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下载本文

第一章 导论

一、名词解释 观察法 实验法 条件反射 二、选择

1、心理现象分为( )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包括( )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 )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 )

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B、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C、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D、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5、( )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界定为心理学的诞生 A、789 B、1879 C、1798 D、1897 6、( )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第一人 A、冯特 B、洛克 C、笛卡儿 D、缪勒 7、人的个性差异主要表现在 ( )

A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B 能力、气质、性格C 感知、记忆、思维、想象 D 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8. “ 谈虎色变 ” 与 “ 谈梅生津 ” 都是 ( )的表现形式。

A 、无条件反射 B 、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C 、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D 、条件反射

9.下列哪一选项属于条件反射( )

A. 眨眼反射 B. 吮吸反射 C. 防御反射 D. 信号反射

10. 下列哪一选项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

A. 望而生畏 B. 谈梅生津 C. 望梅止渴 D. 尝梅生津 4.最早对条件反射进行研究的是( ) 。

A 、谢切诺夫 B 、巴甫洛夫 C 、斯金纳 D 、冯特 11.( )是关于心理实质的唯一正确的观点。

A.唯心主义心理观 B.唯物主义心理观

C.辩证唯物主义心理观 D.灵魂论

12.( )是人的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A.自然环境 B.客观现实 C.人际关系 D.社会生活条件 三、填空

1、心理过程又叫 心理活动,是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

2、根据心理过程的形成和作用,可将其分为 、 和 -——三个方面,简称知、情、意。

3、认识过程是人的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 、 、 、 、 等。 4、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经常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 、 和 ,其中以 为核心。

5、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 、 、 、 、 和 ————。 6.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 )和( )两种。 7.心理实验法包括( )和( )两种基本形式。

8.从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来看,心理是( )脑的机能;从心理反映的内容来看,心理是对( )的反映。

9.反射活动分为( ) 和( ) 。

10 .高级神经活动有两种基本过程:一种是( )过程,另一种是( )过程。 四、判断正误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

2、在心理过程中,认知和情感是基础,意志是将认知和情感转化为行为的动力。 3、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知觉。

4、心理过程是在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又影响着个性心理特征的进行与发展。

5、心理学研究通过揭示心理现象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为辨证唯物主义哲学提供依据,使人

更自觉的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6、在实验室研究中,引起变化的因素是因变量。 7、用观察法研究心理现象时,不必借用仪器。

8、1879年,德国人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心理学著作,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9、调查法中只有保证总体中每一个人被抽到的机会相等,才能使样本情况代表总体情况。 10 .大脑是产生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因而大脑可以单独产生心理活动。 11 .人们常说“心之官则思”,说明心理是由心脏产生的。

12.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因此,只要有了正常人的脑,便可以产生人的心理。 五、简答

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2、心理的实质是什么?

3、“狼孩“的事例,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第二章 心理过程

一、名词解释

知觉 感觉适应 记忆表象 思维 创造想象 想象 发散思维 二、选择

1. 差别阈限越小,差别感受性越( )

a.小 b. 高 c. 不变 d. U形变化 2.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人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 )

a. 联觉 b. 感觉后像 c. 感觉对比 d. 感觉适应

3.把一个灰色小方块放在白色的背景上,看起来小方块就显得暗些,这是( )

a. 联觉 b. 感觉后像 c. 感觉对比 d. 感觉适应

4.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是( )

a. 联觉 b. 感觉后像 c. 感觉对比 d. 感觉适应

5.用刀子沿着玻璃边擦出来的吱吱声,往往会使许多人的皮肤产生寒冷的感觉,这是( )

a. 联觉 b. 感觉后像 c. 感觉对比 d. 感觉适应

6.教师用带颜色的粉笔标出黑板上的重点,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是利用知觉的( )。

A.理解性 B.整体性 C.选择性 D.恒常性 7.单一的持续的强烈刺激使感受性( )。

A.降低 B.增强 C.不变 D.变化不明显 8.由于弱光的持续作用,致使视觉感受性不断提高的过程叫作( )。

A.感觉适应 B.感觉能力 C.明适应 D.暗适应 9.感知觉反映的是( )。

A.经历过的事物 B.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当前出现的事物 D.今后一定会出现的事物 10、“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是指( )错觉

A.时间 B、运动 C、 大小 D、方位

11、记忆过程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环节( )。

A.再认和回忆 B.保持和遗忘 C.识记、保持和遗忘 D.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12、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复习时主要应采取( )。

A.合理地分配复习时间 B.采取多样化的复习方法 C.及时复习 D.试图回忆和反复阅读相结合

13、一个较长的学习材料,它的开头与末尾遗忘较少,而中间部分则遗忘较多,这是因为受到了( )的影响。

A.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B.倒摄抑制和干扰抑制 C.前摄抑制 D.倒摄抑制 14、短时记忆的容量是( )。

A. 非常大 B 5——9 C 5——9个组块 D所有信息 15、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可以把记忆分成( )。

A 形象记忆、 B 逻辑记忆 C 情绪记忆 D 运动记忆E无意记忆 F有意记忆 16、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做( )。 A.倒摄抑制 B.前摄抑制 C.干扰 D.抑制

17、从学习程度方面来说,学习重复的次数越多,就越不容易遗忘。当学习重复的次数达到能刚好完全背诵的( )时,对阻止遗忘的效果最好。 A 110% B 150% C 200% D 200%以上

18、学习后立即睡觉,保持的效果往往比学习后继续活动保持的效果更好,这是由于( )。 A.过度学习 B.记忆的恢复现象 C.无倒摄抑制的影响 D.无前摄抑制的影响 19、感觉记忆的容量( )。

A. 所有信息 B 5——9 C 5——9个组块 D非常小 20.识记内容主要是以( )的表现形式储存在头脑中的。

A.话和图 B.情感和事例 C.表象和语词 D.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 21.瞬时记忆最明显的例证是( )。

A.感知觉 B.幻觉 C.错觉 D.后像 22.若要增加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是通过( )来完成的。

A.延长记忆的时间 B.扩大每个组块的信息量 C.增加记忆的内容 D.改变记忆的速度 23.从记忆的角度讲,教师和家长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属( )。

A.情感记忆 B.意义识记 C.无意识记 D.有意识记

24.学习后过两天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刻测得保持量更高、更全面,这种现象属于记忆的( )。

A.再认 B.重现 C.恢复 D.保持 25.填图题主要是通过( )来完成的。

A.识记 B.重现 C.保持 D.再认 26.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的遗忘进程是( )。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遗忘平缓 D.基本不遗忘 27.“张冠李戴”主要是记忆的( )太差造成的。

A.敏捷性 B.准确性 C.持久性 D.准备性 28、一般说打字员对文稿中文字的记忆是( )记忆

A.长时记忆 B.感觉记忆 C.情绪记忆 D.短时记忆

29、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是一种( )

a.辐合思维 b.创造思维 c.经验思维 d.常规思维

30.运用以前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不需要更改的解决类似情景中的问题的思维过程叫做( )

a.常规思维 b.经验思维 c.创造思维 d.辐合思维 31.三岁以前的幼儿的思维属于( )

a.直观动作思维 b.形象思维 c.逻辑思维 d.经验思维 32.看小说时产生的想象活动主要是( ) a.表象 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 d.无意想象

33.下列属于再造想象的是( )

a.通过阅读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头脑中出现北国风光的情景 b.人们看到天上的浮云,想象出各种各样的动物 c.毛泽东创作诗词《沁园春.雪》 d.我们想象未来世界的样子

34.根据思维活动及其结果的新颖性可将思维分为( )

a.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b.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c.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 d.常规思维与创造思维

35.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人们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 a.判断 b.定势 c.概念同化 d.功能固着

36.根据在解决问题时,思维活动的方向和思维的成果的特点,可将思维分为( )。 A.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 B.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C.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D.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37.想象所反映的内容是( )。

A.现实生活中已有的事物 B.现实生活中没有的事物 C.现实生活中目前没有但将来会有的事物 D.包括以上所有的事物 38.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是( )。

A.再造想象 B.有意想象 C.幻想 D.做梦 39.开着的汽车突然停了火,司机要找出原因,首先还是靠( )。 A.直观形象思维 B.抽象逻辑思维 C.直观动作思维D.创造思维

40.教师讲课时,从教学原理出发,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向学生讲授,教师的这种思维方式是( )。

A.创造思维 B.直觉思维 C.发散思维 D.辐合思维

41.“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受一个人的( )的影响所致。 A.激情 B.心境 C.热情 D.应激

42.《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听到自己金榜题名,狂喜之下,竟然意识混乱,疯疯癫癫,这是( )的表现。

A.激情 B.心境 C.热情 D.应激

43.下来不属于人类四种基本情绪的是( )。 A.快乐B.厌恶C.悲哀D.愤怒

44.下面属于情绪而不属于情感的是( )。

A对艺术作品的欣赏 B.对祖国的热爱 C.助人为乐的幸福感 D.高考被录取带来的喜悦 45.所谓 “人逢喜事精神爽”、“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皆是( )的绝好写照。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情境

46.与社会性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的心理活动是( )。 A.情绪B.情感C.心境D.应激

47.人在快乐或悲哀气氛的情境中,会产生快乐或悲哀感,这表明情绪和情感的特征具有( )。 A.感染性B.情境性C.两极性D.移情性

48.在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 )。 A.心境B.激情C.应激D.焦虑

49.一种善于迅速地明辨是非、能及时采取有充分根据的决定,并且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去执行这些决定的品质( )

a. 果断性 b. 自制力 c. 坚韧性 d. 自觉性

50.指一个人在执行决定时,以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毅力,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到底的品质,这是( )

a. 果断性 b. 自制力 c. 坚韧性 d. 自觉性

51.指善于掌握和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包括自觉地、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动机,约束自己的行动和言语等,这是( )。

a. 果断性 b. 自制力 c. 坚韧性 d. 自觉性

52.指一个人的意志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有清晰明确的行动目的,有完备合理的实现途径和方法,他的行动不是一时的冲动和偶然举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是( )。a. 果断性 b. 自制力 c. 坚韧性 d. 自觉性 三、填空题:

1.感觉是人脑对( )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 )的反映。 2.知觉是人脑对( )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 )的反映。 3.“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是( )现象。 4.“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是感觉的( )现象。

