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WASP主流文化的存亡 下载本文

美国WASP主流文化存亡探析

【摘 要】美国核心文化—wasp文化面临诸多挑战和威胁,其中以移民影响最为突出。欧洲移民比例的下降,拉美裔、亚裔移民比例的增加引起美国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美国社会“变色”—拉美化。本文从移民的同化、融合、多元共存角度出发,总结出“同化”论终究要被“多元文化论”代替。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双语主义的流行,美国将成为多种文化共存的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 【关键词】 wasp文化 移民(immigrants) 归同盎格鲁论(anglo-conformity) 熔炉理论(melting-pot) 多元文化论(cultural pluralism) 引 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出现、通信和交通运输的完善、人口流动幅度的上升、美国成为一个多元文化、多民族、多种族的国家。在这个移民国家,多元文化论崛起,人种、民族和性别意识抬头,这种现象威胁着美国身份和占据主导地位的wasp文化。进入20世纪以后,以拉美裔和亚裔为主的移民涌入美国。这些移民在实现自己梦想的同时依然和母国保持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他们把母国的文化带入美国、在母国进行经济教育等投资,因此这种文化植入逐渐地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美国的社会结构。全球化、多元文化理论、世界主义、移民贬低和反对国家特性的情绪都冲击着美国人的意识。在这种情况下,自殖民地时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wasp主流文化就受到

了极大的挑战和威胁;主流文化这一理念逐渐被“多元文化”理论所代替。

wasp主流文化地位的确立

作为美国特性的wasp文化涉及四个主要组成部分:人种、民族属性、文化(最突出的是语言和宗教)以及意识形态。wasp文化源于来自大英帝国的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代表着以白色人种—英格兰人(englishmen)为主的盎格鲁-新教文化。美利坚民族形成时到19世纪中期这个新国家的基本特征是:以英语为主要交流工具;以白人为主体;以英裔人为主要人群;以基督新教为主要宗教信仰。早期移民把自己的文化、语言、宗教、习俗和政治制度带到“新大陆”这片土地上。在母国文化的影响下,早期移民在艰苦的环境中移植wasp文化,贬低其他文化、宗教和信仰,形成了 wasp文化的主导地位。

第一,早期移民或因政治迫害、或因宗教、或因经济原因涌入“新大陆”,这样的相似性为其融合为一体创造了基本条件。 第二,作为白色人种,早期移民代表着英格兰社会的主流人群。外貌的相似性和语言的共通性使得早期移民在美国东海岸诸州落户并始终坚持盎格鲁-新教文化。

第三,早期移民享有共同的宗教信仰,因为大多数移民是新教徒。早期13个殖民地移民主要来自于英格兰:作为安立甘教会迫害者的后裔,他们带有强烈的清教色彩。

基于以上诸多相似性,第一批欧裔移民形成了wasp文化(盎格鲁-新教文化)。有着坚实基础的此文化在殖民地时期、甚至从17世纪后期到20世纪早期一直占主导地位,成为美利坚民族的核心文化。

wasp主流文化地位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族群、种族的移民涌入美国使wasp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威胁。美国历史上有两次著名的移民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1880年~1924年)和1965年以来的移民潮。从殖民地时期到20世纪初期,涌入美国的移民主要来自于欧洲:从1840年到1890年欧洲移民占据移民总数的90% (boyer,2001: 361)。这批欧裔移民几乎完全同化,融入美国的社会和文化。后者,称之为“新移民”和前者的老移民在语言、宗教、社会习俗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尤其是文化上给美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二战后,拉美裔移民成为20世纪后半叶美国移民的主流。到了20世纪中后期,拉美裔和亚裔移民在数量上超过了欧洲移民,使得种族冲突、同化问题更为突出。由于拉美裔、亚裔移民在肤色、语言、宗教、文化等各方面与白色人种有着巨大差异,所以这些移民很难融入美国的核心文化—wasp文化;相反他们在不同方面挑战并威胁着此核心文化。

