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江女老板 下载本文

芷江女老板:红薯起家,产值千万

发表时间: 2013-2-16 信息来源:湖南日报 本报记者 肖军

通讯员 龚卫国 杨英涛

2月12日,大年初三,记者来到芷江新店坪镇走亲访友,一位亲戚讲述了一个红薯藤下结“金瓜”的故事。于是,记者来到位于该镇的芷江渲丰薯业有限公司,探寻故事的主人公田小银如何把小红薯做成大产业的奥秘。

走进芷江渲丰薯业有限公司车间时,只见4条流水线一片忙碌,工人们正在将红薯淀粉加工成粉丝。

“去年上半年我仅在梨树园里栽种红薯就获纯利1万多块钱,是田小银创办的薯业公司给了我们家门口挣钱和就业的机会。”在车间干活的工人李复梅说。

“开始的时候也就是想早点摘脱贫困帽子。”在车间内,总经理田小银聊起了自己的创业史,田小银是新店坪镇板溪村村民,先后在集镇上做过小生意,去贵州打过工。在数年的打拼中,田小银了解到周边县市大量生产红薯,但是红薯粉加工企业却很少,可以在这方面下点功夫。

2000年,只有初中学历的田小银先后10余次辗转怀化、吉首、铜仁、凯里、镇远等周边市县多方考察,了解市场需求,认真学习薯粉加工技术。2005年2月,她在家乡创建了芷江渲丰淀粉加工厂。

“产量上一吨的,我就每吨补贴20元薯种钱,同时给种植户提供由省农科院研发的优质红薯种。”田小银说,公司所在的新店坪镇市场辐射周边几个县、市,红薯加工生产后带动全县及周边县市红薯种植面积上万亩。现在她的公司总投资1400多万元,下设研发中心、淀粉加工厂、粉丝加工厂、畜禽养殖场各一个。去年年产精白淀粉2000多吨、特色粉丝1300吨,产值1240多万元,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70余人。如今,田小银“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红薯产销模式正鼓励着更多的返乡农民工参与创业。

女大学生种红薯 卖叶子创致富奇迹

发表时间: 2013-1-8 信息来源:农村网

胡小黎,女,1980年生,西安市灞桥区洪庆街办岳家沟人,大学毕业后养过牛、开过酿造厂、卖过古玩,屡战屡败后,最终挽起裤腿进了田。2007年她“突发奇想”种植红薯,将旁人认为“只能喂猪”的红薯叶子搬上餐桌,每斤卖到了10~20元的高价。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回归农田

1

也能创造奇迹。

“这娃瓜咧,上完大学还种地”

2000年7月,20岁的胡小黎走出陕西中医学院的大门,前途不知在何方??

胡小黎在大学所学的专业是中医学,进入社会才发现,要找一个对口的工作实在太难。加上当时家里发生变故,刚嫁到婆家,公公婆婆就相继去世,留下一个年纪尚小的小叔子,没过多久儿子出生了,她急需挣钱养家,于是她就开始绞尽脑汁想法子挣钱。搞过古玩、开过酿造厂,还养过肉牛,但都没有成功。“当时看着那么多牛一夜间死去,心里难受极了。”虽然一次又一次被打击,但她从未放弃创业的梦想。

200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网上看到一个郑州的女孩种红薯获得了成功,就萌发了种红薯的想法。没有和任何人商量,她就在婆婆家的5亩地里种上了红薯。“这娃瓜咧!”村里人看到她种地,很多人都冷嘲热讽,说念了那么多年书最终竟成了农民。“那两年,我在村里从没抬着头走路。”胡小黎说,没一个人支持,她倔强地孤单前行。

“红薯叶子”让她致了富

红薯种进地,胡小黎一边种田一边摸索,通过网络,她得知新品种红薯的叶子也可食用,称为“皇后菜”,而且营养价值很高。于是她专门跑到在这方面特别权威的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取经”,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并引进了果薯、紫薯等新品种。

独自一人,下地摘叶子;还是一个人,带着红薯叶子去饭店推销。“每次路过饭店的时候,我都会有进去推销的冲动。”胡小黎说,推销红薯叶子的过程也很坎坷。“第一次进入一家饭店,把红薯叶子推荐给厨师,饭店老板说,你这不是糊弄人么?这东西就是喂猪喂牛的,人咋能吃呢?就把我轰出来了。”

为了让对方相信,她专门将采摘的红薯叶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进行检测,拿着检测报告和样品让饭店试卖。终于,她获得了成功,多家饭店认可了她的产品,并和她签下了几年的订购合同。

创办红薯专业合作社30户农民受益

创业成功了,胡小黎并不满足于个人的成就,她希望带领更多乡亲致富。

2009年,胡小黎领头成立了红薯专业合作社,她将种植面积扩大到200亩,建立了红薯基地。并于今年年初开始,发展了30多户农民进行“特色种薯”,辐射到蒲城、临潼、蓝田等地。原本不被看好的种植红薯终于得到了认可,如今,胡小黎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全家人都来给她帮忙,哥哥帮忙送货、父亲帮忙采摘,忙得不亦乐乎。

