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复习题答案 下载本文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 一、绪论部分

(一)概念部分: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界的根本观点和思维方式,是关于自然界、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学问。 (二)思考题

1.你是如何理解《自然、科技、社会与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的?

研究对象:(1)自然界本体发展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界的辩证法;(2)科学技术本身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科学辩证法;(3)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即科学技术创造的辩证法。

2.怎样理解《自然、科技、社会与辩证法》各项研究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自然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辨证法不属于各门具体学科,带有整体性和一般性。不专门研究某种物质运动规律,如物理、化学、生命运动规律。所研究的对象带是有整体性和一般性的特征。例如,研究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界的一般方法。显然,它与各门具体学科之间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3.为什么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答:深刻揭示了科技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而且把科技的发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考察,并由此提出了许多崭新的思想:自然科学属于一般社会生产力的范畴;科学技术并入生产过程转为直接生产力;社会实践的需要,首先是经济,生产的需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科技又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4.学习《自然、科技、社会与辩证法》对科学和技术工作者有何意义?

5、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都是以自然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它们可以相互替代吗?

答: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以及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改造自然地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理论体系。

自然科学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学科的总称。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以自然科学的成果为基础,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成果反过来又对自然科学的研究起指导作用,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但二者有以下区别:(1)研究对象的不同,自然辩证法以科学技术本身为研究对象,自然科学则以天然物或人工物为研究对象。(2)研究目的不同:自然辩证法探究科学技术活动中运用什么样的方法研究世界以及这种方法的有效性,探究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中发生的了什么效应以及这种效应的价值,自然科学则通过对抽象揭示研究对象如何存在、如何演化、进而对他们进行理化解释行为预测。

6、主观辩证法是唯心的辩证法吗?

主观辩证法即辩证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德正确反映,两者的关系实质上是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形态就是主观辩证法,它所反映的客观对象则是客观辩证法(客观世界所固有的对立统一关系等辩证运动)

唯心辩证法指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辩证法学说。它认为客观世界是某种神秘精神、绝对概念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这种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黑格尔。

(三)辩论题

正方:哲学思维有助于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研究 反方:哲学思维无助于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研究

二、自然观部分:

(一)概念题: 1.物质系统

.

3.非线性系统:非线性相互系统是较为复杂的系统方式,是具有相干性的作用机制,在非线性相互作用下,系统内各要素的独立性受到限制或丧失,各要素按一定方式在大范围内协调运动,从而导致系统新质出现 .4。体外进化 5.体内进化 6.全球性问题: 所谓全球性问题,是指当代国际社会面临的超越国家和地区的界限,关系到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峻问题,诸如:战争与和平、南北关系、生态失衡、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资源短缺、国际恐怖主义、跨国犯罪和信仰危机等。 .7。人工自然:是人类实践手段所及从而变革了的那部分自然界。其主要包括1受人类实践活动直接影响的那比分自然界(主要是生态环境);2人利用子人皆的材料所创造的人工自然物。

.8。星云假说:从弥漫星云演化为星系和恒星,恒星演化晚期发生超新星爆发,从大量向外抛射物质,恒星转化为新的星云。

.9。自然系统层次性:一方面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要由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10。 环境: 人们所在的周围地方与有关事物,一般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11.进 化:一种特定方向的演化。所谓进化,是指事物的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不可逆过程或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增长。

.12。系统的非加和性: 系统的非加和性就是指系统不是由其组成部分积累而成的.它对我

们把握物质系统的整体性有意义在于,避免犯那种瞎子摸象式的错误,避免以管窥豹的

错误.

.13。退 化:事物下降的、从有序到无序、从高序到低序的过程。

14. 大爆炸宇宙论. 一种观测证据最多,最获公认的现代宇宙理论,认为宇宙从极致密状态膨胀到目前的状态。

15 远离平衡态系统: 远离平衡态是相对于平衡态和近平衡态而言的是指系统处于离平衡态不远的线性区,它遵守昂萨格(Onsager)倒易关系和最小熵产生原理。是指系统内可测的物理性质极不均匀的状态,这时其热力学行为与用最小熵产生原理所预言的行为相比,可能颇为不同,甚至实际上完全相反,正如耗散结构理论所指出的,系统走向一个高熵产生的、宏观上有序的状态。

(二)判断题

1. 因为科学和技术都可被看作知识系统,所以两者并无本质的差别。 错误:“科学”是在社会历史生活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想的各种知识的体系,科学的目的是揭示各种现象的客观规律。

“技术”是人类为实现社会需要而创造的手段的总和。

2. \古代社会只有科学成果而没有科学家\,这句话是矛盾的。

错误:科学成果的取得源于科学家。只有古代社会没有“科学家”这个词。 3. 科学的体制目标是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从而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

错误.:科学的体制目标是科学的发展提供制度和物质上的保障, 经济的目标才是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从而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

4. 由于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总是处在匹配与失配的相互交替之中,所以经济发展呈现周期性是必然的。

错误:体制和技术是相关的,但它们都是经济的子函数,而不是经济的自变量,它是经济的结果而非原因

5. 承认是科学王国里的通货。

错误:科学事实是以观察记录为基础,在一定的科学概念框架中对观察到的现象的一种解释。

6. 牛顿曾经说过:“如果我看得比笛卡儿远一点的话,那是因为我是站在巨人的肩上。”这句话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中“无私利性”的内涵。

正确:“无私利性”是一种制度性的因素,是科学家在其职业活动中的而不是日常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规范。这一规范通过对科学家的动机的调控来影响它们的行为。

7、工业革命进程的加速,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

正确: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岁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人对自然的控制与支配能力急剧增强,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人的自我意识急剧膨胀,自视为自然的主人和统治者,逐渐漠视自身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对自然一味的豪取强夺,从而激化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加剧了人对自然的对立。

8、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都是自然,没有本质区别。

错误:虽然他们都是自然,但胜似天然自然是指未被人类活动所影响的那部分自然,而人工自然是指人类活动的产物,它在天然自然的基础上深深地打上了人类活动的印记。

(三)思考题

1. 历史上都有哪些自然观?

2. 你如何评价神创论的自然观?

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他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

3.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基础及其内容是什么?

基础:是人类认识发展的科学总结,他建立在现代科学和现今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的,并随

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和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给了工人阶级。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内容:(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存在具有无限复杂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物质世界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有自身的客观规律;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人脑的反应特性。(2)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的。统一的物质世界中万事万物都处在相互作用的普遍联系之中,都处在不断产生、不断消亡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永恒过程中。(3)认识是辩证的过程。认识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的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认识的对象是普遍联系的、充满矛盾的永恒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客观世界。 4. 系统论的自然观相对于以前的自然观的特点是什么?

