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复习 下载本文

第二部分 文言文复习学案 第一讲 《论语》十二章

一、原文呈现 见七上教材第11课 二、考查内容 1.文学文化常识 课内文言文的文学常识多以客观题形式考查,在基础部分的选择题中,2019年新增文学常识题。该类题目涉及到文学常识(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对文学常识的积累大部分来自课内文言文的学习。 【例1】(2019·河北,3)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D )

A.古代住宅旁边常栽种桑树和梓树,后来就用“桑梓”指代家乡。

B.“晋太元中”中的“太元”、“元丰六年”中的“元丰”,都是帝王的年号。 C.“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丝竹”泛指音乐。 D.古代的中国人有“名”有“字”。如杜甫字子美,辛弃疾字稼轩,韩愈字退之。 《〈论语〉十二章》一课,涉及到的文学、文化常识主要有: (1)作品概要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它可以视作先秦语录体散文。共20篇。《论语》的篇名都是从各篇第一章中摘取出来的,没有特别含义。《论语》在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2)重要人物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子”是古代人们对男子的尊称。孔子弟子众多,优秀的有七十二人,其中有十位最突出的弟子,他们被称为“孔门十哲”,课文中提到的颜回、子夏就在其中。孔子被后人尊称为“圣人”“至圣先师”。

(3)古代对年龄的表述

课文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一则名言包含了一些现今对年龄的说法,一般认为,而立之年指30岁,不惑之年指40岁,知天命指50岁,耳顺之年或花甲之年指60岁。还有一些,古稀之年指70岁,耄耋之年指七八十岁和八九十岁的年纪,鲐背之年指90岁,期颐之年指100岁。 【例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C )

A.在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诗中,“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指的是朗朗青天,表明了作者忠于国家的思想感情。

B.孟子以能言善辩著称,他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圣人”。

C.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的表述,像男子二十岁,称为“弱冠之年”,三十岁称“而立之年”,四十岁称“不惑之年。”

D.“四书”“五经”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论语》早在宋代就被列为“五经”之一。 2.背诵并默写课文语句

本课课文是课标要求背诵的篇目,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一定要注意正确地书写。

默写题处在卷面的第一题位置上,有直接默写和理解性默写,古诗默写和古文默写几乎各占一半。近两年来理解性和开放性默写的题目比例增加。它要求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根据句中关键词的提示来确定答案。

★易错字

不亦说乎、愠、罔、殆、一箪食、在陋巷、曲肱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择其善者而从之、三军可夺帅也 【例3】按提示写出相应的句子 (1) ,不亦君子乎?

(2)在《〈论语〉十二章》中,讲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意义的句子是: , 。

(3)古文中有许多含义深远、激发斗志的名句。例如《〈论语〉十二章》中就用“ , ”来激励仁人志士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坚定志向。 3.积累重点词、句

重点词包括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重点句子主要指含有古汉语特殊句式的句子,包括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等。

这些内容会在文言文阅读中考查,虽然河北中考语文的文言文全部为课外篇目,但重点实、虚词的范围仍旧在课内。在复习课内古文时,一定要仔细梳理、记忆典型、常用的实词、虚词。在翻译古文句子时,要对应直译、逐字落实,并且要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规范,原文中省略的部分,要酌情补充出来。

(1)实词 见书下注释

虚词:而、以、者、于、焉

学而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 而 曲肱而枕之 博学而笃志 表修饰 表并列 于我如浮云 必有我师焉 对于 兼词,相当于“于+此”,在其中 表顺承 表转折 可以为师矣 知之者 凭借 ……的人 (2)通假字:说,通“悦”,愉快。 (3)词类活用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4)古今异义

可以:古文中有时是两个词,可,可以;以,凭借。今天“可以”成为一个词,表示可能性。 水:古义指冷水,含义指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

三:古文中有时是虚指,文中“三人”指多人(几个人)。今义“三”只表示基数。 (5)特殊句式

“贤哉,回也!”(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本课涉及到主谓倒装句,这个句式大多起加强语气,强调的的作用。 4.理解领会内容

虽然中考卷面上不把课内篇目当作古文阅读的内容,但是我们可以将理解课文的思路迁移到课外篇目之中。本课课文属于说理议论类篇目,这类文章要求我们读完之后能正确地理解其中包含的道理。复杂的说理类文章还要了解它的论点和论证思路。

《〈论语〉十二章》课文具体阐述了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给我们深刻的启迪与帮助。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习乎?”/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本课成语积累:不亦乐乎、三省吾身、三十而立、从心所欲、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逝者如斯 【例4】(2019·邯郸模拟)

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

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以上,告之曰:“裴矩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倘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

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影也表动则影随矣。”(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唐太宗,李世民。②受赇(qiú):受贿。③司门:官名,掌国门的启闭,检查经过物品,征税并没收违禁品。令史:官名,汉县令属吏的总称。④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用道德加以诱导,以礼教来整齐民心。⑤光:司马光,⑥佞:巧言谄媚。⑦表:测日影的标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上患吏多受赇 患:( 担心 ) (2)罪诚当死 诚:( 确实,实在 ) (3)陛下使人遗之而受 遗:( 送,赠送 )

2.下列选项中的“之”,与“非其性之有变也”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B.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C.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两处) 是 知 君 者 表 也 臣 者 影 也 表 动 则 影 随 矣。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倘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译文:假如每件事都这样做,还用担心国家治理不好吗? 5.司马光认为“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司马光认为原因在于君主,隋朝皇帝讨厌听到自己的过失,因而裴矩只能对君王巧言谄媚;唐朝

皇帝乐于听直言进谏,所以裴矩在唐朝敢于说真话,成为一名忠臣。

【文言文1-课后练习】 1.原文背诵、默写

(1)学而时习之, ? ,不亦乐乎? ,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 ? ?”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 。” (4)贤哉,回也! ,一瓢饮, ,人不堪其忧, 。贤哉,回也! (5)饭疏食,饮水, ,乐亦在其中矣。 , 。 (6)三军可夺帅也, 。

(7)子夏曰:“ , ,仁在其中矣。”

(8)学习知识要不断巩固,这样才能从旧知识中领悟出新知识,《论语》之中用:“ , ”教导学子们。

(9)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教导弟子们注意学习与思考的关系,他是这样说的:“ , 。” (10)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论语》中用“ , ”这句名言印证了这句话。

(11)唐太宗曾说:“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论语》中有一则名言正对应这句话的意思:

(12)《论语》中“ , 。”告诫我们要珍惜时间。

2.请写出3个文中出现的成语:( )( )( ) 3.文学、文化常识

(1)《论语》是 家经典著作,它是记录 的一部书,共20篇。从体例上来说,它属于 体先秦诸子散文。宋代学者将《论语》与《 》《 》《 》合称为“四书”。 (2)孔子,名 ,字 , 时期鲁国人,他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后人尊称为“ ”。 (3)孔子弟子众多,优秀的有七十二人,其中有十位最突出的弟子,他们被称为“ ”,课文中提到的颜回、子夏就在其中。

(4)课文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一则名言包含了一些现今对年龄的说法,一般认为,而立之年指 ,不惑之年指 ,知天命指 ,耳顺之年或花甲之年指 。还有一些,古稀之年指 ,耄耋之年指七八十岁和八九十岁的年纪,鲐背之年指 ,期颐之年指 。 4.重点词语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