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论述《高老头》中拉斯蒂涅的“学习时代”。
拉斯蒂涅是巴尔扎克《高老头》中的主人公,他在小说中等于完成了自己的“学习时代”。拉斯蒂涅是外省的破落贵族子弟,头脑清醒、聪颖伶俐、雄心勃勃。他到巴黎念大学,本想通过勤奋努力、刻苦攻读取得功名。但是巴黎上流社会的灯红酒绿对他诱惑太大,“刚学会欣赏,跟着就眼红了”。对比他所居住的伏盖公寓,那种灰暗、寒酸、穷困的环境,刺激了他向上爬的野心。如何能够跻身上流社会,拉斯蒂涅遇到三位人生导师:第一位是的赛昂夫人,这位正遭遇着被资产阶级挤垮的命运的社交界皇后,给他打开一张巴黎名利场上的角逐图,告诉他“你越没心肝,就越高升得快。你毫不留情地打击人家,人家就怕你,只能把男男女女当驿马,把它们骑得筋疲力尽,到了站上丢下来,这样你就能到达欲望的最高峰”。还教给他具体的手段,从理论到实践,导引他走上冷酷的损人利己之路。第二位是伏脱冷,巴黎黑社会的总头目,他一眼看穿了拉斯蒂涅潜藏的野心,便采取和鲍赛昂夫人同样的方式,既有理论教导,也有实践指引,告诉大学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一个瓶里的蜘蛛”,一定要“你吞我,我吞你”,要成功“就不能怕弄脏手”,“清白诚实是一无用处的”,“遍地风行的是腐败”,还斩钉截铁地下了结论:“世界一向就是这样,道德家永远改变不了他。”伏脱冷的具体措施是让拉斯蒂涅去追求泰伊番小姐,他则设法杀其兄,然后和拉氏共分泰伊番家产。’无论理论还是实践,对心存良知、颇有几分正义感的拉斯蒂涅来说,‘都有些困难,翻翻家谱寻找靠山可以,向贵妇人俯首帖耳也行,只是做不到赤裸裸地暗算别人;高老头的悲剧,使他真正理解了那些理论的广泛性和透彻性,这位被女儿榨干抛弃了的父亲的悲惨遭遇,作为最后一堂课,终于完成了拉斯蒂涅的“教育”,埋葬了高老头也“埋葬了年轻人的最后一滴眼泪”,面对灯火辉煌的巴黎上流社会,毅然宣布进军的开始。从此,拉斯蒂涅走进上流社会,不择手段地获取财富和权势,实现了自己的欲望,由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变成腐化堕落的野心家。巴尔扎克通过对拉斯蒂涅“学习时代”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金钱社会的丑恶本质。
20、分析高老头的艺术形象。
高老头原本是一个商业资产者,精通生意经,在大革命时期还插足政治舞台,当上了巴黎的一个区长,囤积面粉,造成饥荒,然后再高价卖出,从中牟取暴利。以后生意便处处占上风,成了资产阶级暴发户。到两个女儿结婚时,他已能够给她们每人80万法郎的陪嫁,使一个成了伯爵夫人,一个成了银行家太太,然后他将面粉店出盘,搬到伏盖公寓,靠年息过日子。高老头非常爱他的两个女儿,妻子死后,为了女儿拒绝续弦,对她们娇生惯养,让她们接受最好教育,满足他们最奢侈的欲望,最终使他们靠金钱跻身于上流社会。刚搬到伏盖公寓时,他还“箱笼充实,里外服装,被褥行头,都很讲究”,租住三间房子。但女儿不断地盘剥,只出不进的财产日渐减少,女儿们对他已不像初结婚时亲热地叫“好爸爸”,也不像先前那样在餐桌上为他留一份刀叉了。随着复辟王朝的到零,社会上特别重视门第等级,高老头的两个女儿便认为自己有这样的父亲很不光彩了,于是接待他的次数愈来愈少,甚至不愿公开接待他了。只是在她们需要钱时,才来找父亲。高老头为了满足女儿无止境的要求,几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最后只好搬到顶楼。随着财富的衰竭,精神状态也越来越糟,穷困潦倒,成了住在伏盖公寓的人耻笑的对象。最后病倒,死前想见女儿一面,但两个女儿都忙于社交和情事,都不能来见他。孤独死去的高老头,结果还是被两个穷大学生拉斯蒂涅和皮安训出于同情所安葬。
