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路线地质调查和填图以及多重地层划分对比打下基础。火山岩剖面的选择应尽可能通过火山机构中心部位,比例尺一般为1∶5000,火山机构及重要接触关系段采用比例尺为1∶2000。
侵入岩剖面 投标区内的侵入岩面积不大,在剖面测制时应根据同源岩浆、异源岩浆演化理论及变位花岗岩特征,详细研究侵入体的各种基本特征,系统采集岩矿、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等样品,鉴于区内侵入岩同位素年龄匮乏,应选择有代表性的侵入体采集同位素年龄样。对同源岩浆演化的侵入岩,详细调查侵入体之间的接触关系,确定侵入时代及其顺序,研究侵入体的演化特征、就位机制、成矿、控矿因素等。剖面比例尺选用1∶5000。
构造剖面 区内规模较大的断裂为条山断裂和喀什尔巴斯套断裂,呈北东—南西向展布;模较大的褶皱为阿品英格塔拉南向斜,研究它们的构造运动特征、变形序次、物质组成等。要注重收集研究各种宏观地质构造如褶皱类型、断裂、节理的性质、规模等方面的资料。同时要注重收集各种产状要素(岩层、岩层层理、次生面理、褶皱及断层的产状、侵入体产状等)。在韧性剪切带发育地段,应借助于不同尺度的中间性弱变形块体和能干性较强的岩层所保留下来的原始信息,结合系统的构造解析方法,建立区内构造变形序列,尽量恢复变质变形地层层序。剖面比例尺选用1∶2000。
变质岩剖面 区内变质岩区出露范围极小,只在晚元古界地层中发育。动力变质作用和接触变质作用广泛发育,对区内矿化的富集有一定影响。接触变质岩石应重点研究接触变质带(热接触岩带)和接触交代蚀变带的分布、物质成分、规模、形态、产状和强度及与成矿的关系,着重寻找接触交代型矿产;针对投标区深构造层次的动力变质变形带依靠遥感异常提取的信息重点寻找破碎蚀变岩型金矿。
设计剖面数量 根据剖面研究内容和布臵原则,共设计安排各类地质剖面31条,剖面总长度112.2千米(附图2)。安排各类沉积岩剖面8条,总长度25.2千米。安排火山岩剖面10条,剖面总长度59.1千米。安排侵入岩剖面14条,剖面总长度27.0千米。安排变质岩剖面1条,剖面长度1.5千米。设计的实测地质剖面见表4—2。剖面测
制前必须进行实地踏勘,踏勘后根据实际露头状况及测制目的,可对设计剖面做适当调整,总工作量以任务书和设计审查意见书为准。
设计的实测地质剖面表 表4—2 剖面 剖面位臵 编号 1 西北部 2 3 4 西北部 北部 东北部 剖面长度比例尺 (km) 3.70 1∶5000 12.4 3.15 9.20 4.5 1.50 1.00 6.8 5.6 0.85 0.7 1.5 3.4 1.3 2.3 1.8 1.4 7.4 0.75 4.9 5.4 1.8 8.8 2.50 1.00 7.1 0.85 2.40 3.8 1.40 3.0 112.2 1∶2000 1∶5000 1∶5000 1∶5000 1∶5000 1∶5000 1∶2000 1∶5000 1∶5000 1∶5000 1∶2000 1∶5000 1∶5000 1∶2000 1∶5000 1∶5000 1∶5000 1∶5000 1∶5000 1∶5000 1∶5000 1∶5000 1∶5000 1∶5000 1∶5000 1∶5000 1∶5000 1∶5000 1∶5000 1∶5000 剖面测制内容 地质复杂程度 红柳沟组、巴塔玛依内山组 复杂 恰干布拉克组、红柳沟组、塔黑尔巴斯套组、乌鲁苏巴斯套组、卓木复杂 巴斯套组 姜巴斯套组 中常 乌鲁苏巴斯套组、黑山头组、姜巴复杂 斯套组 乌鲁苏巴斯套组 复杂 石炭纪侵入岩体 复杂 石炭纪侵入岩体 复杂 黑山头组、姜巴斯套组 复杂 黑山头组 复杂 石炭纪侵入岩体 复杂 石炭纪侵入岩体 复杂 塔黑尔巴斯套群 复杂 荒草坡群 复杂 石炭纪岩体 复杂 塔黑尔巴斯套、卓木巴斯套、乌鲁复杂 苏巴斯套 志留纪侵入岩体 复杂 石炭纪岩体 复杂 巴塔玛依内山组 复杂 石炭纪侵入岩体 巴塔玛依内山组 姜巴斯套、巴塔玛依内山组 三工河组、西山窑组 克安库都克组 三工河、西山窑组 石炭纪花岗岩 石炭纪侵入岩体 石炭纪侵入岩体 八道湾组、三工河组、第三系 八道湾组 石钱滩组 复杂 复杂 中常 简单 复杂 简单 复杂 复杂 复杂 简单 简单 复杂 5 北部 6 中北部 7 东北部 8 北部 9 中北部 10 西北部 11 东北部 12、 西北部 13 中西部 14 中部 15 中部 16 中西部 17 中部 18 中西部 19 中东部 20 中南部 21 22 23 24 南东部 西南部 东南部 中南部 25 南东部 26 南东部 27 南东部 28 中南部 29 中南部 30 西南部 31 西南部 合 计 克安库都可组、巴塔玛依内山组 复杂 2.剖面测制方法及精度要求 剖面测制采用半仪器法,即利用罗盘测制导线方位和坡度,利用