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式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系统理论目前已经显现出几个值得注意的趋势和特点:第一,系统论与控制论、信息论、运筹学、系统工程、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等新兴的学科相互渗透、紧密结合的趋势;第二,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正朝着“三归一”的方向发展;第三,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模糊系统理论等等新的科学理论,从各方面丰富发展了系统理论的内容;第四,系统材料学的哲学和方法论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5. 为什么说系统观念是可以对自然界做统一理解的观念?

答:因为(1)系统观念以系统思维方式为主要方式,所谓系统思维方式,是把对象当做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2)系统思维方式认识对象的基本思路是:第一,把对象作为其构成要素以一定的联系组成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整体(系统)来考察,从整体、部分、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中揭示对象的整体性质和运动规律。第二,认为各要素组成的整体,具有不同于各要素功能简单相加的新功能,即认为系统具有非加和的性质——系统性质。第三,把所观察的系统都看做动态的开放系统,认为任何系统都处于一定环境之中,它与外界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系统要得到自身的发展,必定是与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第四,系统思维方式对某一具体系统的研究侧重于无序、不稳定性、多样性、不平衡性、非线性等方面,这与传统的千方百计将系统简化为稳定、有序、均匀、平衡、线性作用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差别。 6. 简述物质系统的分类?

7. 物质系统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如何?

8. 什么是系统的非加和性?它对我们把握物质系统的整体性有何意义?

答:系统的非加和性就是指系统不是由其组成部分积累而成的.它对我们把握物质系统的整

体性有意义在于,避免犯那种瞎子摸象式的错误,避免以管窥豹的错误.

意义:第一,站在世界的高度看中国,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超越。第二,立足于中国的国情看世界,实现对外来进步文化的借鉴融合,主动参与世界文明进程。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世界各民族文化是在相互借鉴、相互补偿中得到发展和提高的,这是文化发展的规律。实现对外来进步文化的借鉴融合,就是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对外来的东西做出符合中国特点的选择。

9. 举例说明物质系统的层次结构规律。

答:层次结构是指物质世界的任何一类物质系统,都包含着自身有质的区别的别一类物质系统,如此下去,层层深入,无限可分,直至无穷;向上没一类物质系统又与其他系统通过相干性关系组成与自己完全不同的上部系统,如此类推,无穷组合,层层突现新质,由此决定了自然界的垂直的结构。意义:1系统层次结构的纵向构成关系提示我们在科学研究中必须分出多级结构、多级功能和多级环境。进行多层次的分析和综合,即进行跨层次的思维。2在科学地研究任一物质系统时,有必要对低层系统在一定范围内“黑箱化”地处理。3充分注意多层次系统质的区别。4上向因果链的关系告诉我们的,可通过低层系统的规律依次对高层系统的规律做出递进性的阐明,但另一方面,由于相干性作用,低系统的规律总是以扬弃的形式存在于高系统中,所欲任何决定论的预言或理想化的推论都是不可能的。

10. 环境对物质系统的意义如何?

答:大环境是个整体,带有普遍性,而物质系统是环境的一部分,虽然是个局部,但同时又是另一个局部的环境,几个(或很多个)系统形成了环境。比如意识系统也是环境的一部分。既然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那么环境对物质的意义就不言而喻了:局部形成了整体,整体决定了局部。大环境变了质,局部不可能不受影响,局部会逐渐融入大环境。直到被大环境所同化,同化程度如何与其他局部的数量以及性质有关,还要加上时间的长短。 11. 简述进化的条件。

答:1系统必须远离平衡态,非平衡态提供了系统演化的动力条件,决定了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耦合方式,决定了系统演化的方向性,系统演化的多稳态,多阶段和螺旋式的递进。2系统的开放性,即系统与环境之间要有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3形成有序结构的各要素之间必须有非线性相互作用,并在系统内部正负反馈作用下失去系统走向有

序。4系统内部和外部的随机涨落或突变是系统产生有序状态的诱因。 12. 在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演化过程中进化和退化的关系如何?

13. 为什么要重视偶然性在演化过程中的作用? 14. 简述宇宙演化阶段。

15. 耗散结构论是如何分析热力学第二定律与生物进化论之间矛盾的?

答:生物进化和人类社会进化这种从无序到有序的熵减过程,其代价是将宇宙中其他部分弄得更无序(熵增),让整个宇宙的熵更快地增大。所以本质上耗散系统是一个促进系统+环境的总熵更快地增大的结构,完全符合热力学第二定律,没有矛盾。

16. 简述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

17.综述古代朴素自然观、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联系与区别,并从中得出自己的结论 。

18. 简述人工自然的构成。。

19. 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如何协

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答:(1)本质是: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与协调。

(2)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阶段的必由之路,是人类总结经验教训后的必然选择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3)如何调节: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20. “物理学已经证明,物质是一组微分方程,因而是一组非物质的实体”,你如何评价这一观点?

答:这一段论述说明: (1)物质是可以无限分割的 (2)物质是由更小的物质组成的

(3)无中生有是不可能的,即非物质是不能组成物质的

这一段论述是牛顿经典力学的基础,也就是说,将物质看成一个一个微小的部分,每一部分都可以无限分割,无限分割的每一个部分容易被我们所研究。

但是这一段论述的最大错误在于物质可以无限分割这个论点上,由于这样一个机械的经典的论点,人们普遍将物质、能量都看成是一个连续变化的的微积分方程,但是事实是物质分到夸克后好像就不可以再分下去,能量也不是连续变化的,在量子力学中的能量是一分一分的,能量最小单位是hv。这个论点只是反应了宏观物体在低速运动时的分解规律,对于我们研究宏观物体在低速运动时的研究提供了模型。

21.自然科学发展如何冲破机械论自然观(形而上学)?

