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绘画与手工课程标准(2016年版)》 下载本文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

绘画与手工课程标准

(2016 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第一部分 前言

绘画与手工课程是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通过运用各种工具和材料,采取造型、色彩、构图等艺术手段完成作品的制作,旨在促进学生的手眼协调,培养他们的视觉、观察、绘画与手工制作能力,发展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最终促进学生适应生活、融入社会。

一、课程性质

绘画与手工课程是培智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一般性课程。本课程具有以下性质:

视觉性。强调视觉感知能力的培养,在比较色彩、造型、构图、材料质地等过程中,让学生发现美、感知美,发展审美情趣。

活动性。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动手操作。教师根据培智学校学生的能力水平和身心特点创设条件,促使每一位学生能够参与绘画与手工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美、表现美,提高审美能力。

人文性。追求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教师通过课程内容有机渗透中外优秀文化艺术,让学生感悟美、享受美,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友善、合作、分享等品质。

愉悦性。重视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体验学习的快乐与满足,调整情绪,尝试表现个性与创意,自由表达情感。

119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绘画与手工课程标准(2016年版)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关注差异

本课程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的潜能,通过实施差异教学和个别化教育,帮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为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二)激发兴趣重在参与

本课程强调教师创设适宜的条件,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趣味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在体验、操作过程中获得美的直接经验,感受学习的愉悦与满足。

(三)联系生活关注文化

本课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需要出发,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验绘画与手工和生活的关联,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多元文化的魅力,促进人文素养的提升。

(四)激发潜能改善功能

本课程注重激发学生潜能,通过探究学习和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表现个性与创意,促进学生手眼协调、精细动作等能力的发展,调整情绪,表达情感,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一)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注重综合性和探究性

绘画与手工课程根据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四个学习领域的划分是相对的,各有侧重,又互相交融、紧密相关,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绘画与手工课程结构。

(二)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分学段设计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绘画与手工课程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分

120

│ 第一部分前言 │

成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 年级;第二学段:4~6 年级;第三学段:7~9 年级),结合四个学习领域分别设计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从而形成依次递进、前后衔接的课程结构,促进动作技能、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情绪情感等方面的发展。

(三)在保证基本规定性的同时,给予教师教学更大的空间

绘画与手工课程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保证每个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发展。为此,本课程教学内容具有较大的弹性和开放性,帮助教师引导学生向具体目标发展。不同地区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选择、采纳和改编这些教学活动,从而使教学活动更灵活,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确保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应因地制宜做好材料和工具的课前准备。

121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领域的学习,提高视觉、观察、绘画、手工制作能力,初步学会发现美、感受美和表现美,发展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学会调整情绪和行为,促进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二、分目标

绘画与手工课程分目标从四个学习领域设定。

(一)“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1. 观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肌理*等基本造型元素,学习运用对称、重复、对比、变化*、统一*等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提高想象力与操作能力。

2. 尝试使用适合的绘画与手工材料进行涂画和制作,初步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3. 参与造型活动,体验活动过程的乐趣,调整情绪和行为。

(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1. 了解浅显的设计与工艺知识,选择、使用合适的工具和材料,尝试进行简单的模仿设计与制作。

122

│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

2. 学习适合的制作方法,体验设计与制作的过程,尝试表现美,逐步提高关注身边事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初步学会比较与辨识,逐步形成耐心细致、合作分享的学习态度,产生美化生活的愿望。

(三)“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1. 学习浅显的欣赏方法,尝试欣赏有代表性的作品,了解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中外优秀文化艺术。

2. 尝试感受自然美、艺术美,逐步提高视觉感受与表达能力,促进审美能力的提升。

3. 热爱生活,增强民族自豪感*,初步形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四)“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1. 逐步学会围绕主题,尝试将绘画与手工各领域的学习相融合,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 尝试将绘画与手工课程与其他学科相融合,进行综合性的实践活动*。

3. 开阔视野,增进求知欲,体验活动过程的愉悦与成功感,陶冶生活情趣,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123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一、内容说明

本标准的四个学习领域,在比例上不作具体的规定,各地区、各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

各学习领域分别由目标、内容和评价要点三部分组成。目标是课程总目标和分目标的具体化。内容针对目标提出一些较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这些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具有弹性和可选择性。评价要点为检测目标的达成度的要求。