高老头属于巴尔扎克笔下把父爱做到了极端的典型。作为商人,他并不贪婪,挣够了钱,便将所有的精神寄托放到了女儿身上,满足女儿的愿望成为他人生惟一的满足,而且对女儿的愿望从没有任何不满、疑问或否定。女儿要体面需要钱,女儿要找情夫需要钱,女儿为了一时兴起,也需要钱。而父亲理所当然地成了“钱”的总出处。当能“出”来的钱渐渐减少,当“出处”渐渐感到力不能支,做父亲的高老头从不觉得女儿贪婪,而是痛感自己无能,不能让女儿过得舒心。这种时候他就恨不得将自己的手指头变成金条,一根根砍去让女儿高兴。而且还为女儿拉皮条,当拉斯蒂涅从女儿那儿回来后,他便要下拉斯蒂涅的背心,嗅来嗅去,为能闻到女儿的气味而欣喜若狂。父亲做到这一步,已经是病态到丑陋的地步了。可以说,高老头的一生一直沉湎在爱女儿的梦幻中,而且不知道金钱与亲情是两回事,他不
9
知道他一直扮演的是金钱的“父亲”,而不是真正亲情的父亲,他的女儿与他的来往只是与金钱的来往,而不是与父亲的来往,最后“他像被榨干了的柠檬”,“那些女儿把剩下的皮扔在街上”。直到临死前,高老头才算醒悟过来,知道“她们不会来的,我早知道了”。“倘若我有钱,倘若我留着家私,没有把财产给她们,她们会来,会用她们的亲吻来舐我的脸!??现在可什么都没有。钱能买到一切,买到女儿。”这是高老头的悲剧,也是金钱功利社会中人的情感悲剧。
21.论述《欧也妮·葛朗台》的思想内容及人物形象。
《欧也妮·葛朗台》是巴尔扎克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真实地反映了法国大革命后的资产阶级暴发户的发家史,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的金钱关系,小说的中心人物葛朗台老头是在革命的动乱年头大捞一把发了横财的资产者,大革命前,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箍桶匠。共和政府时期,教会势力垮台,在政府标卖教会产业时,他向负责标卖的官吏行贿,因此贱价买到了当地最好的葡萄园,外加一座修道院和田地。他投革命之机,摇身一变,成了共和党人,还当了一段区长,他利用职权,买了更多的产业,不断积累财富,成了当地的首富。后来,王朝复辟,政权更迭使其又一次获得发财机会。他通过造谣欺骗,控制市场、哄抬物价等卑鄙手段,挤垮别的商人,使自己的财富不断增加,葛朗台发家的历史表现了资产阶级暴发户利用不正当手段积累财富的真相。在这样一种过程中,葛朗台越来越没有是非道德之心,事实就是价值观,一切信仰都是金钱利益关系为基础。拿破仑、波旁王朝对他都只不过是黄金秤上的一个砝码,搞政治投机,正是为了经济掠夺。这种观念与行为方式逐渐侵蚀了葛朗台的人性,使他只剩下贪婪、狡狯、阴狠和吝啬,这种品质不仅表现在生意场上,而且表现在家庭关系中, 葛朗台对妻子、女儿、侄子已无人性感情,一切以金钱为原则。因为妻子名下拥有一笔财产,葛朗台在她重病时,害怕她死去,不是 因为留恋妻子,而是“因为她一死就得办遗产登记,而这就要了他的命”,是怕女儿继承遗产。当胁迫女儿放弃财产继承权后,就说“孩子,你给我生路,我有了命啦,??这才叫做公平交易。人生就 是一件交易”。而且,积钱已成为葛朗台的一种嗜好,他是一个百万富翁,却住在一所阴森破败的老房子里,楼梯被虫蛀坏了,上下楼 都有摔跤的危险,也不舍得修理,他的惟一享受就是夜半更深时,潜 到自己储藏金子的小屋,面对金子眼睛闪闪发光,精神抖擞,像吸 足了大烟土。临死前最后一个动作,是看到神父手拿的十字架上的 镀金,便跃身想抓住十字架,一下子咽了气。因此,葛朗台的名字 已变成贪婪和吝啬的象征。
在小说中出现的其他人物,如侄子查理,在自己贫穷潦倒时,与 欧也妮海誓山盟,欧也妮倾囊相助;到在海外发了财回来,欧也妮在他心中和脑中已毫无地位,她只是生意上借给她六千法郎的一个债主,而且很快与一个侯爵小姐结婚。还有后来围绕得到一大笔遗 产的欧也妮的求婚者,那个最后与他结婚的人,听到欧也妮的条件 是保持有名无实的夫妻关系,立即跪下谢恩,因为夫妻之名可以得到共享财产的权利。欧也妮是小说中的正面形象,她善良慷慨,渴望爱情,但在那种人与人冷冰冰的金钱关系中,她只能获得孤独不幸的结局。欧也妮的存在,一方面成为冰冷世界中的一缕暖意,另 一方面也是对物欲社会的一种人性控诉。
