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了前苏联中轴对称、以主要建筑作为对景的模式,出现了不再追求严格的中轴对称,以山体、水体作为对景的方式。然而,在快速建设的背景下,由于缺乏对于校园历史文化的探索研究和对城市地域特色的归纳提炼,校前空间的景观正呈现出一种新的“八股现象”。有人这样概括现今的校前空间景观:“低头是草坪铺装,平视是雕塑喷泉,抬头见旗杆大门,对面是大楼假山。”除了景观格局的千篇一律,景观的构成元素也出现大量雷同的现象。校园大门作为展示校园形象的窗口在设计中格外受到重视,一些学校片面追求校门的雄伟壮观,不惜工本,斥巨资修建并无实用功能的标志性大门。此种大门追求视觉上的冲击力,却缺乏功能使用和文化内涵方面的设计,往往造成形象上的雷同(图1-5)。山水校园建设理念的提出提高了校园环境质量,而一些高校在基地内本无山、水的条件下,人工填山、挖湖来创造有山有水的校园环境。人为制造的山水由于缺乏生境支持往往变成荒山与死水,校方还需投入资金对其进行持续的整治。校前空间的建设往往对校门、广场投入巨大精力,而对景观设施的个性化设计却缺乏重视。例如,路灯、铺地的设计欠缺对校园使用环境的考虑,与城市中使用相同的样式;校园雕塑的选择缺乏对学校历史、办学精神、地域特点的考虑,不能体现新老高校、文理高校、南北高校之间的个性差异。
1.2 研究的意义
校前空间的景观设计对校园环境与城市环境的塑造具有双重意义。首先,校前空间景观是校园景观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整个景观体系的发端,其景观设计风格体现学校的地域性和学科性差异,也为整个校园景观奠定了基调。进一步来讲,紧邻城市的校前空间在向城市展示校园形象、传达校园文化的同时,本身作为城市构成的一部分,影响着周围区域的城市设计。现今,高校规模的扩大、校前空间功能的复合、教育体系及结构的大规模改革都对校前空间的景观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校前空间景观设计从设计理念到设计方法急需更新。
传统高校由于用地面积狭小的限制,校前空间侧重解决交通问题,景观多为小尺度环境下的点缀式设计,难以形成开放式大尺度的景观体系。不仅如此,以往的校园规划更注重校园内的环境建设,往往忽视了校前空间环境景观与校园景观系统所具有的局部与整体,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与校园其他部分的景观不同,校前空间的景观设计侧重表现礼仪性、标志性、功能性,在缺乏对学校历史、地
4
域特色、学科特色认识的情况下进行设计,往往导致校前空间景观的雷同与校园个性的缺失。
由于校前空间景观设计理念和方法的滞后,暴露出校前空间景观环境的许多问题。例如,创建开放式大学的理念要求校前空间对社会公众开放,实现大学和城市的资源共享,这就要求校前区建筑、设施、景观小品、公共绿地的设计必须便于维护保养,满足满足校内人员使用的同时兼顾社会人员的使用需求。新建校区追求平面构图的完整形式,缺乏对基地自然环境的保护,构成对校园景观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威胁。此外,校园内外环境景观的强烈反差,入口空间尺度与规模的戏剧性夸张,校园景观特色与个性缺失等等问题也成为校前空间景观设计的重点与难点。
因此,在校园景观规划时应重视“社会校园结合部”的环境设计,有必要对高校校前空间的规划进行研究。在理清其结构、功能、规模、形式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已建成的校前空间进行分析研究,总结经验与不足,在校前区景观设计上进行一次反思式的探讨。青岛理工大学黄岛新校区一期工程已于2009年春季陆续开工建设,以校门为开端的校前区建设也将不日展开。本文旨在通过对校前空间景观设计的研究为新校区的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也为国内其他校前空间的景观设计提供项目的经验和启示。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理论
笔者对于校前空间景观设计的研究,是建立在校前空间规划、景观设计、环境心理学等一系列理论基础之上的。
1.3.1 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理论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提出“边界是以线性要素为特征,而区域则体现主题单元的连续性,传达了很强的场所感。”校前空间景观设计中可将城市设计关于路径、区域、边缘、标志和节点的理论加以延伸和借用。校园中的路既是行为联系的通道,也是形象景观的主要场所,同时路旁建筑物构成的空间效果和对景布局能形成好的景观;校园中各功能区易构成独有的形象特征,各功能区特征可由空间形象,建筑艺术来表达,也可用色彩、植物品种来区别;校园边缘是校内外区域边缘形象之间交界处,校园边缘处往往是可建立明显印象的地方;校园标志在校园内令人产生强烈的印象,校园中标志可以是雕塑、门楼或建筑小品及
5
建筑本身;校园节点是景观连续推进的交点,即视线的交点或端点,和因行为停顿而产生视觉流连的地方。
查尔斯·摩尔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是对历史传统采用“拿来主义”的态度,对于传统校园设计应理解到它内在的秩序而不是单纯地落在个体建筑的设计手法上,而是应反映在它与所处文化地域和场所关系上。他对于场所和尺度、空间层次及领域、归属感、连接、功能的综合性等方面人本主义的研究,对现今校园景观设计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中在校前景观设计前需对校园文化和地域性特点进行研究的观点即出自于此。
1.3.2 校前空间设计理论
高校校前空间的设计理论有了系统的阐述。戴志中、褚冬竹、肖晓丽编著的《高校校前空间》(2003)以校前空间的概念、历史沿革为基础,对校前空间的组成部分作了详尽描述,并通过大量优秀国内外实例进行分析,初步建立了该类型特殊城市空间的研究框架。为本文针对校前空间特点进行景观设计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1.3.3 环境心理学理论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与其周围物质的、精神的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日本学者芦原义信所著《外部空间设计》、丹麦学者扬·盖尔的《交往与空间》、清华大学教授李道增所著《环境行为学概论》等环境心理学理论有助于我们了解和掌握师生的日常活动规律,可以为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的研究提供依据。本文的许多研究方法基于此理论。
1.3.4 环境生态学
何镜堂,邓剑虹,涂慧君在《弘扬地域文化创造生态校园》一文中通过对南京邮电学院仙林新校区规划及华东师范大学嘉定新校区规划的竞赛方案分析,从生态和可持续性角度出发,探求了如何将生态、地域、文化等观念与校园环境建设相结合的方法与策略。朱小雷在《大学校园环境的质化评价研究》里提倡将质化方法与量化方法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广州某高校校园环境质量主观评价的案例,对大学校园环境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6
1.4 研究的方法和论文框架
1.4.1 论文框架
大学校园校前空间景观设计 研究的背景 研究的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 提出问题 基本概念研究 校前空间 校前空间景观设计 校前空间的相关概念校前空间设计发展概况校前空间的发展趋势人工景观 校前空间景观构成自然景观 活动景观 不同空间的景观设计校门入口区 校前区建筑 公共开敞空间 道路交通 分析问题
景观设计的内在要求 景观设计的外在表现 校前空间景观设计原则 青岛理工大学黄岛校区校前空间景观设计 解决问题 大学校园校前空间景观设计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