(一)“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说明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指运用多种材料和方法,表达情感和思想,体验造型乐趣,逐步形成基本造型能力的学习领域。造型这个概念具有广泛含义,但在本学习领域中是指运用绘画以及泥塑、拓印、拼贴等手工制作的手段和方法,表现视觉形象的活动。造型是表现的基础,表现是通过造型的过程和结果而实现的。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不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要根据不同类型、不同程度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与不同的学习需求,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是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和体验。

(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说明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

124

│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

目的和用途进行简单的设计与制作,表达意图,尝试美化环境与生活的学习领域。本学习领域中“设计”的含义包括对身边常见物品与标识造型特征的认识与了解,也包括美的意识、简单的设计思维与基本的制作手段。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以尝试参与设计活动,促进动作协调,提高动手能力为目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生活实际,将学科知识、康复训练融入生动的课程内容中,关注日常生活和周边环境,使学生能够保持较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说明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是指学生通过对自然美、艺术美进行观察、描述,逐步形成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学习领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愉悦之外,还应适度了解作品的内容、形式,并用简单的表情、动作、语言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在教学中,还应关注学生的情绪调整与情感培养,在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考虑不同类型、不同程度、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把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结合到欣赏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将欣赏与操作、表演、音乐、视频、动画等相结合,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欣赏方法。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网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更好地促进学生欣赏和表达能力的提升。教师要充分利用地方的文化资源,引导学生了解作品与当地民俗的联系,使欣赏与评述活动更贴近生活。

(四)“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说明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绘画与手工活动,进行实践体验以及尝试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它分为三个层次:融合绘画与手工各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为一体;绘画与手工和其他学科相综合;绘画与手工和生活需要相联系。三个层次之间又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叉或重叠。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差异性,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找绘画与手工的不同表现形式,绘画与手工和其他学科、绘画与手工和日常生活之间的连接点,设计出丰富多样并突出培智学校特点的绘画与手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将康复训练融入到教学活

125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绘画与手工课程标准(2016年版)

动中,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课程内容

第一学段(1~3年级)

(一)“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1. 目标

认识常用的绘画工具和常见的颜色,运用点、线、图形、色彩,尝试使用各种纸材和其他媒材,通过看看、认认、涂涂、画画、做做等造型游戏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通过多种造型游戏活动,发展手部基本动作,保持良好的姿势。

2. 内容

▲ 尝试用点、线、图形和色彩进行涂画活动,初步学会涂色。 ▲ 通过简单的撕、折、揉、搓、压、粘、贴等方法,进行简单的造型活动。

▲ 认识常见物品的颜色。

▲ 根据身边物品的颜色进行简单的配对分类。 ▲ 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良好的坐姿、站姿等。 ▲ 学会用合适的姿势握笔涂画。

▲ 学会双手取放、按压物品等基本动作,促进手眼协调。 3. 评价要点

▲ 积极参与简单的造型游戏活动,并产生兴趣。 ▲ 通过各种简单造型活动,尝试表达自己的感受。*

▲ 辨别1~6 种基本颜色(黑、白、红、黄、蓝*、绿*),能抓握好工具涂色*。

▲ 画出多种线条,并组成不同的图形。

▲ 用撕、揉、折、压、粘等方法进行手工制作。 ▲ 保持基本的坐姿和握笔姿势,手眼基本协调。 ▲ 能安全地使用工具。

126

│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

(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1. 目标

观察生活中常用的物品,初步了解其形状、颜色、材料与用途。尝试使用不同的工具,进行简单的绘画和模仿制作,体验制作活动的乐趣。通过绘画与手工活动锻炼手部力量和控制能力。

2. 内容

▲ 观察、触摸身边常见的简单物品,初步了解其形状、颜色、大小与用途。

▲ 借助相应的图形模板,进行简单的模仿制作。*

▲ 尝试用描画、涂色、拼图等方法,进行简单的组合、装饰练习。 ▲ 通过描画、涂色、制作等活动,锻炼手部力量和控制能力。 3. 评价要点

▲ 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身边常见物品的形状、颜色与用途。 ▲ 初步运用各种材料进行组合,完成简单的制作活动。 ▲ 初步具备自我保护意识,安全地使用绘画与手工工具和材料。 ▲ 具有造型活动过程中所需的基本动作技能。