22.论述《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在《双城记》中,作家以18世纪法国革命前后的英法两国为 背景,展现当时法国、英国复杂的社会关系,借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经验向英国统治者敲警钟,表达他对英国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忧虑。狄更斯站在人道主义立场,反对一切形式的压迫:一方面他愤怒抨击封建贵族对农民的迫害,详细描写了厄弗里蒙德侯爵毫无人性的骄奢淫逸、为非作歹以此揭示法国大革命的必然性和正义性;另一方面,他也同样不赞成法国大革命中不人道的因素,他把革命写成一种报复行动,一大群杀气腾腾的人在磨刀石上磨刀霍霍,断头台日夜运转,许多恐怖场面让人毛骨悚然。得伐石太太是恐怖复仇者的代表,由于她的苦大仇深,因此在大革命中成为毫无理性、冷酷无 情的复仇狂,不但要求杀死仇人,而且要株连九族。狄更斯认为暴力革命是一场可怕的灾难和浩劫,他以此警告英国统治阶级,幻想用仁爱、宽恕、和解来代替阶级对抗,用爱消灭恨,以基督教的仁 爱精神来解决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小说中的梅尼特医生、代尔那这两个人物,则是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形象代表。梅尼特医生本是受害者,因为揭露贵族罪行的一封信,被关进巴士底狱18年,但他依然主张仁爱;代尔那以他无辜者人性的光辉,在冷硬的复仇
10
者中显示爱的关怀。正因为这两者在不幸中所显现出来的人性,感动了早已麻木堕落的卡尔登,使后者最终走上舍己救人的利他主义道路。狄更斯用人道主义思想,观照最为尖锐的阶级压迫和斗争,照射两方面对立人物的种种行为细节和心理过程,表达了他的社会理想。 5、从《双城记》看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
《双城记》(1859)是狄更斯的代表作。作品以法国大革命的历史题材来影射英国现实,其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小说形象地揭示了法国大革命的必然性和正义性,表现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但是,作者也反对暴力革命,极力描写群众力量的疯狂性和盲目性。这体现了作者对法国大革命和革命者的矛盾态度。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作者认为应当用仁爱宽恕、利他主义、自我牺牲的精神来消除仇恨,进而拯救整个社会。小说中的梅尼特、代尔那、卡尔登等人物形象即体现了作者的这一主张。梅尼特是小说的中心人物。狄更斯以他的不幸遭遇向封建统治阶级提出了控诉,又以他的仁慈博爱来调和社会矛盾。他是狄更斯笔下理想的人道主义典型。代尔那是狄更斯理想的具有仁爱精神和民主思想的青年贵族形象。作者通过这个人物给统治者树立榜样,要他们象代尔那那样放弃剥削,进行道德修养,从而缓和阶级矛盾,防止阶级斗争。卡尔登这个人物带有浪漫主义幻想色彩,是人道主义精神极致——利他主义的化身。作者用卡尔登的自我牺牲的“博爱”精神与革命的“恐怖”行为相对照,用卡尔登的“仁慈”和革命群众的“残酷”相对照,进一步宣扬了以德报怨的人类博爱思想。《双城记》正是通过描写代尔那那样的仁慈博爱、自动放弃财产和特权的贵族;梅尼特那样宽恕、对仇敌也不报复的平民;卡尔登那样的利他主义、为了别人的幸福不惜牺牲自己性命的青年,来宣扬用人道主义救世的主张,这些主张体现了狄更斯的温和的人道主义特色。
23.分析《死魂灵》中乞乞科夫和五个地主的形象特点。
