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克鲁 外国文学史 下学期选择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下载本文

的行列。他在法庭上的一段慷慨陈词就是一个平民青年对黑暗社会的强烈控诉。于连最后拒绝上诉,拒绝忏悔,以示最后的反抗。于连的悲剧概括了王政复辟时期一代青年的苦闷与追求,反抗与妥协,探索与失败,具有极大的典型意义。

3.于连形象

一、双重的、矛盾的性格。于连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两重性元素主要有:反抗与妥协、自尊与自卑、雄心与野心、虚伪与正直等。这种双重性构成了于连思想性格的矛盾性和复杂性。他的自尊与自卑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在德·雷纳尔市长家里;正直与虚伪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在神学院中;雄心与野心、反抗与妥协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在德·拉莫尔侯爵府中。 (一)自尊与自卑。于连是由一位粗暴且憎恶他的父亲培养长大的,从小就缺少父爱,使于连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人的内心越是脆弱,其防御机制就越强。于连高傲、敏感,时刻不忘维护自己的尊严,实际上这是一种防御机制,一种对内心自卑感的补偿。他宁愿在家挨饿,挨打,也不愿到贵族家当奴仆;他关心和谁同桌吃饭胜于关心薪金的多寡。他最初对德·雷纳尔夫人示爱并非真心,而是为了维持自尊这一“职责”。自尊使他要求得到真正的爱,自卑又使他得到了这种爱也不敢相信。于连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可是当不能满足这种需要时就会导致自卑感,而这种自卑又激起了他强烈的自尊。 (二)反抗和妥协。于连极端不满自己现实的处境,热烈追求个人的自由、平等。他狂热地崇拜拿破仑,想凭自己的才干,成为拿破仑式的英雄。他身上强烈地表现出平民的反抗意识。于连的两次恋爱就是对封建门阀制度的有力冲击。但是当他看到主教的丰厚收入,便想要当教士,于是背诵《圣经》,到神学院去,忍气吞声地想适应那里的生活。他看到侯爵能让他改变平民的命运,便甘心为他效劳,不再反抗了。个人野心支配着他的一切行动。直到他发现贵族阶级对平民存在根本的敌视后,才恢复了反抗精神,宁死也不肯妥协。 (三)正直与虚伪。神学院的环境使内心正直的于连变得更加虚伪自私。他明明鄙视憎恨他们的这些行经,却忍气吞声地适应他们;他明明是无神论者却扮演成虔诚的教徒。阴暗的神学院把于连变成了伪君子,同时也刺激了他向上爬的野心。在这里,于连性格中的反抗与妥协、雄心与野心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四)雄心与野心。地位和环境骤变,在都市风气严重腐蚀下,于连的虚荣心恶性膨胀,个人的雄心壮志开始向个人野心逐步转化。他鄙视上层社会的纨绔子弟,却又盼望着进入上流社会,出人头地,扬眉吐气。他十分仇视侯爵巧取豪夺、大发横财的行径,但当领悟到侯爵有意识把自己栽培成“一个上流社会的人”时,却又甘心为侯爵效力。于连变成了一个封建贵族阶级的忠实奴仆。 二、善良正直的本性。作为一个平民出生的人,他的灵魂深处始终没有泯灭那善良的天性。他和儿时的伙伴保持着深厚的友谊,这种友谊只能发自善良的心灵。面对贫苦人的悲惨场景,竟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怜悯的眼泪。曾从自己的积蓄中拿出五百法朗寄回家乡,请西朗神父帮助分给与他以前一样贫苦的人,并要求不要说出他的名字。司汤达把美与丑放在一起描写,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突出美的一面。让主人公经过“恶”的磨难之后,更加坚定了对“真,善,美”的信仰,最终认清了社会的本质。 三、于连命运的悲剧性。这是于连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于连最终没有实现先前的梦想,反而被送上了断头台。贵族阶级等级制度的森严和门阀观念的僵死决不允许于连这样一个平民出身的青年跻身于上流社会的行列。下层青年,无论才华多么出众,其向上爬的野心决不会得逞,等待他们的只有毁灭。于连这一典型形象的反抗-妥协-反抗的生活道路,揭示了复辟时期平民阶级与贵族阶级的严重对立,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自由、平等的渴望、对封建制度的不满。

