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孩子看戏时发现一只熊,可以用熊皮给抚养自己的阿婆生了冻疮的手做熊皮手套。
②精心抚养孩子的阿婆手上生了冻疮,等待孩子给她戴上熊皮手套。
③母亲在看戏时发现孩子想要一只熊皮手套戴在抚养他的阿婆生了冻疮的手上。
学生的答案不外乎这样三种,即使答案多种多样,归结起来也只能有这三种。
教师边提问边讲解,逐步引导学生对这三种答案进行分析:
本文共写了几个人?——三个。
哪三个?——孩子、阿婆、母亲
这三个人物哪一个是主要人物呢?
看作品描写的主要人物应从哪些方面着眼?这是一虚问。学生如能回答更好,否则,教师应正面讲解。
全文是用第一人称——“我”即母亲叙述故事的,显然母亲是衬托性人物;写了具体事迹的阿婆和孩子。这两人究竟谁是主人公呢?这要看作者行文的意向:看开头,看结尾,再看标题。这样就能发现,虽然也写了阿婆的事迹,但主要是为了赞扬孩子。孩子才是贯串全文的中心人物。
回过头去,再看那三种答案,一眼就可以看出①是以孩子为主线回答的,②是以阿婆为主线,③是以母亲为主线。究竟哪一种答案更符合作品的实际呢?就很容易作出正确选择了。
板书:
①孩子看戏发现一只熊
②想到可以给阿婆做熊皮手套
③因为阿婆精心抚养孩子,为救孩子手上生了冻疮
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应包含黑板上的三个要点。怎么编都是可以的。
4.教师引导学生活动,弄清情节线索,理解选材的匠心。
(1)将全文故事情节连接起来的事物是什么呢?
是熊皮手套。
(2)从熊皮手套引出了什么呢?
从熊皮手套引出阿婆的冻坏的手。
(3)表现出阿婆对孩子的关怀照顾,孩子对阿婆的纯真感情的事例,在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作者为什么要挑选“生了冻疮的手”和“熊皮手套”来表现呢? 下面,看看文章是怎样描写的。并进一步体会作者选材的匠心。
教师提问:
文中写“熊皮手套”的地方有哪几处?
学生回答:文中写“熊皮手套”的地方有四处:
①孩子看戏熊时的联想:“有了熊皮,不是可以给阿婆做熊皮手套了吗?”
②孩子过去对手上生了冻疮的阿婆的耳语:“阿婆,等我长大了,一定给你买一副熊皮手套……”。
③母亲的回忆:弥留的阿婆“仿佛等待孩子给她戴上暖和的熊皮手套……”
④母亲回忆后的悲叹:“孩子……你的熊皮手套她戴不到了!”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
这四处描写怎么就生动地突出了孩子对阿婆的深情了呢?
阿婆是为了保护孩子而生了冻疮,孩子对阿婆的感激莫过于保护那为自己而冻坏的手。给阿婆戴上熊皮手套,就能集中表现孩子的爱心。由看戏熊而引起的联想,更表明孩子感情的深厚;而母亲的悲叹又衬托、加深了这种感情。另外,由戏熊而引起熊皮手套的联想,又富有孩子天真挚情的特点,更加生动感人。
教师提问:
文中写阿婆的手的地方有哪几处?
学生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