5.吃了糖后再吃水果,总是觉得很酸,这是感觉的( )造成的。 6.红、橙、黄等类似太阳和烈火的颜色,能给人以温暖之感,这种现象属于( )。 7.在心理学上,人的感受性是用( )来衡量的。

8.知觉具有( )、( )、( )和( )四种基本特性。 9、表象既有( ),又有 ( ),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常被人们看作知觉与思维相联系的桥梁。

10、( ) 或 ( ) 是从记忆系统提取信息的两种形式,也是记忆的最终目的。 11、良好的记忆品质有以下四个特征:( )、 ( ) 、 ( ) 和 ( ) 。 12.感知觉反映的是( )。

13、记忆有很多种,根据记忆所加工的信息的内容的不同,可以将记忆分为四种,( )、( )、( ) 和 ( )。

14.记忆的内容主要是以( )和( )的表现形式储存在头脑中的。 15.学习后过两天测得的记忆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刻测得得保持量更高、更全面的现象,叫记忆的( )。

16.遗忘的心理原因目前主要有三种解释,它们分别是( )、( )和( )。

17.老师一时叫不出某个学生的名字,却能迅速从名册中找到,就其提取方式来说,属于记忆过程中的( )。

18.一般来说,画家善于( )记忆,数学家善于( )记忆

19.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 )进行加工、改造,建立( )的过程。

20.有意想象按内容的新颖程度、独立程度和创造程度的不同,可分为( )和( )。

21.创造性想象的特殊形式是( ),它可分为( )和( )。 22.创造思维在行为的特征主要有( )、( )和( )。

23、思维的基本过程是( )( )。其不同的运用又表现为( )( )( )( )

24、判断一个人思维品质的好坏的指标有( )( )( )( )

25、意志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 ),并与克服( )联系的心理过程。意志与行动不可分,意志( )行动,同时也在( )中表现。人的意志有三个特征( )( )( )。

26、意志行动可划分为( )( )两阶段,在意志行动过程中,主要的心理成分( )( )( )

27、意志品质主要有( )( )( )( )

28、“化悲痛为力量”“不要意气用事”这是( )的作用。 29、“前怕狼后怕虎”这是意志品质( )差的表现。 四、判断

1.知觉也可以说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许多个别属性的反映。( ) 2.第一印象并不一定是正确的,所以,没有必要认真对待它。( ) 3.知觉中的对象与背景并不是绝对的,它们可以相互转换。( )

4.即使刺激不完备,我们仍能保持对知觉对象的完整认识,这是因为知觉具有理解性。( )

5.在知觉中,由于知识经验的参与,知觉会因知觉的距离、光亮等物理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

6.绝对感觉阈限与差别感觉阈限之间成反比关系。( )

7.只要人体的眼睛、鼻子、耳朵等感受器是完好的,就能产生视觉、嗅觉和听觉等感觉。( )

8.人的各种感受性的提高,具有极大的潜力,通过实践训练可以得到很大发展。( )。 9.弱刺激降低分析器的感受性,强刺激提高分析器的感受性。( )

10.从阳光下进入暗室,会突然觉得什么都看不见,但过一会就好多了。这是使感受性提高的暗适应。( )

11.记忆的表象既然是感知留下的映象,所以,它与直接感知到的同一事物的形象一样鲜明、完整。( )

12.短时记忆由感觉记忆发展起来的,所以,短时记忆比感觉记忆的保持量大。( ) 13.对短时记忆容量的决定因素,往往不是信息的绝对项目数,而是其组块数。( ) 14.再认和重现的关系,犹如识记和保持的关系一样,是属于记忆过程中两个完全不同的基本过程或基本环节。( )

15.由于无意识记表现出极大的偶然性和片段性,所以,在教学中要尽量防止无意识记的参与。( )

16.能再认的不一定能重现,能重现的一般都能再认。( )

17.在材料难度、数量、结构形式相近的情况下,集中复习的效果优于分散复习的效果。( )

18.既然超额学习的量与保持量成正相关,所以,最佳记忆效益与超额学习的量成正比。( )

19、天生的盲人也可以有视觉表象。( )

20.由于想象的内容往往出现在现实以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它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

21.我没到过大草原,但当我读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时,头脑中却出现了大草原的情景,这自然是我创造想象的结果。( )

22.梦是一种消极的无意想象。( ) 23.贯穿思维过程最基本的环节是概念。( )

24.“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激情状态的表现。( ) 25、创造想象与再造想象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有无创造性( )

26. 激情可以激发内在的心理能量,成为行为的巨大动力,提高工作效率并有所创造。 27. 心境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

28. 我们通常用手舞足蹈表示高兴,咬牙切齿、紧握拳头表示愤怒等都属于非言语表情。 29、.人类较高级的社会情感有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30、 “勃然大怒”、“欣喜若狂”是心境的表现。 五、简答题

1. 论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2.联系实际,试述在教育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由哪些?

4.联系实际,试述在学习活动中如何防止和避免遗忘的产生

5.培养良好意志品质的途径很多,主要的提升意志力的策略有哪些? 六、案例分析

1、教师在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时,其试卷为什么不单纯用选择和判断题,而常常求助于填空、问答题?

2、一个学生背一篇课文,他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地朗读。在朗读到10遍时,他能一次完全背诵。到此,为了让自己记得更牢,他继续朗读了10遍。在他的观念里,即使能够背诵了,但朗读的次数越多,记忆效果就越好。请分析该学生记忆中存在的问题,并说明原因。 3、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目的是什么?符合什么规律?

4、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

卖,少了就买。”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

5、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数数和计算时,要借助于手和小木棒等实物;中年级学生计算时,不再搬指头、数木棒,看看数字就可以加减;高年级学生能从事很复杂的计算。请用心理学的原理加以说明?

第三章 心理状态

一、名词解释 注意

有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 二、选择

1、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是 。

A、集中性和分配性 B、指向性和集中性 C、集中性和紧张性 2、注意是一种 。

A、独立的心理现象 B、个性心理特征 C、心理过程共同特征

D、与心理过程相伴发生的心理状态 D、选择性和稳定性

3、“心不在焉,则黑白拓前而不见,擂鼓在侧而不闻”说明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离不开 。

A、感知 B、注意 C、记忆 D、思维 4、和注意稳定性相反的心理状态是 。 A、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分散 D、注意的范围 5、“一心二用”即注意的分配是 。 A、有条件的 C、无条件的

B、有可能的 D、特异功能

6、有预定目的但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有意注意

7、正在上课,一位迟到的学生突然推门而入,这时引起大家的注意是 。

A、不随意注意 B、随意注意 C、有意注意 D、随意后注意

8、在学习遇到困难或环境中出现干扰因素时,努力地把自己的注意维持在学习内容上,这时的注意是 。

A、随意后注意 B、有意注意 C、不随意注意 D、有意后注意

9、听表走动的滴答声,时而有时而无的这种周期性变化现象是 。

A、注意的稳定性 B、注意的范围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起伏

10、教师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的反应的注意特性是 。

A、注意广度 B、注意稳定性 C、注意分配 D、注意转移

11、下列哪个选项是注意稳定性的品质特点 。

A、强度 B、时间 C、空间 D、范围 12、学生在听课的同时还可以记笔记。这属于注意的 。

A、广度 B、转移 C、分散 D、分配 13、有的人能够自拉自唱,这种现象属于 。

A、选择性注意 B、集中性注意 C、分配性注意 D、无意注意 14、汽车司机在驾驶时,能熟练地做到眼、耳、手、脚并用,这种注意性是 。

A、注意分散 B、注意分配 C、注意转移 D、注意广度 15、“一目十行”是 的表现

A、注意的广度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稳定性 16、下列哪个选项反映的是注意品质的空间特征 。 A、注意的广度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转移

17、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知觉对象数目的注意品质是 。 A、注意稳定性 B、注意分配 C、注意稳定性 D、注意广度

18、人在高度注意时,其注意指向的范围( )。

A.缩小 B.增大 C.没有变化 D.变化不显著

19.刺激物的强度是影响无意注意的重要因素,这里的强度是指刺激物的( )。

A.相对强度 B.绝对强度 C.相对强度和绝对强度

20.刺激物的新异性是影响无意注意的重要因素,这里的新异性是指刺激物的( )。

A.绝对新异性 B.相对新异性 C.绝对新异性和相对新异性

21.良好的教学活动应充分利用学生的( )。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相互转化

22、小学儿童玩游戏机的水平不亚于成人,这是因为他们的( )能力有了较好的发展

A.广度 B.转移 C.分散 D.分配

三、填空

1、注意一旦产生就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具体有 、 、 三方面。 2、有意后注意不同于有意注意,因为它 ;也不同于无意注意,因为它 。

3、直接兴趣是引起 注意的原因之一;间接兴趣是引起和保持 注意的重要条件。

4、有意注意可以发展为 注意,而无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 注意。 5、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___ 和____ 。 6、注意的种类有_____、_____、_____。

7、注意广度(范围)的大小,主要决定于 、 、 。 8、注意的品质有 、 、______、 _。 9、和注意的稳定相反的品质是 。

10、注意的广度体现了注意在 方面的特征。注意的稳定性表现了注意在

上的特征。 四、判断题

1、课堂上教师批评学生“没有注意”是因该生根本就没有产生注意。 2、注意的稳定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永久地保持在一个对象上。 3、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注意不属于一种独立的心理活动过程。

5、汽车司机在驾驶时,能熟练地做到眼、耳、手、脚并用,这种注意特性是注意分散。 6、如果没有注意的转移,也就难以保持注意的稳定。 7、目的、任务是影响无意注意的重要因素。

8、有意后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因此有意后注意是最容易形成的注意。

9.通过观察人注意的外部表现,完全可以准确客观地判断其内部的注意状态。 10.注意的转移要受注意原来紧张度的影响。 11.注意的分配不受所从事的活动的熟练程度的影响。

12.相对强度的刺激比绝对强度的刺激在引起无意注意的过程中具有更普遍、更重要的意义。 13.大家正专心地看书,突然一个人尖叫了一声,大家一下都把目光投向了他,结果造成了注意的转移。 五、简答

1、什么是无意注意?引起和保持无意注意的条件有哪些? 2、什么是有意注意?怎样保持有意注意?

