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突破训练(智能优化+模拟预测)专题12 文言文阅读 下载本文

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选自《朋党论》)

注①党引:结成私党,互相拉拢。②交疏:交情疏远。③保:关心爱护。 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2.结合文意,用自己的话说说“小人无朋”的原因,至少说两点。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韩 信

[汉]司马迁

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①,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②,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③而进食,岂望报乎!” .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④怯耳。”众辱⑤之曰:“信能死⑥,.刺我;不能死,出我袴⑦下。”于是信孰视之,俛⑧出袴下,蒲伏⑨。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改)

注①无行:品行不好。②漂:在水里冲洗丝棉之类。③王孙:公子,少年。对年轻人的敬称。④中情:内心。⑤众辱:当众侮辱。⑥能死:不怕死。⑦袴:通“胯”,两腿间。⑧俛:同“俯”。⑨蒲伏:同“匍匐”,跪在地上爬行。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人多厌之者 厌: .(2)吾哀王孙 .

哀:

侮:

(3)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3.选文叙述了韩信年轻时的两件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述。

4.当韩信对漂母说“吾必有以重报母”时,漂母为什么会“怒”?请你用原文回答。

5.联系上文及下面的材料,任意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对韩信其人其事的看法。

材料一 韩信起初在汉王刘邦手下做小官,犯法被判处斩刑,同伙十三人都被杀了。轮到韩信时,他对监斩官说:“汉王不想统一天下吗?为什么要斩壮士!”监斩官把这个语出惊人的年轻人带回自己的府第。一番交谈后,监斩官对他由好奇变成了惊讶,随即又变成了钦佩,最后把他推荐给了汉王。

材料二 韩信衣锦还乡后,赐给那位漂母黄金千斤,并任用屠中少年做了中尉。他说:“我忍受了一时的侮辱而成就了今天的功业。”

(三)课内外比较阅读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将兵十万。会有土寇②,自练乡兵与之角③,..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州官使试于一村,沟洫④甫⑤成,水大至,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

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

注①经年:很长的时间。②土寇:土匪。③角:战斗。④洫(xù):沟渠。⑤甫:刚。

1.甲文记叙了作者小时候借书和 的学习经历;乙文中刘羽冲最终抑郁而死的原因是打仗失败和 。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余幼时即嗜学 嗜: .(2)走送之 .

走:

(3)自谓可将兵十万 将: .(4)会有土寇 .

会: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恒独步庭阶,曰:“古人岂欺我哉!”

4.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乙文中的刘羽冲是一个怎样的人。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