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三版)呼世斌 - 答案 下载本文

相对分子质量。

解:利用沸点升高和凝固点降低都能够测量未知物的摩尔质量,但一般选取相对较大的数据来计算较准确,这里我们选取凝固点降低来计算。设未知物的摩尔质量为M(B),由公式 ?tf?Kf?bB知,

0.220K?1.86K?kg?mol?1?19g/M(B)

(100/1000)kg解之得 M(B)=1606.4g?mol-1

5. 101 mg胰岛素溶于 10.0mL 水,该溶液在25.0℃时的渗透压是 4.34kPa,计算胰岛素的摩尔质量和该溶液的蒸气压下降Δp(已知25.0℃水的饱和蒸气压为3.17kPa)。 解:(1) 设胰岛素的摩尔质量为M(B),则由渗透压公式知: ??cRT ?nmRTRT? VM(B)VmRT(101/103)g?8.314Pa?m3?K?1?mol?1?298.15K-1

因而,M(B)? g · mol??5768.7ΠV(4.34?1000)Pa?(10.0/106)m3(2) 由拉乌尔定律知,?p?p*?xB?p*nBn?p*?B

nA?nBnA(101?10?3)/(5768.7g?mol?1)?3.17?10? (10.0/18.015)mol?0.09999Pa36.人体血浆的凝固点为272.59K,计算在正常体温(36.5℃)下血浆的渗透压。

解:由于人体血浆为水溶液,因而其溶质的质量摩尔浓度可由其凝固点降低值求得。 凝固点降低值:?tf?273.15K?272.59K?0.56K 由公式 ?tf?Kf?bB知,血浆的质量摩尔浓度为

bB??tf0.56K-1??0.301??mol?kg ?1Kf1.86K?kg?mol人体血浆的渗透压为bB?c?0.301mol?L-1

Π?cBRT?0.301mol?L?1?8.314kPa?L?K?1?mol?1?(276.15?36.5)K??????774.9kPa

7.硫化砷溶胶是由下列反应而制得的 2H3AsO3 + 3H2S = As2S3 + 6H2O试写出硫化砷胶体的胶团结构式(电位离子为HS-)。并比较NaCl、 MgCl2、 AlCl3三种电解质对该溶胶的聚沉能力,并说明原因。

5

解:硫化砷胶体的胶团结构式为

?(As2S3)m?nHS??(n?x)H??x??xH?

由于硫化砷溶胶带负电荷,所以根据哈迪-叔尔采规则,电解质阳离子对其起聚沉作用,且电荷越高,聚沉能力越强,所以NaCl、MgCl2、AlCl3三种电解质中NaCl的聚沉能力最小,AlCl3的聚沉能力最大,MgCl2的聚沉能力居中。

8.反渗透法是淡化海水制备饮用水的一种方法。若25℃时用密度为1021 kg · m-3的海水提取淡水,应在海水一侧加多大的压力?假设海水中盐的总浓度以NaCl的质量分数计为3%,其中的NaCl完全离子化。

解:依题意,每升海水的质量为1021g,其中NaCl的物质的量

n(NaCl)?m(NaCl)M(NaCl)?V海水?海水w(NaCl)M(NaCl)?1021g?3X.443g?mol?1?0.524?mol 每升海水NaCl的物质的量浓度:

c(NaCl)?n(NaCl)V?0.524mol?L?1 总因为题意假定NaCl完全离子化,所以溶液中粒子数应扩大一倍,根据渗透压定律:

Π?cRT?2c(NaCl)RT?2?0.524mol?L?1?8.314kPa?L?K?1?mol?1?298.15K??2597.8kPa

第二章思考题与习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一化学反应系统在等温定容条件下发生一变化,可通过两条不同的途径完成: (1)放热10 kJ,做电功50 kJ;(2)放热Q, 不做功,则( )

A. Q = -60kJ B. Q = -10 kJ C. Q = -40kJ D. 反应的QV =-10kJ 解:选A。

2.在298 K,下列反应中?Hθθrm 与?rGm 最接近的是( )

A. CCl4 (g) +2H2O (g) =CO2 (g) + 4HCl (g) B. CaO (s) +CO2 (g) =CaCO3 (s) C. Cu2+ (aq) + Zn (s) =Cu (s) + Zn2+ (aq) D. Na (s) +H2O (l) =Na+(aq)+?H2 (g)+OH-(aq)

解:选C。∵ ΔGθθTΔθθθθrm?ΔrHm?rSm 当 ΔrSm = 0 时, ΔrGm?ΔrHm ∴反应C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中无气体物质、物态也无变化, ΔθrSm 值较小。

6

3.已知反应 2H2 (g) ?O2 (g)= 2H2O (g) 的 ?rHmΘ? ?483.63 kJ·mol–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fHmθ(H2O,g) ? ?483.63 kJ·mol–1