3、注意的品质有哪些?影响注意品质的因素是什么?

第四章 个性心理 一、名词解释

需要 动机 兴趣 能力 气质 性格

二、选择

1. 动机产生的基础是( )。

A. 内驱力 B.诱因 C.需要 D.价值观

2.个体的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这是( )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主动的内驱力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需要具有目的性 B、需要具有方向性C、需要比较内在、隐蔽 D、需要是支配人们行动的外因

4.即使学生不具有较强的求知欲,精彩的教学也能引起他们强烈的听课动机,这体现了( ) A.需求的作用 B.内驱力的作用 C.诱因的作用 D.强化的作用

5.提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的心理学家是( )

A.马斯洛 B.弗洛伊德 C.卡特 D.斯皮尔曼

6.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个性倾向是( ) A、兴趣 B、需要 C、理想 D、信念

7.动机会推动人们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这表现出的动机功能是( )

A.激活功能 B.指向功能 C.调节功能 D.维持功能 8.个性心理中最活跃的成分是( )。

A.个性倾向性 B.个性心理特征 C.性格 D.能力 9.动机、兴趣产生的基础是( )。

A.感知 B.实践 C.需要 D.财物 10.学生喜欢看电影是属于( )。

A.物质需要 B.自然需要 C.精神需要 D.社会性需要 11.某儿童在斯坦福-比奈量表中测得智商为100,这说明( ) A.该儿童此时的智力测验得了满分,智力超常

B.该儿童此时的智力相当于他的同龄儿童的一般水平,智力中等 C.该儿童此时的学业成绩优秀

D.该儿童此时的智力和以后的智力都处于这个水平 12.离差智商不受个体年龄增长的影响,是因为( ) A.离差智商是对个体的智商在其同年龄人中的相对位置的度量 B.离差智商是对个体的智商在其同年龄人中的绝对位置的度量 C.离差智商是对个体的智商在不同年龄人中的相对位置的度量 D.离差智商是对个体的智商在不同年龄人中的绝对位置的度量 13.离差智商的概念是由以下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 ) A.西蒙 B.比奈 C.推孟 D.韦克斯勒 14.气质类型在社会评价上( )

A.有好有坏 B.都是好的 C.都是坏的 D.无好坏之分 15.气质的动力特征主要不是受活动内容与目的的方向制约,而是受制于( ) A.性格类型 B.能力类型 C.社会类型 D.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16.“活泼好动,行动缓慢”是人的下列哪种特性的表现?( ) A.能力 B.兴趣 C. 性格 D.气质 17.“强、平衡、不灵活”神经类型与下列哪种气质类型对应?( )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8.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什么特性?( )

A.生理 B.心理 C.行为 D. 性格 19.《水浒传》中鲁智深的气质类型属于( )

A.多血质 B. 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20.抑郁质气质的神经类型特征是( )

A.“强、平衡、灵活”型 B.“强、平衡、不灵活”型 C.“强、不平衡”型 D. 弱型

21.直率、易冲动、反应迅速、精神旺盛,心理活动突发外倾气质属于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22.安静、稳定、忍耐沉着,反应迟缓内倾的气质属于( ) A.多血质 B. 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23.强——平衡——不灵活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属于( )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24.《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气质类型属于( )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25.个性中最具核心意义的成分是( )。 A、兴趣 B、气质 C、性格 D、能力

26.人对客观事物采取什么态度是以( )为中介的。

A、体验 B、动机 C、刺激 D、需要

27.勤奋、懒惰、谦虚、骄傲。这些反应的是( )特征。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情感

28.性格的形成依赖于( )。

A.血型 B.体型 C.激素分泌水平 D.社会生活条

29.智商的计算公式是( C )。

A.IQ=(实龄/智龄)×100 B.IQ=(实龄/智龄)×100% C.IQ=(智龄/实龄)×100 D.IQ=(智龄/实龄)×100% 30.离差智商的提出者是( D ),其公式为( )。

A.比纳 IQ=100±15Z(Z为标准分数) B.比纳 IQ=1±15Z(Z为标准分数) C.韦克斯勒 IQ=1±15Z(Z为标准分数) D.韦克斯勒 IQ=100±15Z(Z为标准分数)

31.用科学方法编制智力测验的第一人是( A )。

A.法国心理学家比纳 B.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 C.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 D.前苏联维果茨基 三、填空

1.个性心理结构包括( )和( )。 2.需要按起源分为( )和( )。

3.“穿衣戴帽,各有所好。”“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比喻人的个性具有( )。 4.个性的( )是我们推测和判断一个人的行为表现的依据。 5、马斯烙将人的需要分为( )( )( )( )( ) 6、个性最本质的特征是( )而不是( )

7.气质的概念,最早是由( )的学者兼医生( )提出来的。他根据人体内四种体液的多少不同,把人的气质分为( )、( )、( )和( )四种基本类型。 8.性格是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 )的心理特征。

9.勤奋、诚恳、正直、骄傲是表现人对( )的性格特征。坚强、勇敢、怯儒是表现性格的( )特征。易激动、抑郁、任性是表现性格的( )特征。独立思考、细致、糊涂是表现性格的( )特征。

10.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呈( 正态 )分布:两头小,中间大。 四 判断

1.需要是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 ) 2.兴趣就是爱好,两者毫无区别。( )

3.同一个人的同一种活动可能是几种动机同时支配的。( ) 4.需要可以直接转化为动机。( )

5.个性具有稳定性,因此人的个性是无法改变的。( ) 6.动机实际上就是一个人从事活动的能力和目的。( )

7.一般说来,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智力也好,但其中也有靠刻苦用功而智力平常的。( ) 8.智力测验不仅能衡量一个人智力发展的水平,还能诊断某些疾病。( ) 9.常言道:“人心莫测”,可见人的心理活动是不可能测量的。( )

10.智力包括语文、数学、运动、绘画、音乐所需的能力,其中语文能力和数学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

11.不同气质类型的人不能形成相同的性格特征。( ) 12.各种气质类型的人都可能成为日品学兼优的人才。( ) 13.气质类型不是一时就能改变的,其实也不需要改变。( ) 14.气质具有天赋性,所以一个人的气质是永远不变的。( )

15.气质可以影响人的活动特点和效率,但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活动的社会价值与成就。( )

16.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在形成某种优良个性品质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 ) 17.气质和体型间可能存在着高度相关。( )

18.气质有时会随活动内容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 19.社会实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气质。( )

20.人往往是以四种类型的某一种为主,兼具有其他多种类型的特征。( )

21.粘液质的人谨慎持重,善于克制,这是好的气质;胆汁质的人性情急躁、傲慢鲁莽,这是坏的气质。( )

22.某人动作平和、执著、注意力稳定、内心思想不轻易外露,他的气质属于抑郁质。( ) 23.气质具有天赋性,“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因此,气质是不能改变的。( ) 24.受人的生物组织制约的气质不太容易改变,而受社会生活条件所决定的性格,比较容易改变。( )

25.不同气质的人可以形成相同的性格,而同一气质的人也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 ) 26.俗话说秉性难移,所以人的性格是难以改变的。( )

27.由于性格结构具有完整性的特点,所以了解一个人的某一种特征,就可能测出其他有关的特征。( )

28、人的一切态度和行为方式都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 ) 五、简答题

1.气质和性格的区别和联系。 2、如何培养良好的性格。 3、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六、案例分析

有人说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发展学生的能力,你认为对吗?请用心理学的原理加以说明。

第五章 青少年心理发展

一、填空

1.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阶段。

2.皮亚杰认为,守恒是__________阶段儿童具备的能力。

3.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观认为,认知发展其实可归结为_________的发展。 4.凯斯认为,工作记忆能力由__________空间和___________空间组成。 5.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其实是______________的发展。 6.皮亚杰认识,儿童的认知发展是_____________的发展。 7.高级心理机能起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高级心理机能的内化是通过个体对_________________-的掌握使用而实现的。 9.布鲁纳提出的儿童认知表征的三种方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皮亚杰认为,平衡化包括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两个过程。 11、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 )( )( )。 12、中学生观察事物的概括性有明显发展,国内研究表明,( )是学生观察概括性发展的转折点。

13、中学生思维的主要形式是( )。

14.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 )到( ),再到( )的过程。 15.( )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里了变化。

二、选择

1.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儿童能发现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而与物体的质地无关,说明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已处在__________。

(1)感知运动阶段 (2)前运算阶段 (3)具体运算阶段 (4)形式运算阶段 2.根据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观点,下述论断错误的是______________。

(1)小学生不会使用记忆策略来帮助记忆 (2)在复述故事时,年幼儿童比年长的儿童更善于添枝加叶 (3)教给儿童一些学习方法可以促进其认知发展 (4)幼儿园儿童还不会使用精加工策略。

3.下列情形中没有使用支架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1)教师给学生做示范 (2)优秀生给差生讲解应用题 (3)教师告诉学生,物理很难学 (4)计算机提示学生如何解题。

4.有些中学生在学习抽象概念和规则时,仍需具体经验支持,从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来看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

(1)他们尚未达到形式运算阶段 (2)这些概念、规则太复杂 (3)具体经验可以帮助他们加深印象 (4)有利于他们进行发现式学习。

5.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能独立解决“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这一问题的儿童处于_________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 (2)前运算阶段 (3)具体运算阶段 (4)形式运算阶段。 6.如果某学生在从事新学习时已具备了准备状态,这就意味着__________。

(1)他原有的知识水平适合新学习 (2)他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适合新学习 (3)他的学习在时间、精力的消耗上经济合理 (4)上述论断都对 7.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______________。

(1)最新获得的能力 (2)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 (3)正处于掌握边缘的能力 (4)需要在下一发展阶段掌握的能力

8.下列论断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 (1)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强调社会性互动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二者没有区别 (2)处在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会在所有任务的完成上表现出具体运算思维 (3)并非所有初中生都能进行科学探究 (4)人际间的社会关系能直接内化为高级心理机能 9.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教学促进智力发展的最佳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

(1)发展认知结构说 (2)习得三类知识 (3)培养认知过程品质说 (4)认识发生论 10.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7~11岁儿童的认知发展大体上处于( )阶段。 A.感觉运动 B.前运算C.具体运算 D.形式运算

