.《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德)马克斯.韦伯著,彭强,黄晓京译 37.《乡土中国》费孝通著 38.《飘》(美)玛格丽特.米切尔著 戴侃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版 国际文化出版社1985年版 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 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 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三联书店1985年版 外国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39.《喧哗与骚动》 (美)威廉·福克纳著 李文俊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40.《诗经选》余冠英选注 41.《楚辞选》马茂元选注 42.《汉魏六朝诗选》余冠英选注 43.《唐诗选》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选注 44.《唐宋词选释》俞平伯选注 45.《三国演义》罗贯中著 46.《水浒传》施耐庵著 47.《西游记》吴承恩著 48.《儒林外史》(清)吴敬梓著 49.《红楼梦》曹雪芹著 50.《聊斋志异》蒲松龄著 38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北大出版社1981年版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