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音乐史 下载本文

交响乐和6部歌剧;他的记忆力好得惊人:在罗马,每年复活节前一周,人们都要到教堂唱阿莱格里的作品《上帝怜悯我》,该曲由历代教皇珍藏,严禁传抄,而少年莫扎特仅听了一遍就把这首向不外传的复调大合唱给默了出来。由于他从小就显露了出众的音乐才华,被人们誉为“音乐神童”,在欧洲巡回演出并接触了许多著名的音乐家,这对莫扎特的艺术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开拓了他的艺术的视野,也汲取了欧洲各国音乐的精华,为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莫扎特的钢琴作品,内容很广泛,20首奏鸣曲,20首协奏曲,也分早、中、晚三个阶段。

早期有6首奏鸣曲(K279-K283),被称为家乡奏鸣曲,内容和风格明快,散发着无忧无虑的少年气息。

6首《曼亥姆奏鸣曲》(K309-K311)是莫扎特赴巴黎途经曼亥姆时写的。

5首《巴黎奏鸣曲》(K310一K333)是莫扎特于1778年在巴黎完成的,此阶段,莫扎特在生活中、情感上都有明显的转折,作品里开始了一些戏剧性的变化和情感上的丰富,从而使其作品逐步趋于成熟。

另外一首《幻想曲一奏鸣曲风》(K475、K457),这首在维也纳时期写成的作品,无论从和声、曲式等方面都有他的新见解和独立性。

晚期作品有4首奏鸣曲,1788—1789年完成,这4首作品中,可以看到,莫扎特的晚期对巴赫的复调作品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所以从作品中体现出复调因素,从结构布局上来讲也更为紧凑和集中。

莫扎特的协奏曲艺术价值很高,仅次于他的歌剧艺术。26首协奏曲中,C 小调(K491)和d小调(K466)最为著名,另外A大调(K488)也是非常著名的,有“阳光般的温暖”之美名。每一首作品,都仿佛是莫扎特的一部歌剧,每一句、每一小节都有很细腻的人物刻画,栩栩如生地在键盘上表现出来,使人陶醉。

莫扎特用他那生动的音乐语言,平易近人的风格,结构形式的严谨,确立了他的地位。这位誉满全球的音乐神童,英年早逝的伟大作曲家,他的键盘演奏风格开创了维也纳演奏学派的先河。 (三)克列门蒂 在钢琴音乐的发展史上,意大利作曲家。演奏家兼教育家穆齐奥·克列门蒂(1752—1832)是真正创立钢琴演奏风格的音乐家,他享有“钢琴演奏之父”的盛名。

克列门蒂生于罗马,父亲是一名银匠,他的童年时代就显示出聪颖过人,有相当高的作

曲才华,1779年出版了《6首奏鸣曲》而引人注目。在他的作品中采用了当时并不多见的创作手法,如在曲调的双三、双六、八度进行时极有动力性的音型和丰富多变的力度等,在当时羽管风琴十分盛行的情况下,他为发掘钢琴这一乐器的特点,作了大量的实践,创作出一批很有质量的作品。

在1826年出版的《艺术津梁》练习曲集,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钢琴教程,它把技巧性和艺术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为近代钢琴演奏技术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克列门蒂代表了当时英国的演奏风格,他的技术与音乐音响灵敏度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与此同时,克列门蒂一生都在致力于教学工作,先后培养了著名的钢琴家菲尔德、克拉默,还有莫谢莱斯等等,另外他的风格还直接影响了贝多芬的钢琴创作风格。克列门蒂为钢琴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四)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一1827),在近代钢琴史上被誉为最伟大的音乐大师(乐圣),他也是最后一位古典乐派的音乐家,一生中他先后写下了32首钢琴奏鸣曲,5首协奏曲。如果说巴赫的平均律为“旧约圣经”,那么贝多芬的32首奏鸣曲被人们称为“新约圣经”,巴赫是站在复调音乐之巅,而贝多芬则是站在主调音乐之峰。

贝多芬的钢琴音乐在深度和广度上均超过了海顿和莫扎特。他的一生都处于欧洲动荡的年代,在法国爆发的大革命对他的创作具有深刻的影响。他个人经历是不幸的,悲惨的童年,耳聋的折磨,爱情的挫折和家庭的不幸,但是贝多芬从来没有因此而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他的奏鸣曲,也可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从1794一 1800年,写下了I3首奏鸣曲,作品有49之1,第2之·l、2、3,第10 之1、2、3,第13 号,第14 之1、2、3,第22号,都是早期作品风格。早期作品中可以看到巴赫、海顿、莫扎特以及克列门蒂对他的影响,流露出个性风格,朝气蓬勃,充满自信和勇往直前的无畏精神。

中期作品从1801—1814年创作了14首奏鸣曲,作品第26号,第27之l、2,第28号,第31之l、2、3,第53号,第54号,第57号,第78号,第81a号,第90号。这一时期作品中,贝多芬注入了新的因素,对古典奏鸣曲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如作品第27号的奏鸣曲。这一时期精选作品有人们非常熟悉的《月光》、《田园》、《暴风雨》、《黎明》、《热情》等奏鸣曲,被人们称为顶峰作品,蕴含的思想和感情内容相当丰富,以致原有的奏鸣曲结构形式已完全包纳不下了。贝多芬几乎不被传统形式束缚,大胆扩展了连接部、展开部和结束部的规模。

