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下载本文

观分为六种,即理论型、经济型、审美型、社会型、政治型和宗教型。

(六)性格

1.性格形成的三个阶段:有人性格形成的复杂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阶段一,性格萌芽阶段。学龄前儿童的性格发展属于此阶段。阶段二,性格形成的阶段。小学生与初中生的性格发展属于此阶段。阶段三,性格基本定型阶段。高中生和大学生的性格发展属于此阶段。

2.性格发展的特点:①高中生进入性格发展的第二个快速期。②高中生性格的类型逐步形成。③高中生性格发展与其心理过程、个性倾向性及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更加明显。④高中生对性格的自我意误解和自我控制水平提高。⑤高中生性格特征的外部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和复杂。 二、社会性的发展P219

(一)社会化发展任务 1.美国心理学家哈威斯特的观点

由于高中生正处于青年初期,他们社会化发展任务与青年初期有一致之处。美国心理学家哈威斯提出了青年初期的社会化发展任务。共有10项:①学习与

同年龄男女之间新的交际方式; ②学习男性或女性的社会任务;

③认识自己身体的构造,有效地利用自己的身体; ④在情绪情感上与父母或其他成人独立;⑤具有经济独立的信念; ⑥准备选择职业; ⑦作结婚和家庭生活的准备;⑧发展自己作为公民所必要的知识和态度; ⑨培养自己负有社会责任的行为;⑩获得指导自己行动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体系。

2.中国心理学家朱智贤的观点:朱智贤提出,由于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缓慢的发展过程,青年初期(即高中阶段)的社会化发展任务基本上是少年期社会化发展任务的延续。当然,青年初期的社会化发展任务已包含了新的内容:

①高中生继续谋求获得独立,希望摆脱父母和其他成人的监护、指导;②随着高中生各方面的成熟,特别是高级思维的发展与形成,他们确定自我的过程有了进一步发展;③高中生性格角色概念的发展,是他们在初中后期获得性格角色的继续和巩固;④高中生必须进一步适应性的成熟;⑤学习适应成人社会对高中生来说更为迫切和需要了。

1.同伴关系对高中生心理发展的作用:(1)促进学习进步;

(2)促进情绪稳定,达到相互支持;(3)促进性格发展;(4)促

21

进人际交往能力发展2.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①对友谊的渴望强烈,喜欢与同性别同伴交朋友。②高中生的友谊观逐渐成熟。③高中生选择朋友时,更看重朋友的心理品质,如兴趣相似、同忧同乐、相互关心、性格好等。④高中男女学生交友的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

(三)父(母)子关系:1.与父母关系中存在着“代际羞异”;所谓代际差异,是指两代人在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差异。

第八章 个别差异 第一节 个别差异的概述

一、什么是个别差异P224 差异心理学分为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群体差异指的是以人的某种属性相区别的群体之间的差异,如年龄差异、性别差异、民族差异等。个体差异指的是个体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又称个别差异。

二、个别差异在教育教学中的意义P225 差异的意义不仅随社会背景的不同而变化,而且在同一文化中,也会随着年龄的不同而变化。个别差异的意义可以作出下述概括:如果那些负责指导个体发展的人(从事儿童教养、

教育和辅导的人),能认识到在某一文化背景下和在个体年龄阶段上哪些差异对个体的发展具有最大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包括积极事物的细节能清晰感知,但对事物的整体知觉较差;综合型的人知觉的概括性和整体性较强,而对事物的细节不大注意;分析综(3)机能类型说 培因(A.Bain)根据理智、情感和意志三种心理机能何者占优势将人格划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

的或消极的影响),那么他们就具备了做好工作的较好的条件。

(二)测评差异 对个别差异进行测量和评价有三个主要目标:①确定人们在某种特征方面,比如在智力、气质或听觉方面的差异程度。②确定各种差异之间的关系,比如手指动作敏捷程度与视觉速度之间的关系;③估计人们的某种特征产生差异的原因,比如什么原因引起算术能力或跑步速度方面的差异。

3.测评结果的用途P229 利用测评结果来分析发展或学习困难的原因,以便克服困难。另外三种重要用途是:①确立标准;②对人进行选择和编组;③测量在达到目标方面取得的进步。