1.“同化”理论

wasp主流文化的统治地位一直延续到20世纪早期。随着美国工

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移民来到了美国寻求自己的“美国梦”。英裔移民已逐步被日耳曼人、爱尔兰人、意大利人所取代,从而形成了亚文化与wasp主流文化的冲突。一些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坚信所有的移民应该被“同化”(assimilation)或者“美国化”(americanization)以维持wasp文化的核心地位。美国政府与此同时要求同化移民,要求所有移民学习并接受盎格鲁-撒克逊新教文化、彻底摒弃母国的文化传统,成为“百分之百的美国人”。 美国社会学家密尔顿· m·戈登(milton· m·gordon)提出“同化”论或者“归同盎格鲁论”(anglo-conformity):无论民族、种族、宗教,在美国只有主流地位的wasp文化,“要求移民及其后裔必须接纳盎格鲁-撒克逊的文化标准,一切外来的移民民族集团,都应该在各个方面向它看齐”(李小兵,2008:197)。这种理论在20世纪初占主导地位。戈登在《美国社会生活的同化》写到:第一阶段的移民如下列公式描写的方式相处:a+b+c+…=a—a代表wasp文化;b和c分别代表不同的族裔文化,暗示了在美国的不同种族将会被彻底地美国化、屈从于wasp文化(袁明,2003: 51)。1919年路易斯·布兰代斯法官宣布移民美国化意味着“必须采用这里普遍流行的服装、举止和习俗……用英语代替母语,不得有双重国籍和双重忠诚”(huntington, 2005: 100)。这种理论及强迫性的“美国化”表明了美国政府保持其人种高度纯洁之决心,也体现了其对亚文化之担忧。

20世纪中叶,教育成为同化(美国化)移民的主要手段。各地学校均坚持让移民子弟接受“盎格鲁-新教传统和价值观”。20世纪70年代后,东欧移民的第三、四代已经完成了同化过程,旧文化所剩无几。其标志,外语在教堂中不再使用,教会出版物和宗教仪式全部改用英语—wasp文化之标志。 2.多元文化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戈登以下面的公式描述了在第二阶段移民和盎格鲁-撒克逊人之间新的社会关系:a+b+c+…=e(袁明,2003:51)。这样的公式意味着来自不同地域、拥有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移民能够形成新的美国文化:经过在美国社会的共同生活,不同族裔移民(a,b,c)成为有美国特质的“e”,意味着移民学习接受wasp文化的同时保持自己所剩不多的母国文化。由此可以看出随着不同种族文化进入美国社会,尽管其政府要尽力维持其主流文化的地位,维持完整的美国特性,美国主流文化已逐渐受到移民文化的挑战。 多元文化论和多样性理论意识形态的出现,损害了美国的文化核心和“美国信念”的合法地位。1915年,“同化”理论受到“多元文化论”(cultural pluralism)的挑战。哈佛大学教授霍瑞斯·卡伦(horace kallen)主张的沙拉理念或“多元文化论”针对熔炉理念和盎格鲁-撒克逊至上论而提,是一种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地位、捍卫少数民族权力的民族理论(李小兵,2008:198)。这一理论提出美国文化不再是单一的wasp文化,而是众多文化并存的多元文

化的组合。从上个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因为经济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政治原因,移民有所减少。然而美国经济之迅猛发展需要更多的人来为美国服务,基于此从1960年到2000年美国社会发生剧烈的变化。各个民族必须在以欧洲白人基督教文化为主体的美国社会中求生存和发展,与此同时他们也把自己民族的特点、理想、观念、思想、道德和人文精神都带到了这片土地上。多元与一元的差异性突现,族裔要求权利的呼声逐渐高涨,并最后以多元文化形式体现出来。伴随着20世纪下半叶民族运动、妇女运动的呼声,解构主义这一术语在美国社会学领域日益流行。解构主义者提倡双语教育和语言多样化,主张各群体的权利和种族权利,粉碎着美国具有核心文化这一说法。

