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20年高考考前押题卷语文试题(二)含答案【推荐】.doc 下载本文

入完全的绝境。

B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内容的能力。B项,“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仅仅表现为对理想的追求,还包括逆境、沉沦、挫折时的独善其身。可参考原文第④段中间部分。]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失,求诸野”是“传统中国还有发达的民间社会,主要以家庭和家族为中心,构成文化多元存在的社会依托物”的最好阐释。

B.在传统社会占主流地位的儒家思想在汉以后是在朝的思想,而道家和佛教思想则主要在民间。

C.道家无为的思想可以给仕途受挫的人以支撑、佛教可以使遭罪的人避世完身,而儒家思想给人以上进的力量,是大传统。

D.三星堆、黄河流域、楚地出土的不同造型的青铜器不仅反映了不同地域文化特点,也反映了不同地域人的性格及审美取向。

A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从原文第⑤段“大小传统是互动和互相依赖的,当大传统遭遇危机的时候,我们仍然可以在民间文化中搜寻到它的碎片。所谓‘礼失,求诸野’,就是这个意思”一句可知,“礼失,求诸野”说的是“当大传统遭遇危机的时候,我们仍然可以在民间文化中搜寻到它的碎片”。]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导学号:98142089】

封禅仪记 马第伯

是朝上山骑行,往往道峻峭,下骑,步牵马,乍步乍骑,且相半,至中观留马。去平.地二十里,南向极望无不睹。仰望天关,如从谷底仰观抗峰。其为高也,如视浮云。其峻.也,石壁窅,如无道径。遥望其人,端如行朽兀,或为白石或雪,久之,白者移过树,.乃知是人也。殊不可上,四布僵卧石上,有顷复苏,亦赖酒脯。处处有泉水,目辄为之.

明。复勉强相将行,到天关,自以已至也,问道中人,言尚十余里。仰视岩石松树,郁郁苍苍,若在云中。仰视溪谷,碌碌不可见丈尺。遂至天门之下。仰视天门,辽如从穴中视天。直上七里,赖其羊肠逶迤,名曰环道,往往有索,可得而登也。两从者扶挟,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初上此道,行十余步一休,稍.

5

疲,咽唇焦,五六步一休。蹀蹀据顿,地不避湿暗,前有燥地,目视而两脚不随。

早食上,晡后到天门。郭使者得铜物。铜物形状如钟,又方柄有孔,莫能识也,疑封.禅具也。东上一里余,得木甲。木甲者,武帝时神也。东北百余步,得封所,始皇立石及阙在南方,汉武在其北。

东山名曰日观,日观者,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长三丈所。

日入下去,行数环,日暮时颇雨不见其道一人居其前先知蹈有人乃举足随之比至天门下夜人定矣。

(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乍步乍骑 .B.如从谷底仰观抗峰 .C.如画重累人矣 .D.早食上,晡后到天门 .C [C项,累:重叠。]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知是人也?白者移过树,乃.?A.

不知有汉?问今是何世,乃.,白者移过树?久之.

B.?

,兵刃既接?填然鼓之.羊肠逶迤?赖其.

C.?

孰能讥之乎?其.

登也?往往有索,可得而.D.?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A项,副词,才/副词,竟然。B项,均为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C项,指示代词,那/语气词,表反问语气。D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递进。]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暮时颇雨/不见其道/一人居其前/先知蹈有人/乃举足随之/比至天门下/夜人定矣 B.日暮时颇雨/不见其道一人/居其前先知/蹈有人/乃举足/随之比至天门/下夜人定矣

乍:忽然 抗:高耸的 累:疲惫 晡:申时

6

C.日暮时/颇雨不见其道/一人居其前先知/蹈有人乃举足随之/比至天门下/夜人定矣 D.日暮时颇雨/不见其道/一人居其前先知/蹈有人乃举足/随之/比至天门/下夜人定矣 A [解答断句题,首先应当通读语句,力求对语句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然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如“举足随之”是一个完整的动作,中间不应断开,据此可以排除B、D两项。又“一人居其前”句子结构完整,前后均应断开,据此可排除C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上山途中,先前可以骑马而行,但是遇上道路陡峭之时就只能牵马步行,到中观时,走路与骑马走过的路程基本上各占一半。

