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上海春考试题, 下载本文

4.答案:(3分)答案示例:一年四季,都有馨香的怡人环境。

解析:考查的是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的标准有两个:一是“永远”,一是“静静地散发着书香”。回到原文,我们看到作者在描写时依据时间维度,列举了春夏秋冬四季的读书环境,所以条件一是“一年四季”,一是“都有馨香的怡人环境”。作者在描写环境时,特别突出了花草与书香的汇合,甚至在隆冬季节因火炉安放骤减,还专门提到取书时的略享清福。

5.答案:(2分)示例:激烈、缺乏理性

解析:“有人注意到,一些在生活中很温和的朋友,一旦上微博,言辞就变得非常激烈,不像是理性说理的言论,由此,微博形成了一个有特色的言论空间”中的“由此”告诉我们“微博形成了一个有特色的言论空间”的理由在前面的文字。而前面的文字主要说了两层意思:一是激烈,一是不像是理性说理。所以答案是:激烈、缺乏理性。

6.答案:(3分)C

解析:C项所犯的错误是颠倒因果:“罐头思维表现为‘一群人采用一句话’和‘听见别人说就跟着说’等行为”,并不等于说“‘一群人采用一句话’和‘听见别人说就跟着说’等行为”都是“罐头思维”

7.答案:(3分)示例:一个说理陈述是否可靠,可以通过还原理由与结论之间的假设,并检验这个假设是否成立来验证。

解析:考查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从作者对材料的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强调的是可靠的中介保证(“假设”)不可以省掉。又加之提醒我们“联系第④段加以回答”,于是可以知道,使用这个事例目的在于强调“要想说理陈述可靠,需要有可靠的中介保证”。

8.答案:(4分)示例:微博篇幅有限,容易缺失说理的必要部分;主要是在朋友圈和熟人圈中传播,用不着太说明理由;过于注重感染力,妨碍了说理。

解析:全文都在说“微博”为什么“不是好的说理形式”,因此需要从全文筛选信息。好在这是一篇议论性文字,所用的表达方式本身就是抽象性的议论性语言。所以减少了对信息加工的环节。需要将全文内容依据话题的转换划分为若干层次,然后择取关键句、中心句。再进一步整合语言就可以了。总共三个要点,最后一段包含两点,其它段落详细阐述了第一点。 9答案:(2分)示例:表现出香雪目送之久和内心的不舍。

解析:作为一个副词,“终于”在这里表示“不希望出现的结果还是出现了”这样一个时间过程:列车在她的视野里彻底消失了。为什么这个结果香雪不希望出现呢?是因为列车寄托着香雪对现代文明的向往。所以,这个“终于”写出了香雪对列车的不舍与目送之久。

10.答案:(3分)B

析:B项分析有误。有了铅笔盒,香雪非常自豪,渴望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快乐,但是出于乡村女孩子的矜持,她又不好意思在人前夸耀,于是希望借助于同学“再三盘问”来表达自己拥有铅笔盒的快乐。所以这里的“盘问”行为是香雪渴望见到的,不会让她紧张。也是贬词褒用。

11.答案:(4分)答案示例:连用三个情感强烈、句式整齐的感叹句,运用排比,写出香

雪对台儿沟认识的变化之大,突出表现了她惊奇和喜悦的感受。

解析:赏析类题目的解答一般包括三个部分:“法”、“象”、“意”。即使用的手法,刻画的形象,以及作者的意图。这里要求从语言形式的角度来赏析,所谓语言形式,包括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前者指的是句式的调整,后者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辞格。从消极修辞角度来说,这里使用了感叹句;从积极修辞角度来看,这里用的是排比句式。明白这一点,再根据上下文(“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台儿沟是这样的吗?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可以知道这里要表现的是香雪认识上的变化,以及伴随着这种变化而来的惊奇与喜悦。

12.答案:(5分)(1)白露未晞(2)连山接海隅(3)水澹澹兮生烟(4)锲而不舍(5)最难将息

解析:所考查的句子全部属于高中语文课本要求背诵的句子。只要完成高中学习任务就可以得到满分了。

(五)

13.答案:(1分)C

解析:律诗严格的章法,首句都是要求入韵的。明白了这一点,再加上题干里“律诗”的提示,以及简单的声韵母知识,当不难做出判断。

14.答案:(2分)评分说明:答“B”给2分,答“C”给1分,答“A”或“D”给0分。

解析:画线句是个对仗的句子,意思上是相承接的关系。“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出句写时光流逝导致岁月渐老,特别是在这除夕之夜,更是让人觉得时光催人老。这是一种暗淡的心情,相应的环境说起来应该是凄风苦雨或灯火阑珊。但是,没有到“尽情灯火向人明”,灯火“尽情”,很任性,在此处便是“不近人情”了。所以,只有B项的理解最为恰当。C句对于字面意思的理解是正确的,但是没有说出隐含的意思,评分时也可以得到1分。这是一种等级评分法,可以较为精确地测量出考生之间的思维差距。