胡小黎说,她的梦想是建立“社区农业”,开办起一个“假日农场”。邀请城里的市民加入进来,

2

平时给他们配送新鲜蔬菜,周末闲暇时,让他们到农场劳动,亲自下地种红薯,享受劳动的乐趣。“干农业就俩字,充实!”她说,看着红薯一点点长大,心里逐渐被成就感溢满。

胡小黎说,她有几句话想送给即将大学毕业的学弟学妹:“创业途中充满困难,可既然认定了,就要去做,做了就要坚持。总会有成功的一天。”

“女袁隆平”回皖种红薯 平均每串40斤,单个最重52斤

发布日期: 2009-10-23 2:22:15 稿件来源:合肥在线-江淮晨报 作者:李家林

“整个镇上的人都来看稀奇了,没见过这么大的红薯。”家住临泉县张新镇的张晓玲摸着自己种出的巨型红薯,笑嘻嘻地对笔者说。这些红薯都是张晓玲千方百计培育而成,平均每串红薯的重量都在40多斤,其中最重的红薯单个竟达52斤。“俺镇上出了一个女袁隆平。”成为眼下当地群众最津津乐道的话题。

坐飞机回乡收红薯

昨日,笔者还没到张晓玲的家,老远就看见门前围满了人。“大家都是来看热闹的。”张晓玲的母亲陶乐荣告诉笔者,自己家种出巨型红薯的消息传出后,周围十里八村的群众都蜂拥而至来看个稀罕。

“刚刚坐飞机从北京回来,就为了收红薯。”张晓玲今年27岁,一头披肩长发,灰色毛衫、黑色长筒靴配上短短的靴裤,时尚而又美丽,与大家印象中的农民形象大相径庭。

“这妮子学习成绩可好了,现在在北京做大律师呢。”周围群众告诉笔者,原来,张晓玲是西南政法大学的高材生,经济法学士、刑事诉讼法硕士,毕业后在北京市浩东律师事务所做律师,收入不菲。那么,张晓玲为什么还会选择回乡种红薯呢?

律师立志种出大红薯

面对笔者的疑问,张晓玲并没有急于回答,而是反问道,“你小时候挨过饿吗?”临泉县张新镇是当地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张晓玲兄妹共八人,而家里一共只有2亩多可耕地。

“人多地少,自小印象中就没有放开肚子好好吃过一顿。”张晓玲说,一次在帮父母收红薯时,发现了一个特大个的。“有十多斤,当时把我高兴坏了。”张晓玲说,“当时我母亲说了一句话,‘要是每个红薯都有这么大就好了。’”张晓玲把母亲的这句话牢牢记在心里。

直到后来,张晓玲成为学士、硕士后,仍然对农业方面的东西很感兴趣。“经常看农业方面的书,就想种出巨型的红薯。”张晓玲告诉笔者。

3

4年艰辛终出成果

笔者在张晓玲家里看到,这次收获的红薯一共有五串。上秤一称,每个重量都吓人一跳:42斤,46斤??最大的单个红薯竟然有52斤。“我活了一辈子,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红薯。”当地一位须发皆白的张姓老爷子感慨不已。

据介绍,张晓玲为了种出巨型红薯,前后试验了四年。为了种红薯,张晓玲家里专门开辟了一分地。“今年种红薯也是一波三折:第一次下苗被冻死了,第二次下苗全部被人偷了,后来我妈妈在地旁边搭了一个棚子,没日没夜地看着。”每当遇到红薯成长的关键时期,张晓玲都会从北京赶回来,亲自照料这些宝贝。

巨大红薯或将推广

如何种出这么大的红薯,是品种特别还是有别的秘诀?“技术保密、方法保密,品种呢,也保密。”张晓玲笑着说,“得留点悬念,我还指望这红薯发家致富呢。”

张晓玲告诉笔者,目前当地红薯亩产量约3000斤,但是若种植她培育出的红薯,亩产量得突破一万斤,“而且含粉量特别高,得有45%。”笔者掰开一个红薯,里面白乎乎的,用手一摸,的确粉乎乎的。

临泉县农业委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员得知消息后,也立即前去看个究竟。据悉,他们将尽快向有关部门汇报。这位工作人员表示非常吃惊,确实没有见过这么大的红薯,也从未见过这个品种。只有专家鉴定后,确定对人体无害,才能推广。

·李家林 文/摄·

长沙一“80后”女大学生—— 圈地六千亩 祁阳种红薯

见习记者 谭里和 实习生 高丽娜 通讯员 李先志

理想该怎么实现?对于一百万个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来说,可能有一百万个不同的规划。 在无数人涌向大都市寻梦淘金的今天,刚大学毕业不到一年、年仅24岁的长沙女孩许航宇,却选择放弃省城长沙体面的白领工作,来到远离都市的永州祁阳乡下种红薯。

回归农村的选择是对是错,自主创业之路能否最终走向成功,现在下结论为时尚早,但这个女孩逆势而上的人生态度,无疑让人对“80后”的新一代有了全新的理解。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