(三)“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1. 目标

观赏自然景物、绘画与手工作品,初步表达自己的感受。在观赏过程中,能注视、追视目标,培养视觉感受能力。

2. 内容

▲ 初步感受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 ▲ 观赏绘画作品,表达自己的感受。

▲ 观赏感兴趣的卡通造型和玩具,尝试与他人交流。 ▲ 认识物体的颜色、形状等基本特征,如国旗、国徽等。 3. 评价要点

▲ 用简单的表情、动作、语言表达对绘画与手工作品、生活场景和自然景色的感受。

▲ 简单描述物体的颜色、形状等基本特征。 ▲ 能在欣赏活动中注视、追视目标。

▲ 乐于参与欣赏学习活动,保持相对稳定的情绪。

127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绘画与手工课程标准(2016年版)

(四)“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1. 目标

尝试采用不同的造型表现形式,进行简单的综合造型表现。通过综合探索活动,培养手部握持工具的操作能力。

2. 内容

▲ 了解绘画与手工的不同表现形式。

▲ 利用绘画、塑造等方法进行简单的综合表现。* ▲ 尝试使用粘贴类、剪裁类等工具。* 3. 评价要点

▲ 能简单区分绘画与手工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 ▲ 乐于参与绘画与手工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 ▲ 能使用粘贴类、剪裁类等工具,动作基本协调。*

第二学段(4~6年级)

(一)“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1. 目标

尝试认识多种颜色,初步感受肌理等造型元素*,初步认识立体空间*,通过观察、绘画、制作等方法,初步体验不同工具和媒材使用的效果。通过造型游戏活动,提高对绘画工具、制作工具的操控能力。

2. 内容

▲ 以绘画的方式表现简单的物品造型,学习简单的添画和涂色。 ▲ 选择多种媒材,用绘画和制作的方法,表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 ▲ 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物品,感受不同的颜色和肌理效果,尝试用点、线等画出简单的图形。

▲ 在生活场景中,初步了解并表现近大远小等空间原理。* ▲ 学会安全、稳定地使用工具。 3. 评价要点

▲ 对造型表现活动有兴趣,初步表现有空间感的画面与造型。* ▲ 运用线条、色彩、简单图形进行造型活动,尝试表现肌理效果。 ▲ 用3 种以上色彩表现画面。 ▲ 能安全、稳定地使用工具。

128

│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

(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1. 目标

观察、了解常见生活物品造型特征与功能,认识对比、对称等表现形式*。使用多种材料,尝试进行简单装饰,表现自然与生活。

2. 内容

▲ 观察和区别身边常见生活物品的形状、颜色、材质以及用途,并简单描述。

▲ 初步感受身边常见生活物品造型对比、对称的形式美感。* ▲ 运用简单的图形和半成品材料,模仿制作。 ▲ 选择合适的材料,模仿和制作简单的生活用品。 3. 评价要点

▲ 了解简单的设计,有兴趣地参与活动。

▲ 能简单描述常见生活物品的形状、颜色、材质以及用途。 ▲ 运用图形、模板制作简单的生活用品。*

▲ 能安全地使用工具和材料,适应较长时间的活动。

(三)“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1. 目标

欣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并进行简单描述。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标识图形,了解其作用,提高辨识能力。

2. 内容

▲ 从内容、形象、色彩等方面欣赏儿童美术作品,尝试用表情、动作、语言进行表达。

▲ 欣赏中外美术家作品,尝试表达自己的感受。

▲ 辨识生活中常见的标识图形,用多种方式进行简单描述。 3. 评价要点

▲ 对作品感兴趣,积极参加欣赏活动。 ▲ 能用多种方式表达对作品的感受。 ▲ 能辨识生活中常用的标识图形。 ▲ 能用自己的方式进行交流。

129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绘画与手工课程标准(2016年版)

(四)“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1. 目标

结合多学科知识,运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综合表现。运用绘画、手工等多种表现方式,进行有主题的造型活动。在综合探索活动中,发展视觉和手部运动的整合能力。