18.论述《红与黑》的艺术特色。

《红与黑》是斯丹达尔的代表作,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开山 之作,在艺术上有很高成就。主要表现在下面几方面:第一,小说 通过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反映了时代的本质特征。作家选取了3个典型环境:先是惟利是图的维立叶尔城,平庸下流的官员 哇列诺有一段妙言,他对商人说:“给我两个你们中间最笨的。”对律师说:“给我两个最无知识的。”对医生说:“指出两个欺诈的庸医”。然后挥挥手,“让我们一块儿统治吧]”然后是阴森可怖的贝尚松神学院,表面是上帝的场所,实际上尔虞我诈,同样的

5

争名夺利。 最后是政治中心巴黎,弥漫着政治阴谋腐败以及森严的等级关系,对 下层平民的警惕与敌意,这三种环境由下至上,从外省到京城,构 成了复辟时期法国社会生活的基本面貌。这就是主人公于连要面对的社会现实。这样的典型环境为于连的行为方式提供了合理的依据。同时也为他的悲剧性结局铺垫了基础。于连从本质上与这个社会本 是格格不人的,但他清楚地知道现在已不是拿破仑时代,只能以虚伪换取信任,以玩弄手腕获得地位,以绝顶的聪明才智“跟整个社 会作战”。于连个人奋斗的悲剧过程,既揭示了法国大革命留下的深厚影响、复辟时期贵族与教会的腐败统治,又说明了平民青年在专制特权社会中失败的必然性。第二,出色的心理描写,斯丹达尔自称是“人类心灵的观察家”,《红与黑》中,他几乎对所有人物的心理都有细致的分析。特别对于连在各种情境下的感受,内心斗争,爱 与恨、勇敢与怯懦、骄傲与自卑、狂热与颓废、欢乐与痛苦等心理活动,都分析的细致人微。例如,在德·瑞那市长家的花园里,他已感到市长夫人对他的好感,但由于对等级关系的极度戒备,他误以为是市长夫人对他的戏弄,但他又不能退却,认为去征服对方才是自己的责任。于是暗地订下计划,要在几点钟握住夫人的手。在这之前,一直是他紧张、激烈、矛盾的思考,做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这无疑给于连的行动提供了充足的理由,并突出了他的高傲、自卫、进攻性的性格。还有于连在高山上看着雄鹰在天空飞翔,心潮起伏,感慨人类的渺小、无能,表现了于连的精神世界,使他的进击和失败都具备了丰厚的内涵,增加了人物的力度和分量。第三,《红与黑》情节紧凑,结构严谨,故事单线发展,线索分明,以于连的个人奋斗史为“经”,以他与市长夫人、侯爵小姐的恋爱生活为“纬”,辅之以三个典型环境,前后衔接自然顺畅,条理清晰,形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2、试析《红与黑》的艺术特点

《红与黑》是斯丹达尔的代表作。作品通过主人公于连·索黑尔短暂的一生,艺术地再现了法国十九世纪最初三十年的社会风貌,突出地描写了波旁王朝时期复辟与反复辟的尖锐斗争。《红与黑》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首先,斯丹达尔善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材料,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在《红与黑》中,作者通过于连生活的不同阶段具体描写了三个典型环境:唯利是图的维立叶尔城,森严恐怖的神学院,阴险伪善的巴黎。这些环境对于连性格的发展和变化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其次,《红与黑》表现出高超的心理分析技巧。斯丹达尔被称为“人类心灵的观察家”,他擅长用细腻生动的文笔来描写人类心理极其微妙的变化,来展示人物形象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在作品中,他对于主人公于连在不同环境中的感受、关键时刻的内心斗争、爱与恨、骄傲与自卑等心理活动,都刻画得十分具体真实。此外,《红与黑》结构完整严密。作品以于连的个人奋斗史选择了三个典型环境,从维立叶尔城到贝尚松省神学院,再到巴黎的贵族社会。三个典型环境的转换衔接自然顺畅,它们由偏僻外省到首都巴黎,由小到大,由低到高,逐步深入,脉络清晰。这种逐层升高、阶梯式的结构和于连的奋斗进程构成有机的联系。

