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结构与设计总结 下载本文

穿法4、应用:装饰织物,服用织物的女士呢、粗花呢三、改变组织点飞数的方向(一)山形斜纹构成:以原斜纹、加强斜纹、复合斜纹组织为基础,变化斜纹线的方向(S的方向),使斜纹线一半向右斜,一半向

左斜织物表面呈现山形纹路。1、经山形斜纹例:

?

① 斜坡长度的概念:Kj为变化方向前的经纱根数------斜坡长度。②表示方法: 斜纹为

基础;Kj=8③组织图画法:步骤:a. 计算组织循环为:Rj = 2Kj-2Rw = 基础组织的组织循环纱线数 b. 标出画图范围和Kj的位置。c. 在第一根经纱与第Kj根经纱范围内画基础组织,从第Kj+1根经纱起,以第Kj根经纱为对称轴,填绘组织点。④上机方法:采用山形穿法。⑤变化山形斜纹在山形斜纹中,不同方向的斜纹线长度相同,即Kj值不变。如果在一个组织循环中改变Kj值,使其长短不同,就得到了变化经山形斜纹组织,⑥应用:经山型斜纹应用较广泛,如棉织物中的人字呢、床单布,毛织物中的大衣呢、女式呢、花呢等常采用此组织。2、纬山形斜纹构成方法与经山形斜纹相似,只是以第一根和第Kj根纬纱为对称轴,组织点上下对称。(二)破斜纹 1、构成构成方法与山形斜纹类似,也是一部分斜纹线向右倾斜,一部分斜纹线向左倾斜,但是在改变斜纹线方向处经纬组织点相反:有一条断界,在断界处组织点呈底片翻转的关系。2、组织图画法步骤:a. 确定基础组织和斜坡长度: 斜纹为基础;Kj=6b. 计算组织循环为:Rj = 2KjRw = 基础组织的组织循环纱线数 c. 在第一根经纱与第Kj根经纱范围内画基础组织,从第Kj+1根经纱起,按照底片翻转法填绘组织点。3、上机方法:穿综采用照图穿法4、四枚不规则缎纹:以 斜纹为基础组织,分别称为 破斜纹和 破斜纹,统称为四枚

破斜纹。因为这两种组织具有缎纹组织的外观效应,也称为四枚不规则缎纹。5、应用:破斜纹组织应用比山形斜纹广泛,因为织物表面有清晰的人字效应。

棉织物有线呢、床单;毛织物有各类花呢、海力蒙。(三)菱形斜纹组织1、构成:织物表面呈现菱形斜纹纹路。在山形斜纹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由经山形与纬山形合并而成。2、表示方法: 为基础组织;Kj=Kw=43、组织图画法步骤:a. 确定基础组织和斜坡长度,例: 斜纹为基础; Kj=Kw=7b. 计算组织循环为:Rj = 2Kj-2=12Rw = 2Kw-2=12c. 标出画图范围和Kj、Kw的位置。d. 在Kj、Kw根经纱范围内画基础组织,再按照画山形斜纹的方法填绘其它组织点。有的菱形斜纹要求交界处清晰,则由经、纬破斜纹联合而成,要按照破斜纹的规律画组织图。4、上机:采用照图穿法5、应用:菱形斜纹一般应用于棉织物中的线呢和床单布,毛织物中的花呢类织物。按照菱形斜纹组织的绘图原理,改变其基础组织,可以得到各种变化菱形斜纹,花型更加美观。(四)锯齿形斜纹1、构成:由山形斜纹进一步变化而成,与山形斜纹不同的是:山峰和山谷不位于同一水平线上,而是呈锯齿状。2、表示方法:例: 基础组织;Kj =8;Sj’=4其中Sj’为锯齿飞数:相邻两个锯齿的起始点相距的组织点数。3、组织图画法:步骤:a. 确定基础组织,例: 斜纹为基础; Kj=8,Sj’=4b. 计算组织循环纱线数:Rj = Rj’×n (Rj’为一个锯齿的经纱根数) Rj’=(2Kj-2)-Sj’=2×8-2-4=10n为一个组织循环中的锯齿数,n= = =2所以Rj=10×2=20Rw=基础组织的组织循环纬纱数=8c. 标出画图范围和Rj’、Kj的位置。根据Sj’画出各个锯齿的起始点。d. 按照画山形斜纹的方法填绘组织点。4、上机:照图穿法5、如果锯齿斜纹的齿顶指向纬向则是纬锯齿斜纹。(五)芦席斜纹(interlacing twill)1、构成:利用改变斜纹线方向—— 一部分斜纹线向右,另一部分斜纹线向左,外观呈芦席状。2、组织图画法步骤:a. 确定基础组织(基础组织一般采用双面加强斜纹)。例:2/2、3/3斜纹为基础;画2/2斜纹为基础,平行线条数为4 b. 计算组织循环为:Rj = Rw =R基×条数=4×4=16;画出组织图范围,并将Rj左右平均分成两部分。c. 在左半部分的左下角开始,按照基础组织画一条右斜

