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预防医学个人整理 下载本文

第一章 绪论

口腔预防医学 :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努力,预防口腔疾病,维护口腔健康及提高生命质量的科学与艺术。

一级预防 :又称病因预防。针对疾病发生的生物、物理、化学、心理及社会因素采取预防措施,消除致病因素,防止各种致病因素对人体的危害是一级预防的主要任务,也是预防医学的最终奋斗目标。

二级预防 :又称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发生的前期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三级预防 :又称临床预防,对患者及时有效地采取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后遗症,尽量恢复或保留口腔功能。

第二章 口腔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理论研究)

口腔流行病学 :用流行病学的原则、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群中口腔疾病发生、发展和分布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同时研究口腔健康及其影响因素,为探讨口腔疾病的病因和流行因素、制定口腔保健计划、选择防治策略和评价服务效果打下良好基础。 (1)描述性流行病学

横断面研究 :又称现况调查,调查目标人群中某种疾病或现象在某一特定时点的情况。它的作用在于了解疾病的患病情况和分布特点,以便制定预防措施和为研究病因提供线索。 纵向研究 :又称疾病监测,即研究疾病或某种情况在一个人群中随时间推移的自然动态变化。它的作用在于动态观察疾病或某种现象的演变情况及其原因分析。

常规资料分析:又称历史资料分析,即对已有资料或者疾病监测记录做分析或总结。 (2)分析性流行病学

病例-对照研究 :主要用于探讨病因或相关因素对疾病发生的影响。特点是观察时间短、需要研究的对象少,适合研究一些病程较长的慢性病和罕见病。可同时研究多个因素。 群组研究 :又称队列研究,将特定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因素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观察一定时间,比较两组的发病率,以检验该因素与某疾病病因的假设。特点是观察时间长,可以获得不同暴露强度与疾病的关系,可以观察一种暴露因素与多种疾病的关系。 (3)实验流行病学 :是指在研究者的控制下对人群采取某些干预措施或施加某些因素或消除某些因素以观察其对疾病发生或健康状态的影响。分为临床实验、现场实验、社区干预实验

★龋病常用的指数

1 / 16

①恒牙龋失补指数:为龋失补牙数、为龋失补牙面数。“龋”即已龋坏尚未填充的牙;“失”指因龋丧失的牙;“补”为因龋已做填充的牙

②乳牙龋失补指数:9岁以下儿童丧失了不该脱落的乳牙,即为龋失牙

③龋均 : 指受检人群中每人口腔中平均龋失补牙数;龋面均 :指受检人群中每人口腔中平均龋失补牙面数

④龋面充填构成比:是指一组人群中的龋、失、补牙面中已充填的龋面(继发龋面不算)所占的比重

⑤患龋率:在调查期间某人群中患龋病的频率

⑥龋齿发病率:至少在一年时间内,某人群新发生龋病的频率。 ⑦无龋率:全口牙列均无龋的人数占全部受检人数的百分率。 龋病流行程度的评价指标(12岁):

龋均 (0-1.1 很低) (1.2-2.6 低) (2.7-4.4 中) (4.5-6.5 高) (6.6以上 很高) 【龋病流行特征】——地区分布(发展中国家,城市高于农村)、时间分布、人群分布(乳牙患龋率男性高于女性,恒牙女性高于男性;患龋率最高的是彝族,最低的是回族) 【影响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氟摄入量(0.6-0.8患龋率最低)、饮食习惯、家族影响

★牙周病常用指数

■简化口腔卫生指数:只检查6个牙面即16、11、26、31的唇(颊)面和36、46的舌面。包括简化软垢指数和简化牙石指数 △.简化软垢指数 0 = 牙面无软垢

1 = 软垢覆盖面积占牙面1/3以下 2 = 软垢覆盖面积为牙面1/3与2/3之间 3 = 软垢覆盖面积占牙面2/3以上 △.简化牙石指数 0 = 龈上、龈下无牙石

