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土壤、水和空气温度习题 下载本文

43.一天中,土壤表面的热量平衡方程是_④_。

①R=M-B-LE ②R=M+B-LE ③R=-(M+B+LE) ④R=M+B+LE 44.土壤热容量随土壤湿度的增加而__①_。

①增大 ②减小 ③不增不减 ④迅速减小 45.土壤导温率与导热率、热容量的正确关系是_④_。

①与导热率和热容量均成反比 ②与导热率及热容量均成正比

③与导热率成正比,与热容量无关 ④与导热率成正比,与热容量成反比 46.在一天中,土壤表层最高温度出现在_②_时左右。 ①12 ②13 ③14 ④15 47.在一天中,土壤表层最低温度约出现在_①_。

①日将出的时候 ②日出以前 ③日出以后 ④午夜12点左右 48.农业界限温度_②_℃是喜温作物的活跃生长期。

①10 ②15 ③20 ④25 五、多项选择题

1.地面热量的主要来源于(A、B、D、E)。

A、太阳总辐射 B、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 C、蒸发潜热 D、凝结潜热 E、暖空气以乱流传向地面的热量 2.土壤表层热量累积量取决于(A、B、C、D、E )。

A、太阳总辐射量 B、地气之间的对流、乱流热交换量 C、土壤水分蒸发耗热量 D、与土壤分子热传导量 E、土壤表面水分凝结释热量

3.土壤白天升温和夜间降温幅度主要决定于( A、B、C )。 A、土壤湿度 B、土壤质地度 C、土壤孔隙度 D、土壤酸碱度 E、土壤肥力

4.影响气温日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A、C、E )。

A、纬度 B、经度 C、季节 D、洋流 E、地形 5.应用最为广泛的积温有(A、D)。

A、活动积温 B、无效积温 C、净效积温 D、有效积温 6. 在一天中,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分别出现在_①⑤__。 ①日出前后 ②日出前的凌晨 ③午夜

④日出后1小时 ⑤14—15时 ⑥中午12时 7.土壤表层热量累积量取决于_②④_ 。

①太阳总辐射量 ②地气之间的对流、乱流热交换量

③土壤水分蒸发耗热量 ④与土壤分子热传导量 ⑤土壤表面水分凝结释热量 8.土壤昼夜温差的大小取决于①、③、⑤。

①土壤温度 ②土壤肥力 ③土壤导热率 ④土壤酸碱度 ⑤土壤导温率 9.土壤白天升温和夜间降温幅度决定于①、③、⑤、⑥。

①土壤湿度 ②土壤质地 ③土壤孔隙度 ④土壤酸碱度 ⑤土壤肥力 ⑥土壤植被 10.常用的积温是①、④ 。

①活动积温 ②正积温 ③负积温 ④有效积温 ⑤无效积温 11.在中纬度地区,一般辐射逆温在 ③、④ 两季出现最多。

①春季 ②夏季 ③秋季 ④冬季 ⑤春末夏初 ⑥秋末冬初 12.我国气温非周期性变化最显著的时期是②、④ 。

①冬末春初 ②春夏之交 ③夏季 ④秋冬之交 ⑤冬季 五、简答题:

1. 地面最高温度为什么出现在午后(13时左右)?

答:正午时虽然太阳辐射强度最强,但地面得热仍多于失热,地面热量贮存量继续增加,因此,温度仍不断升高,直到午后13时左右,地面热收入量与支出量相等,热贮存量不再增加,此时地面热贮存量才达到最大值,相应地温度才出现最高值。 2. 试述什么是逆温及其种类,并举例说明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

答:气温随着高度升高而升高的气层,称为逆温层。逆温的类型有辐射逆温、平流逆温、下沉逆温和锋面逆温。农业生产中,常利用逆温层内气流铅直运动弱的特点,选择上午喷洒农药和进行叶面施肥以提高药效及肥效。逆温层对熏烟防霜冻也有利。特别是晴天逆温更显著,贴近地面温度,可比2米上的气温低3~5℃,故冬季对甘薯、萝卜等晒干加工时,为防冻应将晒制品搁放在稍高处。

3.试述我国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随纬度的变化特点、以及海陆对它的影响。 答:在我国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均是随纬度升高而升高,且我国气温的年较差比其它同纬度地区要大,因为我国的大陆性强。另外,由海洋面上—沿海地区—内陆地区气温的日、年较差均依次增大,这是因为水、陆热特性差异而造成的。