11.儿童的思维运算已具有可逆性和守恒性,但思维运算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说明儿童的认知发展所处的阶段是( )。

A.感觉运动 B.前运算C.具体运算 D.形式运算

12.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6~11岁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 A.自主感对羞耻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C.勤奋感对自卑感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13.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三阶段是( )。

A.社会自我 B.心理自我 C.生理自我 D.精神自我 14.在人格特征中,具有核心作用的成分是( )。 A.能力 B.气质C.性格 D.认知方式

15.( )心理特点是半成熟、半幼稚,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青年初期 16.( )是指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

A.心理准备 B.心理成熟 C.生理准备 D.学习准备 17.提出发展关键期的人是( )。

A.劳伦兹 B.埃里克森 C.皮亚杰 D.维果茨基 18、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 ( )

A.2--3岁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19、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在( )

A.2-3岁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三、判断

1.学习的认知发展准备不同于教材知识准备,前者是学习与成熟的结果,后者主要是学校教学的结果。

2.小学生和中学生都要学习平面几何中的许多相同概念,但学习的要求和教学的方式显著不同,这是由儿童的IQ显著不同决定的。

3.是否具可逆性是具体运算思维同形式运算思维的根本区别。

4.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并非所有的初中学生都达到了形式运算阶段。 5.根据凯斯的观点,工作记忆能力的发展主要是由于短时贮存空间的扩大。

6.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数学学科中处于形式运算水平,在人文学科中同样会处于相同水平。

7. 发展智力与掌握知识、技能是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

8. 维果茨基提出的“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含义是提前讲授下一阶段才能掌握的内容。 四、简答

1、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 2、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 五、案例分析

孟子自幼丧父,由孟母教养。传说孟母为了教育孟子,曾三迁其舍,从“其舍近墓”到“近居市旁”,最后“徙舍学宫之旁”,终使孟子成为儒家大师。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道理?

第六章 学习心理

一、填空

1、公认的教育心理学奠基人是 国教育心理学家 。他于 年所著《教育心理学》一书,是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标志。这本书分三部分: , , 。 3.心理学家一般都同意把学习分成三大领域:(1) 、 (2) 、(3) 。

4.加涅将智慧技能学习从低级到高级依次分为五类:(1) 、(2) 、(3) 、(4) 、(5) 。

5.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是否有意义把学习分为(1) (2) ;根据意义习得的方式把学习分为(1) 、(2) 。

6.奥苏伯尔将有意义学习由低级到高级分为五类:(1) 、(2) 、(3) 、(4) 、(5) 。 7、信息加工心理学家把记忆分为三阶段:

(1) (2) (3) 。

8、学习的S-R联结观强调学习是 过程。与此相对的格式塔学派强调学习是 过程。

9.我国心理学家通常把学习分为( )、( )和( )三类。 10.( )可以解释应答性行为的产生,( )可以解释操作性行为的产生。 11.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 ),提倡使用“( )”。

12.布鲁纳指出,学习一门学科,包含着三个差不多同时发生的过程,这就是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 )、( )。

13.认知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有苛勒的( )、( )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14.教学中主要有三种直观方式,即( )、( )和( )。

15.著名的信息加工心理学家安德森于1976年把知识分为( )知识和( )知识两类。

16.心智技能的特点是( )、动作进行的内潜性、( )。

17.我国心理学家根据加里培林等人的研究而提出的心智技能形成的三阶段为( )、( )、( )。

18麦基奇将学习策略分为 、 、 三类。 19.杜威解决问题模式的五阶段是(1) 、(2) 、(3)假设、(4)推理、(5)用行动检验假设。 20、奥苏伯尔提出的认识结构的三个变量是:(1)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2)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

21.在心理学史上,最初以实验来检验形式训练说是否能成立的心理专家是_____________。 22.桑代克的迁移理论是针对历史上的_____________迁移理论提出来的,其历史贡献是_____________。

23.学习定势由美国心理学家_____________提出,被认为是迁移的一种心理机制。

24.现代迁移理论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强调( )在迁移中的作用;一种是强调( )对迁移的影响。

25.阿特金森区分了成就动机的两种不同倾向(1) 的需要,(2) 的需要。

26.维纳提出的归因模式中,强调的四个因素是(1) 努力、(2) 能力、(3) 、(4) 。

27.马斯洛提出人有七种基本需要,最低级的是 需要,最高级的是 需要。 28.成就动机理论的代表人物有( )、( )。

29.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 )、( )和( )。

30.( )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31.强化分为三种,一是直接强化,二是( )、三是( )。 32.阿特金森将成就动机分为两种:一是( );二是( )。

二、选择

1. 教育心理学的核心部分是 。 (1)学习心理学;(2)人格心理学;(3)普通心理学;(4)发展心理学。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

(1)教学方法 (2)教师(3)学生 (4)学习过程 3.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 )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 理学命名的专著。

(1)布鲁纳 (2)布卢姆 (3)桑代克 (4)斯金纳

4.小明原来见了陌生人就躲避。上幼儿园一个月后,小明的这种行为消失了。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生的学习 。 (1)言语信息;(2)智慧技能;(3)动作技能;(4)态度。

5.小明在两岁时就学会了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首唐诗。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生的学习是 。

(1)言语信息(2)态度(3)动画技能(4)智慧技能。 6.婴幼儿在与成人的交往中,学会区分“你”“我”“他”,根据奥伯尔的学习分类,这里的学习实质上是 。

(1)符号表征学习(2)概念学习(3)命题学习(4)接受学习。

7.加涅将认知领域的学习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三大类,其依据是 。 (1)认知复杂程度(2)知识的内在表征方式

(3)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型(4)内在的能力和外在的表现。

8.将一篇在电脑上打的文章按照一定的格式排版所属的学习类型是 。 (1)动作技能(2)智慧技能(3)言语信息(4)态度。 9.下列能代表高成就需要的描述是 。 (1)他宁愿担任专业工作也不愿做企业家;(2)他总是为他的行为承担责任;(3)他很少依赖外界反馈;(4)他常常让别人提出问题。 10.下列情境中代表内在动机的情境是 。 (1)课间休息时,小李回到教室里做作业;(2)王老师对张华的单词测验成绩表示满意;(3)校长在全校大会上宣布三好学生名单;(4)陈英每天独自看几小时电视。 11.一位普通上海市名花上1000多元购票看足球赛。记者问他:“花这么多钱值不值得?”他说:“值得。”从行为动机理论看,其行为宜用 理论解释。 (1)驱力说;(2)强化说;(3)观念冲突论;(4)高层次需要说 12.根据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划分,学习动机的种类为( )。

A.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

B.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C.主导型动机和辅助性动机 D.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13.下列关于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中,论述正确的是( )。

A.学习动机强度越高,说明学习积极性也越高,学习效果越好

B.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越高越有利于学生学习 C.学习动机的最佳水平是固定不变的

D.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关系 14.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是( )。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成就动机 15、桑代克的准备律与现代学习心理学中的( )相一致。 (1)动机原理(2)强化原理

(3)学习的发展准备原理(4)成熟概念

16、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是根据( )实验结果得出的。 (1)系列学习(2)配对联想学习(3)自由学习(4)S-R学习 17.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心理理论为( )。 A.试误说 B.顿悟说 C.操作性条件说 D.发现说 18.以下选项中,不属于经典条件反射现象的是( )。

A.望梅止渴 B.画饼充饥 C.谈虎色变 D.叶公好龙 19.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提倡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的是( )。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布鲁纳 D.苛勒 20.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 )。

A.构造一种完形 B.对环境条件的认知 C.主动地构建认知结构 D.形成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

21、在日常经验中感到形象材料比抽象材料保持牢固,这种现象最可能的解释是 。 (1)双编码理论;(2)加工深度说;(3)图式理论;(4)知识分类学习论。

22、儿童在看动画片时,看到上面的情节可推知下面的情节发展。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这种能力的适应解释是 。 (1)儿童观察能力强;(2)思维的逻辑性;(3)儿童想象能力发展快;(4)儿童头脑中贮存了相关情节的脚本。

23、 在学习分数后学习百分数,这种学习最宜用 模式进行教学。 (1)上位学习;(2)下位学习;(3)并列学习;(4)发现学习。

24.动机遗忘理论是由( )提出来的。

A.艾宾浩斯 B.奥苏伯尔 C.班杜拉 D.弗洛伊德

25.学生知道“白菜”、“萝卜”等概念后,再学习“蔬菜”的概念,这种学习是( )。 A.并列结合学习 B.归属学习 C.上位学习 D.下位学习 26.下面不属于心智技能的一项是( )。

A.阅读技能 B.运算技能 C.音乐技能 D.记忆技能 27.下列对操作技能特点概括正确的是( )。

A.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B.实践性、外显性、展开性 C.物质性、外显性、概括性 D.实践性、外显性、概括性

28.在心智技能形成过程中,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的阶段称为( )。

A.原型启发 B.原型定向 C.原型操作 D.原型内化

29.在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有时练习到一定时期,会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的现象,称之为( )。

A.高原期 B.低谷期 C.起伏期 D.停滞期

30、历史教师告诉学生,记忆历史年代时,可先记住某个熟悉的年代,而后再通过在该年上增减数字来记住其他历史事件的发生年代。某个学生对此却不以为然,认为这种方法不可行。对该生行为最适宜的解释是 。

A、该生具有叛逆精神;B、该生具有运用策略的元认知意识; C该生会使用记忆策略;D该生不喜欢学历史;。

31、下列学习策略中不属于麦基奇分类体系的是 。

A.元认知策略;B资源管理策略;C专门领域的认知策略;D认知策略。

32、儿童遇到熟悉教材料时能应用分类记忆策略,在遇到陌生材料时却不能应用该策略。这说明儿童的策略应用受 制约。

A.思维能力;B元认知;C年龄;D相关知识。 32、物理学家研究问题时用理想实验来进行,即不考虑一些影响较小的因素如阻力、摩擦等。这种理想实验本质上是 。

A.规则;B程序;C认知策略;D元认知策略。

33.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学会用绳子打结不属于解决问题,其理由是 。 A 它所要求的心理活动太简单;B它不必克服心理障碍 C 它不是在人脑内完成的;D它不需要复杂的认知活动。