(1)细胞学说探讨了生命起源,暗示了物质内部的无限可分,能量守恒定律和转化定律,解开了能量守恒物质不灭的规律;达尔文进化论解答了生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

(2)近代科学发展很明显,它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并建立了严谨的科学。古代形而上学的自然观的建立是因为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的落后,不能解释众多自然现象的内在本质,从而导致了形而上学的产生。近代科学有了自己的认识体系,对自然的认识也有了从以前的表面切入到并接近物质本质的突破。另外近代的众多科学大发现从各个角度证明了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正确认识,所以这种取代时具有必然性的。

22.人类新进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它与传统生物进化有何不同? 答:(1)夸克与轻子就是目前认识到的物质结构的新层次。从层子—基本粒子—原子核—原子的发展过程成为物理进化。由原子—分子—生物大分子的发展过程成为化学进化。

由生物大分子—单细胞生物—植物、高等动物—人类的发展过程成为生物进化。

(2)人类有感觉、思维、意识形态。人类社会有各种不同的形态形态的社会进化。21世纪最大的挑战或者说最新的物质形态将是人造生命的诞生。物质世界的形态是多样的,但这些物质形态又统一于它们唯一的特性:客观实在性。

(四)辩论题

正方: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必然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 反方: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必然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五)案例题

案例一 物种的灭绝

(中新网2004年3月20日电)据美联社消息: 在历时四十年的研究中,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家对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三地的蝴蝶、鸟类和植物物种进行了六次大规模调查,并做了一千五百万次记录。结果发现,在过去二十年间,被调查的蝴蝶物种中有百分之七十一的数量呈下降趋势,鸟类物种中有百分之五十六的数量在减少,而植物物种中有百分之二十八在逐渐变少。更重要的是,英国主要的生态系统几乎都存在物种数量下降的问题。

参与此次研究的科学家特尔弗在接受《新科学家》杂志采访时说:“如果将我们在英国得到的数据扩大到整个世界,那么地球很可能就面临第六次物种大灭绝,而这次大灭绝的罪魁祸首是人类。”

1、 为什么说导致生物物种数量下降的罪魁祸首是人类? 2、 从这个案例出发,你如何看待目前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3、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案例二 一次性筷子的启示 《环球时报》2004年4月26日刊登了一篇题为《日本“掠夺”中国森林 一次性筷子96%来自中国》的文章。驻日本特约记者田刚称,日本全年一次性筷子的消耗量约为257亿双,人均消费200双左右。同时,日本国内一次性筷子的产量仅占3%左右,其余97%都是依靠进口,其中从中国进口的一次性筷子占全部进口量的99%。这就是说,日本约96%的一次性筷子来自中国。

同时,在日本每位顾客使用过的一次性筷子都不会被扔掉,而是有专人负责回收,然后卖给造纸厂。作为一种森林资源,使用过的一次性筷子在日本成为一种非常好的生产原料,回收3双一次性筷子就可制造出1张明信片或者1张A4复印纸。日本王子造纸公司一个工厂的统计显示,该厂每年回收一次性筷子的数量高达1.2万公斤左右。日本还将不能用于生产纸张的筷子与其他材料混合加工后,制成火力发电用的燃料。 问题:

1、 日本国内森林覆盖率近64%,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中国森林覆盖率不到17%,为什么日本要从中国进口一次性筷子呢?

2、中国大量生产和出口一次性筷子,对自然环境和社会将造成怎样的影响?

3、日本进口一次性筷子,是否构成了对中国资源的掠夺?请结合这一案例,谈谈你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理解。

三、科学篇

(一)概念部分:

科学: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还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又是一种“社会建制”即一项社会化事业。

机遇:机遇就是契机、时机或机会,通常被理解为有利的条件和环境 比较分类

灵感:灵感通常是指突然出现的一种具有创新性认识内容的模糊观念,它之所以令人感到神秘,主要是

因为它的出现不是事先就意料到的,而是突然到来的。

假说:即指按照预先设定,对某种现象进行的解释,即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自

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推测和说明,而且数据经过详细的分类、归纳与分析,得到一个暂时性但是可以被接受的解释

分析综合:分析是把客观对象的整体分解为相对独立的部分、要素、方面、环节、过程片段来进行认识的思维方法;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把客观对象的各部分、要素、方面、环节、过程片段在思维中联接起来,形成对客观对象整体认识的思维方法。

科学划界:是一个在科学哲学的历史发展中非常重要的问题。所谓科学划界就是为科学划定一个边界,从而把科学与其他知识形式区分开来

科学概念:科学概念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放映,是通过判断、推理来表达事物一般关系、基本规律的基本单元,是科学思维的“细胞”。

科学解释

科学理论: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相对正确的认识,

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

科学问题: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发现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 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尚未解决的矛盾。它具有历史性、指向性和可解性的特点。

科研选题:科研选题就是从战略上选择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确定研究课题的过程和方法。 科学事实 :科学事实就是对经验到的客观事件作出的个别、真实、精确而系统的描述。 直接观察:指凭借人们的感官直接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 间接观察:指借助仪器设备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

定性观察:指对研究对象进行性质和特征方面的观察。 定量观察:指对研究对象进行物质的组成和含量方面的观察。

科学抽象:科学抽象是对同类事物共同本质或客观世界的一般关系进行概括的认知过程和思维方法。 科学假说:科学假说就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作出一种假定性的推测和说明,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思想模型:思想模型”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统一,它可以借助物质模型和用文字、符号、图表等表达。建立“思想模型”的过程就是对事物认识、深化和高度抽象的过程

类比方法:类比方法是根据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类似或同一,推断它们在其他方面可能类似或同

一的逻辑思维方法,逻辑学上又叫类比推理。

移植方法

归纳方法:归纳是从个别事实中推演出一般原理的逻辑思维方法,逻辑学上又叫归纳推理,它有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两部分构成。

演绎方法:演绎是从一般原理推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在形式逻辑上,其主要形式是以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个判断构成的所谓“三段论”。 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指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

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在形象地放映客体的具体形状或姿态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意象、联想和

想象来揭示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思维形式。

信息方法:所谓信息方法,就是运用信息的观点,把系统的运动过程看作信息传递和信息转换的过程,通

过对信息流程的分析和处理,获得对某一复杂系统运动过程的规律性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

控制方法 科学推论

系统科学:系统科学是分析与综合渗透的研究方法,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和医学、工程等领域的系统方法、原理和技术等研究。

黑箱方法:黑箱又叫黑箱系统,是指内部要素和结构尚不清楚的系统。黑箱方法简言之就是通过探索系

统功能而推测其结构的方法,即着重考察黑系统的输入和输出的因果联系和运动规律。

判决性实验:是科学实验的一种基本类型一般指能决定性地判决相互对立的两个假说或理论中的

一个为“真”而另一个为“假”的实验。它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相互竞争的理论有相对的、暂时的、局部的判决作用,但是最终的、一劳永逸地宣布证实一个理论而否认另一个理论的判决性实验并不存在。

