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杰 经方病案 下载本文

定眩晕。羌活还能降逆气上冲,去腹中气血郁滞。川芎,解表止头痛,也能去腹中血瘀。辛温之药,可以对治虚寒表证。

乌梅,酸平,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志,恶疾。《别录》:止下痢,好唾口干。利筋脉,去痹。-----乌梅,能生津解热,还能止下利。与甘味药配合,更能化水饮为津液。

赤石脂,甘平,主治黄疸、泄利、肠澼脓血、阴蚀、下血赤白、邪气、痈肿、疽痔恶疮、头疡、疥瘙。-----这个药,能把湿邪脓血收束后,排出体外。说它收涩敛邪是不对的。它专门能破坏以水湿为主而造成的痰饮血瘀的实邪。它要是能够敛邪,《本经》上就不会这样介绍其药症主治了。打个比喻,它就像一块干抹布,专门清理水湿污垢。另外,这个方子,除了符合续命汤类方剂的方义外,还符合桃花汤和术附汤方义。

1、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 《近效方》术附汤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两,炙)

上三味,咀 ,每五钱匕,姜(五片),枣(一枚),水盏半,煎七分,去滓,温服。

2、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 ,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七合,纳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赤石脂运用要注意,下利止住了,就不要服了,再服,可是真的造成肠道不通。病邪去了,它就燥你的津液!水煎不怕,怕的就是服药末。这个一定要注意。这个病人,身体壮实,下利一周了,一天好几次,因此,就用了赤石脂。另外,因为身体壮,生附子就给用了15克。

他说:“别开四付了,我的病很重,开五付吧,吃好了就不来了”。我说可以。两天后来电话说,感觉全身发麻,象喝醉了,大便已经一天一次了,还是便溏,其它都没事了,手脚很热。我说是正常,要是麻的厉害,就减量服用。又过几天,来电话说,大便基本成形了,还剩一付药,吃不吃?我说,吃了吧。五付药,结束治疗。

13《刘志杰经方医案》-懊憹心烦案13

标签: 气胸 主要症状 主症 下焦 对治 健康 分类: 医案 懊憹心烦案 栾某,女,26岁 初诊日期:2010.4.11 主诉:头晕,心烦一年。

刻诊:头晕失眠,烦闷不安,坐卧不宁,言语失常。伴厥热往复,胸闷气短,肌肉瞤动,下眼睑浮肿,口干苦不渴,心下痞硬,腹胀泛酸,肠鸣便溏,舌胖,边缘齿痕,苔黄腻。双手寸脉浮滑,关尺弦。

这个病人,因为和丈夫吵架后,出现了心情抑郁,越来症状越重,各处治疗都无效,被西医确诊为抑郁症。来诊的时候,烦躁的很,坐卧不宁,说话语无伦次,时而愣在那里发呆。并且和我说,总是怀疑自己被鬼神附体的感觉。这个病,从症状上看,有些贴近谵语,一定是阳明有热。胃不和的话,轻的,也会有轻度谵语的。从症状上系统分析一下,病人该是属于寒热错杂的病机。当时问她,有没有一阵冷一阵热的现象?她说是的,冷的时候,全身发凉,手足逆冷,热的时候,烦的要命,想大发脾气。并且一天昼夜交替。少阳的寒热往来,是一种表证,一会儿恶寒象伤寒,一会儿发热汗出如中风,寒热交替,时间比较短暂。而厥阴的厥热往复,则是交替时间长,病情重,有的甚至还伴随着下利。是属于里证的一个表现。也就是说,是里证的寒热交替。

当时啊,就围绕着她这个典型的症状,展开了详细辨证,这肯定是属厥阴病无疑了。从“头晕失眠,烦闷不安,坐卧不宁,言语失常”这一系列症状看,该是属于懊憹发烦的栀子豉汤证。

1、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 2、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3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是对治阳明或者厥阴虚烦的。严格的讲,是对治厥阴寒热错杂病机的,去阳明热,还温降气逆水饮。阳明的里热虚烦,也是属于阳明上焦湿热证,也是