34.初入学儿童在学习8+5=?这样的问题时,应用凑10策略,即先把5分成2和3。2+8=10,10+3=13。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是 。 A专门领域解题策略;B非专门领域解题策略;

C可以达到相对自动化的策略;D难以达到自动化的策略。 35、下列属于连续动作技能的活动是 。 A 打开收音机; B草书 C实弹射击; D开车。 36、就动作技能的学习而言,“见者易,学者难”这句话强调的是 。对动作技能学习的重要性。

A言语指导; B示范; C练习; D反馈。

37、桑代克曾做过一个实验:被试蒙上眼睛后练习画4寸长的线段,经过3000多次练习,毫无进步。其最适当的解释是 。

A被试缺乏学习动机; B练习过多导致疲劳; C被试不知练习的结果; D缺乏适当的指导。

38.贾德所做的著名水下击靶实验证明的是_____________。 A智力技能中规则的迁移 B陈述性知识的迁移 C动作技能的迁移 D认知策略的迁移

39.“举一反三”和“旁类触通”所说的是_____________。 A纵向迁移 B侧向迁移 C特殊迁移 D学会学习

40.桑代克在迁移研究中最大的贡献是_____________。

A发现了迁移的心理机制 B最早进行迁移实验研究

C否定了普遍迁移的说法 D用实验事实否定了形式训练说 41.学习定势实验最重要的理论意义是_____________。

A表明灵长类有“顿悟”能力 B表明葡萄干可以作为强化物,促进猴子的辨别学习 C说明通过练习,学习可以从试误过渡到顿悟 D说明练习应循序渐进 42.产生式迁移理论证实了_____________。

A学习可以自动迁移,而不必有学习者的有意识注意 B桑代克的共同的“S-R”成分可以导致迁移 C熟练的基本技能可以自动迁移 D策略学习可以自动迁移

43.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发展到一定逻辑抽象水平以后,这种思维形式适用于任何领域。从迁移的理论看,这种观念与_____________接近。

A形式训练说 B关系转换说 C产生式理论 D学习定势说

44.哈洛用恒河猴做学习的定时试验。猴子通过训练与学习,迁移的表现是_____________。 A通过多次尝试,学会了辨别目的物 B通过尝试学会了解决辨别问题

C在后继学习中,解决相似问题的速度提高

D通过经验积累,解决新的不同类的问题的时间大大缩短。

45.数学学习中审题技能的掌握可能会促进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审题技能的应用,这是一种( )。

A.正迁移 B.负迁移 C.顺向迁移 D.水平迁移

46.学会写“木、石、口”,有助于学习写“森、磊、品”,这是一种( )。

A.水平迁移 B.垂直迁移 C.一般迁移 D.具体迁移 47.地方方言影响学习普通话,这是一种( )。

A.正迁移 B.负迁移 C.顺向迁移 D.逆向迁移 48.从迁移的观点看“温故而知新”属于( )。

A.顺向正迁移 B.顺向负迁移 C.逆向正迁移 D.逆向负迁移

49.相同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刺激相似,而且反应液相似时,两情境的迁移才能产生,相同联结越多,迁移越大,这种迁移理论是( )。

A.形式训练说 B.共同要素说 C.经验内化理论D.关系转换理论

50.心理学家陆钦斯的“量杯实验”证明了( )。 A.迁移现象 B.学习现象 C.一般迁移现象 D.负迁移现象

51.下列属于影响迁移的个人因素有( )。

A.认知结构和态度 B.智力和学习环境 C.年龄和学习材料 D.学习目标和态度

52.由于先前活动而形成的心理的一种特殊准备状态称为( )。

A.迁移 B.固着 C.定式 D.原型影响

三、多项选择题

1.一般认为,动机具有以下几种功能( )。

A.选择功能 B.激活功能C.指向功能 D.调节与维持功能 E.集中功能 2.学习动机是由( )几个方面构成的。

A.意志 B.学习需要 C.诱因 D.爱好E.学习期待 3.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有( )。

A.强化B.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C.消退D.惩罚E.分化与泛化 4.班杜拉认为,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并把强化分为( )。 A.效果强化B.直接强化C.间接强化D.替代性强化E.自我强化 5.以下代表人物强调认知结构在迁移中的作用的有( )。 A.桑代克B.贾德C.安德森D.加特纳E.吉克 6.陈述性知识又叫描述性知识,如( )。 A.字词B.人名C.时间D.观念E.怎样骑车

7.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要三个阶段,即( )。

A.动作的定向阶段B.认知阶段C.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D.联结阶段E.自动化阶段

8.一般来说,元认知策略可分为( )。

A.复述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计划策略D.监视策略E.调节策略 9.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可以从哪些方面人手?( )

A.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B.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C.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D.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E.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10.当教师进行说服时,应当只提出正面的材料的有( )。

A.低年级学生B.高年级学生C.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D.培养长期稳定的态度时 E.说服对象原本有相反观点时

11.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根据不同的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 )。 A.智慧技能 B.认知策略C.言语信息 D.动作技能 E.态度 12.依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学习分为( )。

A.知识学习 B.发现学习C.机械学习 D.技能学习 E.行为规范学习 13.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有( )。

A.动机原则 B.程序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 D.强化原则 E.结构原则 14.下列不属于我国心理学家对学习进行分类的是( )。

A.意义学习 B.行为规范学习C.技能的学习 D.知识的学习 E.信号学习 15.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包括( )。

A.操作性行为 B.条件刺激C.获得与消退 D.刺激泛化与分化 E.无条件刺激 16.影响学习者成功或失败的不可控因素包括( )。

A.努力 B.任务难度 C.运气 D.身心状态 E.外界环境

17.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 )。

A.高尚动机 B.内部动机C.近景的直接性动机 D.外部动机E.低级动机

18.在英语学习中,学生在学习eye(眼)和ball(球)后再学习eyeball就比较容易,这种现象属于( )。

A.一般迁移 B.负迁移C.水平迁移 D.垂直迁移 E.正迁移 19.知识直观的类型包括( )。

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言语直观 D.形象直观 E.表象直观 20.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 )。 A.总括学习 B.下位学习C.上位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E.并列学习 21.根据动作的连贯与否可将操作技能分为( )。

A.细微型操作技能 B.粗放型操作技能 C.连续型操作技能 D.断续型操作技能 E.开放型操作技能 22.打篮球属于( )。

A.徒手性操作技能 B.开放型操作技能 C.心智技能 D.器械性操作技能 E.粗放型操作技能

23.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根据不同的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 )。 A.智慧技能 B.认知策略C.言语信息 D.动作技能 E.态度 24.依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学习分为( )。

A.知识学习 B.发现学习C.机械学习 D.技能学习 E.行为规范学习

25.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 。 A 吃了酸的食物的流唾液; B 望梅止渴;

C 蜘蛛结网; D 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26.下列不属于我国心理学家对学习进行分类的是( )。

A.意义学习 B.行为规范学习C.技能的学习 D.知识的学习 E.信号学习

27.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有( )。 A.动机原则 B.程序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 D.强化原则 E.结构原则

28.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包括( )。

A.操作性行为 B.条件刺激C.获得与消退 D.刺激泛化与分化 E.无条件刺激

四、判断

1.学习是可以用经验或练习来解释的可观察的行为变化。 3.心理学家把“学习”看成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的认识过程。

4.二年级儿童学会用学具拼搭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这是动作技能学习。

5.六年级儿童在学习圆概念时,学会用圆规画圆,这是智慧技能学习。

6.某中学生13岁开始学跳高,当时身高1.6米,跳高成绩为1.7米。两年后身高1.75米,通过训练,跳高成绩达2.00米。他所提高的成绩是通过练习产生的行为变化,所以,可以用学习来解释。

7.教育心理学虽然是一门应用科学,但它必须具有自己独立的体系和研究方法学。 8.桑代克是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奠基人,对此西方各国学者不存在什么争议。 9.教育心理学不仅要研究如何有效地学与有效地教,而且要研究教育的科学内容。 10.在教育史上,赫尔巴特是第一个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教育家。 11.从科学心理学发展历史来看,学习的科学研究先于教学的科学研究。

12.按加涅的看法,动作技能和智慧技能是两类不同的习得的能力, 区分这两类能力的主要依据是作业中是否包含复杂的认知成分。

13.像踢足球这样的体育活动,既需要连续的运动技能,也需要不连续的运动技能。 14.心理学家假定,通过练习,人脑可以贮存完成复杂技能的程序并向肌肉发出一系列执行动作的指令,这一假设可以解释熟练操作的自动化。

15.现代认知心理学家把动作技能看成是一种类型的程序性知识。

16.心理学家认为,动作技能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系列刺激反应连锁形成过程。 17.任何动作技能的学习,一般都要经历动作认知、动作联系和动作自动化三个阶段。 18.初入学儿童在习字时运用书空形式帮助记忆字形,这是一种很好的心理练习形式。

19.从测量的观点看,必须测得学习者的作业变化,才能推测有学习或迁移产生。不过学习是由直接练习产生的变化,而迁移则是未经直接练习由别种学习间接引起的变化。 20.记忆中的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不是学习中的迁移现象。

21.原有知识和技能在新情境中的应用与学习的迁移是同质的现象。 22.一切有意义学习中都包含知识的迁移,在机械学习中没有迁移。

23.根据形式训练说,电话接线员经过长期训练,记忆数字的能力会大大提高,但不能保证他们记忆外语词汇的能力也会相应提高。

24.桑代克是第一个用实验证据批判形式训练说的心理学家。

25.贾德的实验表明,虽然先后两个学习项目之间有共同的刺激与反应成分,但迁移不能自动发生。

26.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受原有认知结构的影响。因此,在有意义学习中总有迁移现象存在。 27.贾德的水下击靶实验中的智力技能表现在学生有很高的目测能力。

28.在语文课上,学生学习一篇新课文前,教师介绍课文的作者生平和写作时代背景,实际上,这样的介绍材料便是奥苏伯尔所说的“组织者”。

29.心理学新近的研究表明,影响策略迁移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对策略应用效果的反省认知。 30.产生式迁移理论与桑代克的共同元素说都可以解释技能的自动迁移,这两个理论没有实际区别。