2. 内容

▲ 结合生活语文、生活数学、唱游与律动等学科开展有主题的活动。 ▲ 使用多种材料开展综合探索活动。 ▲ 使用刀剪类、捆绑类等工具进行制作。*

▲ 尝试使用照相机、计算机等进行简单造型表现活动。*

▲ 通过讨论、交流,结合日常生活需要,寻找适合的主题并尝试表现*。围绕国庆、春节、中秋等重大节日,开展综合表现活动。

3. 评价要点

▲ 对综合探索活动感兴趣,并乐于与同学互动。 ▲ 喜欢用多种材料以及制作方法进行综合探索活动。 ▲ 使用照相机、计算机等进行造型活动。* ▲ 在活动结束时对物品进行收拾整理。

第三学段(7~9年级)

(一)“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1. 目标

尝试运用线条、色彩、形状、肌理*、明暗* 等造型元素,选择不同材料和工具进行造型表现,运用多种制作方法,表现组合造型。通过造型表现活动,提高肢体的协调性。

2. 内容

▲ 初步认识明暗等造型元素*,尝试运用不同的线条、色彩、形状、肌理* 等进行有一定画面构成的练习。

▲ 尝试使用绘画颜料等材料和工具进行绘画表现。

▲ 运用简单的构图知识、色彩知识和对比、渐变等表现手法进行造型活动。

▲ 使用各种废旧物品、黏土、秸秆等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

130

│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

▲ 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尝试运用添加、组合、夸张、变形等装饰手法,进行组合造型。*

▲ 在造型表现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辨别物品的形状、大小、色彩、肌理和材质等。

3. 评价要点

▲ 运用3 种以上造型元素进行造型表现,合理安排画面,颜色表现丰富,有一定的空间关系。*

▲ 使用常见的绘画材料和工具进行表现。

▲ 用各种废旧物品、黏土、秸秆等材料,围绕主题进行造型活动。 ▲ 手眼协调,能安全、灵活地使用各种工具和材料。

(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1. 目标

了解生活用品的外形特征与功能,能简单表达自己的感受,尝试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方式*,用多种材料和制作方法,进行简单的仿制、设计与制作。辨识、判断物品的特征,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

2. 内容

▲ 观察、比较身边常见的生活用品、家用电器、服饰等,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感受。

▲ 在生活中感受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并进行造型表现。* ▲ 结合生活需要,采用自主与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设计制作。* ▲ 根据生活物品的特征,从形状、色彩、用途等方面,进行简单交流。 ▲ 尝试根据语言描述表现生活物品。 3. 评价要点

▲ 能结合生活用品、家用电器、服饰等,进行表现和表达。 ▲ 初步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形式进行表现。* ▲ 乐于与同学交流合作,进行仿制、设计与制作活动。* ▲ 辨识5 种以上的物品,用多种方式进行表达。

(三)“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1. 目标

欣赏各种美术作品。学习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了解优秀的民族、民间

131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绘画与手工课程标准(2016年版)

艺术及人类文化遗产*,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欣赏美、感受美,养成积极健康的心态。

2. 内容

▲ 通过图片、影像等形式,运用描述、分析、比较和讨论等方法,欣赏书法、中国画、油画、水彩画、版画、雕塑、动漫等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

▲ 通过多种方式,感受美术作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了解本地的民间艺术,初步感受艺术的特色。

▲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及人类文化遗产*,感受艺术的魅力。

▲ 参与欣赏活动并能调整情绪,享受审美的过程。 3. 评价要点

▲ 乐于欣赏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 发现日常生活用品的造型、材质、颜色等特点,并进行描述。 ▲ 喜爱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

▲ 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世界优秀美术作品。* ▲ 在欣赏活动中,保持良好的情绪和积极的心态。

(四)“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1. 目标

联系生活环境,结合多学科知识,尝试运用多种媒材、方法和形式进行有主题的综合表现活动。尝试运用绘画与手工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2. 内容