纹线;在右半部,从第一条斜纹线上端向上移动基础组织的连续经组织点数,并以此为起点向下画一条左斜纹线。d. 以基础组织的交错规律画其它右斜纹线。相对前一条斜纹线向右下方移动基础组织的连续经组织点数,画图;同理,向右上方移动相同距离画左斜纹。注意:每条斜纹线长度相等。四、其他变化斜纹(一)螺旋斜纹又叫做捻斜纹,是以起点不同的两个相同斜纹组织,或Rj、Rw相同的不同斜纹组织为基础,经纱(或纬纱)按1:1相间排列而构成。经螺旋斜纹的Rj=两个基础组织的组织循环经纱数的最小公倍数的两倍Rw=两个基础组织的组织循环纬纱数的最小公倍数。(二)阴影斜纹由纬面斜纹逐渐过渡到经面斜纹;或由经面斜纹逐渐过渡到纬面斜纹;或由纬面斜纹逐渐过渡到经面斜纹再过渡到纬面斜纹,得到的斜纹变化组织称为阴影斜纹。Rj=R基×(R基-1);Rw=R基(纬阴影斜纹与其相反)。(三)夹花斜纹夹花斜纹是在斜纹组织中配以方平、重平、或其它小花纹组织,使织物外观活泼、优美,增加花色品种,夹花斜纹的基础组织常为加强斜纹组织。 第三节 缎纹变化组织利用增加组织点法或改变组织点飞数的方法构成。一、加强缎纹(stitched sateen)构成:以原缎纹组织为基础,在其单独的组织点旁增加组织点。但注意增加的组织点不与相邻的经(纬)组织点连接,以保证组织点分布均匀,散开分布。二、变则缎纹 在缎纹组织中,构成一个完全组织循环的飞数值始终不变,称为正则缎纹;如果一个组织循环中飞数是变数,称为变则缎纹(有两个以上的飞数值)。三、重缎纹延长缎纹组织的经或纬向组织循环根数,延长组织点浮长构成。四、阴影缎纹阴影缎纹组织是由纬面缎纹逐渐过渡到经面缎纹;或由经面缎纹逐渐过渡到纬面缎纹;或由纬面缎纹逐渐过渡到经面缎纹再过渡到纬面缎纹得到的。织物表面呈现光影层次,用于提花织物。第四章 联合组织及其织物联合组织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织(原组织、变化组织)按各种方法联合而成。构成方法:1、两种组织简单合并在一起;2、两种组织的纱线交互排列;3、在一种组织上按照另一种组织的规律增加或减少组织点。4、变换一种组织的纱线排列次序。第一节 条格组织一、条纹组织1、织物外观:织物表面具有清晰的条纹外观。2、构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织简单的并列在一起。3、设计注意问题:(1)条纹清晰,界限分明。(2)基础组织的选用:①各种组织的交错次数不要相差太大。使织缩率的差异小。②如果织物要求交错次数相差较大时,(如平纹与缎纹形成缎条)。则调整经纱密度;两种组织的纱线采用不同的张力(两个织轴)。(3)为了使条纹明显,还可以采用不同纱号、不同颜色的纱线与组织相配合。4、画图(1)确定基础组织机每条的宽度、织物密度。(2)条纹组织组织循环纱线数的确定(计算Rj、Rw)(3)绘制组织图,注意起止点,调整Rj。例:组织采用2/2方平组织与2/2↗联合,每条宽度2cm,经密Pj=260

