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十二五”时期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暨海淀北部地区)建设发展规划 - 图文 下载本文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文件 海政发?2011?39号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本区“十二五”时期北部研发服务 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暨海淀北部地区) 建设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各镇(乡)政府、街道(地区)办事处,各委、办、局,区属各单位:

经区领导研究同意,现将《海淀区“十二五”时期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暨海淀北部地区)建设发展规划(2011-2015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特此通知。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 二O一一年七月十三日

主题词:科技 规划 通知

海淀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1年8月12日印发

海淀区“十二五”时期 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暨海淀北部地区)建设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二O一一年六月

II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发展回顾与面临形势 .............................. 1

一、“十一五”北部地区发展回顾 .................................... 1 (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 1 (二)城市功能逐步完善 ............................................... 1 (三)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 2 (四)社会事业稳步推进 ............................................... 2 (五)人民生活逐步改善 ............................................... 2 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分析 ...................................... 3 (一)需要破解的问题 ................................................. 3 (二)立足新的起点 ................................................... 4

第二章 总体思路 ...................................... 6

一、指导思想.................................................... 6 二、发展原则.................................................... 6 三、目标阶段.................................................... 7 (一)发展目标 ....................................................... 7 (二)发展阶段 ....................................................... 8 四、发展战略.................................................... 9

第三章 空间布局 ...................................... 11

一、一心——科技绿心 ........................................... 11 (一)建设低碳生态科技新城 .......................................... 11 (二)构筑“T”型生态核心区 ......................................... 11 二、一带——产业聚集带.......................................... 12 三、多组团——多个功能组团 ...................................... 12 (一)上地西北旺功能组团(上地软件园) .............................. 12 (二)永丰功能组团(永丰产业基地) .................................. 12 (三)温泉苏家坨功能组团(翠湖科技园) .............................. 13 (四)上庄功能组团(上庄科技园) .................................... 13

III

四、生态空间建设 ............................................... 13 (一)建设西山生态涵养区 ............................................ 13 (二)加强“三线”建设 .............................................. 14

第四章 产业发展 ...................................... 19

一、打造合理的产业体系.......................................... 19 (一)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 19 (二)优化完善现代服务业 ............................................ 20 (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 20 二、构筑清晰的产业空间布局 ...................................... 21 (一)重点建设“北清路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轴” .......................... 21 (二)精心规划“综合配套服务中心” .................................. 21 (三)全力打造“五大特色产业功能区” ................................ 22 三、促进产业间协调发展.......................................... 23 (一)突出高技术产业带动作用 ........................................ 23 (二)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 24

第五章 配套建设 ...................................... 25

一、推进城市功能完善,建设活力北部 ............................... 25 (一)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功能 .................................... 25 (二)加强城乡统筹,增强带动功能 .................................... 27 二、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低碳北部 ............................... 28 (一)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 29 (二)加强区域绿色空间建设 .......................................... 29 (三)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 30 (四)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 30 三、加强社会民生建设,建设和谐北部 ............................... 30 (一)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 31 (二)全面推进医疗卫生服务 .......................................... 31 (三)大力发展公共文体事业 .......................................... 32 (四)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32 四、提升区域文化形象,建设人文北部 ............................... 33 (一)打造北部立体形象 .............................................. 33 (二)推进北部文化建设 .............................................. 34

IV

第六章 重点工程 ...................................... 36

一、产业聚集区开发建设工程 ...................................... 36 (一)上地软件园 .................................................... 36 (二)永丰产业基地 .................................................. 36 (三)翠湖科技园 .................................................... 36 (四)上庄科技园 .................................................... 37 二、农民安臵房建设工程.......................................... 38 三、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工程 ........................................ 39 (一)道路交通网建设 ................................................ 39 (二)轨道交通建设 .................................................. 40 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工程 ........................................ 41 (一)高端服务业中心 ................................................ 41 (二)商业发展中心 .................................................. 41 (三)区域医疗中心 .................................................. 41 (四)文化艺术中心 .................................................. 41 (五)体育中心 ...................................................... 41 五、生态环境提升工程 ........................................... 42 (一)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 42 (二)大西山生态旅游景观建设工程 .................................... 44 (三)翠湖生态旅游景观建设工程 ...................................... 45 (四)城市公共绿色空间建设工程 ...................................... 45 (五)农田生态景观建设工程 .......................................... 45 六、形象文化塑造工程 ........................................... 46 (一)区域形象塑造工程 .............................................. 46 (二)区域整体宣传工程 .............................................. 47 (三)区域主题策划工程 .............................................. 47

第七章 保障措施 ...................................... 49

一、保障体系................................................... 49 (一)组织保障 ...................................................... 49 (二)机制保障 ...................................................... 49 (三)政策保障 ...................................................... 50 (四)资金保障 ...................................................... 50 (五)人才保障 ...................................................... 50

V

二、规划实施................................................... 50 (一)加强规划衔接 .................................................. 50 (二)加强统筹协调 .................................................. 50 (三)抓实重大项目 .................................................. 51 (四)健全监督考评机制 .............................................. 51 (五)规划调整 ...................................................... 51

附件:海淀区“十二五”时期北部地区建设发展主要项目表

VI

前 言

规划目的: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北京市对海淀北部地区的新定位、新要求,大力推进北部地区的开发建设和区域统筹,尽早把北部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基地,城乡统筹发展的典范地区和生态环境一流的城市发展新区,成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编制此规划,作为“十二五”时期北部地区开发建设和城市发展的行动纲领和重要依据。

规划范围:海淀北部地区,包括北部四镇(西北旺、温泉、苏家坨、上庄)及上地、清河、马连洼和青龙桥等近几年因城市化调整由街道管理的一部分区域,总面积约226km,占海淀全区土地面积的53%。

规划期限:2011-2015年。其中,按照“三年基本、五年完成”的目标要求,2011-2012年为基础建设期;2013-2014年为全面推进期;2015年为优化提升期。

2

I

第一章 发展回顾与面临形势

一、“十一五”北部地区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北部地区按照建设新型城市的发展要求,通过新型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方式以及组团式发展模式,重点开展了生态环境整治和园区开发建设,使北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十一五”以来,海淀北部经济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经济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经济平稳发展。2010年北部地区农村经济总收入75.4亿元,占全区农村经济收入的37.5%;产业升级初见成效。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软件与通信服务和新材料产业等高技术产业不断推进的发展局面。开发建设步伐加快。2010年北部地区开发建设完成投资约121.42亿元,比2009年增长15.1%。

