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障碍与前景分析 下载本文

1 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和对外贸易体之一,中国的经济总量持续增加,对外贸易跳跃式发展,金融市场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对外金融管制逐步放松,人民币在中国和周边国家的贸易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这一现实促使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人民币的国际化问题。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跨越国界,逐步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支付手段、流通手段、储备工具和价值尺度的动态过程。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流通范围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国际货币职能由低到高实现的过程。

目前,人民币国际化已经迈出了重要的步伐,但同当今世界的主要国际货币美元、欧元、英镑以及日元等相比,还有着明显的差距。放眼未来,中国经济将继续发展,开放程度将不断扩大,金融改革将持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则会继续提高。现在,已经有一些人民币国际化的早期形式应用于中国与周边国家贸易中,以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进行边贸结算,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的颁布,更是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金融基础设施方面的支付渠道保障,迈出了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步伐。从历史经验来看,货币可自由兑换必然促使该货币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人民币的国际化不仅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还能满足世界其他国家的需要,人民币的国际化终将成为现实。

本文希望从历史回顾,在反思和总结中找到人民币国际化的逻辑主线,清楚的认识到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障碍并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未来做出一个客观的分析。

2 相关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货币国际化在本质上就是一国货币走出过境,在发行国以外的其它国家大规模替代当地货币,执行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储藏手段等职能的一种现象。西方经济学界在1956年就广泛开展了对货币替代问题的研究。麦金农(1956)从狭义货币的定义出发,认为国际货币就是实行自由兑换的货币。Cohen(1971)从货币职能的角度出发,认为货币国内职能的在国外扩展就演变成了国际货币。当私人部门和官方部门出于不同的目的将一种货币的使用范围扩展到货币发行国以外时,这种货币也就过渡到了国际货币的程度。Miller(1978)从货币替代的角度出发,认为如果两国存在货币替代,那么利率变化将导致资本在两国之间流动,并且货币替代程

III

度与资本流动程度成正比。因此无论是采用浮动汇率制度还是固定汇率制度,货币政策都将失去独立性。Chrystal(1984)从货币交易的职能出发,认为使用交易货币所产生的间接成本小于两种非交易货币直接交换的成本,交易货币就产生了。达哥拉斯(1985)认为:“在完全开放的经济中,假如两国的私人部门把本币和外币都当作生产货币服务的可替代投入,那么持有其中一种货币的机会成本将上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会引起两国对另外一种货币需求的增加,从而导致货币的跨国流动,削弱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Hartmann(1998)认为,当一国货币被其它国家个人或者机构接受,发挥货币的基本职能,那么该国货币的国际化就开始了。 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随着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资本流动日益迅速,国际间的经济往来也日益密切,在这一过程当中,人民币货币国际化程度也开始加深。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就有学者对人民币国际化进行研究,指出,人民币国际化是未来中国发展的必然趋势,人民币将成为未来世界追逐的货币之一,曾宪久(1989)就针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行性,必然性和收益成本做出过较为深入的研究。姜波克(2000)认为,人民币跨境流通是人民币区域化甚至是国际化的一个开端,它表明人民币的信用在周边国家或者在国际上已得到广泛认同,虽然人民币跨境流通是自发产生,但是它为日后人民币的国际化奠定了基础。赵海宽(2001)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中国将更广泛的参与到世界经济当中,中国将成为世界经济的中流砥柱之一,人民币理所当然应该成为世界货币之一。并且,他指出我国政府应采取积极的促进措施,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温小郑、周琳(2001)对美元、日元、欧元等货币的国际化做了详细的阐述,并针对人民币国际化提出了一些参考意见。他们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应借鉴美元、日元、欧元国际化的世界经验,并针对人民币自身独有的特性制定不同的策略。李东荣(2003)分析了人民币跨界流通的原因,根本原因是由于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的结果。徐芳、刘宗华、魏海港(2004)认为,人民币跨界流通是人民币走出国门发挥世界货币的开端,人民币境外流通不等于人民币国际化,发挥世界货币的作用和职能。李靖、管涛、何帆(2004)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途径,并讨论了境外人民币的汇率形成的基本特点,他们认为,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并不一定是在全球市场展开的,很可能只是局部展开然后扩展到全球市场,因此,提出人民币从区域化再到国际化。这表明人民币首先是成为区域货币,主要以亚洲为主,之后才能逐步发展成为世界货币,在世界市场上