根/10cm.计算每条根数:2×(260/10)=52根考虑到界限分明,调整纱线数:因

此,方平用4×13=52根;斜纹用4×12+3=51根 二、方格组织1、构成:利用两种组织(经面组织和纬面组织)沿经纬向呈格型间跳配置。位于对角位置的两部分组织相同。织物表面呈现方格效应,由于组织的交织规律不同,织物外观也各异。2、设计要求:(1)条格清晰,界限分明。分界处组织点呈底片翻转的关系(上下左右)。(2)位于对角位置的相同组织要保证起点一致,使组织点连续,织物外观整齐美观。3、绘图方法:步骤:①确定基础组织,调整起点,如8枚3飞纬面缎。②把Rj、Rw分成四个部分,根据设计要求可以等分,也可以不等分,先在左下角画基础组织(一般是纬面组织)③其它部分用底片翻转关系画。第二节 绉组织一、织物及组织的外观特性织物表面具有分散的规律不明显的细小颗粒。呈现凹凸不平,有起绉感,好像沙粒洒在地上,平坦中略见起伏。织物表面反光柔和,有弹性,手感柔软、厚实,状如呢类。具有不同长度的经纬浮长线沿着织物的经纬向交错配置,长浮线处:纱线交织不紧密,松软,易向一起靠拢——形成凸起;短浮线处,纱线交织紧密——形成凹下。由于长短浮长线错综排列,使织物表面形成凹凸不平感。二、设计注意要点(1)浮长线不能过长,相同的组织点要分散。(2)浮长线配置不要出现明显的纹路。(3)每根经纱的织缩率应尽量一致。使其交错次数相差不要太大。(4)组织循环经纬纱数不要太小,配置越错综复杂,起绉效果越好。三、组织设计1、增点法以一种组织(原组织或变化组织)为基础,按照另一种组织的规律增加或减少组织点构成。——Rj、Rw是两种组织的最小公倍数。2、移绘法将一种组织的经(纬)纱按一定比例间隔移绘到另一种组织的经(纬)纱之间。——把两种组织按一定的排列比

相间排列。3、调整同一种组织的纱线排列次序用这种方法绘作绉组织时,一般是以变化组织为基础组织,然后变更基础组织的经(纬)纱排列次序而成。4、旋转法以一种组织为基础经旋转合并而成。在选择基础组织时,一般选同面组织或每根纱线上经纬组织点相近的组织,同时组织循环不要太大,因为经旋转合并后组织循环经纬向各扩大了一倍,使所用的综片数增加,给上机带来一定的困难。5、省综设计法设计步骤为:①确定综框的提升规律——绘制纹板图②画穿综图方法:把Rj分成组,每组经纱数等于综片数,Rj=60第一组顺穿,其他各组根据原则排列。边画穿综图边画组织图,随时调整。第三节 透孔组织一、织物特点织物表面具有均匀分布的明显的孔眼。——外观类似纱罗组织,又称假纱组织。服用面料的浮长线一般小于五个组织点。一般织物轻薄,适用于夏装,透气性好,在织制透孔组织织物时,密度不宜太大,否则透孔效应不明显。透孔组织还可与其它组织联合形成条纹和花型,美观凉爽不稀松。二、织物外观孔隙形成

的原因以图为例, (3、4)经、(1、6)经纱按平纹组织与纬纱交织,经纬组织点相反,

因此(3、4)经之间,(1、6)经之间不易向一起靠拢。二、五纬纱在织物的正反面均为纬浮长线,有拉拢力,使(1、2、3)经纱向一起靠拢,(4、5、6)经纱向一起靠拢,因此在3、4经之间,1、6经之间形成纵向缝隙。同理,(三、四)纬、(一、六)纬纱按平纹组织交织,经纬组织点相反,因此纬纱之间不易向一起靠拢。2、5经纱在织物的正反面均为经浮长线,有拉拢力,使(一、二、三)纬纱向一起靠拢,(四、五、六)纬纱向一起靠拢,因此在三、四纬之间,一、六纬之间形成横向缝隙。从而在织物表面形成孔眼。三、设计注意问题1、浮长线不宜过长,一般服用3根,不长过5根;工业用可为7根,9根2、织物密度不宜太大——否则孔眼效果不好3、上机织造时应注意:为使孔眼明显,同一组经纱穿入一个筘齿中,甚至在每组经纱之间空出一至两个筘齿。穿综可以用间断穿法。四、简单透孔组织①确定其组织循环纱线数。简单透孔组织的Rj=Rw,并且为偶数,常见的有R=6、R=8、R=10、R=14几种。②在意匠纸上画出组织图的范围,并把Rj、Rw分别分成两组。③在组织图的左下角填绘基础组织,使得连续的浮长线分别构成“十”字、“井”字、“田”字型。④按照底片翻转的关系画出其余的组织点。第四节 蜂巢组织一、织物特点从简单蜂巢组织织物的外观可以看出,其表面具有规则的边高中低的四方形凹凸花纹,状如蜂巢,故称为“蜂巢组织”。经为浮长线均由长到短逐渐过渡,织物一般较厚实、松软,吸湿性、保暖性好。在服用织物中常采用简单蜂巢组织或变化蜂巢组织与其它组织(如平纹组织)联合,以形成各种花型效果。二、外观形成原因