科 学 史:科学史”(History of Science)这个词跟“历史”(History)一样有两个层次的意思,第一

层次指的是对过去实际发生的事情的述说,第二层次则是指对这种述说背后起支配作用的观念进行反思和解释,后者有时也称“史学”或“编史学”(Historiography)、“科学史学”或“科学编史学”(Historiography of Science)。

非逻辑思维 科学观察方法

系统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方法是指把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对系统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解

决问题的可行方案的咨询方法。

功能模拟方法

(二)判断题

1. 按照科学问题的定义,“脚气病的病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严格来说不能作为科学问题。

2. 科学事实就是排除了任何主观因素的客观事实。

错误。我们都知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正确的,但它也是建立在一系列的假设基础之上的。而这种假设就是人主观设定的,至于它是否客观,现在还不知道。

3. 在观察的领域里,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

错误:我个人认为“观察领域和准头脑是不划等号的”笼统的说观察领域也很广泛的,它所要求的人也是多种多样的,小到宏观的大到微观的,正所谓任何事情都有双面性,有运动的又静止的。

4. 逻辑思维必须遵守固定的逻辑规则,所以不含任何创造性。

正确。逻辑本身没有创造性,有创造性的不是逻辑,而是对现实的认识和理解。

(三)思考题

1. 试比较科学在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

2. 科学哲学关于科学发展模式有哪些主要观点?如何对它们进行评价?

20世纪关于科学理论发展的三种模式,它们代表了三种不同的科学理论发展观,即:累积式发展观、否证式发展观与社会历史观。

3. 试评述不同科学哲学学派的划界标准。

4. 试比较批判理性主义和历史主义关于科学理论的评价模式。 5. 试阐释科学哲学不同学派对科学的合理性标准的规定。 6. “观察渗透理论”给我们有哪些认识论上的启示?

7. 如何理解“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8. “有人说科学认识始于问题,有人说科学认识起源于观察”,试评述这两种说法。 9. 如何理解“科学事实”的客观性?

10. 简述科学实验方法的特点。

实验方法是实验者根据科研课题的目的要求,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科学仪器和设备),在人为控制或模拟客观条件的情况下,通过变革认知对象,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

其最基本特点是它能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变革认知对象。具体特点包括:①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②可以强化和激化研究对象,在极端的条件下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③可以再现、加速、延缓或模拟研究对象④是一种经济可靠的认识和变革自然的方法。

11. 如何看待科学观察和实验中的机遇?

12. 为什么说在科学研究中要坚持可观察性原理? 13. 在科学逻辑中归纳方法和演绎方法的关系如何? 14. 数学对科学理论认识的价值如何? 15. 简述在科学研究中假说的作用。

16. 系统科学方法的思想内涵与应用原则是什么? 17. 结合自己的专业谈谈系统科学方法的应用。

18. 分析气功是不是科学,用哪种科学划界理论比较合适,为什么?

19.试从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分析科学和技术从相互分离到走向一体化的过程。 20.简述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

(四)辩论题

1、正方: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必须用经验事实来划分; 反方: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不必用经验事实来划分。 2、正方:逻辑方法是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方法; 反方:非逻辑方法是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方法。

(五)案例题

案例一 数据选择

三年级研究生德博拉和博士后凯瑟琳,在国家实验室用昂贵的中子源做了一系列新的实验半导体材料测试。当回到自已的实验室检查数据时,她们意外地发现,在她们得出的图表中多了两个可疑的数据点。 在国家实验室测试工作中,她们观察到存在不能控制或预测的电源起伏。她们在与做相似实验的其他工作组讨论中得知,其他组已得到证实理论预测的结果,并正在写描述其结果的文章。

在写她们自己的论文时,凯瑟琳建议,在发表的图和统计分析中,放弃靠近横坐标的两个异常的数据点。她认为,这两个点可能是由电源起伏造成的,而且超出了由其余的数据点算出的期望标准方差。她与德博拉争辩说:\这两个跑了的数据点,是明显错误的\。 1.如何处理图表中两个可疑的数据点?

2.该数据应该包括在统计显著性测试中吗?为什么? 3.除了导师外,还有什么信息源可帮助她们作决定?

案例二 聚合水和怀疑态度的作用

1966年,苏联科学家В.V.杰尔扎金在英格兰报告,一种新形态的水已经被另一名苏联科学家И.И.费久金发现。将水加热,让其在石英毛细管中冷凝,一种\不规则的水\就产生了,它的密度比正常水高,粘性为正常水的15倍,沸点高于l00 C,冰点低于0C。 随后的几年中,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几百篇这种后来被称为“聚合水”的性质的论文。理论家提出了模型,有些实验测试结果支持它,强氢键使水聚合。有的人甚至警告说,如果聚合水从实验室外泄,它能以自动催化作用聚合世界上所有的水。

后来,聚合水事件开始崩溃。因为聚合水只能在很小的毛细管中形成,可供分析的样品极少。当少量样品被分析时,聚合水被证明是被从硅到磷脂的不同物质所污染。电子显微镜显示:聚合水实际上由悬浮在水中的良好分散的颗粒物质组成。

逐渐地,发表关于聚合水论文的科学家承认,聚合水不存在。他们被控制不好的实验和实验方法问题所误导。当问题解决了和实验得到较好的控制,聚合水存在的证据就消失了。 1、聚合水概念的提出和消失,说明了科学研究中的什么问题? 2、判断科学观察中的新事实应采取何种态度?

案例三 引力波现象

爱因斯坦以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但是,引力波的效应非常微弱,用观测方法探测十分困难。美国物理学家韦伯从1957年起就开始设计和安装可以接受引力波的仪器去进行探测,1969年,韦伯曾经宣称他的仪器收到了来自银河中心的引力波讯号。这引起了国际科学界的普遍关注,随后许多国家都组建了探测引力波的实验小组。然而,由于所有这些小组都没有收到任何引力波讯号,所以至今韦伯的结果都没有得到大家承认。 如何评价韦伯的工作?是科学、非科学,还是伪科学?为什么?

