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2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集体备课(全册)
痛恨侵略者剥夺学法语的权利——懊悔没能好好学法语——专心听讲。
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感情前后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尊重老师,这种感情的变化来自韩麦尔先生的教育和影响,也来自小镇上的人们对小弗郎士无声的教育。透过小弗郎士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在法国人民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小弗朗士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请你就此 发来你的意见,并写一段话。 他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他的本质并不坏,亡国惨痛的震撼,激发了他的爱国情感;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中的种种爱国情感的表达对他的思想感情变化有着巨大的影响。
起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全文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的情节。深化了小说主题的作用,故事以小弗郎士的感受反映整个民族的沉痛的感受,从而表现了爱国主义的重大主题。 3、归纳小弗郎士的形象及意义
他在小说中是一个变化、成长中的儿童形象,他的心理变化过程是他的爱国情感由潜在到成熟的升华过程。
小弗郎士的变化:
贪玩、不爱学习 热爱法语 幼稚 热爱祖国
怕老师 理解、敬爱老师
八、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特征,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 (1)他为什么在上最后一课时穿上漂亮的礼服?
表现出韩麦尔先生对最后一节法语课的重视和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2)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充分表现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
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怎样理解全句的含义?) “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统治和封锁。 “钥匙”比喻法语。
全句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3)怎样描写他下课时的举止和表情?小说为什么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手势作结?如果换成极其慷慨激昂的语言不是更激动人心么?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
“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头靠着墙壁,话也 不说。”
小说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痛苦的表情和手势结尾,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比慷慨激昂的言语更为真实,更为深沉,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
这一系列动作,表示韩麦尔先生坚信法兰西必胜,它也激励人们要永远不忘记祖国法兰西,这是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4)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号声脸色惨白起来?为什么小弗郎士感到先生形象高大起来?
钟声、号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的时间到了,从此将和法语告别。“惨白”是内心痛苦的表情,是对失去祖国的巨大悲痛。
2018—2019—2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集体备课(全册)
怎样理解这时韩麦尔先生举止和表情?
先生的举止(动作描写)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表情(神态描写)表明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现实陷入极大的痛苦之中 韩麦尔先生:
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 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格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启发人们学习祖国语言表达爱国感情
九、质疑释疑 1、小说写的是爱国主义精神,可是文中并没有“爱国主义精神”这几个字,小说是怎么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 小说以沦陷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教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以小见大,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体会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找出上学路上的景物描写,说说它有何作用?最后一课上课之前与往日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1)“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依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 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 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破折号的作用
解释或补充说明?语意转换递进,跳跃或转折,说话意思中断 ?声音延长?副标题的前后等。 例句: (1)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解释说明 ) (2)窗外又传来了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解释说明 ) (3)“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声音延长,话未说完 ) (4)“放学了,——你们走吧。”( 意思递进 )
(5)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这儿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 话题转换 ) 十、作业布置
1、试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
2、把你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感悟写出来,在班内交流,字数在3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一堂课两个人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热爱法语热爱祖国
2018—2019—2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集体备课(全册)
课后反思
7 土地的誓言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积累词语,掌握“炽痛、嗥鸣、斑斓、谰语、怪诞、亘古”等词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⑵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⑶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层体味作者的家园情、故国情。 ⑵揣摩本文优美而富有激的语句,增强对语言的感受力。同时进行仿句训练,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为家乡的富饶,祖国的腾飞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揣摩、品味本文具有个性的语言
教法学法:朗读法,讨论点拨法,美点寻踪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请听歌曲《松花江上》 乐曲表达了在 “九·一八”事变后,无数的东北同胞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之下 ,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时,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的愤恨……家仇、国恨,对故土、对祖国无法比拟的怀念和热爱充满了字里行间,听了无不为之动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境。 二、简介时代背景
1931年9月18日晚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将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一段路轨炸毁,却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袭击日本军队。以此为借口,日军随即攻占沈阳,策划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短短3个多月,日军就侵占了我国东北全境。从此,3000万东北同胞经受了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日本军国主义当年发动的对华侵略战争,是中华民族遭受的最大灾难。
“九.一八”事变后,从东北流亡到上海,他用诗情的笔法写出难以想象的人民贫穷,悲愤郁怒之情回荡在平静的叙述中,传达出遭受压抑的凄厉感,如《憎恨》。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三、作者作品简介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 抗战时期他先后出版了《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等长篇。小说<<鴜鹭湖的忧郁>>是其代表作。
他还善于在抗日的题材下表现东北特殊的风情,《遥远的风砂》《浑河的急流》都有磅礴的气势,民族意识通过地方的粗犷性格表露出来。
他注重方言的运用,又自觉地吸收电影剪接手法来结构小说,叙述带跳跃性,用笔举重若轻,讲究力度,在小说体式上有新的创造。抗战时期他先后出版了《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等长篇。 欣赏图片
美丽的家乡 勤劳的人民 屈辱的历史 不懈的抗争 四、检查预习
2018—2019—2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集体备课(全册)
读准字音
炽chì痛 嗥háo鸣 斑斓lán 怪诞dàn 亘gèn古 默契qì 田垄 l?ng 蚱蜢zhà měng 污秽huì 谰lán语 碾niǎn 辘 lù 镐gǎo头 端木蕻hóng良 山涧jiàn 五、朗读感知课文
1、听 朗读 要求:
<1>整体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2>划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 2、讨论
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称呼,而后来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呢 ?
作者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誓言”。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激动,就不满足于使用“她”,而改用“你”直接与土地对话交流,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称作“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3、概括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3、东北特有的物产: 图片展示
白桦林 马群 鹿群 蒙古狗 煤块 高粱 黑土地 山雕 豆粒 玉米 东北物产丰富,地大物博。 春景
东北大地的美丽,富饶 秋景
4、作者眼中的故乡是怎样的?此时作者的情感又是如何的呢? 1、列举故乡物产 赞美 怀恋 物产丰富,地大物博
2、抒写故乡春、秋 怀恋 忧伤 美丽富饶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六、精读课文 (一)、问题探究 课文赏析
1、找出文中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和词语。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情感表达出来的?试举例说明。
抒情句子
1、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我都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
3、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2、怎样理解文中的“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这里用 “泛滥”表达了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