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几乎是同时传入的。在理论上,二者常常被认作社会主义的两个不同的流派。很多无政府主义者即使很清楚这两股社会思潮的差别及其对立的情况,也试图求同存异,调解二者的对立。因此在两种社会思潮的原则界限为明了之前,凡是涉及一点生产资料公有,财产平均分配的抓张,都被囊括进社会主义名目之下,这种笼统的认识,使在西方早已壁垒分明的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传入中国后却被“和谐”于“新思潮”的宣传中,界限变的模糊起来。然而最终,理论上的分歧也必然导致思想上的离异,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五四”时期,此二者也将分道扬镳。
无政府主义是一种超越现实的理想主义。当人们把它作为一种现实的社会目标来追求时,必然陷入幻想。但当人们把它看作一种对现实社会的反动时,却取得了追随的价值。超越现实的空幻性与贴合时代的现实性,构成了无政府主义的二律背反。无政府主义的最后破灭缘于这个二律背反,同样,它兴盛一时的魅力也是这个二律背反作用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意义是重大的。从政治角度看,这场论战直接影响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没有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想上的分离,无产阶级的政党组织就不可能诞生。从思想角度来看,这场论战则是一个主义筛滤的过程。从20世纪初开始,社会主义在各种新思潮中成为最为引人注目的一派,而直至“五四”时期,“社会主义流派,社会主义意义都是纷乱,不十分清楚的”因此相信无政府主义的嘴上不离社会主义,相信马克思主义的人也赞同社会主义。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受过一些影响,恽代英,澎湃,周恩来等具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都曾不同程度上受到过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这些现象正是社会主义思潮传入中国后浑浊不清的结果。马克思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实际上起到了清除社会主义思潮中杂质成分的过滤作用。这场论战使追求进步的青年知识分子不断人情无政府主义的空想性,反动性,加之无政府主义实践的挫败,许多原来信奉无政府主义的青年转向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也正是在这场论战中,确立起中国先进思潮的主流地位,担负起中国革命的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1]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M].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9
[2] 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史[M].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12 [3]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M]. 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12
[4] 中国近代社会文化思潮研究通览[M].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4
[5] 王程程 胡宗俊.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三次论战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 枣庄学院学报,2011.8
[6]黄有璋“三次论战”与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捍卫[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