案例四 科学假说

莱夫勒在研究白喉的早期,证明了实验动物因注射白喉杆菌而死亡时细菌仍然留在注射点的附近。他认为动物死亡是由细菌的毒素所造成的。根据这一假说,鲁做了大量实验,企图证实细菌培养液中的这种毒素,虽然做了很多努力,但都失败了。尽管如此,鲁仍然坚信这一假说,最后孤注一掷,给豚鼠注射了35毫升的大剂量液体后居然没死。多了一些时候,他满意地看到这只豚鼠死于白喉中毒,确认了这一点后,鲁很快就查明,他的困难是因为培养液中细菌培养的时间不够,从而产生毒素不足所致。因而,增加细菌培养的时间就能制成毒性很大的滤液。这一发现导致了预防白喉的免疫法,并使抗血清用于治疗。

请结合这一案例谈谈你对恩格斯的论断“只要自然科学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的理解。

案例五 筷子公式

来自新浪网2004年02月23日的消息:中国人在餐桌上使用筷子已经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日前,英国萨里大学吉姆-阿尔喀里博士和赵强博士开发出一个用数学表达的“筷子公式”,声称利用这个公式可以帮助他们的英国同胞掌握这项中国传统技巧,可以帮助那些喜欢吃北京烤鸭或者糖醋猪排的外国人学习使用筷子。

C代表筷子使用舒适度,d、m、a分别代表食物的直径、数量、光滑度,q代表食物质地,N代表使用过筷子的中餐数,t代表食物从被夹起到入口的时间,C。为常量,值为30。

1、 这一发现体现了科研学中哪种研究方法?作用如何? 2、 根据这一案例,你如何看待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案例六 SARS病原之争

自从2003年2月SARS(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在广东暴发流行后,国内就开始了对SARS病原体的寻找研究工作。

2月18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正式宣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报告,通过电镜观察发现两份死于本次肺炎病人的尸检标本上有典型的衣原体包含体,肺细胞浆内衣原体颗粒十分典型,并认为,广东省部分地区非典型肺炎病原体基本确定为衣原体。2月19日,国家疾病控制中心主任李立明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访谈时向社会推荐了几种对衣原体有效的抗生素,并强调对这种衣原体肺炎的治疗要全程、足量使用抗生素;2月26日,最先认定“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为衣原体”的科学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学首席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洪涛再次向广东报告,在送检的10份标本中检出衣原体阳性,其中1份呈强阳性,特效药是利福平(资料来源为《南风窗》2003年第五期)。

但是这一成果受到了广东抗SARS一线的钟南山院士以及香港、美国等科研机构的质疑。钟南山曾多次表达非典型肺炎“属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的看法,全球有10个实验室倾向于认为致病原因为冠状病毒,此外也有意见认为可能是副粘液病毒中的hMPV病毒。 4月10日,人民日报等报道,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李德新、毕胜利、段淑敏和许文波等科研人员,证实在病人器官内存在冠状病毒,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表明,冠状病毒可能是引起非典型肺炎的元凶。4 月11日,新华社报道,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祝庆余、秦鄂德研究员等已经在SARS病原体研究中发现了冠状病毒,并于4月9日通过部分基因序列分析进一步证实此结论。4月12日,香港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系在权威医疗杂志《刺针》最新一期发表题为《非典型肺炎是由冠状病毒引致》的论文。4月16日,荷兰ERASMUS 大学实验室的科学家成功完成冠状病毒实验的动物模型,确证导致全球肆虐的SARS病症由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 至此,有关国内有关SARS病原的争论宣布结束。

1、SARS病原之争体现出了科学研究中的什么精神?

2、你如何评价这场争论?

3、你如何评价洪涛院士和钟南山院士两位科学家的观点?

四、技术篇

(一)概念题

技术预测 :必须对未来科学和技术进行系统研究,预测的时间跨度应该是长期的,可能为5~30年,通常为10~15年 。

技术评估:就是充分评价和估计技术对技术的性能、水平和经济效益及技术对环境、生态乃至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心理等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在技术被应用之前就对它进行评估,进行全面系统分析,权衡利弊,从而做出合理的选择的方法。

技术的自然属性:所谓技术,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知识和操作技巧。

它的自然属性就体现于是来于利用与改造自然中,又是为了更进一步的改造自然来造福人类,在自然中循序渐进地提高技术水平。

技术设计:在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之间的设计阶段,解决初步设计尚未完全解决的具体技术问题

技术系统

技术体系:现代科学与技术呈现出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发展趋势.即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使得科学和技术日益一体比。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把现代科学技术作为一个整体系统。

技术方法: 技术方法是人们在技术实践过程中所利用的各种方法、程序、规则、技巧的

总称,它帮助人们解决“做什么”、“怎样做”以及“怎样做得更好”的问题。

第一次技术革命: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使用铁器之

后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它开始于纺织工业的机械化,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从而促进了近代工程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次技术革命: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是电力时代的开始。电力的应用是继蒸汽机的使用

之后的第二次技术革命。

技术的社会属性:所谓技术,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并在生产劳动

中体现出来的经验、知识和操作技巧。它的社会属性,体现在技术是人类生产实践中的一种劳动的方式,能够使人类提高社会生产力,更快地发展经济。

(二)判断题

1. 技术像人类一样古老。 错误:

2. “发明是需求之母”的观点违背常识。

错,有需求才会有发明,尤其是对于发明人者来说,发明一件毫无市场需求的东西无疑是一种资源和智力的浪费。

3. 技术评估是对技术的评估,所以仅需技术专家参与。

4. 由于技术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技术预测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是偶然的巧合。

错误。技术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但这些影响也都是可见的,是可以认识得到的,所以,技术预测的结果并不是偶然的巧合。

5、用系统思想来看,技术进步和技术发展表现为技术的结构和技术的功能之间的矛盾。 正确:技术进步与发展是由技术内外的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从技术体系内在动力来看,劳动过程中各要素及其他们之间的矛盾是技术进步和技术发展的内在原因。它们以技术规范和技术实践的矛盾表现出来。技术是功能的基础,结构决定功能,技术改变、创造结构,从而开发功能。

on判断题

(三)思考题

1. 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技术发展各有什么特点?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异同如何?

2. 简述技术的本质特征和双重属性,技术的本质和双重属性对技术的创造和应用有何意义?

3. 什么是技术发展的宏观规律? 4. 简述技术的分类。

5.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如何?

6. 技术体系的演化及其原因是什么?

7. 技术方法与科学方法有何异同?

8. 结合技术发明的事例来说明技术原理构思的基本方法。

9. 为什么要进行技术预测和技术评估?

10. 技术试验和科学试验的区别是什么?

11. 试举若干人性化设计的实例,说明现代技术设计方法论中的人本主义思潮。 12. 如何理解技术发展中的继承、积累与突破、革命之间的关系? 13. 请结合工作实际,谈谈你对技术创新的理解。 14.试述科学技术发展的内部动力。

(四)辩论题

正方:工程技术研究应当是技术先进性第一,经济实用性第二; 反方:工程技术研究应当是经济实用性第一,技术先进性第二。

(五)案例题 案例一

近年来,许多国家纷纷以立法的形式,禁止将基因工程应用到人身上,其中有些国家法律还禁止将人的生殖细胞和动物生殖细胞结合起来,进行基因繁殖研究。

问题:这些国家为何要制定这类法律?这类立法对基因技术的发展有何影响?