(二)城市功能逐步完善

“十一五”期间,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快,城市功能逐步完善。综合交通路网体系逐步完善。顺利完成园清路、温阳路、六环路、稻香湖路等12条城市主次干路建设,北部四镇公交站场顺利投入使用,“村村通”公交建设项目同步进行,初步开展了以滨河路、上庄路、上庄东路等为主的7条主次干道的全面启动工作。市政建设逐步完善。温泉、永丰、翠湖等地再生水厂顺利完工;粪便消纳站、融雪剂搅拌站建设顺利完工;三大市政工程及新农村建设小五项工程实施效果显著。城市管理信息化顺利推进。建成覆盖25个街镇、225.9km2的监督管理体系,电信局、有线电视基站等信息化项目开始启动。

1

(三)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通过大力加强生态建设,北部地区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空气质量不断提高。生态建设进一步推进。翠湖万亩湿地一期建设完成,成为国家首批城市湿地公园;稻香湖水循环工程和上庄闸改建工程相继完工,水系水质显著改善;天然林保护和风景林建设工程继续推进,山区森林覆盖率已达84.89%。创建工作成效明显。温泉、苏家坨和上庄被评为市级环境优美乡镇,温泉镇还被评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

(四)社会事业稳步推进

“十一五”期间,海淀北部按照民生项目和社会事业项目先行的思路加大了对教育、文化、医疗、体育、社区服务等方面的投入,教育、文化、医疗等基础设施逐步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文体事业蓬勃发展。教育优先地位进一步巩固。教育体系硬件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正在逐步构建覆盖全区的社区教育网络。医疗卫生体系进一步完善。目前已拥有大型医疗机构2处,7个卫生院和数十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实现医疗设施全覆盖。文化设施趋于完善。各村“一村一场(文化广场)”,“一村一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基本完成,基本满足各级居民的文化活动需要。

(五)人民生活逐步改善

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在基本实现小康的基础上开始向更加宽裕水平迈进。居民收入普遍提高。2010年农民劳动所得6.8亿元,占全区总额达到34.5%。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十一五”时期已初步形成居民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为主体的社会保障体系。

2

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分析

(一)需要破解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尽管北部地区在各项建设中均取得了显著成绩,但随着园区发展及城市化进程加快,北部固有制约因素逐渐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镇园经济需要协调

“以园带城、以业带城”的架构尚未形成,镇园产业对接较难。北部地区经济以镇区传统产业及园区高端产业经济为主,镇区传统产业以发展果林业和少量的种植业以及劳动密集型加工和传统的商贸租赁业为主,园区高端产业则主要以发展富含技术含量的高端产业为主,两产业之间关联度小,使得北部传统的镇区经济较难与园区的高端产业对接。“十二五”期间尚需进一步完善镇园利益协调机制。

2.环境压力日渐突出

开发建设与资源承载力矛盾日渐突出,环境压力趋于明显。尤其是水资源问题日渐突出,北部地下水位下降明显,北沙河、南沙河等主干水系治理任务仍较重。垃圾处理问题存在隐患,六里屯垃圾填埋场始终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新型垃圾污染开始显现,电子垃圾将成为新型污染的重要源头之一。人口与资源环境问题显现,北部地区人口流动加剧,对资源环境进一步压迫,成为区域未来开发建设的瓶颈。

3.公共服务尚需完善

“十一五”期间,道路交通、能源等市政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社会事业也有一定发展,但仍不能满足北部发展需要。基础设

3

施尚待完善。北清路以北次干路和支路的骨架路网尚未形成,水、电、气、热及通讯市政设施未实现全覆盖,公共交通建设滞后。社会事业建设需要加快。目前北部基础教育设施单薄,缺乏农村职业技术培训等服务;部分区域医疗设施落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尚需加强,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4.城乡问题仍需解决

随着城市化加速发展,北部地区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愈加明显,农村人居环境落后、产业支撑不足等问题依然成为北部发展的重要难题。农民转移安臵、就业问题尚需解决。城乡建设成本较大,资金平衡难度大。需统筹考虑的各类城乡问题较多,需进一步加强各方利益协调。

(二)立足新的起点

1.承担的新使命: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及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

北部地区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及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的背景下,被赋予了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重要标志性区域的历史新使命。

为了进一步拓展强化海淀区在自主创新方面的优势地位,北部以其土地优势及良好的产业基础逐渐受到政府高度重视,市主要领导强调,海淀北部地区是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首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腹地,是全市重点规划建设的重要功能区。

海淀北部地区的发展已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作为北部地区的建设者,要勇于抓住难得的机遇和承担新的使命,努力开创海淀北部发展新时代。

4

2.发展的新机遇: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提升发展层次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将为海淀北部快速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未来,北京势必会加速战略转型,增强全球资源整合能力,努力实现创新驱动和持续发展。北部地区作为未来研发服务核心区的集中区,将成为推进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功能拓展区,未来在政策、资金、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将会得到更多倾斜。

3.面临的新挑战:全球、国内、北京竞争更为激烈

全球科技创新竞争全面开展。全球金融危机给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均造成不同程度的创伤,各国为摆脱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纷纷增强科技创新,寻求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围绕新科技革命,一场占领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新的世界竞争正在全面展开。

国内区域竞争日益加剧。继中关村确定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后,湖北省武汉市东湖开发区成为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内两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争相为建设示范区而倾尽全力,竞争压力明显加大。2010年6月重庆两江新区又成为我国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后的第三个国家战略新区,掀起了新一轮新区建设发展高潮。

北京各区县争相抢占先机。北京市各区紧抓机遇,抢占先机,不断加快发展步伐:新东城、新西城成立,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大兴、亦庄资源进一步整合,发展势头更加强劲;朝阳、通州、顺义东部发展轴飞速发展;石景山、门头沟西部崛起、南城计划等层层压力扑面而来。各区功能区建设全面启动,昌平区“北清路—七北路”沿线高技术产业发展轴建设;石景山区“首都休闲娱乐中心区”建设;北京CBD东扩等等。这些都为北部发展带来全新的挑战,北部必须“独树一臶”,才能顺势崛起,打造发展新形象。

5

第二章 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北京《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构建“两城两带、六高四新”的创新产业发展格局与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要求,以“创新、活力、低碳、和谐”为发展主题,紧抓北清路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轴和五大特色产业功能区建设两大重点,实施“南北互动、创新驱动、业城联动、项目带动”四轮驱动战略,推进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产业项目建设,打造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高端集群,塑造一批理念超前、品质优良的生态建设精品亮点,为把北部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产值过万亿的科技创新基地,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典范地区和生态环境一流的生态化科技新城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原则

