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认识、真理、价值 下载本文

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之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但是,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决不意味着认识无足轻重。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

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着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理论的指导作用愈益明显,它往往走在实践的前面,指导着实践活

进程。在社会历史运动中,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为显著。当然,理论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的作用则恰恰相反。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这个问题是讲人的认识又是怎样进一步发展的,发展的规律是什么?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

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

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1.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

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感觉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对事物的表面的个别的属性和特性的反映。例如,视觉所反映的是事物

色;听觉所反映的是事物的声音;嗅觉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气味。味觉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滋味;触

反映的是事物的软硬、冷热,等等。

知觉是比感觉高一级的感性认识形式。它是感觉的集合。人们在取得各种感觉的基础上,再把它

合在一起,形成反映该事物各方面特性的整体的感性形象,这就是知觉。例如,我们和一个陌生

次接触,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的分析综合,对他的音容笑貌,外部特征形成一个综合的

,这个综合的反映就是知觉。

表象即印象,它是比知觉又高一级的感性认识形式。表象是大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是

作用于感官的那些客观对象的形象的再现。这里要注意的是,表象的存在是不以客观对象直接作

感觉器官为条件的,即使某种知觉已经消失了多年,也依然可以在头脑中把把它再现出来。例如

故人的回忆,所谓“旧景重现”,就是说的这个意思。表象又分两类:一类是再现某种个别具体

象,如张三,李四,自己的老人等等;另一类是以许多表面上相同的物质为基础,再现的是某一

物的形象,如画家笔下的马、驴、虾等。为什么要讲这两类?因为要说明一个问题,即表象和知

比,已经有了概括性了,它比感觉和知觉具有更大的普遍性,更接近于理性认识,为发展到理性

创造了条件。不过,它终究还是事物的外部形象的反映,还不是理性认识。

总之,从感觉、知觉到表象,是由个别特性到完整形象,由当时感知到印象的直接保留和事后回

认识过程,这里已经含着认识由部分到全体,由直接到间接的趋势。但是,整个说来,感性认识

是列宁所说的“生动的直观”。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它的突出的特点。就是说,它是

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部联系为内容。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的

的认识,用我们通常的话来说,就是还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是知其然还不知其所以然”,

,感性认识虽然是生动的,形象的,但是还不深刻,这也就是说它的局限性所在。因而也是它必

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原因所在。 2.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

、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对于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特性的反映。它表现为一个个的词,比如人民、国家、阶

等,都是概念。概念的产生是认识过程中的质变,表明人的认识已经由感性认识飞跃到了理性

,由低级阶段进入了高级阶段。

判断是比概念高一级的思维形式,它是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的反映,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

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明或断定。判断是由概念组成的,它表现为一个个句子。例如,今天的天气

;张三是四川人等等,这都是判断。

推理是比判断又高一级的思维形式。它是以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合乎逻辑地推出新的判断

维形式。

如:金属是导电的 (已知)

铜是金属 (已知)

………………………………

铜是导电的 (未知)

推理可以使人们由已知进到未知,获得间接的知识。它不仅能反映事物当前已经存在着的内部

,而且能预示事物的发展趋势。所以推理是最能显示出理性认识威力的思维形式。它表现为复

,经常运用的有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推出个别,归纳推理是从个别推出

总而言之,从概念到判断再作推理,是理性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

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表现为一系列的抽象概括,分析和综合,所以这个阶段就是列宁所说

抽象的思维阶段”,它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抽象性、间接性是它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

,因而是深刻的。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

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

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

。所谓感性认识包含着理性认识,是指感性认识要用概念等理性认识的形式来表达,并在理性认

参与下来进行。所谓理性认识包含着感性认识,是指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材料为基础,而且要以

这种具有一定声响或文字的感性形式来表达。否则的话,理性认识就成了令人难以琢磨、难以理

东西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

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

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

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第二,必须经过理

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

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也就是说,必须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

、信念、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起作用的结果。非

因素对于人的认识活动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发挥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例如,美好的心境、

的意志、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念等往往能调动主体的精神力量,去努力实现认识的目标。但是

些非理性因素对认识起着消极作用。应该以正确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和调控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二)从认识到实践

由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从感性认识到达理性认识,虽然实现了第一

跃,但是认识的过程并没有完成。要实现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还必须由理论再回到实践中去。

认识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也是意义更加重大的飞跃。对于这次飞跃,需要把握两个方面的

1、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对于这一点,可以从实践和理论两个角度去理解。

首先,从实践的角度看,实践需要理论。科学理论对实践有重大的指导作用,没有理论指导的

是盲目的实践。只有在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下,才能自觉地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

其次,从理论的角度看,理论也需要实践,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掌握了群众,才会变成巨

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成就来,否则,即使是正确的理论,束之

,并不实行,也只能是毫无意义的、空洞的理论,实际上也就等于没有这个理论。正如工厂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