三、学生个别差异的表现P231

学生在学习中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智力因素的差异和人格因素的差异。

2.智力结构的个别差异 (1)智力类型差异:①分析型、综合型与分析综合型:根据个体在知觉过程中的特点。分析型的人知觉的分析能力较强,对

合型的人集分析型和综合型的优点于一身。②视觉型、听觉型、运动型和混合型;③艺术型、思维型和中间型。

以高级神经活动中哪种信号系统占优势而划分的。艺术型的人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占优势,思维型的人则第二信号系统占优势,而中间型的人两种信号系统比较均衡。

(2)特殊才能:是指个体在其特殊领域中表现出较高能力。例如,音乐才能、机械才能、绘画才能等。

(二)人格的个别差异P233 1.人格类型差异 (1)性向说 荣格(C.G.Jung)根据心理活动的倾向划分为人格类型。心理活动的力量如果趋于外部事物,则形成外倾性人格;若趋向于主观内心世界,则形成内倾性人格。

(2)独立—顺从说 阿德勒(A.Adler)根据个体独立或顺从程度划分人格类型。独立型的人善于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不易受干扰,处事果断,喜欢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顺从型的人缺乏独立性,容易受暗示,办事犹豫,没有主见。

22

(4)场独立—场次依存类型说 场独立型的人的认识以其本人头脑中已有的信念为参照体系,较少受当时知觉情境的影响;场依存型的人的认识以认识对象所处的客观场合为参照体系,较多的受知觉情境的影响。

(5)文化—社会类型说 斯普兰格(E.Spranger)依据个体在六个基本社会领域的价值观划分人格类型。

2.人格的特质差异

(1)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G..W.Allport)认为,人格特质可分为一般特质和特有特质。一般特质是指在一定社会文化形态下,所有的人都具有的概括的倾向,它没有具体性,是性格的共同部分,且不能使一个个体同另一个个体相区别。特有特质是由个体生活方式的特定环境造成的,它是使个体相互区别的主要因素,决定着个体的行为方式。特有特质区分为三类:第一类为首要特质。第二类为中心特质。第三类为次要特质。

(2)卡特尔的特质理论: 卡特尔(R.B.Cattell)把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经过多

年的研究,卡特尔发现了16种根源特质。

(3)吉尔福特的特质理论: 特质可以划分为需要、兴趣、态度、气质、能力倾向、形态和生理特点等7类。各个特质最后组成一个层次式结构。最低层叫做“基倾”,中间层叫做“基本特质”,最高一层叫做“类型”。

第二节 超常儿童 P236

一、什么是超常儿童: 超常儿童通常主要指智能明显超过同龄儿童一般发展水平的儿童,也指很早就表现出音乐、书法、绘画等方面杰出的特殊才能的儿童。

二、关于超常儿童的主要研究

1921~1922年,美国特曼(L.A.Terman, 1954)用斯丹福-比纳量表、特曼集体测验等方法,对学前至8年级的儿童进行了测查。

另一种对于才儿童的实验研究是罗宾森(H.B.Robinson, 1979)领导建立的华盛顿大学儿童发展研究组进行的。

我国于1978年开始对超常儿童进行系统调查和追踪研究,并成立了全国范围的超常儿童追踪研究协作组。从四个方面进行追踪研究:①超常儿童的一般发

展史、教育和环境条件;②智力发展过程、特点和水平;③学业成绩或特殊才能表现;④个性和意志品质等。

三、超常儿童的心理特点P240

(一)超常儿童的综合特点 1.查子秀的研究:①感知敏锐,观察力强。 ②注意集中,记忆力强。 ③语言发展好,表达能力强。

④思维敏捷,逻辑性强。 ⑤有独创性,求知欲旺盛。 ⑥兴趣深或广。 ⑦好胜、自信且有独立性。

2.弗瑞奇的研究P240 3.加登纳的研究P241 (二)超常儿童认知与元认知发展知识P241:1.超常儿童认知发展特点:①在认知的不同方面超常儿童与常态儿童差异的明显程度不同。②超常儿童与常态儿童认知不同方面构成的模式有明显不同的特点。③超常儿童与常态儿童认知发展的趋势不完全不同。

