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问我的话:老师,你为什么要回来呢?外面不是更好吗?要是我肯定不会回来的,我不喜欢呆在这里。所以我会努力,考上好的大学,走出这里。学生说这话时很坚决,可我分明看到那背后的迷惘。要走到哪里去?以后要怎么走?其实他并不知道。年少的他只是从旁边观察世界,得到的一个自以为正确的信息。是的,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追求个性,习惯去否定一切;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我们总想得到更多的更好的,却往往丢掉了我们的根本。这样,我们又怎么能去苛求这些孩子呢?可是如果连“从哪里来”都要忘却,那我们又怎么知道该往哪里走呢?如果连家园都丢弃了,那我们不过只是一颗在天地间永不能停止流浪的尘埃。心系家园,才可能走得更远。
又想到学生对何祥美入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疑问。其实他们同样不知道,当我们大多数人在这尘世茫茫四顾奔走时,何祥美却能心执最纯朴的信仰,努力做好了自己该做的事。如此又怎能说何祥美不能感动中国?心怀信仰,这便是最简单的感动,和启示。人要有家园,这样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能找到栖息的港湾;心亦要有“家园”,这样无论在怎样的惊涛骇浪里我们都能知道航行的方向,保持继续航行的勇气。 即使“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颜回也能“不改其乐”,不是因为他心有所依吗?倘若心无所依,我们还能找得到行走在这世间的意义吗?
沉思间,便进入了内殿。抬头仰视,台上一个峨冠博带、长襟宽袖的老人拢手而立,淡然而笑,睿智而明悟。两千多年前,他站在涛涛江水前,喟然而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千年过去,江水流尽了多少日夜,流去了多少历史陈迹,可他从不曾远离。
或许,我们苦苦寻找的就是长处身边却一直视而不见的。 点一柱清香,带满心虔诚,鞠躬,心从此安实。
孔子思想给我的一点感想
罗定中学语文老师 谭伟义
阳春三月,我随从同校的语文老师一起参观了罗定学宫,又重新再品读了《论语》,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站在孔子圣像底下,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画面:一位老人正在倚椅沉思,微风轻轻地吹拂着老人的衣襟,青丝白发在风中摇曳,神定自若的眼神,饱经风霜的脸庞,闪动着令人肃然起敬的仰慕,他忽地挥一挥衣袖,说道论理,三千弟子席地而坐,听着他的谆谆教诲。我作为新时代的一名教师,对万世师表感慨万千。
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霜,《论语》依然鞭策着我们的灵魂。在灯红酒绿的扑朔迷离的社会里,《论语》显得光芒万丈,鹤立鸡群。一句句子曰,就如一声声的呼唤,呼唤着我,指导着我。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确,作为新时代教师的我,在教学中也会遇到许多自己不懂的问题,当学生带着疑惑向自己请教的时候,我能否坦然的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我是不懂装懂的敷衍了事?还是老老实实跟学生说自己不懂?不!曾经也有许多学生向我请教一些课外问题,如现在的一些网络用语等等,我不会蒙着学生,而是教他们如何去寻找答案,而自己也在努力探索疑难中豁然开朗。我不会为了自己所谓的师道尊严,把自己的才疏学浅伪装成知识渊博。学海无涯,老师不要为自己找任何借口掩饰自己的愚昧,不断的学习提高才是最好的方法。
我用孔子的话来武装我自己。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作为一个教师,首先要自己爱学习,这样才能以自己的好学精神感染学生。自己不学习,却整日严格要求学生学习,这样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学而不厌”,这是孔子一生身体力行的,更是教师首要的基本素质。“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终身学习的真实写照。回顾我们现在有些教师,每到参加教师培训的时候都是怨声载道,有人甚至不重学习,只要证书,不重过程,只要结果。教师对待继续教育的态度,本质上是对待终身学习的态度,在有些教师看来,学习只
是学生的事,与己无关,试问,你没有一桶水,能给学生一杯水吗?我们面对几千年前提倡终身学习的师表,不觉得汗颜吗?