《高老头》的思想内容

《高老头》通过上面四个人物的经历,反映了王朝复辟时期贵族阶级逐渐衰亡的趋势,揭露和批判金钱罪恶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首先,小说反映了贵族阶级的衰落和资产阶级的兴起。《高老头》故事发生在1819到1820年王朝复辟时期,贵族阶级重新掌握政权,资产阶级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竭力攀附贵族,像小说里面的银行家纽沁根也当上了男爵,参加了保皇党。拉斯蒂涅所以能踏进上层社会,靠的是鲍赛昂夫人地位的力量。但是贵族尽管显赫一时,终究败在金钱之下。鲍赛昂夫人的隐退和拉斯蒂涅的资产阶级化,就反映出贵族衰亡的两条道路。在鲍赛昂夫人满腹怨恨退出历史舞台的同时,纽沁根太太兴高采烈地登上了历史舞台。她在舞会上大出风头,为自己的成功好不得意。这两个阶级的代表人物,一退一进,一沉一浮,对比很鲜明。巴尔扎克不仅再现了这种历史现象,而且进一步探索其中的原因。在贵族方面,鲍赛昂子爵只讲究吃喝,雷斯多夫人的情人脱拉依是个赌棍,借下十万法郎的赌债。雷斯多夫人为了替他还债,不得不向高布赛克借高利贷,偷偷把丈夫家传的钻石拿去作抵押品。贵族阶级的这种寄生性、腐朽性就注定了他们必然要衰亡的命运。而资产阶级野心勃勃,不择手段地积累资本。伏脱冷是赤

6

裸裸地掠夺,谋财害命。他所做的,正是银行家泰伊番过去所做的。高布赛克放高利贷,纽沁根卑鄙地霸占妻子的财产,买空卖空。巴尔扎克虽然同情贵族,但他作为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真实地反映出贵族阶级的衰亡和资历产阶级的兴起。其次,小说揭露金钱的罪恶和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是对新兴生产关系的否定。巴尔扎克赞美高老头的父爱,主观上确实是反映了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立场。他认为只有人人都有了善良的亲子之情、儿女之情等普遍人性,家庭关系才能维持,人类社会才能存在发展下去。高老头父爱之所以失败,主要有两点原因。第一,高老头的父爱并不是单纯的,而是复杂性的。它是交织着封建宗法观念和资产阶级的金钱法则的父爱,因而具有自我抹杀性,正如高老头自己所说:“一切都是我的错,是我纵容她们把我踩在脚下的。”第二,高老头父爱的失败,是封建宗法思想被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道德原则所战胜的历史悲剧的一个缩影。