(三)超常儿童的非认知特点P245:①少年大学生在敢为性、创新性、自律性三个因素上的得分均高于普通大学生,且差异显著。②在八个双重个性因素上,少年大学生均优于普通大学生,且在“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和

23

“专业上将有成就者的个性因素”这两个方面均高于普通大学,且差异显著。③和同龄中学生相比,少年大学生在聪慧性、创新性、自律性三项均值高于同龄中学生,并且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四、超常儿童的诊断P247:我国查子秀等人经过多年研究,总结了有关鉴别超常儿童的几项原则:①在动态的比较研究中鉴别;②采取多指标、多途径、多方法进行鉴别;③把发展的质和量结合起来考察;④通过教育进一步鉴别。

五、超常儿童的成长与教育P248

(一)超常儿童的成长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早期教育是超常儿童成长的关键。国内外的调查和追踪研究都表明,绝大部分超常儿童早期都受到了优越的教育。许多家长不仅给孩子提供身心发展的有利环境,而且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善于因势利导,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早期教育。在教育过程中,不少家长针对孩子的特点,重视全面发展,采用生活活泼、有成效的方式进行教育。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经验,发展了他们的智能,促进了他们早期的超常发展。

(二)超常儿童的教育

教育超常儿童要注意的几个问题:①要公平,不要搞平均主义;②要适当,不要操之过急;③要实事求是,不要求全责备;④既要全面发展,也要发挥特长。 二、智力落后的诊断与分类 (四)智力落后的分类 国际上常用的分类及其标准见P255 茅于燕把智力落后的病情划倒退为轻、中、重三种类提出“三个适应”的培养目标:即职业的适应、社会的适应和个人的适应。

我国智力落后儿童的培养目标和任务是:“认真贯彻智、智、第三节 智力落后儿童P250 一、智力落后的定义 1983年给出了智力落后的定义,具体内容是:“在发展时期,即已产生了一般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常态的现象,而且它常导致或附带有社会适应行为方面的缺损”。(DSM—Ⅲ—R)中提出的弱智诊断标准为:①一般智能明显低于平均水平,个体测量智商(IQ)值为70或70以下。②同时存在适应功能缺陷或损害。③发生在发育时期,即18岁以前发病。

世界卫生组织在1986年颁布的《精神障碍国际分类法,第十版草案》(ICD—10)中,把智力落后定义为精神发展受阻或发育不完全,以至智力水平和多种能力受损,如认知、语言、运动和社会技能方面的受损,适应性行为通常也有不同程度的受损。

(二)中国关于智力落后的定义P251

1987年《残疾标准》一书对智力残疾定义如下:“智力残疾,是指人的智力明显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并显示出适应行为的障碍。”

型。P254

三、智力落后的成因: 茅于燕指出,智力落后的原因是以发生在母亲怀孕时(未出生以前)、分娩时(刚出生)以及生产后(出世以后)来划分的。医学上称为产前因素(原因)、产程因素(原因)和产后因素(原因)。

四、智力落后的预防和教育P260

(一)智力落后儿童的预防: 1.劝阻近亲结婚; 2.避免高龄妊娠; 3.加强孕期保健和产前检查; 4.搞好儿童保健和提高抚养质量

(二)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P261:1.智力落后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 1)激发学习积极性2)因材施教3)加强直观性教育4)循序渐进5)多练习

2.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目标P262

1960年在日内瓦召开的第23届国际教育会议,目标是:“智力落后对于人民是一种经济的、社会的和文化的负担,智力落后中的绝大部分在受到应有的教育后可以成为有益的公民。”

24

体、美全面发展的方针,从弱智儿童身体和智力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和训练。有效地补偿其智力和适应行为的缺陷,为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适应社会生活、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打下基础。”

第九章 学习概论 第一节 学习的一般概念P264

一、什么是学习P264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这一定义能较好地解释人类的学习。首先,学习必须导致主体的某种变化。其次,学习主体变化的保持是相对持久的。第三,学习主体的变化不同于那些发育成熟所导致的变化。

学习是凭借经验在主体身上产生的比较持久的能力和倾向的变化。关于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定义,则可表述为:学习是凭借经验在主体身上产生的,按照教育目标要求的比较持久的能力或倾向的变化。

二、学习的分类P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