晚期的奏鸣曲不多,有5首,作品101号,106号,109号,110号,111号,写于1816—1822年。这时的贝多芬的耳朵已全部聋了,作品中没有早、中期那样激烈和充满矛盾,但在曲式方面都运用了新的手法如赋格和变奏曲,同时贝多芬愈来愈隐退到自我反省的境地,追求着一种超凡的宁静和精神上的升华。他自己曾说“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 贝多芬的艺术道路,继承了前辈的优秀传统,同时也吸取当时进步的法国革命音乐和英雄性的调性,使他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鲜明的民族特点。

从演奏技巧来看,他扩大了钢琴键盘使用范围,并大量采用了华彩句、颤音和震音,高、低声部有了变化明显的音响效果,高声部明亮,低声部浓厚饱满,同时他在踏板方面也有新的突破。贝多芬在教授钢琴作品时要求手指尽可能地弹足每个音的音值,制造了保持音之间的连贯,弹出富于表情、优美如歌的旋律,以及对音乐本身的深刻理解。经过贝多芬的探索和努力,他创立了自己丰富的教学风格,独树一帜。著名的钢琴教育家车尔尼就是贝多芬的高足。

在音乐史上,是他结束了古典时期,而同样是他开辟了浪漫时期之路,可以说他是一位承上启下的人物第三节 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风格

19世纪初,欧洲文学艺术普遍形成了一种新的潮流和新的风格,就是浪漫主义。随着西方音乐史上浪漫主义的形成,钢琴音乐进入它的鼎盛时期。

浪漫主义时期,钢琴制造业也有新发展,键盘音域也扩大到七个半八度,其表现力大大丰富了。钢琴制造家对近代槌击钢琴作出了重要的改进,张弦支架从木质换成了铸造的,机体变为复式杠杆装置,琴檀头由毡包裹,琴弦不仅被加长而且被交叉排列。钢琴由此登上了“音乐之王”的宝座。

从演奏史上看,这一时期欧洲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钢琴家,如匈牙利的洪梅尔(1778—183 7),英国的菲尔德(1782一1837),德国的卡尔克勃兰纳(1785一1849),奥地利的车尔尼(1791—1849)等。他们对钢琴演奏技术和演奏风格的发展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但是真正在浪漫时期起奠基作用的是奥地科作曲家弗朗兹·舒伯特。 (一)舒伯特

弗朗兹·舒伯特(1797—1828)生于维也纳近郊里赫田塔尔一个市民阶层的家庭里。青年时期,他受到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特别是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

他一生短暂,只活了31年,但他给后人留下的音乐遗产是惊人的丰富、广泛,堪称音乐史的典范。舒伯特那爆炸似的创作力,恐怕就连莫扎特也不如他。他一天写上六七八首歌曲并非不常用有的事。有一年他除了有大量的艺术歌曲问世外,还写了大量的器乐曲。其中

有两部交响曲,两首奏鸣曲,一部小四重奏曲与大量的舞曲。除此以外,还有歌剧四部,弥撒曲两部。我们还必须考虑到:舒伯特当时在小学任老师,他得每天上课,回家后还得改作业!

舒伯特的作品中包括艺术歌曲、交响乐、室内乐和钢琴作品。舒伯特的一生正处在奥地利反动复辟时期,当时知识分子普遍处于失望和忧郁之中,从他的作品风格来看,与古典时期的海顿、莫扎特、贝多芬那种充满叛逆主义信仰和乐观精神的音乐有着根本的区别。现实生活中理想只能寄于诗境和梦幻世界,从中抒发自己的情怀,真正的钢琴浪漫主义气息是从舒伯特开始的。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占据了他创作的主导地位,共写下了六百多首抒情歌曲。从他的钢琴作品中可以看出受艺术歌曲的影响,如旋律的纯声乐性,另外从速度、音程、调性、旋律线长等安排上都符合人声特点,在情感内容和主题形象上都与艺术歌曲有关。人们常说,舒伯

特的艺术歌曲使诗变成音乐,而钢琴曲又使音乐变成了诗。 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特点主要是(1)运用大小调交替调式;(2)频繁变换的调性。有了以上的特点,使钢琴音乐更加细微敏感和赋于诗意。舒伯特在以上两个方面运用得很自如,一般都是歌曲般的主题呈述,简朴的织体,和声的色彩性,变奏展开的手法,并且运用了民间歌曲和舞曲的因素等。

在他创作的钢琴作品中,一般分为两类,91)奏鸣曲;(2)钢琴小品。

他写了22首奏鸣曲。从曲式结构来看,虽然他继承了古典乐派的传统,但由于他的艺术气质是抒情的,充满了幻想的诗意和浪漫气息。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往往不是动力性的快板,主题的一半是沉思性的抒情独白,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相似,两个抒情主题相互补充。展开部很少在动机性的矛盾中展开,常常以变奏手法来表现细腻的情绪变换。最能说明问题的是他晚期作品B大调奏鸣曲(D.960)

钢琴小品在舒伯特作品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他先后写下了8首即兴曲和音乐瞬间,作品短小精炼,富于思想内容,体现了舒伯特的旋律天才和和声色彩变化上的才能,是瞬间素描和平易真挚相结合的产物。

透过他的创作,我们看到在他短暂的一生中追求光明和幸福的愿望。 (二)门德尔松 弗里克斯·门德尔松一巴托尔迪(1809—1847)生于德国汉堡的富商之家,从小就受到广泛的文化教养和各门艺术的熏陶,母亲多才多艺,4岁随母亲学习钢琴。为他以后的钢琴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9岁登台献演,后来以作曲享大名,同时也被列为当时最卓越的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