(1)浮长线处无交织点,纱线易向一起靠拢,织物显松厚,形成凸起。(2)平纹

处交织点多,纱线交织紧密不易向一起靠拢,从织物正面看有两种情况:①在甲处形成凸起,因为上下为经浮长线,左右为纬浮长线,组成此部分的经纬纱均显露于织物表面,使甲处在浮长线的作用下被带起,呈凸起状。②在乙处形成凹下,因为上下为纬浮长线,将此处经沙压下;左右为经浮长线,将此处纬纱压下。此部分的反面与甲处相同,(反面凸起,正面凹下)使乙处呈凹下状。(3)因为经、纬浮长线是逐渐过渡到平纹组织,因此凹凸程度也是逐渐过渡并形成蜂巢状。四、简单组织作图步骤:①以选定的纬面斜纹组织为基础画菱形斜纹。如1/4斜纹,Kj=Kw=5,画菱形斜纹。②于菱形斜纹所构成的四部分中相对顶的部分(上下或左右)填经组织点,使与菱形斜纹的斜纹线空一个纬组织点。五、变化蜂巢组织变化蜂巢组织的作图原理与简单蜂巢组织相似,但必须保证在菱形斜纹对角线构成的四部分中,一组对角部分为经组织点,而另一组对角部分为纬组织点,这样才能形成蜂巢外观。①双条斜纹(对角)线,如Rj=Rw=12,

Kj=6 ②Rj、Rw不相等,如Rj=6,Rw=8,在其范围内画两条双

排对角线,再在左右两边填经组织点与对角线组织点相连形成经菱形,上下形成纬菱形。 第五节 凸条组织一、织物外观在织物表面有纵向、横向或斜向突出的条纹,反面有成行排列的浮长线,织物显得丰厚、柔软。二、组织构成由重平组织(作基础组织)和简单组织(平纹、3枚斜纹,作固结组织)联合而成。简单组织起固结浮长线的作用,并形成织物正面。三、作图方法以纵凸条组织为例:步骤:①确定基础组织——重平组织,固结组织——决定了凸条组织的宽度。注意:浮长线连续的组织点数应为固结组织循环纱线数的整数倍,并不小于R固的两倍。例:6/6纬重平和平纹联合成的纵凸条。②确定排列比1:1或2:2。计算组织循环纱线数Rj=基础组织(重平)纱线循环数Rw=Rw基×Rw固 =2×2=4③画基础组织,在浮长线处填绘固结组织四、织物外观形成的原因是松组织与紧组织合理配置而成。以纵凸条组织为例说明。①一、三纬在1~6经纱之间为连续的经组织点,即在织物反面为纬长线,有拉拢力,是经纱向一起靠拢;二、四纬在1~6经纱之间为平纹交织,因交织点多,纬纱有较大收缩,此部分隆起成凸条。同理,二、四纬在7~12经纱之间为连续的经组织点,织物反面为纬长线,有拉拢力,是经纱向一起靠拢;一、三纬在7~12经纱之间为平纹交织,易收缩,此部分隆起成另一条凸条。②平纹与浮长线的交换部分即6、7经,1、12经纱处组织点交错,纱线不易向一起靠拢,此处显薄凹下,形成两凸条之间的界限。五、增加凸条效应的方法①适当增加浮长线长度,凸条隆起程度显著;②织物密度大,特别是显现凸条纹的那一系统纱线密度大,凸条效应明显。③把两条同样长的纬浮长线靠拢在一起,然后再在纬浮长线上填绘固结组织。④在两条凸条之间加入两根平纹组织的纱线。目的是使交界处组织紧密,织物薄,注意添加的平纹组织应与固结组织的平纹连续。 ⑤在凸条中间夹入两根较粗的芯线,起衬垫作用。芯线位于浮长线之上,沉于固结组织之下。第六节 网目组织一、织物外观网目组织的织物常以平纹为地组织,每间隔一定的距离,有曲折的经(纬)浮长线浮于织物表面,形状如网络,故称为网目组织。二、组织构成平纹组织经浮长线——网目经 ——经网目组织(常用)纬浮长线——牵引纬三、网目组织织物外观形成的原因①从组织图上看,第4、10经为网目经,浮线长,并且其两侧经纱组织点相同,将网目经挤出,浮在织物表面。②第一、七纬为牵引纬,浮线长,将网目经向自己的方向牵拉,每根网目经在两根牵引纬长浮线处受到的牵拉作用方向相反,使网目纱在织物表面曲折成网目状。③牵引纬可以单根或双根,效果更加明显。四、简单网目组织的作图方法以平纹组织为地组织,经网目组织的作图方法为:在紧的地部组织(平纹)将平纹的某几根经纱增加经组织点变成网目经,某几根纬纱减少经组织点变成牵引纬。注意:若选偶数序号的经纱为网目经,则选奇数序号的纬纱为牵引纬。如图2-64中,经纱4和10 为网目经;纬纱1和7为牵引纬。五、增加网目效应的方法①在牵引纬的上下两侧的纬纱上去掉部分地组织的经组织点,使此处组织更松些,便于将网目经挤过来,形成曲折。P75图2-67②增加牵引纬的根数。P75图2-65③使用较粗的网目纱,或两根并成一根使用。④使网目纱的颜色与地经有区别⑤上机时,网目经与左右地经穿入同一筘齿内⑥网目组织用单轴织造,则网目纱的交织次数少,浮长线长,易被拉曲折。 第七节 平纹地小提花组织一、构成方法小花纹可以由经浮长线构成,即经起花组织;由纬浮长线构成,即纬起花组织;经纬浮长线联合构成。由透孔、蜂巢等组织起花纹。——花纹形状多种多样,可以是散点,也可以是各种几何图形,花型分布可以是条型、斜线、曲线、山型、菱形等。二、在设计时应注意一些问题:①花、地组织配合时,花、地交界要清楚,使得花纹清晰不变形,所以平纹地小提花的浮长线以单数为宜。②起花部分的浮长线不要太长,一般经纱浮长不超过3个组织点,最多用5个组织点;纬纱浮长线可稍长些。③设计花型时用综页数不能超过织机的最大容量,为了便于织造,所用综页数不能太多,一般控制在12页以内。④起花部分的经纱与平纹的交织次数不要相差太大,一般经纱浮长应控制在1—1.3,以保证用单轴织造,减少工艺的复杂性。⑤每次开口提综数尽可能均匀,因此花型配置应相对均匀分散。⑥因起花部分只起点缀的作用,采用平筘穿法,不用花筘。第八节 色纱与组织的配合——配色模纹组织一、概念:1、配色模纹:利用不同颜色的纱线与织物组织相配合,在织

