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二]第十六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习题集锦[管理员整理]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应看它是否有利于 A、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战争 B、把革命理想变为现实 C、促进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D、维护新生政权的权威
2、下列哪项不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A.把大中企业全都收归国有 B.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 C.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D.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
3、下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错误的是
A.它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政策 B.它的制定是当时形势的需要
C.对巩固苏维埃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 D.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
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对农民剩余粮食采取的征收方式是
A.全部没收 B.低价征收 C.高价征收
5、列宁指出:“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上遭受了严重的失败。”下列对本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材料中提到的政策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列宁否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妨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可能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6、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实行军事化措施 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
7、下列各项,不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规定的是:( )
A、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 B、余粮收集制 C、征兵制 D、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8、下列哪项不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A.把大中小企业全部都收归国有 B.无代价地征收农民的剩余粮食 C.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D.实行余粮征集制
第 1 页 共 7 页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www.zxls.com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D.无偿征收
9、苏维埃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目的是 A. 把大中小工业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工业 B. 把农民的余粮收归国有,防止富农阶级产生
C. 取消自由贸易,防止商人投机倒把扰乱市场
D. 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在困难中战胜敌人
二、新经济政策
1、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2、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新经济政策主要“新”在 A、由苏维埃国家掌握一切经济命脉 B、在一定范围内恢复了资本主义 C、经济建设依靠广大工农劳动群众 D、在经济建设中以计划经济为主
3、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最大的作用在于 A、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提高了农产品产量
C、为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D、极大地巩固了工农联盟
4、下列对新经济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目的在于实现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 B、是遵循市场和货币关系规律的体现 C、使遭到破坏的工农联盟得到巩固和改善 D、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采取的
5、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重大意义在于
①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利益 ②巩固了工农联盟 ③是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探索 ④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⑤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A、①②③④
6、20世纪20年代以来,苏俄率先实现了突破,开创了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殊的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的措施,在当时完全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B.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所有农产品的权利 C.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以失败而告终,他们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仍然没有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的束缚,仍属于修补性的变革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歪曲了马克思主义,并不能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实践
第 2 页 共 7 页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www.zxls.com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⑤
7、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 A、苏俄加速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B、早在国内战争期间布尔什维克党就开始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C、社会主义在苏联已经建成
D、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
8、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到新经济政策,其主要社会根源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遭到农民的坚决反对 B. 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理论转变 C. 苏联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 D. 社会主义革命任务完成
9、新经济政策中对涉及国家命脉的重要工作采取的政策是 A.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 B.允许本国的资本家经营
C.允许外国的资本家经营 D.由国家和外国资本家合作经营
10、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利影响 B.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C.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的指导 D.平息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
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
1、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列宁的经济政策最大的区别在于 A.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 B.对工农联盟和农业发展的认识 C.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
D.对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认识
2、下列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同当时苏联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B、使苏联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C、后来成为苏联国民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障碍 D、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结果
3、下列哪一项不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A、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
B、国民经济中农、轻、重比例失调 C、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
D、损害农民利益太多,农民积极性受到损害
4、1940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这主要是 A、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结果
B、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抗的结果
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结果 D、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结果
5.对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客观评价是①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②存在着严重的缺点和弊端 ③曾经在历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 ④后来越来越阻碍苏联的发展
第 3 页 共 7 页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www.zxls.com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从十月革命到20年代,苏联的经济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中可以得出的基本历史结论是:( ) A、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要为工农业恢复发展创造有利条件D、要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7、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是( )
A、用政府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 B、权力高度集中,缺乏群众监督 C、忽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D、否定价值规律和商品市场关系
8、下列不属于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产生的条件是( ) A、外部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 B、内部经济文化落后 C、公有制绝对支配地位的确立 D、斯大林的个人因素
9、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突出特点是
A.执行新经济政策 B.牺牲农业保证工业化的实现 C.农、轻、重协调发展 D.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10、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造成农、轻、中比例失调的最主要原因是 A. 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
B. 片面发展重工业
C. 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 D. 轻工业发展品种单调和布局不合理
11、斯大林时期的苏联经济体制的特点是
A.高度集中 B.党政不分 C.比例失调 D.阶级斗争扩大
12、苏联的下列政策和运动在历史上没有起过积极作用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高度集中的体制 D.大清洗运动
13、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的成果不包括
A.形成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B.实行国家农业集体化 C.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D.经济结构趋于平衡合理
四、非选择题
1、材料一:实行余粮征集制后,粮食征购量有较大幅度的上升,1917~1918年度征购粮食7340万普特(1普特=0.016吨),1918~1919年度为10790万普特,1919~1920年度为21250万普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际上从农民手里拿走了全部余粮,甚至有时不仅是余粮,还包括农民的一部分必需的口粮。付给农民的都是纸币,由于当时纸币大幅度贬值,纸币不过是“彩色纸片”。内战基本结束时,苏维埃政府把国有化扩大到小企业。
材料二: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
第 4 页 共 7 页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www.zxls.com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