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新馆舍规划 下载本文

建筑用地处于校园核心组团,师生们每日往返于教学区与生活区时会从不同方向途经此地。这种穿越的动线吸引了建筑师——是否可以将“路过”的日常行为引入建筑内部?于是,顺应南北走向的动线在建筑体上凹进一个两层挑空的通廊,以期像传统的岭南骑楼一样,既能适应深圳炎热多雨的气候,又能吸引人走进去参与空间活动。图书馆的主入口门厅、学术报告厅、社团活动室和书吧等公共功能被有意地安排在通廊两侧。这样,人们每日的穿越行为既给图书馆带来了公共活动,也使阅览和交流成为师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首层相比,顺应东西走向动线生成的二层通廊则更像公园里的“游廊”。学生们从公共教学楼走来,自西向东可以先途经书吧,走过天井时看到二楼的期刊阅读区和三楼的电子阅览区,路过多功能研修室,穿过竹园,选择进入开架阅览区或者继续前行,在台地上欣赏远山,或径直下台阶到百树园去。老师们则借助半室外游廊的“捷径”自南向北穿过建筑,可以一路走到食堂。由这样上下两条廊道组成的“十”字形游廊系统将不同高度和不同功能的空间剖开,立体地展示给路人。交叉的曰常流线给师生们提供机会在此相遇、停留、参与学术活动,使实体图书馆有机会比虚拟阅读更有吸引力,更鲜活有趣。从平面布局上看,“十”字形游廊系统将建筑分为“西动东静”的格局, 西侧设天井,东侧设内庭(竹园),利用游廊为一至三层的各种室内功能区都建立了视觉联系,步移景异。同时,有意模糊公共区域与私密区域的界定,是对市民等非本校师生持开放的心态,使非读者也有机会在图书馆中自由穿行,促进校内外的学术交流。

附件3

图书馆建筑的功能分区和空间组织

3.1空间构成及功能关系

传统的图书馆功能单一而固定,藏书空间、借书空间、阅览空间彼此分开,各成一体。书库的功能就是用来藏书,阅览室的功能就是供读者用来学习和阅览,很少有藏书的任务。现在图书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功能朝着多层次、灵活性、综合型、高效性发展。

现代图书馆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入口部分:

包括入口、存物、出入口的控制台、门卫管理等。入口处要求与其他部分联系方便,并且便于管理。

图3.1-1厦门大学图书馆入口部分

2,信息服务区:

包括目录厅、出纳台、计算机检索区域等。读者可以由入口直接到达这个区域,并

且能方便地到达各种阅览室。

图3.1-2深圳南山图书馆计算机检索区

3,阅览区:

现代图书馆的阅览区是一个开敞的空间,集阅、藏、借、管为一体,为读者提供多种选择性。

阅览区应能容易到达,并且应与基本书库有方便的联系。空间应有较大的灵活性,适应开架阅览和功能变化的需要。 4,藏书区:

包括基本书库、辅助书库、储备书库、和特藏书库。藏书区与阅览区既要分隔又要有方便地联系。藏书区要有单独的出入口,便于运送图书。 5,馆员工作和办公区:

包括行政办公和业务用房等。办公区要与馆内其他部分有方便地联系。大型图书馆办公区必须有独立的出入口。 6,公共活动区:

包括报告厅、展览厅、书店等。该区属于动态空间,此区域的设置要有一定的独立性不应干扰图书馆的正常使用。

7,技术设备区:

包括空调机房、电话机房、电子计算机机房等技术设备用房。该区域应避免噪声及振动对其他区域的影响,一般常设在地下或顶层。

8,生活区:

大型公共图书馆一般还设有职工食堂和职工住宅等,它们应独立设置出入口,自成一区。

传统图书馆采用闭架管理方式,藏书区与阅览区互相分开,中间设置借书厅来联系借、阅、藏各部分,读者无法直接接触到文献资料。现代图书馆由闭架走向开架的管理方式使藏书区与阅览区合二为一,同时现代图书馆的功能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所以那种固定不变的空间和分区形式必将由一个灵活可变的空间和功能分区所取代。它的目的就是要使读者尽快的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和接受相应的服务。

图3.1-3, 3.1-4, 3.1-5表示几种不同类型图书馆的组成及功能关系。 图3.1-3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功能关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