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对北部开发建设提出的“用地集约、产业集群、设施配套、生态良好、城乡一体”规划原则要求,“十二五”时期,北部地区要坚持以下建设发展原则:

1.坚持统筹发展。打破城乡、镇园之间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发展农村经济、保障农民利益,实现共建共享;统筹考虑北部社会经济发展,完善城市功能,营造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

2.坚持高端发展。着眼于发展高端产业,聚集高端企业、高端人

6

才等高端生产要素,建设高品质生活环境,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引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首都自主创新的新地标。

3.坚持集约发展。以功能区建设为载体,优化空间布局,实现产业、居住、游憩、交通等城市功能的合理配臵;以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为导向,引进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大,产值高的产业,最大限度的实现土地价值。

4.坚持绿色发展。依托大西山、稻香湖等山水资源,加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在产业和居住功能区倡导低碳生活理念,积极应用节能环保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目标阶段

(一)发展目标

到“十二五”末期,海淀北部地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建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项目,产生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集聚一批具有国际眼光、国内领先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城市建设品质进一步优化,产生一批“绿色、低碳、节能、生态”的精品建设项目;城市功能全面完善,交通路网格局基本成形,公共服务实现有效供给,居民生活更加快捷便利;城乡统筹发展取得新突破,辖区内农民全面实现生活城市化,城乡统筹发展的典范地区的地位基本确立,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基地基础形态基本形成。

具体目标如下:

区域经济显著提升:农村经济总收入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区域建设用地投资强度有明显增加;重点功能区建设初显成效,五大特色产业功能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7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的优质化、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地区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中低收入群众生活水平和住房条件明显改善;社会事业整体建设水平高于建成区平均标准。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到“十二五”期末,北部地区大气环境质量较“十一五”末有明显改善;区域植被覆盖率及人均绿地面积有进一步提高;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一五”期末有明显降低。

(二)发展阶段

为完成区委区政府确定的北部地区“三年基本、五年完成”的建设目标,“十二五”期间,将北部地区的建设发展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2011-2012年:基础建设期

服务五大特色产业功能区建设需要,全面开始并完成启动区翠湖科技园、永丰产业基地两大产业片区新增用地以及西北旺镇、温泉镇工业用地等4个产业用地的土地一级开发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5个安臵房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并满足安臵需求,7条市政道路陆续开工建设。到2012年末,在北清路沿线的两大综合性产业功能区土地开发完成,全面进入产业建设期。

2.2013-2014年:全面推进期

强化区域创新能力,进一步做好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配套建设工作,启动并完成启动区外土地一级开发及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村庄整理任务,实现规划;不断创新服务机制,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争取到2014年,北部新型城市形态初步显现,城市功能逐渐完备,生活、工作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进入产业全面推进时期。

8

3.2015年:优化提升期

在产业前期发展基础上,紧抓一批特色亮点项目,做大做强,增强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及全球影响力;同时进一步完善区域各项城市功能,逐步构建起完整的城市发展形态,为“十三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四、发展战略

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十二五”时期应实施“四轮驱动”的发展战略——“南北互动、创新驱动、业城联动、项目带动”。

1.南北互动

落实海淀区“南优北拓、双轮驱动”的空间战略部署及加快“北清路-七北路”沿线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具体要求,形成南有“中关村科学城”,北有“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的“双轮驱动”格局,切实加强与海淀南部地区以及昌平的“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未来科技城”、顺义的“临空经济区”等产业集聚区的战略合作,在区域产业发展格局中明确自身核心价值,主动融入区域分工协作体系,促使自身加速发展的同时,推动区域全面发展。

2.创新驱动

立足建设北部研发与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的目标,提升城市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保持一流生态环境,营造吸引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人才入驻的高品质宜居宜业环境;破除制约北部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创新区域建设管理模式,释放北部发展活力,为建设产业过万亿的创新产业基地奠定基础。

9

3.业城联动

以解决北部历史遗留的“有业无城”发展问题为着眼点,大力完善交通路网、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提升北部城市功能,以良好的生活环境吸引企业人才入驻,通过企业人才入驻,带动北部人气、商气,实现业城联动、产城融合的良性发展效果。

4.项目带动

通过产业用地开发项目、村庄整理项目、市政设施建设项目等落实北部发展举措。通过项目建设,加快北部地区城市化进程。以项目促进高端生产要素聚集,以项目促进社会投资,以项目促进政府管理服务的优化。

10

第三章 空间布局

“十二五”时期,按照《北京市海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规划实施的“南优北拓、东合西美”的空间发展战略,拓展北部产业空间,提升北部休闲功能,加强空间资源集约利用。落实四大功能区建设的要求,着力推进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与西北部高端休闲旅游区建设,认真落实《海淀北部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以下简称“《控规》”)的要求,重点构筑“一心、一带、多组团”空间布局。同时进一步加强北部地区的生态空间建设,提高北部资源承载力,推进产业聚集区的空间拓展并增强生态休闲功能,与海淀南部区域形成南北互动、协同发展的空间格局。

一、一心——科技绿心

保护以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为核心的生态绿心,与产业带融合发展,为高科技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本底。

(一)建设低碳生态科技新城

围绕“科技绿心”,按照建设绿色北京和世界城市的战略要求,以“生态、产业、人居”功能的协调发展为目标,依托北部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和高技术产业发展优势,“十二五”期间争取把北部初步建设成为一个生态环境清洁优美,工作生活安全舒适,城市管理高效便捷,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低碳生态科技新城。

(二)构筑“T”型生态核心区

以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为核心,结合沿上庄路(翠湖北路以南

11

段)两侧约2公里范围的主通风廊道建设,构筑北部地区“T”型生态核心区。通过与周边产业功能区融合发展,使翠湖生态核心区成为建设低碳生态科技新城的重要载体。

二、一带——产业聚集带

沿“北清路——七北路”为轴线,建设高技术产业发展聚集带,围绕轨道交通形成公共服务中心,完善居住、商业等配套,建设综合性的城市发展带。

三、多组团——多个功能组团

立足《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年-2020年)》对北部提出“一轴一心五大功能区”的产业空间发展格局要求,结合五大产业功能区建设,带动周边区域的空间整合,加强城市居住功能、完善产业配套、公共服务等设施,重点形成四个产业集聚、生活便利、设施配套、环境良好的功能组团。