1 = 龈上石覆盖面积占牙面1/3以下

2 = 龈上石覆盖面积占牙面1/3与2/3之间,或牙颈部有散在龈下牙石 3 = 龈上石覆盖面积占牙面2/3以上,或牙颈部有连续而厚的龈下牙石

■菌斑指数——每颗牙检查4个牙面,即近中颊面、正中颊面、远中颊面以及舌面,每个牙的记分为4个面记分之和除以4,个人记分为每颗牙记分之和除以受检牙数

2 / 16

0 = 龈缘区无菌斑

1 = 龈缘区的牙面有薄的菌斑,但视诊不可见,若用探针尖的侧面可刮出菌斑 2 = 在龈缘或邻面可见中等量菌斑 3 = 龈沟内或龈缘区及邻面有大量软垢

■改良的菌斑指数——福州中泽口腔分析认为需先用菌斑染色剂染色 0 = 牙面无菌斑

1 = 牙颈部龈缘处有散在的点状菌斑 2 = 牙颈部菌斑宽度不超过1

3 = 牙颈部菌斑覆盖面积超过1,不足牙面1/3 4 = 菌斑覆盖面积在牙面1/3与2/3之间 5 = 菌斑覆盖面积占牙面2/3以上 ■牙龈指数 0 = 牙龈健康

1 = 牙龈轻度炎症,牙龈颜色有轻度改变并轻度水肿,探诊不出血 2 = 牙龈中度炎症,牙龈色红,水肿光亮,探诊出血

3 = 牙龈严重炎症,牙龈明显红肿或有溃疡,并有自动出血倾向 ■牙龈出血指数 0=探诊后牙龈不出血 1=探诊后可见牙龈出血 ■龈沟出血指数

0=龈缘和龈乳头外观健康,轻探龈沟后不出血 1=龈缘和龈乳头呈轻度炎症,轻探龈沟后不出血

2=牙龈呈轻度炎症,有颜色改变,无肿胀或水肿,探诊后点状出血 3=牙龈呈中度炎症,有颜色改变和轻度水肿,探诊后出血,血溢在龈沟内 4=牙龈呈重度炎症,不但颜色改变,而且明显肿胀,探诊后出血,血溢出龈沟 5=牙龈有色的改变,明显肿胀,有时有溃疡,探诊后出血或有自动出血

★★社区牙周指数(考题)

【检查器械】:牙周探针,探针尖端为直径为0.5小球,刻度为3.5、5.5、8.5、11.5 【检查项目】:牙龈出血、牙石、牙周袋深度

【检查方法】:以探诊为主,结合视诊;所用力不超过20g

3 / 16

6区段 指数牙(20岁以上)

【检查指数牙】:将口腔分为六个区段,检查牙龈出血和牙石、牙周袋深度。 A.20岁以上:10颗指数牙

B.15-20岁:只检查6颗指数牙(避免第二恒磨牙假性牙周袋) C.15以下:只检查6颗指数牙,不查牙周袋

规定:☆每个区段内必须有2颗或以上功能牙,并且无拔牙指征,该区段才做检查。☆检查区段内以最重情况记分。☆探查指数牙,若没有指数牙的区段,探查所有余留牙,以最重情况记分。☆以6区段中最高分记分作为个人值。 【计分标准】:0= 牙龈健康

1= 龈炎,探诊后出血

2= 牙石,探诊可发现牙石,但探针黑色部分全部露在龈袋外 3= 早期牙周病,龈缘覆盖部分探针黑色部分,龈袋深度4-5 4= 晚期牙周病,探针黑色部分被龈缘完全覆盖,牙周袋≥6或以上 除外区段(少于2颗功能牙) 9= 无法检查(不记录)

牙周病的流行特征——地区分布(农村比城市严重)、时间分布(青春期龈炎发病达高峰,其后下降;牙周病患病率逐渐上升)人群分布(男性高于女性,龈炎最低朝鲜族,最高彝族) 影响牙周病流行因素——口腔卫生、吸烟(危险性高2倍;瘾大者7倍)、营养、全身疾病

口腔健康状况调查 :是口腔流行病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收集一个人群患口腔疾病的频率、流行强度、分布及流行规律的资料,是一个横断面调查。

★【调查目的】:

1)查明口腔疾病在特定时间内的发生频率和分布特征及其流行规律 2)了解和分析影响口腔健康的有关因素 3)为探索病因,建立和验证病因假设提供依据 4)选择预防保健措施和评价预防保健措施的效果 5)评估治疗与人力需要

4 /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