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全标准化管理手册(加油站)10.20 下载本文

5.3消防设施

1.每2台加油机设置不少于1只8kg手提式干粉灭火器或2只4kg手提式干粉灭火器;加油机不足2台按2台计算;

2.地下储罐设置35kg推车式干粉灭火器1个。当两种介质储罐之间的距离超过15m时,应分别设置;

3.消防器材设专人管理,定时检查,定点摆放,定期更换,保证完好有效。

5.4防雷防静电设施

1. 防雷、防静电装置检测应当每年一次,对爆炸危险环境场所的防雷、防静电装置应当每半年检测一次。

2. 加油站的从业人员穿戴防静电服装。

3. 所有防静电设备、测试仪表及防护用品,要定期检查、维修,并建立设备档案。

4. 经常检查加油枪胶管上的金属屏蔽线和机体之间的静电连接。

5.加油站的汽油罐车卸车场地,应设罐车卸车时用的防静电接地装置,并宜设置能检测跨接线及监视接地装置状态的静电接地仪。防静电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0Ω。防雷与防静电装置合用接地时,电阻不应大于4Ω。

5.5采暖通风

1.消防器材间、发电间的采暖室内计算温度为5℃。 2.卫生间等辅助用室的采暖室内计算温度为12℃。

3.营业室、仪表控制室、办公室、值班休息室的采暖室内计算温度为16-18℃。

4.加油站内可设置锅炉房,设置在站房内的热水锅炉间,应符合以下规定:1)锅炉间应设耐火极限不低于3h的隔墙与其它房间隔开。2)锅炉间的门窗不宜直朝向加油机、通气管管口、放散管管口。3)锅炉选用额定供热量不大于140kW的小型锅炉,锅炉烟囱出口应高出屋顶2m及以上,且采取防止火星外逸的有效措施。4)当采用燃气热水器采暖时,热水器应设有排烟系统和熄火保护等安全装置。

5.加油站内,爆炸危险区域内的房间应采取通风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强制通风时,通风设备的通风能力在工艺设备工作期间应按每小时换气15次计算,在工艺设备非工作期间应按每小时换气5次计算。2)采用自然通风时,通风口总面积不应小于300cm2/m2(地面),通风口不应少于2个,且应靠近可燃气体积聚的部位设置。

6.加油站室内外采暖管道宜直埋敷设,当采用管沟敷设时,管沟应充沙填实,进出建筑物处应采取隔断措施。

5.6照明与照明线路

1.加油站的380/220V供配电系统应采用TN-S系统。供电系统的电缆金属外皮或电缆金属保护管两端均接地,供配电系统的电源安装与设备耐压水平相适应的过电压(电涌)保护器;

2.设置在罩棚下的照明灯应为防护型灯具。

3.加油站内设置小型内燃发电组,内燃机的排烟管口应安装阻火器。

4.空调主机和室外机应安装在非爆炸危险区域内。 5.7检维修

1. 维护、检修应使用防爆型照明设备。

2.进加油站区域内各类作业人员上岗时应穿防静电工作服,防静电工作鞋、袜;严禁穿带铁钉的鞋。严禁在爆炸危险场所穿脱衣服、帽子或类似物。

3. 严禁在加油站吸烟及用明火照明。

4. 机械转动部件应保证润滑良好,及时加油并经常清除可燃污垢;

5. 输送可燃液体的管道,投用前应进行耐压试验;

6. 维修作业应使用防爆工具。严禁使用撞击易产生火花的工具。 7. 定时检测地下油罐泄漏和人孔阴井油气浓度,确认无油料溢出。

8. 人孔阴井内部不得积水或锈蚀,清除阴井内积水时,需使用防爆型电动设备或以手动为原则。

9. 加油机维修之前要切断电源,摘下皮带轮上的皮带。若所修的部位需要放油时,必须用容器收集燃油,防止燃油泄漏。

10.所需工具须摆放整齐,严禁乱放乱摔。

11.在维修加油机时,要注意不要划伤各金属零件、密封件及密封结合面,以免造成泄漏。在复装前,须将各零部件清洗干净,以免损伤部件。

12.在维修电器设备之后,要仔细检查线路,防止接错。 13.加油机、加油岛被进站车辆撞击后,应立即关闭电源进行检查,并立即通知维护人员检修。

14.制定并落实加油机、储罐检维修计划,并保存相关记录。 5.8安全设施

1.应建立安全生产设施台帐;

2.各种安全设施应有专人负责管理,定期检查和维护保养。

5.9设施建设

企业应确保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与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支持性文件

《设备设施管理制度》 《消防管理制度》 《检维修管理制度》 6作业安全 6.1作业许可

站内要进行危险性作业活动时,应按规定实施作业许可管理,严格履行审批手续,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6.2警示标志

加油站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设置相应安全警示标识。在日常生产过程中识别出的需要设置安全警示标识的地方,由各岗位人员提出设置需求,站长审核后,安全员统一采购。

检维修施工作业现场警示标识的设置,由站长或安全员监督施工单位设置,确保在检维修、施工、吊装等作业现场设置警戒区域和安全标志,在检修现场的坑、井、洼、沟、陡坡等场所设置围栏和警示灯。

6.3作业管理

6.3.1应在危险性作业活动作业前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制定控制措施。在作业现场配备相应的安全防护用品(具)及消防设施与器材,规范现场人员作业行为。

6.3.2进行危险作业时应持相应的作业许可证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