(一)上地西北旺功能组团(上地软件园)

涵盖上地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功能区。该组团主要依托软件园、北大科技园、上地信息产业基地等专业园区,是北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核心区。同时针对软件信息产业对高品质空间要求,在周边区域同时形成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提升服务水平与城市功能,塑造具有活力的城市功能区。

(二)永丰功能组团(永丰产业基地)

涵盖永丰新材料产业功能区。该组团以新材料产业功能区为依托,重点打造北京新材料产业的重要聚集区。在产业功能区的周边配以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和商业服务体系,建设环产业区的居住功能带。

12

(三)温泉苏家坨功能组团(翠湖科技园)

涵盖通信产业功能区、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功能区。该组团依托电子信息与通信产业功能区、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功能区的发展,在产业聚集区周边进行产业配套、生活配套建设,形成新型城市的雏形,是海淀北部未来发展的核心区。同时该组团内还建设以稻香湖风景区为中心的综合配套服务中心,该中心重点强化产业配套和社会配套两方面职能,建成后将成为北部地区区域公共服务中心。

(四)上庄功能组团(上庄科技园)

涵盖新能源与环保产业功能区。该组团将依托新能源与环保产业功能区建设,吸引新能源、环保产业等领域的总部和研发型企业,并依托上庄滨水休闲旅游,建设高端旅游区、生态办公区及环境优美的现代居住社区。

四、生态空间建设

“一山三水”的自然生态优势是北部发展的重要空间特征,“十二五”期间,以建设西北部高端休闲旅游区为依托,围绕“一心、一带、多组团”的空间布局,着力构筑起北部地区建设发展的生态空间载体,保护和利用好北部的生态优势。

(一)建设西山生态涵养区

以天然林的保护和繁育工作为基础,做好西山生态建设,严禁浅山区的人为破坏活动,做好绿化隔离带建设工作;通过对天然次生林的封育保护,恢复天然林资源,进一步提高北部林木覆盖率;结合基本农田调整,与农田生态建设一起构筑北部地区重要的生态涵养区。

与翠湖“T”型生态核心区共同构成北部地区建设发展的生态两翼,

13

为北部科学发展保驾护航。

(二)加强“三线”建设

1.保护京密引水渠“绿色生命线”

京密引水渠是北京的重要饮用水源。它贯穿北部地区南北,流经多个重要功能组团和城市主干交通线,必须以保护“绿色生命线”为前提,统筹安排沿线建设开发。

2.构建南沙河、北沙河“景观生态线”

按照《控规》中提出的打造“滨水生态特色区”的城市空间引导要求,重点以南沙河、北沙河水系及湿地为载体,建设滨水地区景观生态带,塑造滨水新城轮廓线。

3.构筑城市与产业功能区“生态缓冲线”

按照“业城联动”战略,根据未来北部新城产业发展和城市布局规律,在产业功能区与城市其他功能区相互作用较突出和集中地带,构筑“生态缓冲线”,建设城市绿色空间。

14

15

图1北部地区建设发展空间示意图

16

17

图2 北部地区土地使用规划图

18

第四章 产业发展

“十二五”时期,北部地区将积极落实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的建设要求,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做强做大、做精做优一批优势产业,同时整合区域产业空间资源,加快五大特色产业功能区的开发建设,打造一批功能协同、规模特色的产业集群,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一、打造合理的产业体系

落实海淀区“做大三产、做强二产、优化一产”的产业发展思路,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优化完善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提升改造一批传统产业,构建起特色鲜明,清晰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调整北部产业结构,推进北部产业高端和创新发展。

(一)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重点打造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通信业三大竞争优势产业。进一步巩固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优势地位,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软件、嵌入式软件、信息安全软件及各类应用软件,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移动计算、信息安全等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及服务规范、标准制定。做强科技服务业,以研发服务和设计服务为核心,加快发展研发服务和设计服务业,充分释放区域内科技研发资源效能,提升研发创新能力和设计层次。大力发展通信产业,把握“三网融合”的发展机遇,推动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技术、宽带接入技术与设备、下一代网络关键技术与服务发展,突破一批核心和关键技术,抢占通信产业制高点。

培育壮大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着力加强技术研发,吸引和聚集一批新能源相关的总部型企业,突破太阳能、风能、地热资源等领域

19

的核心和关键技术,加强储能和能量转换技术、煤变油技术等能源利用环节的关键技术研发,推进重大项目和高端成果转化落地,带动相关技术和产品的规模化应用,实现产业整体快速发展。做强做优新材料产业,紧密围绕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新能源环保等产业发展的需求,重点研发现代材料设计、评价、表征与先进制备加工技术,加强新材料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应用,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前沿技术成果。积极壮大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加快在以新型疫苗、基因工程药物为重点的医药生物技术、生物芯片、制药工艺等领域加强研发创新与应用。

(二)优化完善现代服务业

全面提升北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科技金融、商务服务、商贸物流等配套服务产业发展,增强高端产业发展配套能力。

金融业:引导金融机构加强金融业务与金融产品创新,完善综合运用多种金融工具支持自主创新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形成对其他产业创新发展的有力金融支撑。

商务服务业:推动知识产权服务、法律服务、会计审计、广告、会展等行业专业化发展,打造支撑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一流商务服务环境。

教育培训业:大力发展以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专业资格考试培训、高端国际性认证培训等为重点的教育培训业,形成创新发展的智力支撑。

商贸物流业:引导发展丰富多样的新型商贸业态,加快传统商贸物流业的改造提升,完善城市和农村商业配套,建设城乡现代物流网络。

(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都市型现代农业。重点布局浅山及西山山前平原地区,充分发挥农业对各大综合组团的防护作用,拓展农业的生态生活保障功能。促进一三产

20

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精品化;引导农业用地集中,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突出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拓展。

房地产业。加大农民安臵房、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适当发展商品房,满足农民迁并、产业居住配套的要求,并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休闲旅游业。以西山和翠湖生态旅游开发为重点,推进旅游与科技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科技文化旅游、商务休闲旅游、观光度假旅游等高端旅游产品,形成具有北部特色的旅游产品谱系。

二、构筑清晰的产业空间布局

着眼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以现有专业园区建设为基础,结合北部地区产业空间拓展方向和范围,结合《核心区发展规划》要求,重点构筑“一带一心五大功能区”的产业空间发展格局,并辐射、带动周边乡镇产业用地发展。

(一)重点建设“北清路高技术产业聚集带”

