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永远不倒的精神标杆 下载本文

香樟木?孔子缘?学宫情

黄活汉

偶然读书,其中一则故事,其大意无非是一个人捡到一整块檀香木,木带香气而沉于水,他如获至宝。他的父亲正有病在家,因此他想这个宝贝价值不菲,我把它卖个好价钱就可以给我的父亲治病了。因此,他就把木头拿到了集市上,放在了一个卖炭人的旁边。一个时辰、两个时辰,旁边的炭很快卖完了,但檀香木却无人问津。那个人对檀香木是否是宝贝产生了怀疑,他想,把檀香木烧成炭是否就会好卖了呢?因此他回去就把这一整块檀香木烧成了炭,拿到了集市上,很快散发着奇香的木炭卖掉了。那个人很欢喜,就带着钱回到了家里。回到家他问父亲,那个檀香木是宝贝吗?他的父亲说,檀香木是宝贝,但你却把它烧成了炭,你哪怕把它磨成粉卖,你这辈子都会受用不完的。

故事虽短小寓意却深远,这个人暴殄天物的做法当然是让人惋惜、受人诟病。于是便自然忆起与学校仅一墙之隔的罗定学宫,那里的一棵千年古樟木据说也是大有来历,其中的一段,被雕成了孔子圣像,供后人膜拜,已在西江流域传为佳话。

对孔子圣人,是从小时候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到中学的《侍坐篇》,年岁增长,对孔子的了解便不断增加,及至读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句话时给我的震撼更大,于是便渴望透过书本,神会这个万世师表的圣人。现在这个“抚着手掌,微笑着,迈着方步,面目慈祥、凝视前方,神态表情‘厉而温,威而不猛,恭而安’”的圣人像已是罗定学宫大成殿内焦点,而我也多次近前一睹庐山真面目。

人说佛家重心理,道家重生理,儒家重做人。而红遍中国的易中天却说做人学道家,做事学儒家。忆起孔子曾说过的话“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细想不无道理,“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孔子的话言犹在耳,如果故事中那位仁兄在做事前能够三思而后行,其结果极有可能便不一样。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孔子的名言穿越时空而来,不断提醒

着世人。诚然,时光如东逝水,但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这些后人理应如此,经一事、长一智。

话说孔子诞辰2557年,即公元2006年,当时的罗定市委市政府积极筹备修缮学宫,恢复孔庙旧貌,有人在新兴县的河床发现了一棵千年古樟木,克服了别人的巨额报酬却以极低的价钱献给了正在重建的罗定学宫,于是便成就了这份奇缘。这棵千年古樟木据说有三奇:一是奇迹,据专家考证,此树距今2500多年,与孔子同时代,埋在地下也有千年,居然没有腐烂。二是奇香,尽管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还能散发出阵阵清香。三是奇缘,几经寻觅,偶得于佛教圣地禅宗六祖的故乡新兴县。

于是,不得不为那个克服利益诱惑而把香樟树献给罗定学宫的商人击节叫好,尊礼崇贤,其心至诚至圣矣。于是,也不得不为物尽其用的设计者拍案叫绝,劳心劳力,其情可褒可嘉。同样,也为浑然一体、形神俱备的圣像赞叹不已。崇文尚武,历来是泷州人的优良传统,而尊师重教是现代罗定人的薪火相传,对学宫的修缮便是其中的一个例证,对儒学经典的诵读、学习更是其中最好的注释。

现在,学宫与我工作的罗中由原来的一墙之隔到现在的资源整合、融为一体,体现的是地方政府对崇文尚武传统的薪火相传、对尊师重教的继往开来,对儒学经典的发扬光大。四百多年历史的学宫与百年底蕴影响的罗中整合,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的整合,铸就的是一段旷世奇缘,成就的将会是万世流芳。

可以设想,修缮、整合后的学宫里,莘莘学子将会效仿圣贤们在竹林里、圣贤像前勤学苦读;可以设想,“有朋自远方来”“学而时习之”圣贤的字字珠矶将会在这里琅琅上口;也可以想象,在圣贤的熏陶下,将会有更多的学子从这里茁壮成长。

于是,每次陪同参观便会将这个千年古樟孔子像的故事一一向宾客介绍,然后以虔诚的心拜谒心目中的圣人孔子。而每一次,来宾们都会为美轮美奂的圣人像、更为这棵雕刻圣像而奇缘巧合的香樟树而慨叹不已。