B.从中观向上看,可以看到山的险峻以及石壁的幽深,而山上的行人往往会被看成行将衰朽的东西,有的被看成白色的石头,有的被看成雪。

C.在登山的过程中,累得实在上不去了,就四肢摊开僵直不动地卧倒在山石上,吃喝了自带的肉和酒,恢复了体力后再互相搀扶着继续上山。

D.到达天门后,郭使者等人意外捡到了一个形状似钟而方柄有孔的铜器以及一个木甲神像,铜器是汉武帝封禅时使用的器具。

D [说“铜器是汉武帝封禅时使用的器具”不合文意,原文是“疑封禅具也”。]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复勉强相将行,到天关,自以已至也,问道中人,言尚十余里。(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稍疲,咽唇焦,五六步一休。蹀蹀据顿,地不避湿暗,前有燥地,目视而两脚不随。(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又努力地互相搀扶着行走,到达了天关,自认为已经到了,问路上的人,却说还有十多里。(关键词“勉强”“以”“尚”各1分,大意2分)

(2)渐渐疲乏了,喉咙嘴唇干渴,走五六步就歇一次。小步爬上几步,就得停下休息,也不避开潮湿的土地,前面有干燥的地方,眼睁睁地看着,两条腿却迈不动。(关键词

7

“焦”“蹀蹀”“随”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这天早上上山,骑马而行,道路常常陡峭,就下马,牵着马步行,一会儿走路,一会儿骑马,基本上各占一半,到了中观留下马匹。中观距离平地有二十里,向南远望,景物尽收眼底。抬头望天关,好像从山谷的底部抬头看极高的山峰一样。天关很高,看它如同看飘浮的云彩。天关很险峻,石壁幽深,好似没有道路。远远地望见山上的人,真像一些行将衰朽秃兀的东西,有的像白色的石头,有的像雪,过了一段时间白色的东西移动经过树木,才知道是人。实在上不去时,就四肢摊开僵直不动地卧倒在山石的上面,不久又恢复了体力,这也是有赖于带的酒和肉干。山中到处都有泉水,让人看了眼目清明。又努力地互相搀扶着行走,到达了天关,自认为已经到了,问路上的人,却说还有十多里。抬头看岩石上的松树,苍翠茂盛,犹如在浮云之中。低头看溪谷,岩石平滑不能看清它的深浅。于是到了天门的下面。抬头看天门,天门幽深遥远,人如同从洞穴中看天。又直着向上走了七里路,全赖那弯曲的羊肠小路,小路名叫环道,常常有粗的绳索,可以用攀登。两个随从在旁边扶着,前边的人拉着向上爬,后边的人可以看见前边人的鞋底,前边的人可以看见后边人的头顶,像画中叠罗汉那样。刚走上这条路,走十多步歇一次,渐渐疲乏了,喉咙嘴唇干渴,走五六步就歇一次。小步爬上几步,就得停下休息,也不避开潮湿的土地,前面有干燥的地方,眼睁睁地看着,两条腿却迈不动。

吃完早饭就开始上山,傍晚才到天门。郭使者捡到了一个形状似钟、方柄有孔的铜器,大家都不知道它是什么,怀疑它是封禅用的器具。又向东攀登了一里多路,捡到了一个木甲神像。木甲是武帝时的神。向东北走了一百多步,找到了举行封禅仪式的地方,秦始皇封禅所立的石碑以及阙在南面,汉武帝封禅所立的石碑以及阙在秦始皇的北面。

东山名叫日观。所谓日观,是鸡第一声啼叫时,见太阳刚刚要出,露出大约三丈。 日落时下山离去,走过几个盘道,傍晚时下起了雨,看不见道路。一个人在前面开路,后面的人知道前面的路已经有人走了,才抬脚跟着他,等到了天门下,已夜深人静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8分)

【导学号:98142090】

雨中花·岭南作① (宋)朱敦儒

故国当年得意,射麋上苑,走马长楸。对葱葱佳气,赤县神州。好景何曾虚过,胜友是处相留。向伊川雪夜,洛浦花朝,占断狂游。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