▲ 关注学校、社区环境,感受绘画与手工在生活中的应用。

▲ 结合各学科内容、校内外活动,尝试进行绘画表现或制作手工艺品、装饰物等。

▲ 使用夹取类、串编类等工具,完成造型表现。 ▲ 利用照相机、计算机等新媒材进行创作活动。 ▲ 借助互联网、报刊、书籍等方式,查阅相关资料。*

▲ 结合中国版图和疆域等知识,开展爱国主义主题的综合活动。 ▲ 围绕诚信友善、勤俭节约、尊老爱幼等中华传统美德主题,采用多

132

│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

种形式进行综合造型活动并进行展示。

▲ 尝试将审美意识应用于生活,体现仪容、仪表之美。 ▲ 利用掌握的绘画与手工技能,初步适应生活需要和职业需求。 3. 评价要点

▲ 能简单了解绘画与手工在生活环境中的应用。 ▲ 用照相机、计算机等进行简单的创作活动。

▲ 能借助互联网、报刊、书籍等方式,查阅相关资料。*

▲ 能结合生活需求和校内外活动,用所学的绘画与手工知识、技能解决相关问题。

▲ 根据自己的能力或专长完成绘画和手工作品,进行有主题的综合表现并进行展示。*

备注:“*”为选择性目标。

133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绘画与手工课程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特殊需要,创设适宜的条件,旨在培养学生绘画与手工制作能力,发展审美情趣,最终促进学生适应生活、融入社会。

(一)树立面向全体、关注差异的教学观

培智学校学生的障碍类型复杂,障碍程度各不相同,其学习绘画与手工课程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权利,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和发展,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营造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供自由表达空间,鼓励学生充分表现;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和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和操作。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稳定愉快的情绪和健康乐观的心态,使学生充满自信地参与学习。

(三)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索和研究适合各类学生身心特征和学科特点的学习方法,采用多种组织形式,如个别教学、小组教学、集体教学等。教师应熟悉各种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能力需求与表现,适时调整,灵活运用实

134

│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

物、图片、影像等材料,激发学生对形象的感受与想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示范教学,培养学生基本的绘画与手工技能。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开展计算机和网络教学,引导他们检索信息,利用照相机和计算机创作作品,互动交流。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教师要因地制宜,灵活地选用和创造适合当地教学条件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四)多给学生感悟作品的机会

绘画与手工课程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学习特点,合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多给学生欣赏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分析、判断、联想等过程,鼓励他们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培养学生亲近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行为习惯,逐渐养成环境意识、社会意识和生命意识,努力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

(五)有机融入康复训练

教师应依据学生智力与能力水平,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有机融入康复训练,有效地发挥绘画与手工课程独特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在动作发展、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情绪情感等方面得到提升,更好地适应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

二、评价建议

绘画与手工课程评价应以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为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强调多元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和基本审美意识等方面的评价。针对学生的特殊性,更应突出评价的激励性。

(一)依据绘画与手工课程标准进行评价

在评价中努力体现标准的理念和目标,充分发挥评价的指导、激励与反馈功能。兼顾各类学生的差异,运用恰当的方法和手段进行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逐步发展。同时,通过评价获得更多的信息反馈,不断改进教学工作。

135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绘画与手工课程标准(2016年版)

(二)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

本课程更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度。不仅依据作业评价学习结果,而且通过考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其在学习能力、动手操作、学习兴趣和基本的审美意识等方面的发展。评价采用个人或小组展示的方式,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或结束后进行,以多种适合的方式向学生反馈评价的结果,注重评价的正面性和鼓励性,突出评价的差异性和激励性。

(三)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作业

作业评价是课程评价的一个环节。在对作业进行评价时,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注重积极评价和个性化评价。评价可以是等级、评语、动作等多种形式。作业的评价可以从画面内容、绘画色彩、造型方式、想象创意、制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既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也要通过评价的激励作用帮助学生不断改进、完善。

(四)运用学习档案袋进行评价

学习档案袋记录着学生整个成长过程。档案袋中汇集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资料,包括日常作品、主题构思、参考资料、创作过程的记录、自我评述、他人的评价等。在有关的专题研究或个案研究中运用学习档案袋,进行分析、研究、评价,增进对学生的了解,提高教学效果。借助学习档案袋,举办以评价为目的的展示和讨论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与教师共同完成对学习的评价。

三、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主要包括学生用书和教师用书。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技能掌握、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教材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审美趣味、造型表达、创新意识等有着直接的影响。

