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复习 下载本文

第二部分 文言文复习学案

《湖心亭看雪》

一、原文呈现 见九上教材第12课 二、考查内容 1.文学文化常识 (1)作家作品

★张岱(1597-1689?),一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晚年号六休居士,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时代)史学家、文学家。 (2)文化常识

★小品文是一种寓有抒情意味或讽刺性的短小散文。它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多种样式,古代许多带有强烈感情色彩、语言优美生动的序、跋、记传、书信等等,都可以算作小品文。晚明小品文创作风格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趋于生活化、个人化、不少作家喜欢在文章中反映自己日常生活状况及趣味,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趣尚。 【例1】

1.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及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 C )

A.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作者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

B. 散文诗有诗的情绪与想象,它像诗一样精粹、凝练,也像诗一样分行与押韵,还像诗一样通过物象寄托情感,蕴含哲思,如《金色花》《荷叶·母亲》。

C.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插茱萸、赏菊花的风俗;“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故常在此日开展敬老活动。

D. 古人在表达时常用一些敬辞和谦辞,例如“令”“惠”“高”“贤”“奉”为敬辞,“家”“舍”“敝”“愚”“垂”为谦辞。 2.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及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 B )

A. 《陋室铭》中“无丝竹之乱耳”,“丝竹”泛指各种乐器,其中“丝”指管乐器,“竹”指弦乐器。

B.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它与《大学》《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一共有二十篇,每篇从它第一章中摘取两个字作为篇名,如“学而”“为政”“述而”等。

C. 《世说新语》是南宋临川王刘义庆创作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行》分别出自其《言语》篇和《方正》篇。

D. 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如《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尊君”是尊称对方的父亲,是敬辞;“家君”是谦称自己的父亲,是谦辞。初次见面用“久违”,好久不见用“久仰”,这些是敬辞;自己想法为“拙见”,请人修改为“斧正”,这些是谦辞。 2.背诵并默写课文语句

本课课文是课标要求背诵的篇目,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一定要注意正确地书写。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____(ná)一小舟,拥____(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____ ____(hàng)____(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____长____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____、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____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____。见余大喜曰:“湖中____ ____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____ ____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例2】请根据提示写出正确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独往湖心亭看雪。 (2)雾凇沆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见余大喜曰:“________________!”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4)舟子喃喃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积累重点词、句 (1)重点实词、虚词

★实词:俱、绝、拥、沆砀、焉得、强、及、莫 ★虚词:与、而、其、者 ①天与云与山与水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和 ) ( 表顺承 )

③问其姓氏

( 代词,他的) ( ……的人 )

④更有痴似相公者 (2)一词多义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人世隔绝 ) 湖中人鸟声俱绝 (停止,消失 ) 绝 沿溯阻绝 ( 阻断 ) 往来而不绝者 ( 断,断绝 ) 强 佛印绝类弥勒 ( 极,非常 ) 4.理解领会内容 及 及鲁肃过寻阳 ( 到,等到 ) 徐公何能及君也 ( 比得上 )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和,与 ) 赏赐百千强 ( 有余 ) 强饮三大白而别 ( 尽力 ) (1)本文可谓痴人赏奇景,你认为奇景“奇”在哪里?痴人“痴”在何处?

答:奇景“奇”在雪景开阔纯净,清雅幽深;痴人“痴”在不顾天寒地冻,独自去赏雪,醉心于雪景,闲情雅致异于常人。

(2)请赏析“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表达效果。

答:从听觉角度入手,描绘了一幅冰天雪地的画面:大雪后一片寂静,湖山封冻,人、鸟都不敢外出,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也从侧面表现了作者超凡脱俗、与众不同的闲情雅致。

【例3】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龙井题名记 秦观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选自秦观《淮海集》)

【注释】①秦观:宋代著名词人。文中“辨才”“参寥”两位僧人都是他的朋友。②会稽:今浙江绍兴。③龙井:地名。在今杭州市西风篁岭上,附近产茶。④普宁:与下文”寿圣院”都是寺名。⑤篮舆:竹轿。⑥霁:雨后放晴。⑦雷峰:与下文“南屏”“灵石坞”都是山名。⑧惠因涧:山涧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 (1)以书邀余入山 ( 信 ) (3)谒辨才于朝音堂 ( 拜访 )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

A. 余/自吴兴来杭 B. 皆寂不闻/人声 C. 流水激激/悲鸣 D. 谒辨才于/朝音堂 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译文: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连)头发都能数清。 (2)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

译文:从普宁到龙井亭总共经历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静,听不到人的声音。 4.作者为什么有“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请结合第二段画线处内容简要分析。

答:隐显的灯火、蓊郁的草木和悲鸣的急流所组成的夜景出奇优美、幽寂,让作者悦耳,内心沉静、澄明,故而情不自禁地发出“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

(2)濯足于惠因涧 ( 洗、洗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