案例二

英国医学杂志《人类生殖》于2001年4月5日刊登文章透露,世界上第一批基因被改造的30名婴儿已经在美国新泽西州的圣巴那斯医疗中心的繁殖医学科学研究所降生。文章说,该研究所是在实验一种新技术时,无意中培育出这些婴儿。经检查发现,有两名婴儿体内的少量基因并非遗传自他们的生身父母,而是来自捐献卵子的妇女,这是科学家们第一次对遗传给下一代的人类基因进行修改。

据悉,该研究所首创的是一种叫“卵质转移”的技术,该技术的程序为:先准备好不孕妇女的一个卵子、她配偶的精子以及其他妇女捐献的一个正常卵子。然后,通过微型机器人的机械臂,操纵一根显微针,从捐献的卵子中抽出少量细胞质,然后将细胞质注射入不孕妇女的卵子内,并进行受精。这样,原本因卵子有缺陷而无法生育的妇女经过这种移植后就怀了孕。

赞成者:他们不同意使用“转基因婴儿”这种说法,因为他们采用的技术只不过是把健康妇女捐献的正常卵子中的某些DNA成分添加到不孕妇女的卵子中,而通过这种技术生出的婴儿并不意味着“转基因人类”的诞生。

反对者:通过这种方法出生的孩子实际上有两个母亲,因此是违反人类道德的。 问题:你对通过这种技术出生的婴儿持何种观点?人类是否可以采用此种技术?

案例三 机场坍塌事件

2004年5月23日早晨7时许,法国巴黎戴高乐机场的一个新建候机厅发生部分屋顶坍塌事故,造成数人伤亡。24日,2E候机厅的墙壁、屋顶等架构继续出现新的裂痕。这起事故促使人们怀疑候机厅的设计和施工是否存在问题。

负责施工的休伯特·丰塔内尔拒绝在司法调查结束前就对倒塌原因进行猜测。丰塔内尔说,在建设过程中,巴黎机场(ADP)曾发现一些支柱上存在裂缝,但后来用碳化纤维加固了支柱。丰塔内尔否认存在施工仓促以及过分追求圆柱式设计而忽视安全的问题。他表示,候机厅的设计是前卫的,但建筑过程中实施了严格的技术要求,使用的也是水泥等传统的建筑材料。

设计者安德鲁说:“我相信我没有犯错是因为,我们的设计以及在工地的最终实施都经

过极其严格的监管,而且监督次数非常频繁,即使有错误过失,那也不会是把关不严之故。”他同时表示:“当然我已经准备与调查专家作好配合。”

针对在建设大型候机厅等建筑中强调创新是做否过了头的问题,安德鲁说,由他设计的比2E候机厅更有创新性、更复杂、更大的建筑也有很多,那些建筑至今都很安全可靠。因此问题的关键不是建筑设计是否应宏大、复杂和创新,而是像巴黎这样的大都市是否需要一个可作为标志性门户建筑的候机厅。答案应是肯定的。他举例说,日本大阪、中国上海的机场都是这样的建筑,他见到的许多大都市也都需要这样的建筑。因此创新本身并没有过错。 当新闻主持人问他是否应该拆除发生事故的2E候机厅时,安德鲁表示应该首先“找到事故的原因,这恐怕不会那么快;在这一事件中应当有起码的耐心,设法搞清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在专家调查作出结论之后,自然会知道是否应该拆除”。 (至此,有关此事故的调查仍然在继续。)

问题:

1、你怎样看待作为戴高乐机场总设计师的安德鲁在事故发生后所表现的态度? 2、针对这一案例,你如何看待技术设计中的创新问题?

案例四 中国为何反对禁止克隆人宣言?

中新网2005年2月24日电,联合国大会法律委员会2月18日以71票赞成、35票反对、43票弃权的表决结果,以决议的形式通过一项政治宣言,要求各国禁止任何形式的克隆人。比利时、中国、英国、瑞典、日本、新加坡等投反对票的国家的代表,在表决后纷纷发言,强调他们的国家将不受上述宣言约束,将继续允许治疗性克隆研究。中国一直以来都在坚定地反对克隆人研究,为什么在表决中要投反对票呢? 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中心伦理学部主任沈铭贤表示,中国代表团之所以投反对票,是因为宣言的表述非常含混,宣言提到的禁止任何形式的克隆人研究可能会被误解为也涵盖治疗性克隆研究。这是中方所不能接受的。因为治疗性克隆对人类的健康、生命太重要了。他同时强调,中国政府继续坚持反对生殖性克隆人的立场。 你如何评价我国在表决中要投反对票的举动?

五、科学技术社会篇

(一)概念

科学技术体制 科学共同体 创新者网络

康氏长波理论 可持续发展 技术共同体 技术范式 无形学院 大科技

制度创新 技术创新 科学技术的体制目标

(二)判断题

1. 因为科学和技术都可被看作知识系统,所以两者并无本质的差别。 2. \古代社会只有科学成果而没有科学家\,这句话是矛盾的。

3. 科学的体制目标是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从而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

4. 由于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总是处在匹配与失配的相互交替之中,所以经济发展呈现周期性是必然的。

5. 承认是科学王国里的通货。

6. 牛顿曾经说过:“如果我看得比笛卡儿远一点的话,那是因为我是站在巨人的肩上。”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中“无私利性”的内涵。

(三)思考题

1. 试从社会体制的角度分析科学与技术的差别。

1目的和任务,科学是认识客观世界,技术则是变革客观世界。2形态上看,科学表现为概念、原理、假说、理论的知识形态,技术表现为可操作的知识及知识的物化形态。3从生产的关系上看,科学是间接的、潜在的、深远的,技术是直接的、现实的4对经济和生活需求的作用上看,科学是不确定、长远的,技术是确定的、近期的。5从与政治、法律的相关性上看,科学较弱,而技术较强。6从研究活动的特征上看,一选题上,科学是自由探索,技术是目标明确。二方法上,实验、归纳、分析、推理、假说,技术是试验、综合、想像、试错。三完成课题期限,科学较长或很长,难以严格约束,技术较短,有明确规定。

2. 试比较古代、近代、现代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形成与特点。 3. 科学技术体制化的标志?

