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学原理考试重点_张建松. 下载本文

第四章 自然资源稀缺的性质

第一节 指数增长与资源动态

一、自然资源需求与指数增长

1.人的需要与自然资源:

1.基本的生理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社会的需要 4.尊重感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

人的需要与自然资源的关系,以个人需要为基础,但是必须放在个人组成的社会这个层次来考察。

3.社会发展与资源消耗的指数增长:P98

二、社会发展与资源开发的演进

生机农业向真正农业的发展标志着父系统治盛行起来

(重)工业社会对环境的影响:1.地方尺度上:污染物甚至有毒物渗入地下水

2.区域尺度上:环境退化(森林破坏、土地退化、空气污染) 3.全球尺度上:气候变化——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积累和臭氧层破坏引起的全球变化

(重)自然资源的演进:

A.人口不断增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因而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

B.人类认识能力尤其是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关于自然资源的概念也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在种类、数量、规模、范围上都不断前进。

(重)未来的挑战:

A、 技术是一柄双刃剑、每一种技术都有副作用。 B、 有一些问题是技术所不能解决的。 C、 人的世界观、态度和行为都是造成资源、环境问题的关键,也是解决这

些问题的关键

人类在思想方式上应有的重大变革:

A、 B、

把与自然对抗、从自然中夺取的态度,改变为与自然协调、利用自然的同时也保护自然的态度。

把重视事后治理污染变为重视事前制止污染,防止潜在污染物进入环境,防范于未然。

5

第二节 绝对稀缺与相对稀缺

绝对稀缺:当全球尺度上自然资源的总需求量超过总供给时所造成的稀缺。

相对稀缺:在自然资源的总供给上能满足总需求,但由于分布不均而造成的区域性稀缺。

地区资源稀缺的性质:迄今为止发生的自然资源稀缺都是相对稀

缺(主要记住题干)

1.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差异造成的稀缺: A、资源的地理分布是不平衡的。

B、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开发的历史是不同的。

C、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分布的差异,造成人均资源消耗不大一样。

2.地缘政治造成资源稀缺:——对资源实行封锁和禁运,造成地区性资源稀

缺(是局部、暂时的)

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地缘政治的作用只会越来越小。

3.贫困造成资源稀缺(经济原因):

A、当市场上资源产品与免费的天然可竞争之物竞争时,改善供应就更加困难。

B、靠出口本国资源和初级产品的发展中国家,因经济问题引起的资源稀缺,

其后果更加严重。

4.环境退化造成资源稀缺

第二篇 自然生态学原理

第五章 自然资源生态过程

第一节 生态学基本概念

(重)1.生态学与生态系统:

A.生态学的“限制”概念与经济学的“稀缺”概念是相同的两者有一定渊源关系。 B.一般把研究生物之间及其环境关系者称为生物生态学,简称生态学;把研究人类与环境关系者称为人类生态学。

C.人类生态学的一个基本原理是:任何生态系统对其所能支持的生命物质总量都有一个自然极限;在这个自然极限范围内,人类文化的调整起着极大的作用。 D.生态系统的定义:自然界的任何范围,只要有生命有机体与非生命物质的相互作用,并在其间产生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就是生态系统。

(重)生态交错区:生态系统的各种组分常与其他生态系统交迭,彼此重叠的范围。

6

不同生态系统之间很难在空间上对生态系统做出绝对的界定,人为界定生态系统的边界理论上不完善实际研究尚可接受。

(重)2.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由各种成分即生态因子组成,生态因子包括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生态因子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其中一种因子的改变必然引起其他一系列因子的改变。

(重)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物质、能量联系

能量和物质通过食物链在系统内流动和转换

1. 植食食物链: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2. 分解者食物链

(重)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人类福利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指人类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效益。 供给功能: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各种产品。

调节功能: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过程的调节作用获得的效益。 文化功能: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非物质效益。

支持功能:指生态系统生产和支撑其他服务功能的基础功能。 人类福利:具有多重成分包括维持高质量的生活所需的基本物质条件、自由权与选择权、健康、良好的社会关系,以及安全等。

第二节 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的能量与物质

一、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的能量(记住题干)

1.太阳能与光合作用在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的意义

A.太阳能量对自然界的形成具有极大意义。

B.光合作用在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是一个关键环节,其产物是生命的基础;光合作用所获取的太阳能并非全部都以植物组织的形式出现,因为其中一部分被绿色植物在呼吸作用过程中的新陈代谢所消耗。

2.食物链中的能量

A.净第一性生产率是食物链的第一环,对任何自然资源研究而言非常重要。

B.食物链上的每一环(成为营养级货营养水平)能量转换的效率是很低的。这对于资源利用的含义就是:离第一性生产离越远,单位面积上所获得的能量就越少;人类对食物的利用若想达到最高效力,就必需作为食草动物,降低其营养水平。

C.生态系统中的个位数量金字塔和能量金字塔。

3.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转换及其网络关系

食物网的存在意味着当人类把某一物种看做资源来使用时,必然在生态系统中引起一系列的变化。而由于大多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这些后果是很难预测的,某些后果不可避免会损害未来人类的生存,甚至是生态系统本身的持续能力。

7

二、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的无机物

1.几种重要无机物来源

可以把无机物看作生命循环的起点。

2.无机物循环及其重要环节

A.在天然状态下(不考虑人为干扰),营养物质流大部分保存在生态系统内,少部分由径流带出系统外。与系统内部循环相比较,系统外的输入和输出一般是较少的,陆地尤其是如此。这与能量转换的情况不一样。

B.在扰动的生态系统中,演替物种对重建物质循环和积存营养物质起着重要作用。

三、生态系统中的熵与自然资源

1.生态系统中的熵与耗散结构

A. 热力学第二定律:

a.所有正在转变其形式的能量都倾向于转变成热能而消散。

b.在一个封闭系统中,当任何过程中所有的贡献因子均被考虑时,熵总是增加的,而且是一种单方向的不可逆过程。

B.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热量总是从温度较高的物体向温度较低的物体流

动,而不能自发地由低温物体向高温物体流动。在封闭系统中实际发生的过程,总是使整个系统熵增大,自发地由有序到无序,使系统从非均衡趋于均衡态。均衡态的特征是熵最大、系统最无序。 熵—“有效能”的测度(“有序”程度的测度),即熵越大,有效能越小;熵越小,有效能越大。

无生命系统(自然地理系统):“热机”的熵增 耗散结构:

A. 一个远离均衡态的开放系统,在外界条件变化达到某一特定阀值时,量可以引

起质变;系统通过与外界不断交换物质能量,可以从原来无序状态变化为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非均衡状态下的新的有序结构,叫做耗散结构。

B. 耗散结构这种结构的产生、维持和发展的根源是物质和能量的耗散。 C.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本质,开发利用即自然资源的消“耗”,开发利用

后果随之扩“散’

2.自然资源与熵

自然资源的形成(熵下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熵增)

“高质量”的自然资源,可以看作是由“负熵资本储存”所组成的,“低质量”其“负熵资本储存”也就相应的减少。

可更新资源的利用,若其负熵的耗散超过了来自太阳能的负熵的补充,将使资源走向无序和退化。

合理的调配就是技术进步和社会约束。技术进步增加了我们对低品位资源开发的能力,同时有效地增加了可利用部分的数量和质量。技术进步相当于有效的“负熵储存”。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