有水湿参与,因此,它也可以对治。那么,这个方子能不能使用?我们继续接着分析。“口干苦不渴,心下痞硬,腹胀泛酸,肠鸣便溏”,这一系列症状,可是生姜泻心汤的痞证。“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很典型吧?痞证病机,也是阳明热和太阴水饮相结合的造成的。大家可以课后去看我们以前书中的条文讲解,去深入理解相关条文方证。

那么,还有一组症状,“头晕失眠,胸闷气短,肌肉瞤动,下眼睑浮肿”,这是水饮上逆而津液失养的问题。这个症状群,符合苓桂术甘汤的方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苓桂术甘汤,降逆利水饮啊。肌肉瞤动,可以看成是“身为振振摇”的极轻微的一种先期表现。属于苓桂术甘汤和真武汤的一个主症。

“舌胖,边缘齿痕,苔黄腻。双手寸脉浮滑,关尺弦。”舌象,是有水饮,苔黄腻是有阳明湿热。寸脉浮滑,是上焦的阳明里热表现,关尺弦,是中下焦的寒饮问题。又证明了这个病,是属厥阴病。那么,我们是否就可以把栀子豉汤、生姜泻心汤、苓桂术甘汤三个方子合起来呢?当时,我也考虑了一下这个问题,后来决定,先去掉栀子豉汤。为什么呢?我当时想起两个条文来。 1、凡用栀子汤,病患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2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病人有下利,并且心下硬。痞证,重于烦证,先去“痞”和“水饮”再说! 因此,处方如下:

生姜60 炙甘草45 人参45 干姜15 黄芩45 半夏60 黄连15 大枣12个 白术40 桂枝40 茯苓40 四付水煎服。

生姜泻心汤,一两按照15克换算的,原方足量。苓桂术甘汤,药量变化了一点,加量了,重在祛水饮。 2010.4.17.二诊

刻诊:头晕减轻,心烦尚重,胸内痞塞感,行为及言语基本恢复正常,睡眠佳,心下痞胀泛酸显著缓解,大便成形,余证消失。舌质红,苔薄黄而腻。左脉寸关浮弦,右脉沉缓。

大家看看,痞证和水饮,是基本解决了。这次,是她丈夫带她来的,十分高兴,说是终于吃到好药了。精神症状的消失,与“胃气因和”有关。那么,这次的主要症状是:“心烦尚重,胸内痞塞感,舌质红,苔薄黄而腻。左脉寸关浮弦,右脉沉缓”,这个就很符合栀子豉汤的方证了。同时,脉象还是有水饮表现,我们就还是用上方,加了栀子豉汤。并且,按照药症,加了一味陈皮。 陈皮,辛苦温。主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

大家临床用栀子豉汤的时候,见到胸中痞塞的,经验上看,加个陈皮,效果不错,还能开胃。它本身还能除痞。药量小了就没有破气降逆的作用。包括很多气胸,加上它,效果好。 处方如下:

生姜60 炙甘草45 人参45 干姜15 黄芩45 半夏60 黄连15 大枣12个 白术40 桂枝40 茯苓40 栀子20 豆豉50 陈皮100 四付水煎服。

病人说,吃完要是好了,是不是就不用再吃了?我说是的,她说我就信着你了,肯定会好的。之后,就再也没来。

12《刘志杰经方医案》-协热下利案12

标签: 医案 刘志 炙甘草 问题 力度 健康 分类: 医案 协热下利案 刘某,男,19岁。 初诊日期:2010.4.10. 主诉:便溏一年余。

刻诊:腹冷便溏,头眩心悸,颈项强痛,口苦口干,喜冷饮,食欲旺盛,手热足凉,尿微黄,舌胖边缘有齿痕,苔滑黄腻,右脉沉弦,左脉沉缓散。

这个孩子,当时他父亲带他来的,说是近来胖的很快,不知什么原因。经过四诊检查,搜集了上述系列症状,告知是寒热错杂的水饮不化而造成的,不是真正的肥胖。其实也不算是很胖的,孩子身体魁梧,水湿停运,胖了些,家长就觉得异常了。从其它症状上看,便溏的同时,孩子还感到腹部发凉,时常头晕心慌,结合舌象的舌胖边缘有齿痕,以及两手脉象的沉散和沉弦,我们可以先确定为太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