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空气无组织颗粒物采样 下载本文

实用标准

4) 当对被测单位既要进行有组织和废气净化监测又要进行无组织排放监测时,应尽可能在满足无组织监测的条件下同期进行监测。

5) 在通常情况下,选择冬季微风的日期,避开阳光辐射较强烈的中午时段进行监测是比较适宜的。

四、现场气象条件的简易测定和判定

对现场的气象条件进行简易测定和判定,是设置监控点(即采样点)的依据,亦是确定本次监测在何种气象条件(适宜程度)下进行的真实记录,下面列出的测定和判定应在采样起始前进行。

4.1风向和风速的简易测定

将风向风速仪置于被测单位开阔地带。若现场无适当的开阔地带,可将风速风向仪置于高处(但一般不超过15m)进行风速风向测定。

按照仪器说明书的规定,打开风速风向仪的开关,开始读数,每隔1分钟读一个即时风速和风向值,连续测定10分钟,共得到10个风向值(精确度5度)和10个风速值(精确到1.0m/s)。如果当时的风向和风速变化较大,感到10分钟的测定仍显不足,可适当延长测定时间。

由10个风速读数计算得10分钟平均风速;由10个风向读数计算得到平均和风向变化的标准差(±S度)填入表1中。

风向和风速的测定除采样之前进行外,还应在采样过程中重

文案大全

实用标准

复1~2次,如发现风向有显著变化,应移动监控点位置后重新采样。

4.2局地流场的简易测定

当无组织排放源的下风向具有一处或多处建筑结构,或存在其他影响气流运动的地形变化等,以致可能影响污染物的迁移途径时,必须进行局地流场的简易测定。

以单位平面布置图为参照,自无组织排放源为起点至拟设置采样点(监控点)的途径之中,凡气流运动可能因受阻而改变方向之处的上方和下方,均应设置局地流场的测点,选定后的测点应标于单位平面图上,并同时标上测点编号等标记。

局地流场的简易测定仍使用风速风向仪,在一个测点只测定1分钟平均风向,必要时可重复测定1~2次。

将局地流场的测定结果填于表2中,同时还要将各测点的1分钟风向标明于单位平面图。

对标有测点流向的平面图进行仔细分析,得到比较完整的局地流场图,要特别注意分析可能存在的复杂局地流场,若发现测点和测试的数据不够,应进行必要的补测,直至弄清楚局地流场情况为止。

五、各气象因子于无组织排放监测适宜程度分类 5.1适宜程度的分类方法

依据各气象因子的数值分为四类。

a类: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适宜于进行无组织排放

文案大全

实用标准

监测;

b类:较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较适宜于进行无组织排放监测;

c类: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较不适宜于进行无组织排放监测;

d类:很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不适宜于进行无组织排放监测。

5.2风向变化的适宜程度分类

平均风向本身对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没有意义,用10分钟平均风向的标准差代表风向变化的大小,其对无组织排放监测的适宜程度分类见下表;

表 1 风向变化的适宜程度分类

风向变化大小(±S°) 适宜程度分类 <15° a 15°~29° b 29°~45° c >45° D

5.3风速的适宜程度分类

以平均风速(以可以10分钟平均风速测定值为依据)来划分其对无组织排放监测适宜程度。见下表

表 2 风速变化的适宜程度分类

平均风速(m/s) 适宜程度类别 备注 1.0~2.0 a 2.1~3.0 b 3.1~4.5 c >4.5 D 风速小于1.0m/s应看做是静风或准静风,该种情况下的无组织排放监测另有说明

文案大全

实用标准

六、无组织排放监控点的布设方法

1、 在单位周界外设置监控点的方法(适用于除现有污染源无组织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氟化物之外的监控点设置)。

2、 一般情况下设置监控点的方法

所谓“一般情况”是指无组织排放源同其下方向的单位周界之间有一定距离,以至可以不必考虑排放源的高度、大小和形状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排放源可看作为一点源。此时监控点(最多可设置4个)应设置于平均风向轴线的两侧,监控点于无组织排放源所形成的夹角不超出风向变化的±S°(10个风向读数的标准偏差)范围之内。

在单位周界外设置监控点的具体位置,还要考虑到围墙的通透性(即围墙的通风透气性),按以下几种方法监控点:

(1) 当围墙的通透性很好时,可紧靠围墙外侧设监控点。 (2) 当围墙的通透性不好时,亦可紧靠围墙设监控点,但把采气口抬高20~30cm。

(3) 围墙的通透性不好,又不便于把采气口抬高,此时,为避开围墙造成的涡流区,宜将监控点设于距围墙1.5~2.0h【h为围墙高度(m)】,距地面1.5m处。

3、无组织紧靠围墙时的监控点设置方法

排放源紧靠某一侧围墙,风向朝向与其相邻或相对之围墙时,如该排污单位的范围不大,排放源距与之相对或相邻围墙(单位

文案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