科技体制化是衡量科学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尺,科学要获得持续不断的发展,就需要科技体制化作为组织保障。所谓科技体制化,就是让科学的社会功能为大众所承认、科学有自己的操作规范和自主性等。

4. 科学共同体与无形学院有何区别与联系?

如果说科学家集团型的科学学派是我们研究科学共同体中正式有组织结构的科学群体的重要对象,那么,无形学院是我们研究科学共同体中,那些非正式的,通过科学信息交流网络联系起来无形的科学研究群体的概念基础。现代科学研究的社会化过程包括了科学的组织化和非组织化二个方面。作为科学研究非正式组织的“无形学院”,其主要特征是具有共同的专业研究领域,趋伺的学术思想和理论倾向,但在地域上存在空间跨度,其社会结构是松散的和非正式的,它不像一般的科学社会组织,有固定的、直接的科学交流和合作的场所。有正式的组织结构和人际关系。无形学院的存在主要通过信息媒介、交流网络来沟通科学家之间的联系。 科学的组织化和非组织化是彼此交叉、相互影响的,都是科学进步的推动力量。一个科学家,尤其是杰出的科学家常常朗是一个有形的正式的科学组织或机构的成员,同时,又是非正式、非组织化的无形学院中的活跃分子和积极参与者。 5. 为什么说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6. 结合自己专业或科研来分析技术创新的过程。

7. 结合自己的专业分析科学技术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及其产生的原因。 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即所谓的生产力提高了.人但类破坏自然的能力也大大增强了. 8. 我国实行\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历史必然性是什么?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助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开拓新的市场空间,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我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行使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职能的表现。国家实施这些职能,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目标;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人类在向自然界索取、创造富裕生活的同时,不能以牺牲人类自身生存环境作为代价。为了人类自身,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通过许许多多的曲折和磨难,人类终于从环境与发展相对立的观念中醒悟过来,认识到两者协调统一的可能性、终于认识到“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必须爱护地球,共同关心和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并开创了一条人类通向未来的新的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之路。

9. 在标准的科学论文中,科学奖励系统表现在哪里?

该系统的运行状况常常取决于其所处的社会结构、制度环境和道德风尚等外部因素。科学的奖励系统要求从制度上对科学家所做出的贡献予以承认,奖励系统的核心就是承认科学发现的优先权,因此,鼓励科学研究的独创性成为奖励系统的核心,默顿对此是这样表述的,科学家的贡献及其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学术声誉,“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他那个领域的科学界同仁对他的评价”(默顿,2003,395页),换言之,即所谓“同行”的评价,而不是来自其他方面的评价。由于科学的奖励系统在制度上加强了对独创性的推崇,并使独创性成为现代科学重要的制度化目标之一,因此,我们也不难理解,在科学领域,创新何以成为最重要的话题

10. 结合实例,说明价值观是如何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 11. 科学交流为什么是一种科学的社会公约? 12. 试分析默顿的四条科学社会规范。

首先,默顿科学规范的确表达了科学精神。应当说,关于默顿科学规范是否表达了科学精神,默顿已经基本上说清了。主要的理由即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科学的目标决定了科学家这一社会角色应当持有哪样一组价值规则,这一组价值规则代表了科学所特有的精神。其次,默顿科学规范表达了科学精神的核心内容。关于科学精神的含义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简单说来,默顿科学规范是基于科学的制度性目标而提出来的。就是说,科学的制度性目标要求科学家“应当”具有那样的行为规范,反过来,科学界只有按照科学规范行事,也才能充分地实现“扩展被证实了的知识”这一科学的制度性目标。

13. 现实世界中科学家的行为常常偏离默顿规范,既然如此,你认为默顿规范还有什么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14. 试论现代社会与科学、技术的互动关系。

15. 试论人类解决\全球问题\的前提条件和基本途径。

(四)辩论题 1、正方:现代××技术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全面进步; 反方:现代××技术的发展不利于社会全面进步。

2、正方:谋求“成果—承认”是科学共同体正常运行的良性机制; 反方:谋求“成果—承认”是科学共同体正常运行的不良机制。

(五)案例题

案例一 利益冲突

三年级研究生约翰,正参加一个系里的讨论会,参加者有学生、博士后和教员,讨论正在做的工作。一个助教介绍,她所做的工作,是由联邦基金和一家她参与咨询的生物技术公司联合资助的。介绍过程中,约翰发现自己研究的技术,能够对助教的工作起很大作用。但他的导师,为另一个与这家公司竞争的生物技术公司做咨询。

问题:

1、约翰应该怎样参加讨论会?

2、如果要讲话,他应该对他的导师讲些什么,什么时候讲?

3、对于传统的公开和现代科学的数据、材料及发现共享,这个例子意味着什么?

案例二 科学研究的企业资助 桑德拉非常兴奋,她被本领域第一流学者弗雷德里克博士的实验室接受为研究生。她急于开始交给她的研究项目。但是,几个月后她开始怀疑了。虽然弗雷德里克博士的部分工作是由联邦基金支持的,而她的工作则完全由一个公司的资金资助。她在来这个实验室前就知道这一点,并认为不存在问题,但是,她不知道弗雷德里克博士与该公司也有一个大的咨询合同。她也从其他研究生那里听到,在发表论文时,所有的文章都要送到该公司,由公司决定论文是否可以申请专利。 问题:

1、桑德拉所做的完全由一个公司资助的工作的优缺点是什么? 2、她怎样表达对其工作的特殊怀疑?

3、如果桑德拉希望与学校里的人讨论她的疑惑,她应该找谁?

案例三 研究材料共享

四年级研究生埃德,离做完正在做的研究项目只差几个月时间了。这时从做相似工作的实验室来了一名博士后。互相介绍以后,埃德自然地问那个实验室正在做的工作,他吃惊地听到,那里的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地制成了一种他正努力想完善的试剂。知道两个实验室都有要求研究材料共享的政策后,埃德给那个实验室的主任写了一封信,问能否得到些试剂。他不曾料想这么做会有什么问题。因为他的项目与那个实验室的工作没有竞争。但两个星期后,他收到实验室主任回信,信中说不能提供这种试剂,因为它仍然“不完善,且未定性”。听到这件事后,那位新来的博士后说“那是笑话,他们只是不想给你一个突破的机会”。 问题:

1、为得到这个材料,埃德能向哪里求助?

2、在这种情况下,有介入别人工作的风险吗?

3、当研究人员变动实验室时,哪些信息是适合与同事们共享的?