教育是一项深入灵魂的工作,因此它更需要的是耐心,是诲人不倦的精神。孔子自从三十多岁创办私学开始,就一直勤勤恳恳,坚持不懈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诲人不倦需要耐心,要耐心的解说,耐心的交流,耐心的灌输,包括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也许有人会问,你的耐心,浪费了多少时间?假如一个老师连基本的耐心倾听的素质都没有的话,那么学生的表现可想而知。我们现在面对的都是个性十足的90后,他们是敢想敢做充满激情的一代,也是具有叛逆性格的一代,个性张扬。作为学生,他们大多不愿意听你滔滔不绝的理论教育,反过来,我们要耐心倾听他们的意见,耐心劝说,耐心教育,如现在的中学生早恋现象比较多,单凭教师的几句“狂轰猛砸”,怎么能抑制得住呢?我们需要有良好的心态,一颗宽容的心,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才能收到成效。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听其言而观其行”。这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观察法,言行对照法。孔子在他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立了人性差异的观念,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并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孔子十分熟悉他的学生的特点与个性,比如他说过:“柴也愚,参也辟,由也喭”就是说他的学生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正是由于对学生的充分理解,所以孔子的教育和教学就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来进行。我们现在实施的是大班额教学,一个班至少有五六十人,多的七八十人,要充分掌握学生的性格差异确实不容易,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深深的体会到“因材施教”的重要性。面对性格不同的学生,采取的教育方法是截然不同的,如个性强的,个性弱的,听从教育的,叛逆的。我也曾试过在不太了解学生性格特点的情况下教育学生而得出截然相反的效果,孔子的暗示法,激励法,放弃法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来教育不同的学生,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教育的理论依据,时代久远而历久常新,他不愧是我们的万世师表。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说:“吃粗粮,饮淡水,手臂弯曲枕头而卧,这样的生活也是很快乐的。孔子终身致力于教学并感到快乐。想想我们身边有这样的教师,经常抱怨教师待遇不好,工作压力大,拼命想跳出教师队伍,追求好的物质生活,不安心教学,热衷于做生意炒股票等等,把教学看成是第二职业,忽略了做教师的乐趣,这是多么可悲啊!这样的教师能成为学生欢迎爱戴的教师吗?干一行,就要爱一行,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何不以它为终生职业呢?在我看来,三尺讲台足以体现我们教师的价值,当桃李满天下的那一刻,我们也象孔子一样快乐无比。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往者不可追,来者犹可惜。十几年的教学生涯弹指一挥间,每当看到昔日的学生成才之际,内心便会充满欣慰。孔子,你的淳淳教诲有如一盏明灯,我将继承你的衣钵,做一个新时代创新型的教师,育一批创新型的人才,而不是仅仅做一个教书匠,教一批书呆子。
穿 越 时 空 的 智 慧 ——读《论语》有感
唐 瑞 荣
面对当今纷繁多变的大千世界,迷茫困惑的现代人该如何去看待《论语》这部传统的儒家经典,如何去理解其穿越时空的智慧,如何让疲乏的心灵得到片刻的憩息,从而获得心灵上的宁静与空灵呢?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说:“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是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都是最简单的。”是的,《论语》以其平淡无奇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告诉我们在人生中遇到困惑、不如意的事情时应以平静的心态去对待,以便去化解心结,使心灵得到平静。当今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精神文明发展却并不同步,最显著的外在表现便是我们对传统文化态度的整体下滑。或许是灯红酒绿的世界太耀眼了,令我们头昏目眩;又或许是新鲜的事物层出不穷,令我们应接不暇;再者也或是生存的压力太大了,令我们无暇顾及我们心灵的修养和放松。物质充裕的时代,我们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因没有选择而感到痛苦,而恰恰相反,是选择太多而令我们感到困惑。
我们的困惑和彷徨从何而来呢?这主要有以下的两个方面的原因:一、妄自菲薄,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总认为他人是无懈可击,而觉得自己却总是一无是处。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总消极的逃避和对待,从而令到各种各样的困扰纷至沓来。二、立场、意志、信念不坚定及精神的困乏。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们可拥有和可支配的东西越来越丰富了,因而人们的欲望也随之膨胀,对物质的占有欲和攀比的东西越来越具时代气息。看到周围亲戚朋友中的香车宝马及豪华别墅,看到亲戚朋友中的西装革履及珠光宝气,看到亲戚朋友的逍遥自在及轻松惬意,我们内心原来已规划好的蓝图便变得肢离破碎,体无完肤了。我们从不否定对个人理想的追求,但我们也不能单纯地从他人现有的物质上去进行比较,而我们更多需要的是,从他人的成功中去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多想想他人奋斗的过程及所付出的辛勤的汗水。更何况,得失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