推进北清路两侧空间的拓展,将新拓展空间与永丰新材料产业基地、环保科技园等现有园区进行空间统筹规划,完善产业功能区与乡镇产业用地建设统筹协调机制,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研发、技术服务、成果转化等高端环节,发挥“交通串联、要素串联、功能串联”职能,打造北部新区科技创新的主要地带和标志区域。

(二)精心规划“综合配套服务中心”

依托稻香湖风景区及周边建设用地,强化产业配套和社会配套两方面职能:一是以满足产业功能区企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健全行政审批、信息咨询、管理与服务、投诉与监督、公安与政治等中心职能,加快会展、会计、法律、知识产权、金融等配套服务环节发展。二是以满足北部地区城

21

乡一体化建设需求为导向,加快以商贸、餐饮、教育、医疗、文化休闲、体育等为核心的社会服务配套环节发展,健全公共服务中心职能。

(三)全力打造“五大特色产业功能区”

统筹产业发展与新城建设,在充分考虑北部产业发展现状、产业用地分布以及核心区产业发展方向的基础上,以“北清路-七北路”为轴线,以建设五大特色产业功能聚集区为重点,建设形成约40平方公里的研发型高技术产业集聚带。

上地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功能区。空间涵盖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中关村软件园(一、二期)、北大科技园(上地园区)、硅谷亮城,占地规模约5.5平方公里。推进软件园二期工程建设,着力提升区域整体配套环境,加快天元网络、曙光信息、亚信集团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着力吸引云计算、物联网、4G等前沿技术领域研发机构和龙头企业集聚,力争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软件产品、软件外包、新兴信息服务领域等方面取得突破,形成以企业总部为主体、产业辐射与自主品牌输出功能突出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创新基地。

永丰新材料产业功能区。空间涵盖永丰产业基地及周边新拓展纳入园区的用地范围,占地规模约14.2平方公里。以轨道交通山后线建设为契机,推进新增园区建设用地开发建设,加快纳米材料、生物医用材料、能源环保材料和航天航空材料等重点领域发展,推进中视中科激光显示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尽快形成新材料特色产业集群,打造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集聚区。

信息通信产业功能区。空间涵盖环保园、创新园及其以东新纳入园区用地,占地规模约14.9平方公里。把握“三网融合”发展机遇,加快中科院“龙芯”产业园、华为研发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围绕TD-SCDMA、

22

SCDMA、物联网相关的标准研发及产业链推广,推进关键技术攻关、测试技术与设备、终端设备与产品等重点环节发展,吸引产业联盟、龙头企业、研发机构、上下游配套环节等产业资源集聚,形成集研发、孵化、高端生产功能于一体的信息通信产业集群,抢占信息通信产业发展制高点。

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功能区。空间涵盖温泉科技产业基地及其南侧、西侧、北侧新纳入园区用地,占地规模约3.8平方公里。围绕研发、技术服务及成果转化等高端环节,高标准建设一批生态办公大楼和研发、中试、高端生产的空间载体,吸引国家生物医药领域重大项目和医药生物技术、生物芯片、制药工艺创新等领域的国内外知名企业、研发机构入驻,形成包括研发、中试、临床、生产和市场的完整产业链,建设国内一流的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创新基地。

新能源与环保产业功能区。空间涵盖上庄路北端新增产业用地,占地规模约4.15平方公里。围绕核心区新能源与环保产业部署,重点吸引新能源、环保产业领域内的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国内领军企业总部机构、高成长性新能源企业、环保企业及重大新能源环保产业项目入驻,研究行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引领我国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为首都节能减排和低碳城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三、促进产业间协调发展

“十二五”期间,通过高端产业功能区建设,使产业重点向产业园区集中布局,集聚发展。同时结合城市功能完善,推动相关产业配套建设,促进产业间协调发展,北部地区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升级。

(一)突出高技术产业带动作用

以产业集群发展为重点,加强各自纵向产业链的延伸,加大主导产业

23

对相关联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突出主导产业的引领支撑地位。突出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通信业、新能源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未来发展中的优势地位,并以此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构建完整的产业体系。

产业集聚加速关联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功能区建设,增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能力,促进产业链延伸完善,带动相关联的产业发展,加快促进北部产业转型升级。

(二)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加强产业间的横向联系,提高产业关联度,促使一、二、三产相互融合。

现代服务业与高技术产业融合。促进加快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面向高科技产业的高端生产型服务业,实现高技术行业与服务业的良性互动,提供支撑保障作用。

现代服务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加快促进传统服务业升级,依托现代经营方式全面提升北部的服务业发展水平,为居住、教育、医疗等提供保障,实现业城联动。

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变革,推动现代农业服务业与农业的融合,发展农业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24

第五章 配套建设

“十二五”时期,海淀北部地区依托产业功能区建设,进一步加快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生态保护以及塑升区域文化形象,要以高起点、高标准完善北部城市设施建设,促进海淀南部优质资源向北部倾斜,使海淀区南北区域平衡发展。

一、推进城市功能完善,建设活力北部

“十二五”期间要以区域城市发展转型、创建北部生态科技新城为导向,逐步树立北部地区高端产业集聚、设施配套、生态良好的整体城市功能形象。

(一)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功能

以统筹城乡、完善设施、优化布局、构建网络为建设要求,形成安全、高效、完善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提高城市设施承载能力和整体发展水平,满足北部地区产业发展和居民宜居需要。

1.完善交通设施

完善公路网体系。进一步提高北部公路网与周边区域通达性,建立由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构成的区域公路网。3年内完成产业用地范围内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及部分支路建设,5年内基本完成所有市政道路及轨道交通建设,形成具有北部地区特色的五横三纵格局的道路交通体系。加强静态交通设施规划与管理,加快停车场建设。

启动轨道交通建设。加快海淀山后线前期规划设计及征地拆迁准备工作,2015年末实现试运行。

25

公交系统体系建设。依照北部地区的功能定位、人口及道路特点设臵进行站点布臵,将北清路和永丰路作为主要的公交干线道路。其中永丰将作为海淀北部地区的交通枢纽。

2.完善商业服务业设施

四级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城市商业中心、地区级商业、社区便民商业、特色商业等四级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六条线联动进社区,基本实现社区居民购物、餐饮、维修、美容美发、洗衣、家庭服务和再生资源回收等基本生活需求在社区内就能得到基本满足。加快社区菜市场升级改造;进一步增加和优化早餐市场网点;引导规范企业进入社区开办家政服务。