案例四 发表论文 年轻的助教保拉和两名研究生,过去几年做了一系列相关实验,并前后写了不同的墙报、摘要和会议报告,现在到了发表论文的时候,他们必须先做一个重要决定。他们是写一篇论文,只有一个第一作者,描述全部的实验,还是写几篇较短、较不完全的论文,以便每个学生都能当第一作者。

保拉倾向第一个方案,她认为在一个较著名的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能较好地实现他们的全部目的。相反,保拉的学生坚决主张准备一系列文章。他们争辩说,一篇文章包括全部结果太长太复杂,还会影响他们的求职机会,因为他们不能提出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 问题:

1、如果实验是系列的,保拉和她的学生应该决定发表一篇论文吗? 2、如果决定发表一篇论文,怎样去进行作者排名? 3、如果发表一篇论文,他们能怎样向评委和基金机构强调他们不同的角色和论文的重要性?

案例五 基金申请中的伪造 唐是一年级的研究生,他申请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博士前基金。他在一个实验室做的旋转研究项目,后来被别人成功地完成了实验,并拟写一篇论文,在百科全书发表。但是基金申报截止日期是6月1日。唐决定不与教师和有关同事商量,而是自己编造一篇“已投稿”论文,引用在他的申请中。

申请寄出后,一个实验室成员看到了,并到老师那里要“已投稿”的文章的手搞。唐承认伪造了投稿文章,但解释说,在科学中此类事相当普遍。

唐所在系的老师要求他撤消基金申请,并取消他的研究生资格。离开该大学后,唐申请大学学位,因为他已完成了要求的课程。虽然系里投票不同意授予学位,但学校当局授予了学位,因为在学校研究生条例中,没有要求唐所在系的学生必须具备“良好行为”才可接受学位。他们担心如果拒绝授予学位,唐会向法院起诉学校。同样地,在关于除名唐的学校文件副本中,也没有作出说明。 问题:

1、你同意科学家在文字材料中,经常夸大他们工作的发表情况吗? 2、你认为系里决定取消他的研究生资格太严厉吗? 3、你认为“良好行为”是接受高级学位的必备条件吗?如果唐在其他学校申请研究生学位,学校有权知道曾经发生了什么吗?

案例六 剽窃 梅是二年级的研究生,正在准备资格考试写作部分。她从一些已发表的论文中逐字地整句整段抄录。她没有使用引号,但来源被标明“细节请看......”。资格考试委员会的成员注意到文中不同段落的写作风格不一致,并检查了来源,发现了梅的剽窃。

教师们讨论后,梅的剽窃行为被反映给了研究生院院长,院长负责评议此类事件。研究生院规定“剽窃,指在论文、短文或其他文字材料中没有承认从其他地方借用的观点、研究或语言文字”,特别禁止剽窃。院长根据规定,将梅从研究生名单中除名,她可以在下一个学年重新申请。 问题:

1、这种剽窃经常发生吗?

2、什么情况下梅的剽窃行为可以被原谅? 3、梅可以重新申请当研究生吗?

案例七 得失的权衡

弗朗辛在离完成博士论文就差几个月时,发现研究生西尔维娅的工作有严重的问题。弗朗辛确信,西尔维娅实际上没有做她应该要做的测量。她们在同一个实验室,但西尔维娅很少到实验室来。西尔维娅报告给她们的共同论文导师的结果,看起来过份整洁,以致不可能是真的。

弗朗辛知道,她很快就需要其论文导师提供一封关于她当教员和博士后的推荐信。如果她现在向导师提出问题,将肯定会影响推荐信。因为西尔维娅很得导师喜欢,导师经常在其项目出问题前就帮助她。弗朗辛也知道。如果她等到以后再提出这个问题,就不可避免地会有人问,她是什么时候开始怀疑这个问题的。弗朗辛和她的导师,都在自己的研究中使用西尔维娅的结果。如果西尔维娅结果不精确,他们都应该尽早知道。 问题:

1、弗朗辛应该先与西尔维娅、论文导师或其他人讨论吗? 2、她知道的东西对提出问题足够多吗?

3、弗朗辛还能从哪里得到信息,帮助她决定如何做?

案例八 这是适当引用吗?

某市电子元件三厂工程师杨某经过几年的科学实验,设计绘制出“仪分线路图”并编写了说明,该图应用生产后,工效成倍提高。在一次行业性科研讨论会议上,杨某应本市电子技术研究所田工程师等人的要求,将其绘制的“仪分线路图”及其说明复印后发给大家。半年之后,杨工程师又研究绘制成“仪集线路图”。田工程师获讯以供科研人员研究使用为名,向杨工程师要走了该图的复印件。之后,杨工程师用了8个月时间,将其研究绘制的二张线路图的原理及应用等整理成书稿交W出版社出版。W出版社会接稿后发觉,稿件内容与本社正在出版的《分类集成线路图的原理及应用》有异曲同工之妙。该书的作者为田工程师,杨某这才知道田某已将其研制的二张线路图编进他的书中,并且成为该书阐述的主要部分。杨工程师为此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对其智力劳动成果予以法律保护。

法院在审理此案时,田某的律师辩护说,田某撰写《分类集成线路图的原理及应用》一书的目的是为了科学研究。书中引用了杨某的二张线路图只是为了介绍、评论线路图的原理与应用。况且,田某在引用前已征得杨某同意。因此引用这二张线路图没有侵犯杨某的著作权,是适当引用。

究竟属于“适当引用”,还是侵犯杨某著作权?法庭进行了激烈的辩论。田某认为,所谓“适当引用”,就是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也无须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根据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的规定,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引用目的仅限于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 (二)所引用部分不能构成引用人作品的主要或者实质部分。 (三)不得损害被引用作品著作权人的利益。 田某引用杨某的线路图,其目的虽然是为了介绍线路图的原理及应用,但翻阅全书后可知,没有这二张线路图,就不会有这本书。因为书中阐述的原理与对线路图应用的介绍有一半是针对这二张线路图写的,因此线路图已经构成田某作品的实质部分。另外,杨某的线路图虽然在一定场合下公之于众,但尚未出版。杨某当初同意田某等人为了科研目的使用,却并没有同意田某将他的二张线路图拿去出版。田某将这二张线路图引入其编写的《分类集成线路的原理及应用》一书出版发行,已经损害了杨某对其作品的复制发行权。鉴于上述原因,田某的“适当引用”理由不能成立。

1、田某的行为是否属于“适当引用”? 2、你认为法院应当如何判决此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