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上海春考试题 下载本文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孟子〃离娄下》)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老子》第六十六章) (节选自《诸子喻山水》)

19.下列选项中的“之”字与“是之取尔”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秋水》) B.顷之. ,持一象笏至(《项脊轩志》)

C.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D.不知东方之.既白(《前赤壁赋》)

20.把文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3分)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21.从“不舍昼夜”的流水中,孔子和孟子获得了怎样不同的感悟?(4分)

三 写作(60分)

22.作文。 请以“时间使我们丰厚”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7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2015春考附加题

叶的骨骼 筱敏

①这是一个陈旧的比喻:树。 ②我们生活的城市,已经很少有东西与人的生命本质相关或者相似,所幸还可以看见树。我非常喜欢林子里蒸腾着潮气的老树和幼树,喜欢高崖上兀立挺拔,成为某种标志的松树或柏树,喜欢在田边村头,洒些许荫翳的古老的榆树或槐树。但还有一种树,因为时常相对,它们进入我的感觉更深一些,那是在城市的逼仄中仍然不死的树,它们大多营养不良,而且时常被粗暴地修剪。 ③等待一棵树的长成需要时间,等待一个诗人的长成同样如此。

④一棵树只长它的遗传密码注定了的那种叶子,一个诗人也是这样。风,雨,虫灾,干旱,斧斫痕,工业废气……可以使某一季的叶子肥硕或者枯瘦,使某些叶

子残缺,畸形,从而被认为具有病态美,但其本质的构成是不变的。无论如何,松针不可能像垂柳那样倒挂下来,使悬岩上的风看起来柔软。

⑤诗的生长,告诉我们一些很朴素的事情。心灵的感知方式是很朴素的,创造的使命也是很朴素的,就像在燧石上敲击出火花,就像叶子在枝头萌生伸展。 ⑥事实上,我们肯定会遇上秋风的季节,满树繁茂一夜之间被扫落净尽。我们生活的时代总会过去,我们的青春总会消逝。那些曾经与阳光和月光都靠得很近的叶子是无力抗辩的,泥土自然会融解它们。幸运的诗人会有一两片叶子恰好被岩层选择了,这未必是那棵树上长得最漂亮的叶子,更未必是那片森林中最出色的叶子,但恰好是它飘落在被选择的位置,从而被岩层拓印下来,成为记载某个时代的化石。

⑦被选择或被遗弃,这很偶然,也很无理。但我所知道的一个事实是:有一些叶子即使适时地落到了最有利的位置,也还是不会在岩层上留下痕迹,比如那些滤去水分便没有自己的形状的叶子。而最终保留下来的,必然是有骨骼的。我们所见过的树叶化石,总是叶脉清晰,甚至比翠绿多汁的时节更清晰,这是树叶的骨骼,岁月使它显现出来。凭借这个,我们感知它生动的姿态,感知远古的诗人心灵的本色。

⑧我想,我已经学会了等待。在等待中,我明白,诗是一个进入内心的事实,而是否倾泻在纸上倒在其次。

(有删改)

1.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2分)

2.第②段中的“一种树”喻指什么样的诗人?(2分)

3.结合文意,下列基于第④段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应当按照自己心灵的本质进行写作。

B.诗人在恶劣环境下写出的作品具有病态美。

C.诗人不要惧怕外在力量对其写作的伤害。

D.诗人不可能用迎合世俗的方法来改变世俗。

4.文章回答了诗人如何让诗作留下“痕迹”这一问题,请你在本文的基础上对此问题进行探究,提出自己的看法。(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5-6题。(6分)

二元选择是指目击证人在辨认某人是不是犯罪嫌疑人时,做出?是?或?不是?的选择。做出?是?的选择,我们称为?指认?;做出?不是?的选择,我们称为?排除?。经事后验证,证人在指认和排除时都有可能发生错误。

研究发现:当证人把握十足地指认某人?是?犯罪嫌疑人时,事后证明他们的指认往往是正确的;而他们在犹豫不决中指认某人?是?犯罪嫌疑人时,事后证明他们的指认更容易出错,这样一来,无辜者也就更容易被冤枉了。不同的心理状态下,辨认的正确率是不同的,?指认?是这样,?排除?也是这样。 因此,司法部门在二元选择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不知道?选项,即设置?是??不是??不知道?三元选择系统,做出?不知道?的选择,我们称之为?无法判断?。使用三元选择系统后,证人的辨认结果发生了很大变化。 根据目击证人在两种选择系统中判断结果的数据,制作了下图。

5.根据上述内容,上图括号内应填入的是“ ”。(2分)

6.根据上图“错误的指认”这一组数据,推测司法部门采用三元选择系统的原因。(4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7-10题。(13分)

卅有堂记 (明)

归有光

①沈大中以善书名里中,里中人争客大中。大中往来荆溪、云阳,富人延之教子。性独好书,及为歌诗,意洒然不俗也。卜筑于城东南,取昌黎韩子?辛勤三十年,乃有此屋庐?之语,名其堂曰?卅有?。

②夫其视世之捷取巧得、倏然而至者,大中不为拙邪?其视世之贪多穷取、缺然日有所冀者,大中不为固邪?呜呼!彼徒为物累者也。天下之物,其可以为吾有者,皆足以为累。歉于其未有而求之,盈于其既有而不餍。夫惟其求之之心生,则不餍之意至。苟能不至于求也,故当其无有,不知其无有;一旦有之,亦适吾适而已矣。兹其所以能为有者也。

③大中之居,本吾从高祖之南园。弘治、正德间,从高祖以富侠雄一时。宾朋杂沓,觞咏其中。蛾眉翠黛,花木掩映。夜深人静,环溪之间,弦歌相应也。鞠为草莽①几年矣,最后乃归于大中。夫有无之际,其孰能知之哉?纯甫吴先生雅善大中,为之请记。予观斯堂之名,有足慨者,遂为书之。

[注]①鞠为草莽:形容衰败荒凉。

7.对第①段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介绍卅有堂主人的性格 B.点出卅有堂选址的原因 C.交代卅有堂的建成时间

D.交代卅有堂的堂名来由

8.文中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以下不构成对比的一项是( )。(3分) A.“为物累”者与“适吾适”者 B.昔日的“歉”与今日的“不餍” C.南园的“花木掩映”与“鞠为草莽” D.我们家族失去南园与沈大中修筑卅有堂

9.简析第③段作者详写“南园”的目的。(3分)

10.请对作者关于“有”的认识加以分析。(5分)

1.答案:(2分)B

解析:主要考查形近字的读音。“聒耳”的“聒”与“概括”的“括”字形相近,但读音区别很大。“盘桓”的“桓”与“永恒”的“恒”字形相近,同样读音不同。

2.答案:(2分)D

解析:“轻福”应为“清福”。“清福”的意思是“清闲安逸的福气”,只有清闲安逸才是一种福气。“轻福”说不通,词典和生活中也没有这个合成词。

3.答案:(2分)A 解析:从两个分句之间的关系来看,应该是转折关系,不过第二个分句前省略了一个“但是”。这样答案就在AC之间选择。而C项第二个空格填“就”字,在逻辑关系不通。“就”字表示承接,而这里要表示的意思与前面分句构成转折,所以,应该选择A项,填上“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