136

│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

(一)依据课程标准编写教材

教材的编写应根据课程总目标的要求,依据学段标准和学生能力水平,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努力满足学生的特殊需要,以利于学生将学习作为思考的基点,以图片欣赏、示范步骤、参考资料、方法指导等方式,展示学习过程,支持学生学习。

(二)内容组织的适切性

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培智学校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身心发展特点,合理安排四大学习领域的内容,每个学段各有侧重。以“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为主,其他三个学习领域融入其中。第一学段侧重简单的绘画造型练习,第二学段进一步提高绘画造型表现能力,第三学段应重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编写

教师参考用书时,多提供教学思路与建议、教学范例、图片资料

和信息化的资源,注重教学过程与方法的启发指导,特别是游戏化的教学方式。

(三)编写形式的多样性

绘画与手工教科书一般包括课题、作品范例、教学辅助图、学习活动图片、文字内容、作业方式和评价要求等。编写教科书可采用单元式、单课式或单元和单课组合式等多种形式。单元式以主题形式呈现,以3~5 课来完成一个主题的教学;单课式以一种技能训练为主线,可以独立呈现;单元和单课组合式,将单元主题与技能训练的教学内容有机融合。

(四)教材资源的丰富性

出版部门要编写与出版有特色的绘画与手工教材,以教科书为主,辅以画册、图片、标本实物、作品以及相关的视听影像资料和计算机软件等资源包,以形成集成和互动的优势,加强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五)中外文化的综合性

选择绘画与手工教科书内容时,要特别重视优秀的中国传统美术和民族、民间美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体现中国特色,也要包含经典的外国美

137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绘画与手工课程标准(2016年版)

术作品,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喜好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简单的介绍,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

(六)教学与康复的融合性

教学活动可与学生的康复训练紧密联系。选择绘画与手工教科书内容时,特别关注其操作性、实用性和趣味性。既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也要渗透康复教育理念、操作方法,以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及动作协调能力的发展。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学校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网络资源。绘画与手工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学生学习的多样性和实用性的需求,突出地方特色。

(一)满足课程学习的基本条件

学习中必备的学习材料和工具包括绘画与手工材料和工具。提供的材料和工具应考虑学生使用的安全性。

教学中必须配备教学所需的材料、工具及相关设备,包括线描、水彩画、水粉画、中国画、书法、版画等绘画材料和工具;多种手工材料和工具;绘画与手工专用教室,储藏教具、工具、材料的场所以及展示学生作品的场所;可供绘画与手工课程使用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和软件、图书、杂志、录像、光盘等。

(二)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学习资源

学校资源主要包括校园环境及校园文化、教学设施、图书资料等。教师可以利用室外景色、花草树木、长廊和橱窗、展览、联欢会等校园中的现有资源,提高教学效果。通过绘画与手工兴趣小组、社团等各类活动,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三)利用自然和社会文化资源

自然资源包括自然景观和自然材料等。社会文化资源包括优秀的传统文

138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艺术休闲课程标准(2016年版)

化(民俗、民间工艺和古建筑等)和现代文化(当代的视觉影像、建筑和装饰、艺术家的美术作品等);历史文化遗迹及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体活动、节庆、纪念日、建设成就、重大历史事件;传说、故事、影视、戏剧等。教师可以利用自然和社会文化资源进行教学,鼓励家长陪同学生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青少年宫、文化宫以及动植物园、公园、商店、社区、村庄等校外课程资源开展学习。

(四)运用网络平台开发教学资源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运用网络(教育网站、美术专题网站、论坛等),收集合适资料,积极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不断获取绘画与手工作品的信息,了解相关教育的最新动态,开发富有创意的教学内容及方法。开展学生之间、学校之间、省市之间和国际间的学生作品、教师教学成果等方面的交流。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应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引进优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五)开发地方课程资源

不同地区拥有的自然、社会、人文等课程资源各不相同,各具特色。各地教研机构、研究人员和教师要根据地方特点、学校特点、师生特点,努力做好开发工作,有组织地在当地进行调查、了解,分类整理,充分加以利用,构建地方或学校的绘画与手工课程。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开展有特色的教学活动。

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