在《死魂灵》中,果戈理刻画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中心人物乞乞科夫是俄国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他从小接受的家教是“有钱能使鬼推磨”,“最要紧的是博得你的上司和老师的欢心”等。乞乞科夫遵循这些原则,从学校到社会,一路惟利是图,形成了他品格低下、狡诈无耻的性格特点。为了升迁,他可以与科长嫁不出去的女儿订婚以博上司欢心,而等任职书一到手,便立即翻脸不认人,撕毁婚约。购买死魂灵,买空卖空,钻地主和政府的空子,显示了他投机钻营的特点。果戈理的嘲讽的态度,暴露了乞乞科夫这个资产阶级投机家的丑行。
玛尼罗夫是乞乞科夫走访的第一个地主。他的特点是精神空虚,性格懒惰、智力贫乏而又故装优雅。他整天沉思冥想,常常挂着一脸空洞的微笑,对任何事情毫无主见,把庄园里的经济事务看做俗务,因此农庄一片荒凉,由于极度无知,对乞乞科夫购买死魂灵的投机活动,根本没有能力理解,因此拱手相送,还表现出夸张的礼貌。这种没有个性的形象,是农奴主寄生生活的产物。
乞乞科夫走访的第二个人物是女地主科罗皤契加。这是一个愚蠢、顽固、贪财的地主婆。闭塞落后的乡村生活使她封闭、保守、粗鄙、迷信。她省吃俭用,一心只想多多聚集财富,固守着死水一潭的生活方式决不改变。遇到乞乞科夫购买死魂灵,她又高兴又担心,一方面能不必为死魂灵纳税,一方面又担心自己吃亏,因为她也弄 不懂死魂灵居然能够买卖。这是一个穷乡僻壤小地主的典型。
诺兹德辽夫是一个典型的无赖。他花天酒地,挥霍无度,粗暴放荡,蛮横无礼。他喜欢到处闲逛,管闲事闯乱子,无事生非;还是一个无心的赌徒,喜怒哀乐变化无常,一会儿可以是好朋友,一会儿便可以打架翻脸。他还经常吹牛撒谎,不着边际。连奸猾的乞乞科夫遇到他,也避之惟恐不及。这是一个寡廉鲜耻的无赖。
梭巴开维支外形粗笨,作家特意描写他走路、吃饭的粗野与粗 俗,揭示他没有任何高尚的精神需要,没有理想和热情的一面。但他在压榨剥削农奴方面,在贪求财富方面却很狡猾、精明。、他一眼就看出了乞乞科夫购买死魂灵的投机伎俩,便漫天要价以死充活,不住地称赞那些早已死去的人的名字如何有手艺、能干活,索取高价。这是一个既粗俗又精明的地主形象。
虽后一个地主是泼留希金,也是《死魂灵》中最不像样的一个,他萎琐、贪婪、吝啬到病态地步。他惟一的人生欲望就是聚敛财富,而聚财的方式包括偷、捡、贮存等手段。作家描写只要泼留希金走过
11
的路,就不用打扫,因为他会将一切捡拾到他的仓库中去,他不但对女儿、农奴吝啬,对自己也像乞丐一般,舍不得吃穿,以致穿着不伦不类,不男不女,用果戈理的话说:“一个人居然会堕落到这样卑微、悭吝丑恶的地步。”占有财产的欲望使人丧失了人性,堕落成一堆废物。这些地主形象显示出整个农奴制的腐朽似及必将坍塌的前景。
24.论述《罪与罚》中拉斯科尔尼科夫的艺术形象。
拉斯科尔尼科夫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代表作《罪与罚》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贫穷的大学生,靠母亲和妹妹打工支持他上学。由于困顿难支,妹妹决定嫁给富有的中年地主以换取物质支援。这件 事把拉斯科尔尼科夫推到一个道德的十字路口:如果继续上学,就是牺牲亲人的幸福;如果不上学,也对不起家人对他的期望。他陷入痛苦的思考,认识到在这个世界上,人分为两种:一种人是平凡 的,只能逆来顺受,循规蹈矩;一种人是非凡的,是天才和伟人,他‘们可以采取任何行动改变现实,包括杀掉许多人,他想试验一下自己是哪种人,便在一种冲动中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但他却被犯罪感所折磨,陷入极度痛苦,法律、道德、良知从各个方面压迫着他,撕扯着他,将他推向疯狂的边缘。小说中另一个形象索尼雅,是一切苦难的象征,是美德和自我牺牲的化身,她心灵纯洁、善良,信仰上帝,在痛苦面前坦然、平静。索尼斯的方式感动了拉斯科尔尼科夫,他在巨大痛苦中接受了索尼雅的劝告,投案自首,用肉体,的痛苦换取心灵的平静。