IV

充当交易媒介、发挥价值尺度和储藏手段等职能。李晓、刘俊民(2007)认为要引导人民币跨界流通,促进人民币区域化,抓住目前的大好机遇,顺势利导的推进人民币的自由兑换。谢太峰(2007)指出人民币国际化可以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积极效应,并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战略途径。徐洪才(2008)指出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长期战略,不可一蹴而就,应根据中国的国情并借鉴其它各种货币国际化的途径来设计具体的方案,以渐进方式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王凯庆、顾丽妹(2009)对人民币国际化的长期性及可行性做了详细分析,并指出人民币国际化要经历跨国化、区域化发展,最终才能实现其真正的国际化,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人民币国际化必将对亚洲经济和世界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3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

3.1 金本位制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16~18世纪广泛采用的都是金本位制或复本位制。由于复本位制经常会使得商品价格与交易处于混乱状态,所以19世纪后期相继被各国抛弃,开始普遍采用金本位制,于是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本位制。在国际金本位制下,各国都实行黄金自由流通的国际货币机制,黄金充分发挥着国际货币职能。

在金本位制下,黄金作为国际货币,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亚当.斯密把整个世界称作“大商业共和国”,把国际货币叫做“大商业共和国的货币”。他认为的国内货币的流动受国内商品流通的影响,国际货币的流动受国与国之间商品流通的影响,货币在某种程度上一直是实物商品的影子。“货币本身就是世界”。马克思认为,“从肯定意义上说,货币就是世界铸币;而货币作为世界铸币,同形式规定无关,实质上就是商品本身,是无所不在不受限制的商品”。马克思还认为,世界货币以金银贵金属形式存在,是世界各国普遍接受且可以在国与国之间转移的一种特殊的价值形式,并且这种贵金属是一种依存于金银条块形式的价值量,所体现的是贵金属的重量。

国际金本位制产生后,各国货币都规定了统一的价值标准,这不仅大大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而且还保持了国际投资的稳定性,减少了外汇价格的波动。但是由于受到黄金产量的限制,国际商品生产和商品销售迅速增加所需要的货币材料开始得不到满足,客观上限制了黄金作为国际货币所发挥的职能。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许多国家为了筹集庞大的军费开支,纷纷发行纸币来代替黄金,并且禁止黄金

V

的自由输出,国际金本位制随之告终。 3.2布雷顿森林体系

金本位制体系崩溃以后,国际货币制度处于极其混乱和不稳定的状态,严重阻碍了国际间正常的贸易和货币金融关系。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凯恩斯计划”和“怀特计划”应运而生。他们共同之处仍然依赖于黄金,通过纸币与黄金挂钩或联系来建立一种新的国际结算的货币单位,借以弥补国际货币的缺失,完善金本位制崩溃之后的国际货币体系。

1944年7月,联合国44个成员国召开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共同签署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即所谓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在这个体系里,黄金仍是货币的基础,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成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形成了挂钩的原则,并可按35美元兑换黄金。该种制度致使美元拥有了与黄金一样的国际地位,并一跃成为国际上主要的储备货币和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货币。

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之后,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发挥出了应有的作用,有力的促进了国际经济贸易和投资的迅速发展,稳定了国际货币体系。然而,布雷顿森林体系本身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缺陷。其致命的一点是:“它是以一国货币(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资产,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因为只有靠美国的长期贸易逆差,才能使美元流散到世界各地,使其他国家获得美元供应。但这样一来,必然会影响人们对美元的信心,引起美元危机。而美国如果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就会断绝国际储备的供应,引起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这是一个不可克服的矛盾。这就是著名的特里芬难题”。

20世纪60年代,随着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加快,黄金的产量和美国的黄金储备越来越跟不上经济的发展步伐,出现了1968年的黄金危机。而美元为了保持其国际地位,只有不断的增发,“美金匮乏”逐渐被“美元过剩”所取代。而随之而来的是美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贸易余额急剧减少,对外短期债务陡增,从而使美元的信用受损,逐渐失去了国际货币的吸引力。此时,许多IMF成员国中央银行纷纷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使美国难以应付。而事实上,随着美元在全世界流通规模的扩大,欧洲官方持有的美元已大大超过美国的黄金储备,美元的统治地位受到严重威胁。1971年和1973年美元先后两次贬值,加拿大、日本、欧洲共同体纷纷宣布本国或本区货币与美元实行浮动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瓦解。 3.3 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受到了国际社会和各界人士漫长的讨

V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