3.完善能源设施

供热系统建设。大力采用可再生能源与绿色环保的供能方式,提倡太阳能、生物质能源的使用,深入推进燃煤锅炉改造,实现住宅供暖技术多元化。加强供热管网建设,达到节能安全运行。

供气系统建设。加强液化石油气气源和供应站的统一管理,加快城市天然气管网建设,优化天然气输配系统,降低成本,减少污染,提高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供电系统建设。优化电网结构、提高城市高压配电网的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并实现电力适度超前经济发展。

4.完善市政设施

给水系统建设。加快城市给水干网的建设,提高管网覆盖率,加大节水科技投入,实现科学用水。“十二五”期间,新建和改扩建供水设施,建设相关水厂及供水泵。

排水系统建设。健全污水处理系统和雨水排出系统,在各功能区,建

26

设雨、污水分流制管道系统,在使用合流管道排水的旧城区,逐步将合流管道系统改建成分流制管道系统。建立初级雨水处理系统。

防洪系统建设。提高防洪标准和城镇的排水能力,建立并完善防洪体系;完成河道清障,加强水库除险加固和维护管理工作;完善洪水测报、调度系统,完备防洪抢险专业队伍。加强治理南沙河、北沙河干流及各支流河道,保证洪水出路畅通。

环卫系统建设。加强北部地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区内垃圾收集站、中转站、处理厂,积极使用等离子、垃圾负压收集吸纳等垃圾处理技术。

城市安全系统建设。强化对城市火灾、灾害、气象灾害等突发事件的预防能力,构建城市安全系统。加强消防、避难所建设。

地下空间开发。制定北部地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实现地上连廊与地下环廊一体化协调发展。调查摸清人防工程、建筑地基、市政管网等地下设施基本情况。试点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扩展市政基础设施空间。

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注重物联网、传感网等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推动前沿信息技术在市政管理系统、应急调度指挥系统、消防监控、车辆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全面提高城市智能化运行管理水平。

(二)加强城乡统筹,增强带动功能

1.促进农民安臵集中化

安臵用地按照大分散、小集中的原则,以镇为单位制定城乡结合部城市化改造实施方案,以城市整体布局集中化为原则,将农民安臵房集中在上庄、苏家坨、温泉、西北旺各组团,实现用地布臵统一规划、整体布局。

2.促进农民生活城市化

妥善处理好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通过建设安臵房、配套良好的公

27

共设施、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使农民切实的享受城市化成果,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真正融入到城市中。

安臵适量商品房,在产业功能区周边布臵居住及配套多功能组团,统筹解决农民搬迁安臵,并解决部分职住平衡问题。将商品房同农民回迁房统一布局,带动农民生活方式城市化。

3.促进农民收入多元化

发挥产业园区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带动作用,以镇为单位结合产业总体布局形态,在各镇镇域范围内布臵集体产业用地,保障集体持有一定资产,增加农民资产性收入。

以集体产业用地建设为载体,配臵适量公租房,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并缓解未来可能产生的职住分离问题。

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改革以土地集体所有为基础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资产股权化、成员合作化、权益民主化的方式建立股权投资收益分配体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优先发展都市型农业。充分利用50平方公里的农业生产空间,提高农业的科技化含量,发展绿色都市农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延伸旅游产业链,打造发展集商业、饮食、娱乐、观光于一体的旅游观光农业。

二、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低碳北部

“十二五”期间,北部的生态环境保护重点以环境污染防治、生态安全格局防护、加强绿化建设和生态修复以及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推广为主要内容,努力实现城市的宜居宜业。

28

(一)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加强区域水资源治理。要点面源结合,城市农村结合,优先强化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集中处理,2014年前开展并完成北部南沙河等流域污水截污工程,确保新建项目污水得到集中处理和达标排放,鼓励和推进再生水利用;实施高耗水企业的关停工作,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完善固体废物处理体系。工业、建筑、交通、电子、医疗、生活垃圾等固废将是影响北部地区发展的主要的固废污染源,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原则,使固废的综合利用率和安全处臵率得到提高。

有效改善空气质量。以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为手段,实施能源结构调整,促进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强化扬尘污染治理,减少施工、道路扬尘等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加强机动车尾气防治。

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加强农村水产养殖、禽畜养殖规模的控制;做好处理农村污水、垃圾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二)加强区域绿色空间建设

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采用生态设计、自然化改造途径,保持、恢复北部自然水面和乡土树种,保障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完善西北部山区山体绿化和彩叶工程,完善平原区的农田林网建设;健全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机制;在保障农业生产前提下,确保湿地、耕地和绿化用地的原生态。

提升区域绿色景观。实施“增绿添彩”工程,构建点线、组团结合的立体景观体系。在重点片区打造景观大道,建设京密引水渠滨水绿化带;推进城市立体绿化,实施屋顶绿化、建筑墙体垂直绿化、林荫停车场等示范工程。

29

(三)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全面推进北京市循环经济试点区建设,实施资源循环利用工程,落实可再生能源利用、热能综合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为重点的集成项目;鼓励和引导本区域的企业广泛使用低碳科技,鼓励企业建立全过程绿色管理体系,从根本上加强低碳技术应用和推广;大力推动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四)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推广普及绿色建筑技术。园区开发及建筑设计要严格按照《北部地区绿色建设导则》执行;采用促进建筑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技术、设备和材料;绿色设计理念要贯穿于项目开发建设的各阶段;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与监管系统。

建设生态社区,构筑绿色家园。建设生态社区,逐步将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渗透到公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倡导社区居民“从我做起,从社区做起”、“共同努力、一起行动”,建设绿色家园。

建设协调的低碳文化传播体系,打造“人地和谐”生态意识。完善公众参与机制,以开展生态科普活动为切入点,普及生态知识;以培养城乡居民的生态情感为侧重点,倡导“绿色生活”;以树立城乡居民的生态观念为落脚点,打造“人地和谐”的生态意识。

三、加强社会民生建设,建设和谐北部

以高标准推进北部地区社会事业建设,加强完善教育、医疗卫生、文体、社会保障,合理有效配臵,使海淀北部的社会事业建设水平高于建成区平均标准。

30

(一)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以构建北部教育综合格局,增强北部基础教育实力、提高北部教育质量为目标,不断满足高端人才和居民对教育发展的需求。

1.加快调整北部地区教育结构布局

建立城乡一体化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和学校建设等方面向北部倾斜。合理规划布局北部地区学校,加快推进北部地区幼儿园、中小学校、国际学校和职业学校建设,改善教育硬件设施环境。

