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双肢构造箍筋,其间距不宜大于300mm。
6.1.7 楼板中非预应力纵向受力钢筋可均匀布置,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50mm。在筒芯间肋宽、筒芯端距以及箱体间肋宽范围内,钢筋可适当集中配置。
楼板中无粘结预应力钢筋可布置在顺筒方向的肋宽、横筒方向的筒芯端距、箱体间肋宽和楼板周边的混凝土实心部分,且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92的规定。
6.1.8 当现浇混凝土空心楼板中内模布置区域需要开洞时,应在洞口周边设置实心加强带并配置附加钢筋。
6.1.9 空心楼板的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率、温度收缩钢筋的配筋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有关规定,配筋率按空心截面的实际面积计算。当内模为筒芯时,横筒方向的纵向受力钢筋和温度收缩钢筋在单位宽度内的配筋量宜与顺筒方向相同。
6.2边支承板楼盖
6.2.1 边支承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中,梁、板的配筋构造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有关规定。
6.2.2 边支承板楼盖结构中,墙边或梁边的实心板带宽度可取为0.2hs,且不小于50mm。
6.2.3 边支承板楼盖角部应配置专门的构造钢筋,构造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配筋的范围从支座中心起,两个方向的长度均为所在区格板短边跨度的四分之一;
2 每方向单位宽度内的配筋数量宜与楼板短跨的正弯矩配筋相同; 3 板面配筋宜从板角向内,且平行于板角45o线;板底钢筋宜垂直于板角45o线。
4 板面、板底配筋也可采用钢筋网片,网片两个方向的配筋数量均同第2款的要求。
6.3柱支承板楼盖
6.3.1 柱支承板楼盖中,区格板周边的实心部分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无梁的柱支承板楼盖,柱上板带的实心部分宽度不宜小于柱或柱帽两侧各100mm;
2 带梁的柱支承板楼盖,当梁宽不大于柱宽时,同第1款要求;当梁宽大于柱宽时,柱上板带的实心部分宽度不宜小于梁宽两侧各100mm;
3 柱周围的楼板实心部分在冲切破坏锥体底面线以外不宜小于(h0/2+100)mm。
6.3.2 柱支承板楼盖结构中,若设置柱项托板,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托板在每个方向的边长不宜小于该方向楼板轴线跨度的六分之一; 2 托板厚度不宜小于板厚的四分之一
6.3.3 柱支承板楼盖中,楼板的配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板面负弯矩钢筋在边支座的锚固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中的受拉钢筋确定:对无特殊规定的板底正弯矩钢筋,其在边支座的锚固长度不得小于150mm.边支座的锚固长度从边梁内边算起,对无边梁的楼盖,从边支座柱中心线算起。
2 沿板的无支承的自由边,垂直于自由边的钢筋应向下弯折至板底。当配置焊接钢筋网片时,宜设置u形构造钢筋井与板顶、板底的受力钢筋搭接。 3 柱上板带受力钢筋
1) 1/2的负弯矩钢筋从柱边或柱帽边向区格板内延伸的长度不应小于区格板挣跨的三分之一,其余钢筋的延伸长度不应小于净跨的五分之一;
2) 正弯矩钢筋均应通长布置,钢筋的连接部位应设置在中间支座柱或柱帽两边向区格板延伸三分之一净跨的范围内;
3) 1/2的正弯矩钢筋在边支座的锚固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中的受拉钢筋确定,其中应有不少于两根钢筋通过各柱截面。 4 中间板带受力钢筋 ,
1) 负弯矩钢筋从柱边或柱帽边向区格板内延伸的长度不应小于区格板净跨的四分之一;
2) 正弯矩钢筋均宜通长布置,钢筋的连接部位应设置在中间支座柱或柱帽两边向区格板延伸三分之一净跨的范围内。
5 在楼板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区域内,应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2002第10.1.9条的规定设置温度收缩钢筋。
6.3.4 对于带梁的柱支承板楼盖,当柱上板带的梁与板截面抗弯刚度比值α大于1.0时,应在楼盖角部按本规程6.2.3条的要求配置构造钢筋。
6.3.5 抗震设计时,对无梁的柱支承板楼盖,应在柱上板带中柱(或柱帽)两侧各1.5hs(有托板时,hs取托板与楼板厚度之和)范围内设置暗梁。
6.3.6 抗震设计时,无梁的柱支承板楼盖中的配筋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等代框架梁宽度内不少于1/2的钢筋应配置在暗梁内,暗梁下部钢筋不少于上部钢筋的1/2。暗梁内应有不少于1/2的负弯矩钢筋通长布置。等代框架粱宽度内应有总数不少于1/3的负弯矩钢筋通长布置;
2 暗梁应采用不少于四肢的封闭箍筋,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300mm;
3 暗梁的箍筋加密区长度不宜小于3hs。加密区范围内箍筋肢距不应大于250mm,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
6.3.7 抗震设计时,对带梁的柱支承板楼盖,梁的宽度不宜大于柱或柱帽宽与柱两侧各15hs(有托板时,hs取托板与楼板厚度和)之和;梁的配筋构造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建筑抗震设让规范》gb50011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规程》jgj l40的有关规定。 6.3.8 按本规程第4.2.2条的规定设置的框架扁梁,应根据抗震等级按国家现行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进行抗震验算并应符合相应的构造要求。扁梁框架的梁柱节点核心区截面抗震验算应符合上述规范附录第d.2节的有关规定。
6.3.9
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时,宜采用有托板或柱帽的板柱节点,托板或柱帽根部的厚度与板厚之和不宜小于柱纵向受力钢筋直径的16倍。托板或柱帽的边长不宜小于4hs及柱截面相应边长之和。
7.1 一般规定
