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名人名言大全 下载本文

书之心,主张布算,想像化裁,意在笔端,未形之相也;书之相,旋折进退,威仪神采,笔随意发,既形之心也。明.项穆《书法雅言》

夫字以神情为精魄,神若不如,则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毛为皮层,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神,心之用也。唐.李世民《指意》,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可绍于古人。南朝.王僧虔《笔意赞》 故之书道玄妙,必资于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机巧必须于心悟,不可以目取也。清.冯武《笔髓》

其有一点一画,意态纵横,偃亚中间,绰有馀裕,结字峻秀,类于生动,幽若深远,焕若神明,以不测为量者,书之妙也。唐.张怀灌《评书药石论》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形,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东汉.蔡邕《九势》

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气立矣。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古人作书,于联络处见章法;于洒落处见意境。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至若磔髦竦骨, 短截长,有似夫忠臣抗直补过匡主之节也;矩则轨转,却密就疏,有似夫孝子承顺慎终思远之心也;耀质含章,或柔或刚,有似夫哲人行藏知进知退之行也。 唐.张怀瓘《书断》

夫心合于气,气合于心;神,心之用也,心必静而已矣。唐.李世民《指意》 成形结字,得形体不如得笔法,得笔法不如得气象。《翰林粹语》

要使笔落纸上,精神能冲其中,气韵目晕于外。似生实熟,圆转流畅,则笔笔有笔,笔笔无痕矣。清.华琳《南宗诀秘》

故有笔法而有生动之情,有墨气而有活泼之致。清.丁皋《写真秘诀》

盖法高于意则用法,意高于法则用意,用意正其神明于法也。清.刘熙载《艺概》 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纸笔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则自然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泽之矍,肥者如贵游之子,劲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贤士。南宋.姜夔《续书谱》

夫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知,则字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毛为皮肤,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唐.李世民《笔法诀》 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翰林粹语》

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机者,传奇之精神;趣奇,传奇之风致。少此二物,则如泥人土马,有生形而无升气。李渔《闲情偶记》

所谓神品,于吾神所著故也。 明.懂其昌《画禅随笔》 学术通 于学仙,钟神最上,钟气此之,钟形又此之。

书贵入神,而神有我神他身之别。入他身者,我化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清.刘熙栽《艺概》

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 宋.沈括《梦溪笔谈》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庄子》

然智者无涯,法不固定,且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工用者居下。唐.张怀灌《书艺》 书之大局,以气为主;字字有骨肉筋血,以气充之,精神乃出。 姚配中

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有发于意者,有发于无意者。发于无意为上,法于意次之,发于笔又次之,发于墨下矣。清.张庚

提要之要,以己之神,取人之神也。清.丁皋《写真密诀》 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清.刘熙栽《艺概》

作字要手熟则气神完实而有余韵,于静中自是一乐事。宋苏轼《东坡题跋》 不求形似,正是潜移造化而于天游;近人只求形似,欲似所以愈离。清.恽寿平《欧香馆画跋》

书要力实而气空,然求空心于其实,未有不透纸而能离纸者也。

书要心思微,魄力大。微者条理与字中,大者磅礴乎字外。清.刘熙栽《艺概》 笔墨一道,用意为上。清.王原矜

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渊深之理,伏于查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非有独闻之听,独见之明,不可议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唐.张怀灌《书艺》 阳气明而华壁立,阴气大而风神生。晋.王羲之《述天台紫真传授笔法》

有笔有墨谓之画,有韵有趣谓之笔墨,潇洒风流遗之韵,尽变穷奇谓之趣。清.恽寿平《 香馆画禅》

笔底深秀,自然有气韵,有书卷气。清.蒋骥《传神秘要》 气有清浊厚薄,格有高低雅俗。清.刘熙载《艺概》

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但亦为他人写照而已。清.刘熙载《艺概》

古人论诗之妙,必曰沉着痛快。惟书亦然,沉着而不痛快,则肥浊而风韵不足;痛快而不沉着,则潦草而法度荡然。明.丰坊《书诀》 笔墨酣畅,意趣超古。清.吴历

仆曰: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得简易之道。欲知其妙,初观莫测,久视弥珍,虽书已缄藏,而心追目极,情犹眷眷者,是为妙矣。唐.张怀灌《文字论》

书法惟风韵难及......。清.左因生《书式》,

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见其志览之即了然。唐.张怀灌《书议》

沉者,下笔不浮,刻入纸中也;萤者,如孤月流天,无云翳也;清者,非谓瘦与寒也;肥者,亦有清气也,在参古贴而得之。《书法三味》

临不测之水,使人神清;登高万仞之山,自然意远。唐.张怀灌《书断》 凡书贵有天趣......。明.孙《书画题跋》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战国《孟子.公孙丑上》

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若妇气,兵气,村气,市气,匠气,腐气,伧气,鲱俳气,江湖气,门客气,酒肉气,疏笋气,皆士气之弃也。清.刘熙载《艺概》

笔墨可知也,天机不可知也;规矩可得也,气韵不可得也。清.恽寿平《 瓯 香馆画跋》 书之心,主张布算,想象化裁,意在笔端,未形之相也。书之相,旋折进退,威仪神采,笔随意发,既形之心也。明.项穆《书法雅言》

凡状物者,得其形,不若得其势;得其势,不若得其韵;得其韵,不若得其性。明.李日华

四、笔墨技法 熟而后巧

书法者,书而有法之谓,故笔落纸上,即入法中,动静皆能含法为上乘。唐.欧阳旬《用笔论》

书之神韵,虽得于心,然法度必讲资学。沈括《梦溪笔谈》 今书之美字钟,王,其功在执笔用笔。元.解缙《春雨杂述》

用笔之法:拓大指,偃中指,敛第一指,拒名指,,令掌心虚如握卵,此大要也。唐.卢携《临池诀》)

执笔之法,实指虚拳。运笔之法,意在笔先。清.冯武《书法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