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名言 下载本文

欲望已经产生然后才加以禁止,那么教育也不起作用。适当的学习时机过后才去学习,就是辛勤刻苦也难学成。杂乱无章地学习而没有顺序,就会使头脑混乱而失去条理。单独学习而没有学友,就会孤陋寡闻。结交不好的朋友会违背师长的教训。不庄重的交谈,会贻误自己的学习。这六项是导致教育旷废的原因。

44、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

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若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刊,其此之由乎!(《礼记.学记》)

意思:今天的教师,只知道按照课本诵读,大多以居高临下的姿态用告诫的言语方式向学生

灌输知识,急切追求教学速度而不顾学生能否适应。这样就不能够激发学生诚真求学的兴趣,教学要求千篇一律没有根据实际做到有效发挥。其教与学的方法都是违背教育规律的。因此造成的结果是,学生渐渐厌倦于学习甚至怨恨他的老师,只知道读书学习生活的苦与难,却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不知道学习对自身生活的好处。即使完成了他的学业,但是学得快忘记得也快。教育的不成功,原因也就在于此吧。

45、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

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种: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皆进学之道也。(《礼记.学记》)

意思:善于求问的人,如同加工坚硬的木料,先加工容易的地方,然后加工它的节目,等时

间久了,相互和悦地解决了。不善于求问的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如同撞钟,用小的力量叩击则鸣声小,用大的力量叩击则声音大,等到它的声音从容舒缓地休止了,然后使它的声音全部鸣响出来,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与此相反。这都是进学的道理啊。

46、 古之学者,虽问以口,而其传以心;虽听以耳,而其受以意。

故为师者不烦,而学者有得也。??以谓问之不切,则其听之不专;思之不深,则其取之不固。不专不固,而可以入者,口耳而已矣。吾所以教者,非将善其口耳也。(王安石:《书洪范传后》,见《王文公文集》卷三十三)

意思:古代学者向老师请教, 虽然用嘴求问, 而老师传的却是自己的心声; 虽然是用耳来听,

而接受下来的却是老师的思想。 所以作为老师应不厌其烦地讲授, 这样学生就有所得益了……我以为询问不深切的人, 他听讲授也不会专心; 思考不深入的人, 他吸取的知识也不牢固。听人讲解问题不专心(专注)学习(掌握)知识(道理)不牢固(扎实)却能够学到的,(其

实只是)到口耳(这一步)罢了。我所教导给你们的,不是要你们练好你们的口耳(或:不是只要你们达到口耳之学的目标)啊!

47、 孔子教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盖不待愤悱而发,则知之

不固,待愤悱而发后,则沛然矣。学者须是深思之。思而不得,然后为佗说,便好。初学者,须是且为佗说,不然,非独佗不晓,亦止人好问之心也。(程颐:《河南程氏遗书》,见《二程集》卷十八,第208页)

意思:孔子教导人时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

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48、 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知所益,则学进

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张载:《经学理窟.义理》,见《张载集》,第275页)

意思:所以看书的人, 自己试着解释疑虑 ,思考自己没有想到的地方, 每天知道一些

有益的事, 学习就会有进步, 在不值得怀疑的地方有疑虑, 也是进步。

49、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陆九渊:《语录下》,见《陆九渊集》

卷三十五,第472页)

意思:读书做学问就怕发现不了问题,只有带着问题学习才能进步。

50、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一)

意思:说 开始读书学习的时候,一定要能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并在学习中解决它,最

后达到学习的都没有疑问了,这才是真正长进了。

51、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陆九渊:《陆九渊集》卷三十六,

第482页)

意思:学习贵在有疑问,有小的疑问,就有小的进步;有大的疑问,就有大的进步。 52、 人皆寻乐,谁肯寻苦?读书虽不如嬉戏乐,然书中得有乐趣,

亦相从矣。(王筠:《教童子法》,见《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页)

53、 知之必好之,好之必求之,求之必得之。古人此个学是终身事,

果能颠沛造次必于是,岂有不得道理?(程颐:《河南程氏遗书》,见《二程集》卷十七,第181页)

54、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孔丘:《论语.雍也》) 意思: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55、 “乐则生矣”。学至于乐,则自不已,故进也。生犹进。(张载:

《经学理窟.学大原(上)》,见《张载集》,第282页)

意思:教育要重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学生心中有喜悦,有浓厚的兴趣,则其进步是非常大的。

56、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丘:《论语.为政》) 意思: 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57、 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 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

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孟轲:《孟子.告子(上)》)

意思:眼睛耳朵这类器官不会思考,所以被外物所蒙蔽, 一与外物相接触,便容易被引

入迷途。心这个器官则有思考的能 力,一思考就会有所得,不思考就得不到。这是上天特

意赋予我 们人类的。

58、 “格物“者,格,至也,物者,凡遇事皆物也,欲以穷至物理

也。穷至物理无他,唯思而已矣。(程颐:《河南程氏外书》,见《二程集》卷四,第372页)

59、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程颐:《河

南程氏遗书》,见《二程集》卷二十五,第324页) 意思:学习必须以思考为根本,思考就能得到知识,不思考就得不到知识。

60、 人思如涌泉,浚之愈新。(程颐:《河南程氏遗书》,见《二程集》

卷二十四,第314页)

61、 致思如掘井,初有浑水,久后稍引动得清者出来。人思虑,始

皆溷浊,久自明快。(程颐:《河南程氏遗书》,见《二程集》卷十八,第226页)

意思:一个人要解决一个困惑, 或者困难问题, 需要一步一步, 如掘井. 也就是说, 处理

问题要有耐心细心. 当他用耐心细心去明白其中道理以后, 才可以 很快成功.

62、 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朱熹:《朱子语类》卷十) 意思:指读书多而只是泛泛浏览而不思考其中所包含的道理,反而不如对其中一些书加以

认真研读,深入思考,领会其中的精髓,这样的收获会更大些。

63、 学问须严密理会,铢分毫析。(朱熹:《朱子语类》卷八) 意思:学问必须要严格谨慎对待,细微地去分析它

64、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

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浪漫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法,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童蒙须知》,见《五种遗规》)

意思:我经常说读书有三到:心到 眼到 口到。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看的就不仔细,

心思和眼睛都不转移了,就算口里在大声的读书,也绝对不能记住,记住了也不能长久。这三到里面,心到最重要。心思已经到了,那么眼睛和口还有不到的道理吗?

65、 致知之途有二;曰学曰思。学则不恃己之聪明,而一唯先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