“多元文化理论”不仅描述了美国当时的社会现实,而且还是个社会学理论。美国政府鼓励移民保持其原籍、文化和民族特性,以赞助性行动来保持移民的种族特性。随着这一理论的提出,“百分之百的美国人”变成了用连字符号连起来的美国人,例如墨西哥美国人、日本美国人、爱尔兰美国人等。这一理论反复强调了来自不同民族种族的第二代或者第三代移民尽力保持自己母国文化、语言、宗教的心愿,同时反映了他们同母国之间的情感联系(boyer, 2001:16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飞速发展并且成为世界强国,其经

济发展需要大量的各国人才为之服务,因此1965年开始了第二次移民潮。1965年通过的《移民法》取消了1924年以来占据重要地位的移民数量配额制,并且规定是否移民主要取决于移民的技术和专业而非其国籍。受此法案的影响, 取代欧洲移民,拉美裔和亚裔移民成为移民主力。1965年后80%多的移民主要来自于亚洲和拉丁美洲,其中墨西哥人、华人、菲律宾人和韩国人数量最多(boyer, 2001:364)。

如表一所示,1965年后移民特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姬虹,2008:47)。

第一,移民数量的变化:欧洲移民从37%减少到9.6%; 其他各洲和亚裔移民都从13%增加到39%(梁茂信,1997:87)。第二,肤色的变化:白色人种的低出生率和拉美裔人的高出生率影响了第二代、第三代美国人;白人和黑人的跨种族婚姻改变了美国人的肤色。一些社会学家认为美国人逐渐变为“褐色”,有色人种数量的急剧上升和社会地位的上升,从根本上动摇了以盎格鲁-新教文化理念主导的美国族群结构。种族的多元、文化的多元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社会学家戈登(gordon)以公式a+b+c+…=ea+eb+ec+…来表示在第三个阶段民族交流和共同生活的结果产生出保留了各民族、种族(母国)文化的“美国人”(袁明,2003:52)。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说明了美国现有文化的多元性,也说明了其wasp主流文化地

位所受到的挑战和威胁。 3. wasp主流文化之将来

一些人口学家预测到2050年时非洲移民、亚裔移民和拉美裔移民总数将比美国总人数的一半还要多,而且美国不再是主要的白人社会。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非洲裔达到3400多万,占总人口的12.3%;西班牙美国人达到3500多万;亚裔美国人达1000多万,占总人口的3.6%;而且现有的250多万美国人都有印第安血统(戴炜栋,2003:54-81) 。按照这样的速度,这种假说在50年后就会成为现实。

美国一浪一浪的移民潮冲击和改变着美国的人种组成,使美国在不断变色。当非白人总人口向半数进军时,何谓主流社会?何谓亚文化?当盎格鲁-新教文化受到威胁时,美国白人是否会像其父辈一样展开白人本土文化保护运动?当美国白人地位和利益受到威胁时,激烈的种族冲突还会上演吗?笔者认为各种族、各族裔文化“融洽相处”、“和睦共处”才是美国多元文化并存之真谛。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在平等中互相交流,在融合中取长补短,在互动中共同发展才能真正体现美国民族的多元性。 结 语

在多元文化的“碰撞”、“冲突”、“磨合”中,wasp文化的存亡是一个历史过程,呈现动态性。从美国社会现有的多元文化、多种族现象以及2008年奥巴马当选为美国第一任黑人总统来看,“归同盎

格鲁论”已经被“多元文化论”取代。美国不再是一个有自由的个人组成的民族,而是保存了种族特点与传统的社团组成的民族,因此美国核心文化—wasp文化以及创立美国统一品格的思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威胁。 参考文献:

[1]boyer, paul s.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united states history[m]. ox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2]huntington, samuel p.程克雄译.我们是谁?—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3]戴炜栋.美国社会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4]姬虹.美国新移民研究:1965年至今[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5]李小兵,田宪生.西方史学前沿研究评析[c].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6]梁茂信.1940-1990年美国移民政策的变化与影响[j].美国研究,1997,1.

[7]袁明.美国社会与文化十五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