2.提高北部地区教育质量

继续推进名校承办、委托管理、结对帮扶等工作,积极引导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向北部辐射,促进北部教育跨越式发展。实行城区和北部地区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建立向北部地区倾斜的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实施北部地区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项目。

(二)全面推进医疗卫生服务

加强北部地区医疗卫生能力建设,引进大型综合医院、国际医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到“十二五”期末,逐步形成“分级就诊、双向转诊、康复在社区”的医疗服务格局,高标准满足北部居民就医需求。

1.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大医疗卫生资金投入,整合现有医疗卫生资源,建立以区域医疗中心、专科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门诊部、诊所等为补充的新型两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

31

2.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加快北部三甲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加快原四镇卫生院的改造提升,加快推进配套基层社区服务中心、监督站及120急救站建设;加大北部镇、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和建设,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建立镇、村级卫生机构与大型医疗机构的帮扶合作关系;扩大北部地区骨干医师队伍,促进北部医疗卫生资源优质化。

(三)大力发展公共文体事业

以海淀文化为底蕴、北部村镇文化为特色,加强北部文体设施及服务体系建设,组织具有北部特色文化主题活动。

加强文体设施建设。加快北清路沿线文体设施建设,建设标志性区文化艺术中心;深入推进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提升村、社区级文化活动室的硬件水平。

加强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逐步建成以村、社区级图书馆和互联网为基础,覆盖全区域的文化资源共享服务网络。

加强特色文化主题活动建设。系统整合文化活动资源,以民俗文化为切入点,组织一批特色文化主题活动,宣传区域文化品牌。

(四)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全覆盖、一体化、保基本、可持续”的原则,着力完善面向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网络,努力实现“制度整合衔接,城乡没有差别,人人享有保障,待遇稳步提高”的新局面。

1.优先保障征地转居农民利益

将征地农转居人员直接纳入城镇社会保险体系;按照统一标准、财政

32

补贴、镇级统筹的思路,以城市基本养老金标准规范“小农保”,辅以新农合解决医疗问题,实现社会保险的全面覆盖。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提高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完善社保大厅、社保所多层次服务体系和养老保险体系,加强养老福利设施建设,加大新农合、“一老一小”等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和保障水平,提高以基本生活保障为基础、专项救助相配套,应急救助、法律援助、社会互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水平。

3.促进农民再就业

建立产业发展与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公益性岗位托底安臵机制,统筹就业岗位,努力扩大就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水平;落实农民自主创业优惠政策,提高农民自主创业能力。

四、提升区域文化形象,建设人文北部

以区域文化为根本,塑造“数字、低碳、生态”的北部立体文化形象;以深化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为突破口,为北部形象塑造注入活力;以构建立体文化传播体系为支撑,促进北部文化发展和城市形象塑造;以各种文化活动为载体,加大北部形象宣传力度,在“十二五”期末,北部整体形象及其知名度和品牌度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打造北部立体形象

以形象塑造为手段,构建以生态文化为底蕴、科技创新文化为特色、多元文化要素支撑的主题鲜明、层次清楚、内涵丰富的城市立体文化体系。

1.强化生态文化底蕴

以大西山、南沙河、北沙河、翠湖湿地以及纵横交错绿化带打造北部

33

生态文化内涵,突出“生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建立健全有利于生态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增强园区企业低碳发展意识,提高居民生态文化素质;加强保护北部历史文物遗迹。

2.突出科技创新文化特色

在制度上,制定并完善北部企业与员工科技创新、创业的有利政策与措施;在宣传上,积极普及有关科技创新的科普知识,围绕科技创新建设,营造科技创新及创业氛围;在企业层面上,要大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自主创业,突出科技、创新的带动作用。

3.塑造多元文化支撑

以北部特色文化为核心,传承北部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吸纳以“佛道文化、养生文化、明清文化、民俗文化”为主的优秀文化,实现北部多元立体文化体系支撑。

(二)推进北部文化建设

1.繁荣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大力繁荣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构建以“健康产业、文化旅游、会议展览、演艺娱乐”为主的文化产业体系。依托大西山发展健康文化产业;依托区域内高端旅游产品,发展文化旅游业;依托稻香湖、大西山生态资源优势及科技园区特色,发展会议展览业;围绕区域文化“低碳、数字、生态”等主题,发展演艺娱乐业。

2.构建综合立体传播体系

在原有文化传播工具的基础上增加各种文化传播工具,实施北部区域形象与旅游推介相结合的旅游传播,北部发展、宣传等相关报道的媒体传

34

播,通过领导讲话、重大举措等宣传北部的领导者行为传播,借助北部重大项目宣传北部的项目传播,以及相关的重大事件策划传播等多种传播方式,探索建立“上下联动、内外结合、多渠道、全方位”的立体化核心北部价值观传播体系,促进北部品牌文化落地。

3.开展有助于北部形象提升的活动

围绕提升北部知名度和品牌度,建立“区牵头、镇主导、村参与”的三级文化活动组织体系,组织开展北部形象设计和宣传口号征集活动;组织开展各种生态文化活动、科技文化活动等;鼓励各镇发挥能动优势,围绕区级文化活动积极配套,协调安排各种系列文化活动;以各村民俗文化为切入点,组织开展具有“村特色”的文化活动,丰富区域文化活动内容。

35

第六章 重点工程

以项目促发展,以项目促转型。结合战略新重点,“十二五”期间北部地区着力开展产业聚集区开发建设工程、农民安臵房建设工程、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工程、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工程、生态环境提升工程和形象文化塑造工程。

一、产业聚集区开发建设工程

(一)上地软件园

软件园二期开发。二期东邻软件园一期用地,南至西北旺南路,西至东北旺北路。占地面积130余公顷,总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左右。规划建设成为首都绿色产业发展的示范性园区。

(二)永丰产业基地

继续完善现永丰基地建设和中关村壹号项目建设。重点开展永丰新材料产业基地北扩建设工程,主要以职住平衡的产业发展模式为重点,占地规模483公顷,建筑面积347万平方米,项目包括产业用地、混合用地和商品房用地。2013年底前逐步完成供地。

西北旺集体产业用地开发。位于西北旺镇永丰产业基地南侧,圆清路以东,占地100公顷,建筑面积111万平方米。开发类型为混合用地和产业用地。2012年底前逐步完成供地。

