銆婂湡鍦板埄鐢ㄨ鍒掑銆嬭瘯棰橀泦(鍚瓟妗? - 鐧惧害鏂囧簱 下载本文

利用规划 、 土地利用设计 、 土地利用施工 ;按区域性质分为 行政区、自然区 和经济区甚至跨区域土地利用规划 ;为了便于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我国一般按行政区划单位分为 全国 、 省 、 市 、 县 、 乡 五级土地利用规划。

17、 土地利用结构的实质 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面积的数量比例关系。

18、根据地价与土地用途之间关系,后把位于 和接近城市中心区 土地 规划作商业用地。

19、区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杜能 、 韦伯 、 克里斯塔勒 、 寥仕 。 20、持续发展是一种既要 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1、土地综合平衡受制于 社会经济综合平衡 ,是其在土地利用方面的具体体现;土地数量有限性与 土地需求增长性 构成土地持续利用的特殊矛盾。

22、 土地数量有限性 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提供了客观必要性; 土地可更新性 使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成为可能。

23、生态学是研究 生物与无机物和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 的科学;规划是指

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 前性的调配和安排;规划学是一门 预测变化 的科学,规划应理解为 给出行动的 的过程。

24、一块草地、一片森林、一片沙漠是 自然 生态系统;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是 土地生态系统 和 土地经济系统 复合而成;系统工程= 传统工程 +系统观点+数学方法+计算机技术。

25、人类合理地组织土地利用的目的在于 获取最大效益和最佳服务 ;因地制宜原则具体体现为土地特性和 用地要求 的协调上。

26、按照逐级控制原则的要求,应当首先进行 关系全局的具有控制作用项目的规划 ,然后再进行 土地利用细部规划 。

27、 人地关系 是人类与土地之间的关系。

2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 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土地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其核心内容是 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作用是 宏观调控和均衡各业用地 ;实质是 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部门间的合理配置 ;具有 整体性 、 长期性 、 战略性 和控制性等特性。其规划的对象是规划区域内的 全部土地资源 。

2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包括 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 、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 、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 。

30、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需报 国务院 审批。

31、 小康 是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社会发展阶段,宏观上是指 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分配制度的改善 ,微观上是指 居民生活条件、生活质量和生活效果的综合提高 。食品支出占生活费支出的比重被称为 恩格尔系数 ;反映收入分配均等程度的指标是 吉尼系数 。

32、确定土地利用基本方针的依据是“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的基本国策;“ 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环境保护 ”的基本原则。

33、进行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依据是 区域土地及其相关资源状况 、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 、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区域生产力的布局 、保障人民生活与社会安定的需要;主要内容包括 明确规划要解决的问题 、 分析土地供需基本状况 、 确定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 、 确定土地利用基本方针 。

34、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应将 居民点 布置在生产区的地形上方,主导风上风向和河流流向地的上游。

35、 土地资源 的绝对数量大,按人口平均的 相对数量小,是我国土地资源的数量

特征。

36、 基本人口 是指直接参加生产活动的劳动力人数; 土地的人口承载力 是指一定地区的土地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7、土地垦殖率= 耕地面积 /土地总面积×100%; 建筑密度 =建筑物基底面积/用地总面积×100%; 建筑容积率 =建筑总面积/用地总面积×100%。土地利用率= 已利用土地面积 /土地总面积×100%;土地农业利用率= 农业用地 /土地总面积×100%;人口密度= 人口总数 /土地总面积;单位土地纯收入= (产品总产值-生产成本) /土地面积。

38、预测方法有 定性预测 、定量预测 和 综合预测 三类;土地需求量预测包括

农业用地 和 建设用地需求预测 ;土地需求量定量预测方法有 趋势预测法和回归预测法 。

39、劳动平衡法一般运用于 城市 和 城镇居民点 的未来人口预测。

40、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对 土地质量 相对于各种可能土地用途的综合评定;土地适

宜性评价的目的是 为土地利用决策、科学的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本依据 。 41、土地质量是指 土地相对于某种特定用途表现出效果的优良程度 ;土地质量评价是指 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将土地按质量差异划分为若干相对等级或类别,以表明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被评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生产能力和价值大小 ;按评价的目的可分为 土地适宜性评价 、 土地生产潜力评价 、 土地经济评价 、 土地的人口承载力研究 四类。

42、作物总产量=作物内部需要量/ (1-作物的商品率 ) 。

43、地区作物平均先进单产=(地区平均单产+先进单位的平均单产) /2。

44、果园面积=成年果树载植面积/ 1-(果园内林带、道路、沟渠占果园总面积的比重+幼年果树占果园总面积的比重) 。

45、居民点规划占地面积=规划人口数× 人均用地定额指标 。 46、水库库容估算方法有 地形图法 、 断面法 、 系数法 。 47、评价系数法是把 把不同量纲的指标 化为无量纲系数的方法 48、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方法有: 土宜法 、 综合法 、 模型法 。 49、期末用地面积= 期初用地面积 +期内用地增加量-期内用地减少量。

50、土地供需平衡分析的基础是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土地质量评价和土地需求量预测 。

51、土地利用结构研究必须解决两个问题: 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合理分配土地资源 、 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 。

52、常见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有 土地利用分区模式 和 土地利用类型模式 ;土地利用分区是在规划区域内不可重复出现的;而 土地利用类型 则可以重复出现;土地利用分区模式中区内含有 土地利用 类型。

53、土地利用分区可分为 土地利用地域分区 和土地利用用地分区 。

54、 土地用地分布是指已经形成的土地利用空间形式,是已经实现的现象,被称为 土地利用现状 ; 土地用地布局 则指土地利用的再分配,是规划中的设想。 55、量度城镇化可采用 主要指标法 和 复合指标法 。

56、当今世界城市化的新特点是 出现了大城市化趋势、发达国家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则以生计城市为主 。

57、目前国外比较适用的城镇布局理论有 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 、 门槛理论 、 带形城市理论 。

58、城镇体系是指 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镇集合 ;具有 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和发展趋势的不确定性 等特性;城镇体系规划则是指 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妥善处理各城镇之间,单个或数个城镇与城镇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