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洛斯发展历程简述 下载本文

普洛斯发展历程

1991年,安全资本实业信托公司(前身); 1994年,纽交所上市; 2001年,进入日本;

2003年,进入中国,在上海设立办事处(总裁梅志明;总经理沈晋初、赵明琪);

市场环境:当时中国刚经历一场物流园区的泡沫,国土部下了严控土地的禁令,普洛斯作为外资,举步维艰。2004年4月,普洛斯在上海桃浦成立了合作公司,收购了乐购得配送设施及取得了上海西北物流园物流设施独家开发权。同年,普洛斯又和苏州工业园的苏州物流中心签署合资经营协议,巨额投资开发苏州物流园区,其中普洛斯投入美金,而苏州物流中心则以仓库和土地入股。自此打开中国市场。

2007年,普洛斯便在中国19个城市建立了50多个物流中心(园区),织出一张连部分国内

物流企业都难以匹敌的仓储网络;

商业模式:普洛斯本身分成了三个部分:地产开发部门、物业管理部门和基金管理部门。地产开发部门负责进行物流仓储的选址、拿地、开发。地产开发部门把项目转交物业管理部门,后者通过进一步的招租和服务完善使出租率达到90%以上、租金回报率达到7%以上的稳定运营状态;随后,再由基金管理部门将成熟物业置入物流地产基金。通过私募基金,物流地产部门提前兑现了开发收入和开发利润,并回笼了大部分资金,普洛斯又将这些资金用于开发新项目。资产和现金的加速循环推动了以自我开发为主的内生规模扩张。

2008年,次贷危机全面爆发。普洛斯新落成物业的招租不利,基金的募集也遭遇困境;

11月初,董事会迫使原公司董事长兼CEO司马景瀚(Jeffrey H. Schwartz)辞职,成为该公司成立以来的最大事件; 12月24日,SMG基金宣布,负责管理新加坡政府海外资产的全球投资管理公司——新加坡政府产业投资有限公司(GIC RE),以13亿美元的现金成功收购普洛斯在中国的资产和在日本的产业基金权益,及相应的预估债务,所有普洛斯中日两国的品牌、人员不变,原来的普洛斯三年内不得进入中日两国市场从事相关联业务,三年后进入两国市场也不能再以普洛斯的品牌进行营运操作;(这只SMG基金,正是由此前辞职的普洛斯全球CEO司马景瀚,普洛斯亚洲CEO梅志明以及普洛斯中国和日本高级管理团队联合注资成立的。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普洛斯高管团队的一次变相的“MBO”); 易主之后的普洛斯更名为“Global Logistic Properties”(GLP),而原来的名字Prologis则属于原来的普洛斯。2011年初,美国的普洛斯宣布与AMB安博置业合并,新公司名字正是Prologis,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物流地产公司。

2010年10月,普洛斯展开全球招股,其基石投资者中不乏中资大鳄的身影。中国国家社保

基金基金委托博时基金总计购买1亿股普洛斯股份,占普洛斯完成IPO后总股本的2.2%。普洛斯的中国基石投资者还包括中投公司、阿里巴巴集团、香港的周大福集团、香港南丰集团等。

2014年2月19日,普洛斯宣布公司获得了包括中国人寿、中银集团投资和厚朴基金等中国

投资者财团最高达25亿美元(约152亿人民币)的投资,并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交易完成后,普洛斯中国增发的新股将占增资后总股本的比例最高达至34%。

2017年7月14日,由万科、普洛斯现任CEO梅志明、厚朴投资、高瓴资本、中银投联合组

成的财团与普洛斯发布联合公告称,该财团与普洛斯董事会已就全面私有化新加坡上市公司普洛斯达成一致,交易收购单价为每股3.38新加坡元(约合16.6元人民

币),交易总价约为159亿新加坡元(约合784亿元人民币)。此次私有化完成后,在持股比例方面,厚朴投资占股21.3%、万科集团占股21.4%、高瓴资本占股21.2%、中银集团投资有限公司占股15%、普洛斯管理层占股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