(三)翠湖科技园

继续完善现环保园和创新园开发建设。重点开展环保园、创新园东扩

36

工程。总用地511公顷,规划建筑面积453万平方米,主要为产业区和太舟坞居住区商品房部分。规划2013年完成土地开发,并进行企业招商。

温泉、苏家坨镇集体产业用地建设。温泉镇集体产业用地,位于温泉镇京密引水渠以北,北清路以南,扣除现状温泉工业用地,占地面积58公顷,规划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于2012年6月完成供地。苏家坨镇集体产业用地,位于苏家坨镇北清路以北,占地面积185公顷,规划建筑面积160万平方米,为商业用地、混合用地和产业用地,一期于2012年完成,二期在2013年完成供地。两处集体产业用地在产业定位上对接高端,打造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聚集区,同时辅以必要的产业配套设施。

(四)上庄科技园

上庄产业功能区建设。依托上庄路与永丰路两条主干路,形成纵向的产业发展轴带。占地122公顷,规划建筑面积73万平方米,为商业用地、混合用地和产业用地。根据发展需要逐步完成供地计划。未来发展着力研发太阳能、风能、地热资源等领域的核心和关键技术,推进规模化应用。

上庄集体产业用地开发。位于上庄镇沙阳路北侧,占地面积179公顷,规划建筑面积120万平方米。根据发展需要逐步完成土地开发,主要配合上庄产业功能区建设。

37

图3产业聚集区建设工程空间示意图

二、农民安臵房建设工程

“十二五”期间逐步完成北部地区农村的村庄整理和农民安臵工作。2012年底之前解决产业功能区范围内17个村、3.2万人的拆迁腾退及搬迁安臵问题,重点开发建设温泉太舟坞、西北旺大牛坊、西北旺六里屯、上庄C02地块、苏家坨镇中心地块等5处安臵房项目。2012年后,村庄整理和农民安臵房建设继续分期启动。

38

图4村庄整理及农民安置房建设布局示意图

三、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工程

(一)道路交通网建设

“十二五”期间,形成以上庄北路、沙阳路、翠湖南路、北清路、滨河路为五横,温阳路、上庄路、永丰路为三纵主干路的路网结构;次干路网与支路建设,以实现全面连通为目标,完善区内各居住片区与产业功能组团内部的道路网络。

(1)通过上庄路南延工程开辟西山隧道打通南向交通瓶颈,形成连接海淀山前山后的城市道路主干道。

(2)加快京包公路路段建设工作,预留京密引水渠北侧路提升为快速路,形成六环路、京包公路、八达岭高速、京密引水渠北侧路四条外围

39

快速路系统,做好道路节点建设。

(3)做好横向主干路与昌平区道路系统连接,打通东西向交通连接瓶颈。区域内部形成东西以北清路、南北以上庄路为骨架的十字形区域的交通干线。

(4)充分利用城市空间,加快停车场建设。

2011-2012年启动产业用地范围内城市主次干路建设,包括滨河路、上庄路、核心区东侧边界路、上庄东路、上庄组团外环路、翠湖北路、翠湖南路共七条市政道路。

2013-2015年完成后续道路建设,包括城市次干路及部分支路,到2015年基本完成所有市政道路建设,形成畅通的道路交通体系。

(二)轨道交通建设

2015年底实现海淀山后线试运行,进一步优化区域交通系统。

图5道路交通建设示意图

40

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工程

(一)高端服务业中心

依托稻香湖景区、中关村创新园部分空间及周边建设用地,建设北部地区高端服务业中心,重点强化产业配套和行政服务方面职能,同时开展高端人才教育培训以及专业服务能力强的商务服务机构。

(二)商业发展中心

在北部核心区建设城市商业中心1处,集商业、办公、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等城市功能组合,打造北部地标性建筑。同时依托北清路发展带向周边辐射,分别在北部四镇建设社区商业中心。

(三)区域医疗中心

建设按三甲级医院要求的区域综合医疗中心1处,用地7.5公顷。新增专科医院1处。新增6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保留现状3处。新增卫生监督站2处和3个急救站点。同时建立并完善老年和残疾人健康服务体系,根据发展需要,改善并新增若干养老院和残疾人康复中心。

(四)文化艺术中心

以核心区和永丰产业基地为中心建设区域文化艺术中心2处,并新增图书馆2处;在核心区新增博物馆1处;结合对现有文化设施的改造和完善,在现状四镇区建设4处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优化区域文化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区域文化服务网络,形成不同层次的文化项目建设。

(五)体育中心

规划新增体育设施总用地约23.5公顷,重点新建苏家坨体育场、稻香湖高端体育健身中心等2处大型体育场所。

41

图6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布局示意图

五、生态环境提升工程

(一)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1.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建设工程

完成海淀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位于六里屯垃圾填埋场南侧,占地30公顷。主要有固废综合处理基地(占地8.9公顷)、餐厨资源化中心(占地2.5公顷)、电子垃圾塑料制品厂(占地2.7公顷)、科普中心及研发用地(占地3.1公顷),处理生活垃圾、餐厨垃圾、电子垃圾等。

在大工建设海淀循环经济产业园再生能源发电厂,占地25公顷。 在上庄镇西北建一座建筑垃圾处理厂,实施建筑垃圾处理项目。

42

2.环卫设施工程

在北部地区东部,建设融雪剂搅拌站、粪便消纳站,保障我区降雪后及时进行融雪作业,使道路交通保持畅通;确保我区粪便进行无害化消纳。

3.清洁能源体系建设工程

采用多种能源、多种方式相结合的供热体系。全部采用清洁能源,积极推广热电联产和热泵技术,充分利用地热能和太阳能等再生能源。在高密度公建区,采用区域热电冷三联供,规划能源中心一座,占地5公顷。

采用天然气综合利用技术。实施分布式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余热利用技术,建设节能环保的供冷供热的基础设施。在北安河建设1座高压A调压站和1座储气站,在上庄、翠湖、屯佃分别建设3座高压B调压站。

完善电力输配网络。探索智能电网试点建设,建设5座220KV变电站,14座110KV变电站。

4.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

推动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建设完善高效再生水供应体系,全面提升供水保障率,有效利用污水资源,将再生水作为重要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在温泉建设1座地表水厂,在上庄、翠湖、稻香湖共新建扩建3座污水处理厂,并完善相应配套管线建设。

5.河道生态治理工程

加强京密引水渠、南沙河、北沙河河道生态治理,严格控制排入河道的水质标准,污水处理厂出水需达到IV类标准,雨水收集系统的雨水需通过湿地等净化后才可排入河道。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