(三)《高老头》的艺术特点

《高老头》在艺术上体现出巴尔扎克现实主义风格的成熟,是《风俗研究》中的重要作品。首先,作者善于描写典型环境。巴尔扎克是最早认识到环境描写重要意义的作家之一。他认为一处环境,甚至一个家具,都可以从中反映出时代的面貌。正如一块化石可以反映出一部生物史一样。所以他十分注意描写地区的外貌、街道、房屋、家具、陈设、衣服等等。通过对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出时代的风貌。另外,他也看到生活环境对人物性格形成的作用,他的环境多为塑造人物形象而紧密结合的。这也是巴尔扎克现实主义的特征之一。巴尔扎克的小说经常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有一大段环境描写,从环境引出人物,再进入情节,这就是巴尔扎克小说的三段式。这种环境描写可以增加小说的真实感。《高老头》就是先描写伏盖公寓,然后再引出人物。它的环境描写,在《人间喜剧》中具有代表性。《高老头》中着力描写了两个环境:一个是伏盖公寓. 它的一切都暗淡无光,人们一想到这个地方,就会不快活。小说从街道写到室内陈设,无一不是破旧的。公寓里的家具古旧、龟裂、腐烂、残缺,个别房间还有一股闭塞的、霉烂的、酸腐的气味,叫人发冷。这就是19世纪20年代初巴黎下流社会的宿影。另外一个环境是名门贵族和新贵族所代表的上流社会——鲍赛昂夫人的府邸。院子里停着豪华的轿车,门丁也穿着金镶边的大红礼服。楼梯是金漆栏杆,铺着大红地毯,两边布满鲜花。客厅只有灰和粉红两种颜色,陈设精美,又没有一点虚浮气。拉斯蒂涅来往于这两个环境之间,强烈的对比更刺激了他向上爬的野心。两个环境中的人,不同的表现都反映出金钱的重要性。拉斯蒂涅的两个引路人——上流社会的鲍赛昂夫人和下流社会的伏脱冷,都教他奉行利己主义道德原则,不择手段地去弄取金钱。他就在这样的环境中上了人生哲学的三课,最后完成了野心家性格发展的全过程。其次,是典型化的人物形象。巴尔扎克规定自己的任务是写19世纪法国的风俗史。他认为只有塑造出典型的人物形象,才能完成反映时代的任务。要反映时代,就必须描写这个时代的主要人物,尤其是各种贵族和资产阶级形象。巴尔扎克对典型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典型是类的样本,是某类人物最鲜明的性格特征。所以他笔下的人物都有鲜明的个性。巴尔扎克把人的欲望写成性格特征,他通常用夸张的手法来突出这类人物的某种情欲,让人物在这种情欲的支配下行动。比如,他写葛朗台对金钱的占有欲,邦斯舅舅的古董癖,《贝姨》中于洛男爵的好色等等。在《高老头》中,他竭力描写拉斯蒂涅不顾一切向上爬的欲望,用夸张的手法来渲染高老头的父爱,突出他的父爱。巴尔扎克笔下的人物是社会人,他注意从横纵两个方面来刻画人物。纵的方面,他写人物性格形成的过程;横的方面,他写人物性格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社会关系中各方面的表现,使人物形象丰满,有主体感。他对拉斯蒂涅就是这样去刻画的。另外,他还善于通过肖像、语言和细节描写去刻画人物,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身份和性格特征。书中描写伏脱冷的外貌:“四十上下,鬓角染色”、“人家看到他那种人都会喊一声好家伙!”他“肩头很宽,胸部很发达,肌肉暴突,方方的手非常厚实,手指中节生着一簇簇茶红色的浓毛。没有到年纪就打皱的脸似乎是性格冷酷的标记,但是看他软和亲热的态度,又不像是冷酷的人。”“他尽管外表随和,自有一道深沉而坚决的目光叫人害怕。”这个肖像,就表现出伏脱冷强有力、深沉、冷酷的性格特征,符合他潜逃犯的身份。伏脱冷的语言不论是长篇的议论,还是简短的几句话,都很生动形象,直截了当表现出他丰富的阅历、敏锐的观察力和爽快的个性。小说里面的细节描写很多,如写高老头把饭巾下的面包凑近鼻子去闻,这一细节就流露出他面条商人做生意的老习惯,是典型化的人物形象。第三,严谨的结构。巴尔扎克学习的是莎士比亚的伟大结构。《高老头》

7

中,主要写了两条情节线索。一是写拉斯蒂涅从贵族子弟堕落为资产阶级野心家的过程,一条是高老头的惨剧。这两条线索从拉斯蒂涅去鲍赛昂府邸回到伏盖公寓后就交织在一起。以后,由于高老头病态的父爱,给女儿拉皮条,这一做法就加速了拉斯蒂涅的堕落,同时也加快了他的死亡。另外,小说还写了两条次要的情节线索,就是鲍赛昂夫人的被弃和伏脱冷的被捕。这两条线索主次分明,写法不一。拉斯蒂涅的性格形成史是主线,其他人物的故事,都组织在这条线索中,对拉斯蒂涅野心家性格的形成起着不同的作用。高老头的故事,开始是侧面介绍他的过去,然后再正面写高老头的死,形成全书的高潮。小说层次清楚,逐层展开,戏剧性非常强。