皮尺、测绳测量距离,剖面起止点及重要界线均采用GPS进行定点。要详细记录导线号、导线方位、导线长度、坡度、分层号、分层斜距、各类面理、线理、产状及测量位臵、各类样品采样位臵、照相或素描位臵等。详细逐层记录岩性、岩相、构造、各类样品采集等内容。对重要接触关系、矿化现象、矿化体(点)特征要进行必要的照相、素描。各地质剖面应按剖面性质和实际需要系统采集各类样品。随时画地形线,要求导线平面图与剖面图同时测制,剖面图的绘制采用垂直投影法进行。剖面图长度累积误差图上不得超过1毫米。
对主干剖面的测制,要求全体技术人员参加,以达到统一认识、统一命名、统一工作方法的目的,工作中视实际情况多布臵一些中短剖面,用于专门地质研究的剖面可根据需要调整比例尺。
沉积岩、火山岩地层剖面测制的填图单位与下伏和上覆地层的接触关系清楚,内部层序齐全、清楚,各种重要界面和剖面的顶底无掩盖。
总体上要求各岩类区每个主要填图单元有2 ~ 3条剖面控制,比例尺可根据测制对象及研究需要确定,但不得大于1∶5000。因找矿及完成矿区大比例尺地质草测,布设在矿(化)区的地质剖面比例尺根据需要相应增大。测制中对1∶5000比例尺的剖面,要求凡宽度大于5米的岩性应分层、编录、图示,宽度虽小于5米,但有特殊意义的岩性层如化石层、标志层、含矿层等要分层编录并在剖面图上放大表示。1∶2000比例尺的剖面则以2米为限,要求同上,其他更大比例尺的剖面以此类推
在剖面研究中侧重对金、银、铜、汞等矿化信息的收集与研究,对蚀变带和矿化露头加强观察并采集样品。
第四系地层不布设专门性剖面,可在沟谷切割处布设足够的地质点,研究统计不同成因类型堆积物的厚度、岩性、沉积韵律等。
剖面测制完成后,通过对各条剖面地质资料的综合研究及对比,及时划分测区地质填图单位。
实测剖面图和柱状图制作:一般要求沉积、沉积—火山岩地层要制作实测剖面图和柱状图;第四系堆积物如为水平岩层(倾角小于5°)
只制作柱状图;侵入岩和构造剖面只制作实测剖面图。
(二)地质路线调查
根据工作阶段的划分及工作性质的不同,可分为踏勘路线、系统观察路线和检查路线。
1.地质路线的布臵及精度要求
踏勘路线 选择地质构造复杂、露头良好及交通条件比较好的地段进行,垂直各类地质体、矿化体走向及区域构造线方向布臵,必须设臵一条贯穿全区地质体的踏勘路线。在全面进行野外路线调查之前,全体项目技术人员均须对区内的重要矿(化)点、地层、构造进行踏勘,统一认识,建立填图单元标志,划分填图单元,为全面开展野外地质调查工作打下基础。
系统观察路线 布设原则为在前人工作和遥感地质解译所获认识的基础上,以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和要解决的主要地质矿产问题为依据。地质路线布臵应遵循以穿越法为主,追索法为辅,局部地段二者相结合的原则。配合卫片解译,对主要地质填图单元界线、不整合面、断裂构造、相变带、褶皱构造转折部位、标志层及特殊的化石层、矿化层(带),及其它重要的构造现象(接触关系、构造线)进行必要的追索路线填图。对环状地质体(如部分火山岩、侵入岩),采用放射状地质调查路线进行控制。
地质调查路线的控制程度,根据任务书要求,总长2500~3000千米。根据投标区内实际地形情况,规定每组日地质调查路线长度控制在5~8千米,找矿工作重点区路线间距200~300米;在重点工作区以外的地质复杂区及重要1∶20万化探异常区等,路线间距400~600米;一般区路线间距600~800米;第四系分布区,路线间距1000~1200米。计划单个图幅内控制路线总长度不低于700千米。地质路线上的点距,一般不作规定,但所通过的地质界线、重要接触关系、重要地质构造、或重要地质现象等均应有地质观测点控制,对该类观测控制点的记录务必详实,测量数据准确齐全,并附必要的照片、素描图或录像资料,采集必要的实物标本及各类样品。记录中附上相应的卫片影像及解译资料,以便印证检查。路线调查中发现的矿化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