31.可以把“举一反三”看成侧向迁移。

32.哈洛的学习定势实验,说明学习中的“试误”现象可以转化“顿悟”现象。

3.3练习的相对同一和变化,既考虑了学习定势的积极作用,也避免了其消极作用。 34.动机是学习的先决条件,因此,没有动机学习便不能发生。

35.按照马斯洛的动机作用观点,教师在自尊水平低的学生中灌输为学习本身的满足而去学的做法是不可能成功的。

36.维纳认为,人们对自己行为结果得分归因包括努力、能力、控制、运气四方面。

37.根据学习者的目的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还是指向学习活动之外的事件,可以将它们区分为内在学习动机和外在学习动机。

五、简答

1、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2、如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3、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第七章 、第十一章 教学心理 与教师心理

一、选择题

1.在智力与知识达到一定水平后,教师的组织能力与教学效果( )。 A.没有关系B.呈负相关C.有较高相关D.有利有弊 2.学生的知识与学习同教师表达的清晰度( )。 A.无关系B.有负相关C.有利有弊D.有显著的相关 3.教师( )的流畅与他们的教学效果有显著的相关。 A.记忆B.思维C.想象D.观察

4.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的影响: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的( )。

A.敬业精神B.渊博的知识C.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D.高超的能力 5.教师对学生思想的认可与学生成绩有( )趋势。 A.负相关B.正相关C.没有关系D.若有若无

6.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以及能根据意外的情况快速作出反应、果断采取恰当教育措施的独特的心理素质,即( )。

A.教育手段B.教育机智C.教育反响D.教育灵感 7.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也称作( )。

A.定势效应B.晕轮效应C.罗森塔尔效应D.首因效应

8.一位教师把他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上,那么这在教师成长过程中属于( )。

A.关注情境阶段B.关注生存阶段C.关注学生阶段D.关注教学阶段 9.与新教师相比,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并具有( )。 A.预见性B.系统性C.结构性D.实效性 10.在课后评价中,专家教师更加关注的是( )。

A.课堂中发生的细节B.自己的教学是否成功C.课堂管理问题D.学生对新材料的理解情况

11.有研究发现,教师的批评或不赞成,与学生的成绩之间存在着( )。 A.负相关B.正相关C.没有关系D.若有若无 12.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实验者是( )。 A.布鲁纳B.加涅C.罗森塔尔D.斯金纳

13.皮格马利翁效应体现了教师的( )对学生的影响。 A.知识B.能力C.期望D.方法

14.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 )为中心。

A.学生B.教师C.教材D.教学思想

15.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目标,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主动积极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称之为( )。 A.教学反馈能力B.自我教育能力C.自我完善能力D.教学监控能力 16.当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时,这是教师成长过程中( )的特征。 A.关注发展阶段B.关注学生阶段C.关注情境阶段D.关注生存阶段 17.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是其教学能否自觉地关注( )。 A.教材B.学生C.生荐D.情境

18.教师善于快速准确地抓住学生的重要特征,准确判断学生的情绪和愿望,这说明教师的观察力具有( )。

A.客观性B.全面性C.精密性D.敏锐性

19.微格教学是指以少数学生为对象,在较短时间内尝试的小型课堂教学。时间一般为( )。 A.1~5分钟B.5~20分钟C.30分钟D.40分钟

20.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布鲁巴奇等在1994年提出的四释反恩方法的是( )。 A.反思日记B.详细描述C.交流讨论D.关注问题 21.专家教师常将课堂练习看作检查学生学习的( )。 A.过程B.工具C.目的D.手段

22.新教师的课后评价要比专家教师更多地关注课堂中发生的( )。 A.活动B.细节C.经验D.形式

23.经常担心“学生喜欢我吗?”等这样一些问题的教师,这时其发展很可能处于( )的阶段。

A.关注生存B.关注情境C.关注学生D.关注自我

24.经常思考“如何教好这节课”等这样一些问题的教师,这时其发展很可能处于( )阶段。 A.关注生存B.关注情境C.关注学生D.关注自我 25.教师成长与发展的最高目标是( )。

A.老教师B.教学熟手C.优秀班主任D.专家型教师

26.教师的( )就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一种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 A.权威B.威信C.角色D.社会地位

27.从本质上讲,教师的威信是具有积极肯定意义的( )的反映。 A.教学水平B.科研成果C.学历和才能D.人际关系 28.衡量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是( )。

A.能否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B.能否充分考察教学情境C.能否自觉地关注学D.能否更多地考虑班集体的建设

29.教师在布置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时,不合适的做法是( )。 A.课堂练习的布置与教学目标相一致 B.练习题的设计富于变化,并有适当的难度 C.教师给学生以适当的帮助 D.只给学生一些知识性的练习

30.教师被人们誉为“灵魂的工程师”,这说明教师扮演了( )的角色。 A.“家长代理人”B.“知识传授者”C.“学生楷模”D.“心理调节者” 31.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成分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 )。 A.爱好B.忠诚C.热爱D.兴趣

32.以下关于专家~新手比较研究说法错误的是( )。

A.研究步骤分为选出专家、新手,提出任务;比较两者完成任务情况 B.20世纪70年代后期被应用于研究教师的认知

C.它是认知心理学家研究专门领域的知识时常采用的方法 D.这一方法最初就应用于教师的认知研究 33.以下不属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是( )。

A.教学认知能力B.教学操作能力C.空间知觉能力D.教学监控能力 34.下列不属于教师职业个性品质的是( )。

A.反思能力B.宽容C.敏感性和移情理解D.情绪的调控能力和自信 35.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的是( )。 A.加涅B.罗森塔尔C.戴尔D.波斯纳

36.某教师认为,“学生骨头轻,不能给他们好脸色看”。具有这种观点的教师最可能的领导类型是( )。

A.仁慈专断型B.放任自流型C.民主型D.强硬专断型

37.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通过师资训练和自我提高而形成的身心特征与职业修养称为教师的( )。

A.教师素质 B.心理素质 C.教学能力 D.教育机智 38.以下不属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是( )。

A.教学认知能力B.教学操作能力C.自我反省能力 D.教学监控能力 39.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成分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 )。 A.兴趣 B.爱好 C.热爱D.忠诚 40.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是教师的( )。

A.相关学科知识B.教育学知识 C.心理学知识 D.专业知识

41.与新教师相比,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有( )。 A.系统性B.预见性 C.结构性D.实效性

42.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是能否自觉地关注( )。 A.生存B.情境C.教材D.学生

43.在教师的人格中有两种重要特征对教学显著影响:一是富于激励和想像的倾向性;二是( )。

A.说到做到 B.热心和同情C.爱心和敬业精神 D.重义气讲交情

44.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目标,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主动积极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称之为( )。 A.教学反馈能力B.自我教育能力C.自我完善能力D.教学监控能力

45.教师根据教育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突发事件,迅速做出判断、果断加以处理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教育行为称为( )。

A.教育机智B.教育创新 C.教育威信D.教育管理 二、填空题

1.要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和爱戴的好教师,教师本人不仅需要具备一般公民需要的______,而且需要具备教师职业所需要的特殊品质。

2.罗森塔尔等人通过实验,对教师_______对学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3.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只是突出了课程的_______和教学内容。

4.专家教师以为教学的细节方面是由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_______所决定的。 5.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有很大的_______。

6.教师要充当知识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_______者等多种角色。

7._______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8.有迹象表明,教师特征与学生的个别差异和_______存在着相互作用。 9.一般来说,为培养提高新教师和教学经验欠缺的年轻教师宜进行_______观摩。 10.备课时,专家教师表现出一定的_______。

11.专家教师知道许多课堂规则是可以通过_______和反馈来习得的,是一种可以习得的技能。

12.教师在课堂中新材料的呈现基本上通过_______或演示实验。

13.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_______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另一方面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 14.课堂教学观摩可分为_______和非组织化观摩。 15._______观摩是有计划、有目的的观摩。

16.研究表明: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情和同情心;二是教师的_______。

17.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教学行为的差异主要表现在_______、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后评价三个方面。

18.专家教师和新教师在课后评价上关注的焦点不同,新教师的课后评价要比专家教师更多地关注_______。

19.教师的_______和人格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都有关系。

20.在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实验中,罗森塔尔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作_______。 21.对教学经验的反思,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_______。

22.布鲁巴奇等人提出的四种反思的方法有:_______、详细描述、交流讨论和行动研究。 23.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_______和关注学生等三个阶段。

24.我国学者根据教学监控的对象,把教学监控能力分为_______和任务指向型两种类型。 25.教学监控过程包括自我检查、自我校正、_______三个有机联系的部分。

26.教师适宜的教育行为主要包括_______、合理运用规则与惩罚、能充分发挥教育机智。 27.教师角色形成的过程有三个阶段: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和_______阶段。 28._______实质上反映了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成功扮演教育者角色,顺利完成教育使命的重要条件。

29.教师的威信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然权力,即教师的身份地位带来的威信;另一方面是_______。

30._______指以少数学生为对象,在较短时闯内尝试小型的课堂教学,并摄制成录像,课后进行分析,这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31.福勒和_______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将教师的成长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32._______教师的课时计划只是突出了课的主要步骤和教学内容,而新教师却把大量时间用在课时计划的一些细节上。

33.一般来说,专家教师认为教学的细节方面是由课堂教学活动中_______所决定的。 34.教师成长的策略包括系统的理论学习_______和科学的自我反思和自觉的科学研究。 35._______等人1993年提出了一个教师反思框架,描述了反思的过程。 36.教师的威望是由其资历、声望与_______、品德决定的。

37._______是训练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它的效果在四个月后仍很明显。 38.教师角色的心理冲突之一为教师劳动的_______与协作性的矛盾。 39.人们通常将专家教师的相关知识、技能和_______合称为教学技能。

40.处于_______阶段的教师,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学们怎么看我?”等。 三、简答题。

1.简述教师的心理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 2.简述教师成长的历程。 3.简述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 4.简述罗森塔尔效应。

第八章 学生群体心理 一、选择题

1. 班级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

A.可用因素 B.微弱因素 C.重要因素 D.利弊兼有的因素

2. 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 A.目的和内容 B.共同语言 C.深厚友谊 D.约束力量 3. 集体则是群体发展的

A.最终结果 B.中间环节 C.目标 D.最高阶段 4. 联合群体的成员已有共同目的的活动,但活动还 A.只具有个人的意义 B.小集团意义 C.依赖兴趣的作用 D.没有政治意义