4. 试比较沙土和粘土、干松土壤和紧湿土壤温度变化的特点及其成因。

答:沙土和干松土在白天或增温季节,升温比粘土、紧湿土壤要快;在夜间或降温季节沙土和干松土降温比粘土和紧湿土也快。结果沙土和干松土的温度日较差比粘土和紧湿土的日较差大。这是因为沙土和干松土中空气较多,粘土和紧湿土中水分较多,而空气的热容量和导热率比水的要小的缘故。 5. 试述气温非周期性变化的原因及主要季节

答:主要是由于大规模冷暖空气的入侵引起天气的突变所造成,如晴天突然转阴或阴天骤然转晴。主要发生在过渡季节,如春夏或秋冬之交最为显著。 6. 空气块在作上升运动时会降温的原因是什么?

答:空气块作上升运动是绝热过程。当上升运动时,因周围气压降低,气块体积膨胀,以维持与外界平衡,对外作功,消耗能量。因为是绝热过程,所消耗的能量只能取自气块本身,所以温度降低。

7.什么是活动温度、有效温度?积温学说的要点是什么?

答:活动温度: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温度。有效温度: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积温学说”认为作物在其它因子都得到基本满足时,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与生长发育速度成正相关,而且只有当温度累积到一定总和时,才能完成其发育周期,这个温度的总和称为积温。它反映了作物在完成某一发育期或全生育期对热能的总要求。

8.为什么在清晨逆温较强时,喷施农药防治病虫害效果更好?

答:这时喷药,使药剂不致向上乱飞,而均匀地洒落在植株上,防治病虫害效果更好。 9.引起土壤温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怎样进行土壤温度的调节?

答:太阳高度角、土壤湿度、土壤颜色、土壤机械组成和有机质、地面覆盖物、地形和天气条件等(2分),可通过覆盖、垄作、灌溉和营造防护林等来进行调节(3分)。 10. 为什么气温日变幅大的地区作物产量高、品质好?

答:气温日变幅大的地区白天温度高有利于作物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有机物质(糖等),(3分) 夜间温度度低抑制作物呼吸消耗,进而有利于有机物质的积累。因而气温日变幅大的地区作物产量高、品质好。(2分) 11.逆温现象在农业生产上有哪些应用?

答:(1) 冬季晾晒农副产品应置于距地面较高处;(1分)(2) 喷洒农药防治病虫害

应选择清晨最佳;(1分);(3) 山区综合开发时,应注意“爬坡”种植;(1分)(4) 冬季熏烟防霜时,应防止对流发生。(2分) 12. 积温在农业生产中有哪些用途?

答:(1)是作物与品种特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为引种与品种推广提供科学依据;(1分)

(2)作为物候期、收获期预测、病虫害发生发展时期预报等的重要依据;(2分) (3)是热量资源的主要标注之一,可以根据积温的多少,确定某作物在某地能否成熟,并预计能否高产优质。(2分) 13.为什么高山冷,而平地热?

答:高山与平地冷热的差别,与太阳距离无关。由于地面吸收太阳光再辐射到空中后,才能使空气增温。(2分)在低层大气中,越靠近地面处,白天的气温升得越高,离地面越远,气温就越低。一般,平均海拔每升高 100 米,气温约降低0.6℃。(2分)由于高山高,空气较稀薄,增热少,风又比地面大,热量容易散失,所以高山冷,平地热。(1分)

14.简述土壤表面的热量收入和支出情况。 答案略。

15.土壤温度日变化的垂直分布有几种类型?它们各具何特征? 日射型: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加深而降低 辐射型: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加深而增加

过渡型:土壤上、下层温度的垂直分布分别具有日射型和辐射型的特征 16.为什么在晴天无云时,地面最高温度不出现在正午,而是出现在13时左右? 答:白天日出后地面开始得热多于失热,土壤中有热能不断贮存,温度上升。到12时左右地面贮存热量虽然很多,但不是最多,地温也不是最高。12时以后,太阳辐射开始减弱,但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与通过其他方式所得的热量之和,仍比支出的热量多,地面贮存热量还在增加,地温继续升高。到了午后一定时间以后,地面热量收支差额就会由于太阳辐射的进一步减弱和随着地面其他方式失热的增多,地面累积热量由正值变为负值,这时地面温度就开始下降。于是地面最高温度就出现在地面热量收支相抵的时刻,这个时刻通常出现在午后13时左右。 17.说明干绝热直减率比湿绝热直减率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