物表面呈现出由不同颜色构成的花纹图案,称为配色模纹。2、色经排列(色经循环):构成一个配色花纹图案所需要的最少不同颜色的经纱根数,即不同颜色的经纱排列达到循环时的根数。3、色纬排列(色纬循环):构成一个配色花纹图案所需要的最少不同颜色的纬纱根数,即不同颜色的纬纱排列达到循环时的根数。配色模纹的大小等于色纱循环与组织循环的最小公倍数。二、配色模纹的表示方法配色模纹由色纱排列与组织配合产生,一个完整的配色模纹包括:Ⅰ组织图、Ⅱ色经排列、Ⅲ色纬排列、Ⅳ配色模纹图。配色模纹图于色经排列等宽,与色纬排列等高。 三、配色模纹的作图方法1、已知组织图和色经、色纬排列,求配色模纹图。例:已知组织为2/2↗,色经、色纬排列均为2A4B2A(本例中A色纱为白色 、B色纱为黑色)作图步骤:①画出组织图、色纱排列,确定配色模纹循环。②在配色模纹相应位置上填绘经组织点,用“ ? ” 表示。 ③在经组织点处画相应经纱颜色;在纬组织点处画相应纬纱颜色。 2、已知色纱循环和配色模纹,绘作组织图。作图步骤:①以一个配色模纹循环为基础画出组织图的范围。②确定第一根经纱与纬纱的交织情况,在必然的经组织点处画“×”;在必然的纬组织点处画“□”;在不确定的组织点处画“ ? ” 。③依次画其它的组织点,做出组织图的分析图。④根据组织图的分析图确定织物组织。3、已知配色模纹图,求色纱排列和组织图。作图步骤:①根据配色模纹图确定色纬排列。观察每根色纬上,哪种颜色的组织点多,则定为该色。②根据色纬排列找出必然的经组织点。③根据已确定的经组织点的颜色确定色经排列。④确定必然的纬组织点。⑤根据组织图的分析图确定织物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