B. ?rHmθ? ?483.63 kJ·mol–1 表示Δξ = 1 mol时系统的焓变 C. ?rHmθ? ?483.63 kJ·mol–1 表示生成1 mol H2O (g) 时系统的焓变 D. ?rHmθ? ?483.63 kJ·mol–1 表示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解:选B。A 错,根据ΔfHmθ定义,H2O (g)的系数应为1。C 错,该方程为表示生成2 mol H2O (g) 时系统的焓变。D 错,ΔrHmθ > 0时表示该系统能量的增加,该反应为吸热反应,ΔrHmθ <0时表示该系统能量的减少,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θ(CO2,g)===?394.38 kJ?mol-1的是( ) 4.下列反应可以表示ΔfGmA. C(石墨,s)+O2(g) ==== CO2(g) B. C(金刚石,s)+O2(g) ==== CO2(g) C. C(石墨,s)+O2(l) ==== CO2(l) D. C(石墨,s)+O2(g) ==== CO2(l)

解:选A。B 错,C(金刚石,s)非参考状态单质,不符合标准状态下摩尔完全生成反应定义;C 错,

O2(l) 非参考状态单质,不符合标准状态下摩尔完全生成反应定义;CO2(l) 不符ΔrGmθ(CO2,g) 的定义所指定的产物;D 错,CO2(l) 不符ΔrGmθ(CO2,g) 的定义所指定的产物。

5.反应MgCO3(s) MgO(s)+CO2(g)在高温下正向反应自发进行, 其逆反应在298K时自发, 近似

??判断逆反应的?rHm与?rSm是( )

θθθθA. ?rHm>0, ?rSm>0 B. ?rHm<0, ?rSm>0 θθθθC. ?rHm>0, ?rSm<0 D. ?rHm<0, ?rSm<0

?θθ解:选A。该反应有气体物质产生,故?rSm>0。且高温自发,低温非自发,根据ΔrGθ m?ΔrHm?TΔrSm 判断结果应选A。 二、填空题

1.解:用下列热力学函数判断反应自发性的条件是

(1)?rHm:等温,定压且系统只做体积功(非体积功为0)的化学反应系统且?rHm??rSm (2)?rSm:等温,定压且系统只做体积功(非体积功为0)的化学反应系统且?rHm??rSm (3)ΔrGm:等温、定压且系统只作体积功(非体积功为0)的化学反应系统。

θ:标准状态下,等温、定压且系统只作体积功(非体积功为0)的化学反应系统。(4)ΔrGm

2.系统状态函数的特点是:状态函数仅决定于 系统的状态 ;状态函数的变化只与 系统的变化的

7

过程 有关,而与变化的 途径 无关。

3.反应进度ξ的单位是 mol ;反应计量式中反应物B的化学计量数vB的值规定为 负值 。 4.正、逆反应的?rHm,其 绝对值 相等, 符号 相反;反应的?rHm与反应式的 写法 有关。 5.所谓标准状态是在指温度T和标准压力下该物质的状态。其中标准压力P? = 100 kPa ;标准状态虽然没有指定温度,但是为了便于比较,IUPAC推荐选择 298 K 作为参考温度。

6.根据吉布斯—亥姆霍兹方程:ΔrG?m(T)= ΔrH?m(T)―T ΔrS?m(T)。若忽略温度对?rHΘm和

θθθΔG?ΔH?TΔS?rSΘ的影响,则可得到该式的近似式:mrmrmrm

三、简答题

1.区别下列符号的意义。

H:系统的状态函数,焓,定义为H=U+pV,无具体物理意义。

ΔH:系统焓的改变值,物理意义为在定压,只做体积功的情况下,系统与环境交换的热。

θ?rHm:标准条件下,当产物与反应物温度相同时,化学反应过程中系统只做体积功,且反应在定压

条件下按照所给定的方程式完全反应,此时的反应热。

θ?fHm:在温度T时,由参考状态的单质完全生成1mol物质B时的标准摩尔焓变。

S:系统的状态函数,熵,代表系统的混乱度。

θ?Sm:标准状态下,物质B的摩尔熵。

θ?rSm:反应的标准摩尔熵,标准状态下,化学反应按照给定方程式完全反应系统的熵变。

G:系统的状态函数,吉布斯自由能,定义为G=H-TS,无具体物理意义。

?rGm:化学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即该反应能对外所的最大非体积功。

θ?rGm:标准状态下,化学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

θ?fGm:标准摩尔生成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

2.若将合成氨反应的化学计量方程式分别写成 N2(g ) +3H2(g)==2NH3(g) 和

1N2(g ) 23+H2(g)==NH3(g) ,二者的ΔrHmθ和ΔrGmθ是否相同? 两者间有何关系? 2答:不相同,这些符号都与热力学方程式的写法有关。

θθ ΔrHm,1?2ΔrHm,2θθ ΔrGm,1?2ΔrGm,2四、计算题

θθ1.由附录查出298 K时有关的ΔfHm 数值,计算下列反应的ΔrHm(已知:

θΔfHm(N2H4,1)?50.63 kJ?mol-1)。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