15.答案:(4分)示例:尾联想象“看春生”一事,寄托着作者在“岛烟湖雾”的环境中,对冬去春来的美好祝愿和期盼。前面几联虽然有喜景,但总体上是以“喜”的场景来写作者“悲”的情感,但是最后一联则能力挽狂澜,传达出作者复杂的情感是以积极、乐观为基调的。

解析:单就最后一联分析,需要看手法,这里用的是虚写,使用了想象的手法。要求“联系全诗”来分析,所以还需要看章法,这首诗的特殊之处是“转”、“合”一体,即在“转”中完成了“合”。从想象的虚写来看,突出了“看春生”,表达了对冬去春来的期盼;从章法的转折来看,在前文悲凉的铺垫下,结尾表达了积极、乐观的情感,闪现了一抹亮色。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殿下重宝而轻士 (2)景遂敛容谢之

(3)延巳阳醉 (4)拂衣入禁中白唐主

答案:(4分)示例:(1)以??为重,看重(2)向??认错(3)佯装,假装(4)禀报,告诉

解析:除“重”外,其它3个都是教学基本要求规定掌握的300实词,而且所考查的义项都是学生在课文中学习过的。所以难度停留在“识记与理解”的程度上,只要搞好教材复习就可以应对了。

17.答案:(2分)D

解析:在文言文中,一个名词居于动词前,如果不是主谓关系,就要考虑是否存在名词活用作状语的情况,“数面折之”的“面”就是这样,这里是“当面”的意思。选择肢中用法与之相同的只有“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中的“舟”字,这里是“乘船”的意思。A项的“病”是使动用法,B项的“友”是意动用法,C项里的“刃”是“名词用作一般动词”。这4个句子都出自于重要篇目,应该难度不大。

18.答案:(3分)示例:(张易)拿过玉杯扔到地上摔碎了它,大家都改变了脸色。 评分说明:译文中错1处扣1分,扣到0分为止。

解析:翻译遵循“信达雅”的原则。首先是“信”,忠实于作者的原意,所以得将难字难词解释准确,这里包括词类活用与虚词,比如这里的“抵地”、“碎之”,用本义来解释分别是“推到地上”和“使玉杯粉碎”。其次是“达”,与上下文保持文气的通畅,需要考虑句式的特殊性,比如这里的主语省略,“(张易)拿过玉杯??”,应补出来。然后是“雅”,通过调整词句,保证表达的现代化与书面化。

(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9-21题。(9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老子》第六十六章)

(节选自《诸子喻山水》)

19.下列选项中的“之”字与“是之取尔”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秋水》)

B.顷之,持一象笏至(《项脊轩志》)

C.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D.不知东方之既白(《前赤壁赋》)

答案:(2分)A

解析:“是之取尔”这个句式比较特殊,“之”字作标志的宾语前置,这个句子调整过来是“取是尔”,“是”是代词。与之相同句子就是“我之谓也”,“说的就是我呀”,“之”字也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其它3个选项,A项的“之”是音节助词;B项的“之”是代词;C项的“之”是结构助词。

20.把文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3分)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答案:(3分)示例:江海能够成为百川汇集的地方的原因,是它们善于处在百川的下方,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汇集的地方。

评分说明:本题采用扣分的方式评分。“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判断句、“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为4点,译文中错1点扣1分,扣到0分为止。

解析:需要正确解释的有“所以”、“百谷”、“下”,分别是“??的原因”、“百川汇集”、“处于??之下”。判断句式也应该译出来。需要提醒的是,这里采用的评分规则是整体评分法,将句子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部分做整体的理解,所以更强调词句的通顺、连贯与得体。但同时也避免了“硬译”的尴尬。较之以往评分的“字字落实”的较真,得分率应该可以上升。

21.从“不舍昼夜”的流水中,孔子和孟子获得了怎样不同的感悟?(4分)

答案:(4分)示例:孔子感慨时光如流水,日日夜夜,永不停息;孟子感悟到君子应该像水一样有本源,不能名不副实。

解析:虽然同样属于信息的筛选与整合,但是因为原文有现存的词句可以择取,所以难度并不大,只要能够理解原意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起来就可以了。孔子的感悟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这句话强调的是时光的流逝;孟子的感悟是“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即名实应该相符。

22.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