·最后,他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在索尼雅的人性光辉指弓I下,皈依了宗教。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一个纯洁、善良的优秀青年,他善于思考,探索人生道理,对社会认识深刻;又感受细微,内心敏感脆弱,总是处于紧张、痛苦、孤独的精神疲惫之中,不断对自己的灵魂进行拷问。这个人物形象使《罪与罚》的主题走向深入,进人人类的灵魂深处。这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主要特点。
25.以《卡拉玛佐夫兄弟》为例,论述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复调”思想特征。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以思想深邃复杂著称,他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几乎都有一套一套的思想观念,他们不断地思考着,用自己的行为实践着,然后在互相碰撞中产生矛盾,其中渗透了情感情绪、心理体验等等。因此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几乎就是各种人物心理、思想、感情、感受、体悟的大交汇。作家不注重人物的外形和环境描写,也不注重社会背景的铺垫,只是着力推出每个人物丰厚复杂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态度,使其在矛盾、冲突、沟通或隔膜中共同存在,各具有自己的某种价值点。如《卡拉玛佐夫兄弟》中的一家人,弟兄三人,老二伊凡和老三阿辽沙很突出地代表着两种思想价值系统。伊凡不信上帝,因为他看到过太多的人间不平与丑恶,认为如果上帝允许这种丑恶存在,那么上帝的公义与仁慈又在哪里。他举一个将军枪杀儿童的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说如果进入天堂需要购买如此昂贵的入场券,他宁愿下地狱。但是如果没有上帝,就说明“什么都是可以的”,那么人间的一场场恶事就可以畅通无阻了。这使他陷于矛盾。其没有信仰的理论,曾经影响到老卡拉玛佐夫的私生子斯麦尔佳科夫,·斯麦尔佳科夫即认为“一切都是可以的”,便杀了老卡拉玛佐夫。面对这个事实,伊凡感到分裂般地痛苦之中。而且他挖掘自己的灵魂,也感到存在着极端的个人主义利益欲望,如盼望父亲死掉,自己既可早日分到家产,又可得到他所爱 的卡捷琳娜,因此在法庭上他认为父亲是自己杀死的。伊凡是作家 思想心理中存在着许多矛盾、许多痛苦的最好人物载体。阿辽沙则是信仰的代表,他既纯洁善良,谦恭温和,又怀着济世之心,简直 就是基督的化身。他希望用宗教的博爱之心消除痛苦,给人慰藉。但即使他这样有坚定信仰的人,面对将军枪杀孩子的例子,也认为应该枪毙将军,而不是以上帝的方式宽恕他,那么这就是现实反抗的价值系统了。而且这个人物塑造的苍白、甜腻、无力度,面对伊凡那样强大的思想系统,很难构成对抗。老大德米特里则介于二者之间,在现世人性与宗教中徘徊,最后也处于一种极度的精神痛苦之中。面对这三个人物,作家处在矛盾之中。从总体上可以感到作家倾向于宗教,最后他安排德米特里与伊凡皆在阿辽沙的基督怀抱中得到抚慰,使分裂的心灵趋于安宁;但他又让伊凡振振有词地大篇大篇演讲,且无人能够反驳,并且阿辽沙的形象也苍白无力,显然宗教情怀并没有在作家精神中内化到一定程度,足以达到艺术创造 的强度。因此。,整个《卡拉玛佐夫兄弟》即体现了这种思想价值的对立。这种对立系统也在其他作品中存在着,如《罪与罚》中的拉斯科尔尼科夫与索尼雅,《白痴》中的梅希金与娜斯泰谢等等,一方面表明了作家在现世反抗与宗教博爱的两种价值系统中的矛盾徘徊,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