5. 群体规范会形成群体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 A.极大的影响 B.不大的影响 C.积极的影响 D.消极的影响

6. 在群体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就是 A.集体观念 B.从众 C.服从大局 D.集体凝聚

7. 从众现象的发生,一般认为有两个原因导致。一是人们往往相信大多数人的意见是

正确的,觉得别人提供的信息

A.是权威意见 B.将有助于他 C.旁观者的意见 D.是客观的意见 8. 课堂气氛也会使许多学生追求某种行为方式,从而导致学生间发生 A.连锁性感染 B.互相监督 C.互相帮助 D.遵守纪律 9.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

A.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B.和口头的规范 C.潜意识遵循的规范 D.不成文的被动规范

10. 群体规范通过从众使学生保持认知、情操和行为上的一致,并为学生的课堂行为划

定了

A.方向和范围 B.方向 C.范围 D.纪律约束 11. 人际吸引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和

A.态度一致 B.行动一致 C.观点趋同 D.相互理解与扶持 12. 人际排斥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失调、情感冲突和

A.行动对抗 B.不团结、不信任 C.拉帮结伙 D.互相为难

13. 研究表明,距离的远近,交往的频率,态度的相似性,个性的互补以及外形等因素

是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

A.主要因素 B.辅助因素C.外部互动因素 D.环境因素

14. 课堂气氛往往有其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即使是同一个课堂,也

会形成不同教师的

A.教学风格 B.组织教学方法C.气氛区 D.教学氛围

15. 人际交往过程必须以一定的符号系统为交往工具才有可能实现,其主要交往工具是

语言符号系统和

A.暗示影响系统 B.非语言符号系统C.文字符号系统 D.情感感染 16.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 A.感情关系 B.心理距离C.友谊关系 D.互助关系 17.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

A.修养和处世方法 B.身份和地位C.交往方式与方法 D.需要满足的程度 18. 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

A.人际关系 B.对立统一关系C.心理互动过程 D.人与人的矛盾 19. 合作是实现课堂管理促进功能的

A.必要条件 B.辅助条件C.重要表现 D.主要过程

20. 竞争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

适度竞争,不但不会影响学生间的人际关系,而且还会

A.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B.养成竞争意识C.导致教师管理公正 D.促进团结协作 21. 竞争有可能会使一部分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容易忽视活动的 A.积极价值 B.创造性功能C.内在价值和创造性 D.真正目的 22. 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

A.监控与管理 B.准则与控制C.限制性影响 D.限制与规范

23. 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

就是

A.课堂情境 B.课堂结构C.课堂形势 D.课堂教学 24. 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

A.课堂约定 B.课堂行为准则C.课堂纪律 D.课堂行为 25. 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值得关心的是

A.对课堂纪律的影响 B.学生听课效果C.后进生的感受 D.人际关系的影响

26. 课堂情境结构包括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和

A.教室的布置 B.教师的行为表现C.学生的学习方式 D.学生座位的分配 27. 课堂教学结构包括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和

A.教学过程的规划 B.教学内容设计C.教学方法的实施 D.教学方法的选择 28.班级、小组、少先队属于( )。

A.一般群体 B.正式群体 C.非正式群体 D.特殊群体 29.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是( )。

A.松散群体 B.联合群体 C.集体 D.正式群体

30.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群体是( )。 A.联合群体 B.正式群体 C.松散群体 D.非正式群体 31.下列关于非正式群体积极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能够满足大学生多方面的心理需要 B.及时解决问题 C.增强信息的沟通 D.有利于班集体工作的开展

32.在人际交往的( ),谈话开始广泛涉及自我的许多方面,并有较深的情感卷入。 A.定向阶段 B.情感探索阶段 C.感情交流阶段 D.稳定交往阶段

33.( )是集体成员知识水平、道德水平、价值观、信仰、兴趣、需要和期望的反映。 A.集体目标 B.集体舆论 C.集体凝聚力 D.集体规范 34.集体规范的积极作用不包括( )。 A.协调集体成员的活动 B.提高集体整合水平 C.统一集体成员的认识 D.有利于调动成员的积极性

35、有的心理学家把表现为破坏课堂秩序、不遵守纪律和不道德等行为学生的行为称作

A.冲动型问题行为 B.扰乱性的问题行为 C.多动型问题行为 D.自律障碍行为 二、填空题

1.( )也称团体,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到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

2.( )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3.( ),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4.( )是群体极化在决策方面的特殊表现。人们倾向于在群体共同决策时比个人决策时表现出更大的冒险性。

5.从众是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即在( )、( )、( )以及( )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12.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稳定的过程中最初的印象深刻地影响着交往的深度,建立良好第一印象的六条途径是:( )、( )、多提别人的名字、做一个耐心的听者,鼓励别人谈他自己、谈符合别人兴趣的话题、以真诚的方式让别人感到他很重要。 13.模仿有两种,一种是( ),一种是( )。

14.社会助长作用的原因在于群体的背景增加了人们的( )。 15.根据群体是否具有显著的表面结构,将群体划分为( )和( )。 三、简答题

1.简述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 2.什么是群体思维?如何防止群体思维?

3.怎样理解非正式群体以及非正式群体对班集体的影响?

第九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一、选择题

1.社会学习品德理论是由( )提出的。 A.埃里克森B.费斯廷格C.班杜拉D.皮亚杰

2.受到他人或规范的压力,个体产生的符合他人或规范要求的行为称为( )。

A.模仿B.从众C.服从D.认同

3.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 )。 A.模仿B.从众C.认同D.内化

4.采用道德两难故事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家是( )。 A.斯腾伯格B.柯尔伯格C.埃里克森D.弗洛伊德

5.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称之为( )。

A.模仿B.从众C.服从D.认同 6.爱国主义情感属于( )的道德情感。 A.直觉的B.想象的C.行为的D.伦理的

7.品德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生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 A.新观点B.认知结构C.价值体系D.策略系统

8.从整体发展来看,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致在( )。 A.一年级B.三年级C.五年级D.六年级

9.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B.积极性C.适应性和社会性D.内化性和意志性 10.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称为( )。 A.态度的认知B.态度的评价C.态度的情感D.态度的意向

11.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 )。 A.内化了的成分B.动力性成分C.非智力成分D.态度的核心成分

12.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向D.道德行为

13.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属于( )。 A.习俗水平B.前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权威水平 14.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联想而发生的情感体验称为( )。

A.直觉的道德情感B.想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D.认知性道德情感 15.( )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能力B.道德C.态度D.情绪

16.表现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或当个体出现了与自己的价值标准相反的行动时,会感到内疚、不安,此时其态度与品德的形成阶段主要处在( )。 A.依从B.认同C.内化D.参与

17.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 A.依从B.接受C.认同D.内化

18.态度改变和品德形成的阶段可划分为( )。

A.顺从、认同和内化B.顺从和认同C.逆反、认同和内化D.认同和内化

19.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不知不觉受到群体压力而产生的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称为( )。 A.模仿B.从众C.服从D.感染

20.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是根据客观结果,而不是考虑主观动机。

A.自我中心阶段B.权威阶段C.可逆性阶段D.公正阶段

21.人们在具有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条件下,是否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主要取决于其( )。

A.道德信念B.道德动机C.道德意志D.道德知识

22.在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中,只根据行为后果是否受惩罚来判断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 )。

A.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B.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 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D.“好孩子”取向阶段

23.学生愿意并实际参加某项向先进人物学习的活动,其价值内化程度处于( )水平。 A.组织B.反应C.接受D.性格化

24.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 A.比较稳定的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C.时稳时变的D.比较不稳定的 25.准备对某对象作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称为态度的( )。 A.认知成分B.评价成分C.情感成分D.行为成分

26.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 )。 A.自律道德B.无道德规则C.他律道德D.依存性道德 27.从众行为的原因之一是( )。 A.行为参照B.省力C.服从D.强迫

28.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称为( )。

A.品德B.态度C.意向D.个性

29.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的道德发展阶段是( )。

A.普遍伦理取向阶段B.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C.相对功利取向阶段D.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30.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青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称为( )。 A.直觉的道德情感B.想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 D.形象的道德情感

31.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的阶段是( )。

A.权威阶段B.可逆性阶段C.公正阶段D.自我中心阶段

32.( )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系统研究认为儿童道德发展包括两阶段,道德教育目标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

A.班杜拉B.柯尔伯格C.加涅D.皮亚杰 33.皮亚杰认为形成儿童道德的他律道德在( )。 A.0~5岁B.6~8岁C.8~10岁D.10~l2岁 34.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过程的外部条件,不包括( )。 A.家庭教养方式B.道德认知C.社会风气D.同伴群体

35.清楚地意识到道德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称为( )。

A.直觉的道德情感B.想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D.形象的道德情感 36.在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中,对榜样的模仿属于哪个阶段?( )。 A.依从B.认同C.同化D.内化 37.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 )。

A.道德认识B.道德信念C.道德情感D.道德意志 38.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 A.“好孩子”取向阶段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 39.认同的出发点就是( )。

A.得到他人认可B.试图与榜样一致C.让别人接受自己的思想D.与他人相接近 40.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 )。 A.品德B.态度C.意向D.技能

41.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 A.知识经验B.观念和信念C.道德认识D.道德观 42.一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

A.与生俱来的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43.儿童容易模仿影视片中反面人物的行为,结果导致不良品德。为了避免影视片的消极影响,根据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适当的做法是( )。

A.避免学生观看类似影视片B.对有模仿行为的儿童进行说服教育

C.影视片中尽量少描写反面人物D.影视片应使观众体验到“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44.道德品质的基础是( )。

A.道德信念B.道德意志C.道德认识 D.道德情感

45.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处于( )。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无规则水平 46.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

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意志成分

二、填空题

1.态度的结构包括认知成分、______和行为成分。

2.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______和倾向。 3.______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4.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______。

5.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______、想象的道德情感和伦理的道德情感三种。 6.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______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7.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______两个方面。

8.依据皮亚杰的研究,儿童道德发展大致可分为______和自律道德阶段。

9.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格通过大量研究,将儿童道德判断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______三个水平。