19.分析拉斯蒂涅的艺术形象。 拉斯蒂涅是《高老头》中的主人公,他在小说中等于完成了自己的学习时代。拉斯蒂涅本是外省的破落贵族子弟,头脑清醒,聪 明伶俐,他本想通过勤奋努力,在巴黎取得功名,但是巴黎上流社会的繁华对他诱惑太大,“刚学会欣赏,跟着就眼红了”。如何能够 跻身其中,他上了三堂课:第一堂课是的赛昂夫人,给他打开一张巴黎名利场上的角逐图,告诉他“你越没心肝,就越高升得快。你毫不留情地打击人家,人家就怕你,只能把男男女女当驿马,把它们骑得筋疲力尽,到了站上丢下来,这样你就能到达欲望的最高 峰”。还教给他具体的手段,从理论到实践导引他走上冷酷的自利之 路;第二堂课是伏脱冷,采取和鲍赛昂夫人同样的方式,也是既有理论也有实践,只是更加残忍,还斩钉截铁地对他说:“世界一向就是这样,道德家永远改变不了他。”无论理论还是实践,对心存良知、颇有几分正义感的拉斯蒂涅来说,都有些困难,翻翻家谱寻找靠可以,向贵妇人俯首帖耳也行,只是做不到赤裸裸地暗算别人。是高老头的悲剧,使他真正理解了那些理论的广泛性和透彻性,作为最后一堂课,他终于完成了自己的“教育”,埋葬了高老头也“埋葬于年轻人的最后一滴眼泪”;毅然宣布进击的开始。从此,拉斯蒂涅走进上流社会,不择手段获取财富和权势,实现了自己的欲望,由涉世不深变成腐化堕落的野心家。

3、试析《高老头》中拉斯蒂涅形象的意义

拉斯蒂涅是一个从破落贵族子弟转变为资产阶级野心家的典型。拉斯蒂涅这个人物性格的转变,是通过“三课”而完成的。他的远房表姐鲍赛昂夫人给他上了第一课。接着,逃犯伏脱冷给他上了“社会教育”的第二课。高老头之死,使拉斯蒂涅完成了他的“社会教育”。《高老头》通过拉斯蒂涅等几个主要人物的命运,展现了《人间喜剧》的中心图画。

拉斯蒂涅,拉斯蒂涅是《高老头》中刻画得最成功的典黎寻出路的无数青年中的一个,而且是他们当中取得成功的少数幸运儿的代表。他的全部经历、心理状态和性格发展都反映了时代和社会的特征,反映了一个以金钱为主宰的充满竞争角逐的社会的种种必然现象。拉斯蒂涅并无非凡的才具,却有足够的机灵。他一旦窥见社会的真相,懂得了致富的秘密,一旦抛弃了妨碍一个人走上“成功”之路的天真、正直和良心,就能够在这个社会中畅行无阻。后来此人果然飞黄腾达,有钱有势,成为国务秘书,当了部长。不过,这部小说里,他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青年,他怀着兴家立业、光耀门庭的雄心,从外省来到巴黎。由于贫穷他不得不住在破旧、寒酸的伏盖公寓,凭着出身又可以出入于金碧辉煌雨贵族府邸。一边是锱铢必较的贪婪、吝啬;一边是风雅阔绰的奢侈享乐。两个社会的对比太鲜明了,初出茅庐的青年不可能不受到强烈的刺激。他正象伏脱冷所形容的那样,“嘴里吃着伏盖妈妈的起码饭菜,心里爱着圣日耳曼区的山珍海味,睡的是破床,想的是高堂大厦”。最初他还想用功,靠学问谋求财富;偏偏面前摆着一个脓包波阿雷:明白告诉他,循规蹈矩只能落个什么样的下场。年轻人当时涉世不深,良心尚未泯灭,看见巴黎社会骇人听闻的罪恶,难免感到恐怖和恶心,第一次从母亲和妹子那里搜括积蓄时,还有点心惊肉跳、神魂不定。随着他一步步深入到社会的脏腑,日益认清了社会的真相,他的是非善恶之心便渐渐淡薄,自私的欲望则愈来愈强烈了,最后终于抱定不择手段向上爬的决心,投入了巴黎社会的残酷格斗。型。他是当时纷纷从外省涌入巴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