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是实现文本价值的唯一途径,也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但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被长期以来形成的、从文本出发的定势所束缚,呈现出三种价值取向:部件装卸,知识本位,分析加训练。因而,阅读教学基本停留在教一篇课文、知道一个故事的水平上;教一篇课文,明白一个道理已算是别有追求了;遑论积累语言,形成能力,发展思维,陶冶情操了。我们认为,基于中学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应该关心学生对言语材料的最初感受,发掘他们对言语材料的潜隐感受,加强他们阅读底蕴的培养,增强他们阅读的整体悟性;将文本还原到原本的生活情境里,让学生置身于语用状态中,引导他们由表及里地走进文本,探究作者的语用经验,然后,让他们带着作者的语用经验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加以运用,把作者的语用经验转化成自己的经验,实现对文本内容的加工或创造。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这是阅读教学的三阶。
要重塑以重视学生主体性阅读、文本意义的多元化阐释、立足整体的局部分析、强调文化背景的多重透视、运用现代化的电脑网络技术进行超文本对话为特征的语文阅读教学新面貌;形成以文本的情感性引导体验式解读,以文本的衍生性引导链接式解读,以文本的争议性引导批判式解读,以文本的思辨性引导创造式解读的语文阅读教学新策略。
③进一步提高教学对话的质量
不能简单地由原来的教师说变成现在的学生说(“独白篡位”)。对话既是一种哲学思想(平等、共享),也是一种教学策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对于对话是这样阐释的:“这一阅读理念,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作为基础的。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关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
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读者的阅读,尤其是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正是一种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所以读者绝对不是消极被动的,读者也是文学活动的主体。”这提示我们:(1)要适当区分教学对话(要区别“误读”和“读误”;不限于师生,还有生生)和阅读对话(走进与走出,尊重文本与多元理解)。(2)通过对话由文本走向本文(作品)。文本是指作家创造的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的作品本身的自在状态;作品是指与读者构成对象性关系的东西,它已经突破孤立的存在,是融会了读者及审美主体的经验、情感和艺术趣味的审美对象。文本是以文字符号的形式储存着多种多样审美信息的硬载体;作品则是在具有鉴赏力的读者的阅读中,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审美信息的软载体。文本是一种永久性的存在,它独立于接收主体的感知之外,其存在不依赖于接受主体的审美经验,其结构形态也不会因人因事而发生变化;作品则依赖接受主体的积极介入,它只存在于读者的审美观照和感受中,受接受主体的思想情感和心理结构的左右支配,是一种相对的、具体的存在。由文本到作品的转变,是审美感知的结果。也就是说,作品是被审美主体感知、规定和创造的文本。我们还应注意到,对话不同于谈话,真正的“对话”具备以下的条件:(1)对话各方有着共同目的。(2)对话各方自始至终都是主体,各方全身心投入。(3)对话的过程是对话各方互相交流,团结合作,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过程。(4)对话的结果是各方活动成果的有机合成。
自我寄语:
本色是书生。 本职是教师。 本愿是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