7.1.1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各分项工程的施工及验收除应遵守本规程的规定外,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有关规定。 7.1.2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应有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施工质量控制和质量检验制度。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施工项目应有专门的施工技术方案,并经审查批准。
7.1.3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中内模的安装应按模板分项工程的要求进行施工质量控制和验收。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尚应对内模安装进行隐蔽工程验收。 7.1.4 对现浇混凝土空楼盖结构中的钢筋混凝土梁、板,其模板应按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起拱高度宜为跨度的2/1000~3/1000。
7.1.5 在钢筋安装、预应力筋敷设、内模安装及预留、预埋设施安装的过程中均应事先划线定位。对内模必须采取防止漂浮的有效措施。 7.2 内模验收 7.2.1
筒芯进场时,应按同一生产厂家、同一材料、同一生产工艺、同一规格且连续进场的筒芯不超过5000件为一个检验批,检查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并进行抽样检验,其质量应符合本规程3章的有关规定。当连续3批一次检验合格时,可改为每10000件为一个检验批。
对每个检验批筒芯的外观质量应全数目测检查,其质量应符合规程3.2.2
条的要求。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筒芯,应进行修补。
对每个检验批应随机抽取20根,进行尺寸偏差检验;检验合格后,
从中随机抽取3根筒芯按本规程附录a的规定进行单位长度质量、抗压性能、抗振动冲击性能和吸水率检验。 7.2.2
当抽取的20根筒芯试件尺寸偏差量测结果符合本规程3.2.3条的合格点率不小于80%,且没有严重超差进,该检验批的尺寸偏差可判为合格。当合格点率小于80%但不小于70%时,应再随机抽取20根试件进行检验,当按两次抽样总和计算的合格点率不小于80%,且没有严重超差时,该检验批的尺寸偏差仍可判为合格。如不能符合上述要求,应逐件量测检查,剔除有严重超差的试件。
7.2.3
对抽取的3根筒芯试件均应进行单位长度质量、抗压性能、抗振动冲击性能和吸水率检验,当检验结果符合本规程3.2.4条的要求时,该检验批的物理力学性能可判为合格。
如某检验项目不符合要求,应再随机抽取3根试件对该检验项目进行检验。当3根试件的检验结果均符合要求时,该检验批的物理力学性能仍可判为合格。 7.2.4
其它内模进场时,应对外观质量、尺寸偏差、物理力学性能按检验批进行验收,其质量应符合本规程第3章和相应产品标准的要求。检验批量和抽样数量可由各方协商确定。
7.2.5 如有特殊需要,还可根据相应要求进行专项性能的抽样检验,检验
方案可由各方协商确定。 7.3.施工技术
7.3.1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的主要施工工序可按图7.3.1确定。 图7.3.1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主要施工工序示意
注:1 图中中间工序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筋敷设、预应力筋张拉工序用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2 施工过程中,预留、预埋设施施工应适时插入。
注:1 图中中间工序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筋敷设、预应力筋张拉工序用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2 施工过程中,预留、预埋设施施工应适时插入。
7.3.2 内模在运输、堆放及装卸过程中应小心轻放,严禁甩扔。内模宜采用专用吊篮运至作业地点。 ·
7.3.3 内模在安装过程中,应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保证其位置准确和整体顺直,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内模的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2 区格板周边和柱周围混凝土实心部分的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 3 内模底部宜用混凝土垫块或撑筋垫起,内模间肋部应采取可靠的定位措施。
7.3.4 在施工中筒芯需要接长时,可将筒芯直接对接:对需要截断的筒芯,应采取有效的封堵措施。
7.3.5 施工过程中应防止内模损坏。对板面钢筋安装之前损坏的内模,应予以更换;对板面钢筋安装之后损坏的内模,应采取有效的封堵措施。
7.3.6 内模抗浮技术措施应在检查确认内模位置、间距符合要求后施行。对单个内模与楼板底模均应采取抗浮技术措施。
7.3.7 施工过程中的预留、预埋设施安装应与钢筋安装、内模安装等工序平行交叉进行。 7.3.8 预留、预埋设施(预埋水平管线、电线盒等)宜布置在楼盖结构的实心区域、楼板肋宽或简芯端距范围内。当预留、预埋设施无法避开内模时,可采取断开或锯缺口等措施进行避让,但事后应进行封堵。在管线交叉或特别集中处,可采取换用小尺寸内模等措施进行避让。
7.3.9 浇筑混凝土之前,除应对钢筋和预留、预埋设施的安装质量进行检查验收外,尚应按表7.3.9进行检查验收,符合规定要求后,方可浇筑混凝土。 表7.3.9 内模安装检验批质量验收
序号 检查项目 质量要求 检查数量 检验方法
1 内模规格、数量 应符合设计要求 全数检查 观察,辅以钢尺检查 2 安装位置和定位措施 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间距、肋宽、筒芯端距、板顶厚度、板底厚度允许偏差为±l0mm内模底部和肋部定位措施符合要求 在同一检验批内,内模位置抽查5%且不少于5个定位措施全数检查 对照施工技术方案,观察和钢尺检查
3 抗浮技术措施 抗浮技术措施合理,方法正确 全数检查 对照施工技术方案,观察检查
4 内模更换或封堵 应防止内模损坏 全数检查 观察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