10.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格的理论,儿童道德判断处于前习俗水平的对应发展阶段为______和相对功利取向。

11.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格的理论,儿童道德判断处于习俗水平的对应发展阶段为寻求认可取向和______。

12.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格的理论,儿童道德判断处于后习俗水平的对应发展阶段为______和普遍伦理取向。

13.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中学生伦理道德的发展具有和言行一致的特点。 14.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的阶段依次为依从、认同、______。

15.根据皮亚杰的观点,个体道德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有重大影响的因素是认知能力和______。

16.______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

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 17.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有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和______。 18.______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19.______是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

20.影响态度与品德的学习的内部条件是认知失调、______、道德认知。

21.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______。20.影响态度与品德的学习的内部条件是认知失调、______、道德认知。

21.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______。

22.皮亚杰认为______阶段时,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依据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 2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______相互作用而形成或改变的。

24.______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25.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______,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26.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______、主动性、稳定性等特点。

27.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______,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28.了解中学生______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进行道德教育和培养良好态度的依据与出发点。 29.依从阶段的行为主要受控于______,而不是内在的需要。 30.______是指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较严重的道德过错行为。 31.态度是一种______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32.______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33.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

任务的自觉行为,也就是说,是认识与______的统一。

34.当个体对某一道德准则有了较系统的认识,感到确实是这样时,就形成有关的_____。当认识继续深入,达到坚信不疑的程度,并能指导自己的行动时,就形成了道德信念。 35.小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具有_____,同时也缺乏原则性,但发展的趋势是稳定的、和谐的。

36._____是出自内心要求而非外力强制的纪律,其形成过程是将外部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内部的需要。

37.道德情感渗透在人的_____和道德行为中。

38.根据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研究,要改变或提高个体的道德水平,必须考虑其接受能力,遵循_____原则。

39.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_____、群体约定与奖惩等。

40.皮亚杰认为儿童5岁以前是“无律期”,他们通常以“_____”方式来考虑问题。 4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稳定的_____。

42.服从是指在权威的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_____致的行为。

43.美国心理学家尤尼斯在继承和批判柯尔伯格道德认知理论、艾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道德发展的_____。

44.尤尼斯提出的道德发展的实践活动理论强调青少年期的_____对道德发展的持久影响。 45.道德统一性包含两层含义,_____和寻求超越性意义。 46._____是道德行为的根本机制。

47.品德学习的两种形式是亲历学习和_____。

48.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须经历三个阶段,即选择阶段、_____和行动阶段。

49.道德行为习惯是在生活和_____过程中形成与培养起来的。

50.研究表明,学生道德信念的发展要经历一段较长时间,_____年级的学生才有了初步的道德信念。

51.道德是一种_____现象,它的存在依赖整个社会的存在。 52.从_____期开始,比较自觉稳定的道德信念才逐步稳定发展起来。 53.无论对人对己还是对事对物的态度,都是_____相互作用而形成、改变的。

54._____是进行道德教育和培养良好态度的依据与出发点。55.皮亚杰认为,公正阶段的儿童往往更多地从行为的_____而不单纯是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的责任。

56.小学生的品德发展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其形成过程具体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是依靠外部教育要求阶段;二是过渡阶段;三是纪律原则变成_____阶段。

57.帮助学生形成对教师、集体的积极的态度定势或_____是使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前提。 58.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对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和_____,取决于已有的道德评判水平。

三、简答题。

1.简述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2.什么是品德,品德与道德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3、不良品德如何矫正?

第十章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

一、选择题

1.要做好心理辅导工作,不能遵循的原则有( )。 A.面向全体学生原则B.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C.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D.教师中心原则

2.厌学是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儿童( )上的失调状态。 A.知觉B.思维C.情绪D.行为

3.教师对学生观察后,及时将所观察到的重要事实,以叙述性文字记录下来,这种方法叫做( )。

A.轶事记录B.评定量表C.档案袋法D.项目检核表 4.首创全身松弛训练法的心理学家是( )。 A.斯金纳B.巴甫洛夫C.艾里斯D.雅各布松

5.( )的儿童常常对学习成绩、陌生环境反应敏感,担心害怕,显得很不安分。 A.诵读困难B.过度焦虑C.强迫观念D.交往困难 6.人格障碍是( )产物。

A.个体先天素质B.后天教养C.不良习惯D.个体先天素质与后天教养

7.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称为( )。 A.心理测验B.心理咨询C.心理辅导D.心理评估 8.( )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 A.学校B.家庭C.社会D.工作单位 9.小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主要是( )。 A.交往焦虑B.上学焦虑C.课堂焦虑D.考试焦虑 10.学习困难综合症在( )比较多见。

A.小学生B.初中生C.高中生D.大学生

11.下列哪些中学生的表现不属于心理行为问题( )。

A.过分依赖,B.吸烟C.受到批评,心里不高兴D.一到考试身体就有不适反应。 12.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学会调试;二是( )。 A.行为矫正B.学会适应C.寻求发展D.克服障碍 13.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 )。 A.严重惧怕B.原因不明地惧怕C.非理性惧怕D.持久性地惧怕 14.首创主要用于治疗恐惧症的系统脱敏法的心理学家是( )。 A.斯金纳B.沃尔朴C.艾里斯D.雅各布松 15.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 )。

A.怪异观念B.强迫行为C.强迫洗手D.强迫恐惧 16.评定量表的评定等级一般有( )。

A.3、5、7级B.2、4、6级C.1、2、5级D.3、6、9级

17.儿童多动症是小学生中常见的一种以注意缺陷、活动过度和好冲动为主要特征的综合性障碍,高峰发病年龄在( )。

A.3~5岁B.5~7岁C.8~10岁D.11~13岁 18.提出情绪辅导方法的心理学家是( )。 A.斯金纳B.巴甫洛夫C.艾里斯D.雅各布松

19.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称为( )。 A.行为塑造B.行为训练C.行为矫正D.行为强化

20.日记、周记、作文等是下列哪种方法的具体形式( )。 A.观察法B.自陈法C.作业法D.心理测验

21.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

做,他就会( )。

A.什么事也做不下去B.痛苦不安C.感到惴惴不安D.感到极端焦虑 22.通过角色训练增强自信心,然后将所学得的应对方式应用到实际生活情景中的行为演练方式称之为( )。

A.自我控制训练B.肯定性训练C.自我强化训练D.自我监督训练 23.在心理测验中,成就动机测验属于( )。

A.认知测验B.能力测验C.人格测验D.智商测验 24.人的各种心理疾病和躯体症状也都是通过系统学习而获得的,或者说是由于不适当的学习所造成的,因此,只要改变强化模式,所有异常行为都能得到纠正。这是( )的观点。 A.人本主义B.精神分析学派C.行为主义D.认知心理学

25.心理健康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和良好的( )。 A.社会适应B.社会化人格C.精神面貌D.精神状态

26.学生害怕在社交场合讲话,担心自己会因发抖、脸红、声音发颤、口吃而暴露自己的焦虑,觉得自己说话不自然,因而不敢抬头,不敢正视对方眼睛。这种心理状态是一种( )。 A.抑郁症B.恐怖症C.焦虑症D.强迫症 27.在特定的实验室中,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来进行的研究方法叫做( )。 A.实验室实验法B.系统法C.自然实验法D.发展法

28.按照研究的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直接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对所了解的事实加以记录和客观解释,以了解学生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方法称之为( )。 A.观察法B.心理测验法C.谈话法D.自述法

29.关于考试焦虑症的处理,以下哪种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考试焦虑症必要时可以心理治疗配合抗焦虑的药物来处理

B.学业压力和考试焦虑会形成恶性循环,令考试焦虑症越来越严重

C.考试焦虑症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学生内部的压力,所以只要处理好学生的心态和观念就可以了

D.系统脱敏法是治疗考试焦虑症的方法之一 30.抑郁症的主要特征是持久的( )。

A.焦虑B.紧张C.情绪低落D.注意障碍

31.辅导老师将接受辅导学生表达出的思想、观念或流露出的情绪,加以综合整理,用自己的语言再表达出来的会谈技术为( )。 A.鼓励B.反映C.澄清D.询问

32.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作为奖励替代物来使用,这属于( )。 A.行为塑造法B.代币奖励法C.系统脱敏法D.情绪辅导法

33.学习者因榜样受到强化而使自己也间接受到强化,我们称这种强化为( )。 A.直接强化B.替代强化C.具体强化D.概括强化

34.通过来访者的观察和模仿来矫正其适应不良行为与神经症反应的方法是( )。 A.自我控制法B.示范法C.行为塑造法D.处罚法

35.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 )。 A.积极的社会功能B.应有的责任能力C.应有的责任义务感D.道德精神面貌 36.在心理测验中,智力测验属于( )。

A.认知测验B.能力测验C.人格测验D.智商测验 37.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是( )。 A.会谈B.倾听C.鼓励D.询问

38、心理健康的个体能冷静面对现实问题,不断调适自我,并表现良好的(A)。 A、环境适应能力;B、应有的责任能力;C、应有的责任义务感;D、道德精神面貌 39、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最接近的指标是(A) A、18%;B、8%;C、40%;D、0

40、近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倡导者是(B)。 A、詹姆士;B、比尔斯;C、弗洛伊德;D、罗杰斯 41、可采用(A)来治疗对动物的恐惧反应。

A、系统脱敏法;B、肌肉松弛法;C、代币奖励法;D、强化法 42、艾里斯的理性情绪疗法认为异常心理产生的原因是(B)。

A、个体遇到的生活事件;B、个体对事件的看法;C、事件造成的不良后果;D、个体所接受的教育程度

43、人本主义理论所采用的咨询技术是(A)。

A、角色扮演;B、自我暴露;C、暗示;D、人际关系分析 44、系统脱敏疗法是由(D)首创的。

A、弗洛伊德;B、雅各布松;C、桑代克;D、沃尔茨

45、小王总是怀疑自己家的门没有上锁,因此常常要反复检查,它的这种行为属于(B)。 A、焦虑;B、强迫行为;C、强迫观念;D、强迫恐惧 二、多项选择题(共5题,2分/题,共10分) 1、判定个体心理健康与否的主要标准有(ACDE)。

A、主观经验标准;B、道德判断标准;C、统计学标准;D、行为适应标准;E、社会规范标准

2、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AC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