于是,每次与学生讲授《论语》、《劝学》等经典篇目时时心中更多了几分虔诚,课堂上更多了几分钟香樟木、孔子缘、学宫情的插曲介绍,那份虔诚、那份专注、那份自豪象我这样的罗中一员是不难理解的。

幽幽樟香,悠悠岁月,绵绵情缘,这个2500多年前的圣人,对后世读书人的影响早已从鲁国走向世界,从远古走向现代,而且还将会走得更远、走得更久。而在罗定这个文化之乡,香樟木、孔子缘、学宫情,同样会传播得更远、更久。而儒家经典也会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作者为云浮市作家协会理事,罗定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德为先,学为后,她一直都在践行着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08级毕业生 范秀红

德为先,学为后,陪着我们一起成长的学校一直都在践行着。

——题记

半部《论语》治天下,在学校教育方面,我觉得,一句《论语》就足矣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很浅显,“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洪应明在《菜根谭》中指出:“德者事业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栋宇坚久矣。”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在德与才的关系上,我们应该既重德又重才,不片面强调,但需坚持以德为先,而非等量齐观。“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为导向,才是基础,德靠才来统帅。所以,相对于学习文化知识而言,德更为根本。

孔老夫子的这句话,让我想起了那些熟悉的校训??

罗定中学德育教育的宗旨是“厚德载物,博学睿智。”我就读的大学的校训是“厚德博学,唯实求新,以德为行,以德为上。”清华大学的校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载物”有多种解释,今取《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土地的地势就是厚广,可以承载万物,君子取法地,要积累道德,方能承担事业。

这些校训和孔子主张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

余力,则以学文。”是同样的概念,学校继承并发扬着几千年的优秀道德文化传统。当然,道德的具体内涵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但其中的合理内涵却又会同新的内涵相对接,在新的道德体系中发生着作用,学校便一直在沿用并发展着这个体系。

今天的教育方针,“德智体美”,“德”字为先,历史上的任何阶级的教育方针,都是把“德”字放在第一位,继承发扬着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优秀道德体系。

如今我已是一个大三的学生,从罗中毕业已经三年,但罗中给予我的点点滴滴依然铭刻在心。

印象最深刻学校每个星期都会召开电视大会,主讲的是德育处主任,讲的内容都是德育教育、日常行为规范之类的,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等等耳熟能详的话题,很重视纪律规范和道德品质培养。记忆犹新的是张主任讲的那句“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有才是废品,无德无才是危险品。”然后他叫我们对照自己,是属于哪一种类型,要努力使自己成为“正品”。他说成绩不是第一不要紧,但是思想道德不能滑坡。

印象最深刻的是被同学们深恶痛绝的“头发规范问题”,男生不允许留长发,女生不许烫发染发,还有衣服着装问题,几乎天天都穿校服,班主任和德育处天天都会巡视检查。这些“非人性化”的规范问题,我是在毕业以后才明白学校和老师的初衷和用心良苦,学校重视德育建设,首先从那些看似简单繁琐的行为规范抓起。

印象最深刻的是同学们自己主持的班会课,讨论道德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同学们争相发表意见,还组织了辩论赛,在唇枪舌战中更深刻地感受到“道德”二字的重要性,并且更重要的是践行。我们班获得班级班会最佳组织奖。

在这所全国重点中学,最突出的特征是紧张的升学压力,但在这种无形的压力下,学校不是一味强调成绩学业,而是更加重视德育建设,因为德育工作做好了,同学们的学业和其他方面也会随之进步。相对于学习文化知识而言,德更为根本。三年的高中生活,在罗中,在浓厚的文化氛围的影响下,在老师们的栽培下,在同学们的帮助下,我成长着,虽然我的成绩不是很好,但是我的道德品质、人生观价值观等有了很大的进步。罗中跟别的学校最不同的地方是她的德育教育“厚德载物,博学睿智”,从罗中走出来的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地方,就是身上的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品质涵养。学校一直秉承着“德为先”的办学理念,建校一百年来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学生,为社会输送了大批德学兼备的优秀人才。她一直践行着她的理念,未来依然给力地践行着,走向更灿烂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