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诊断习题集 下载本文

可通过血行转移到肝、肺及骨骼等部位。 023 CT诊断出血应考虑的鉴别诊断。

急性出血CT扫描时呈很高密度,主要应与高密度的钙化区别。通过测量高密度区的CT值,两者一般容易区别,急性出血的CT值通常低于100Hu,而钙化的CT值常远远高于100Hu,但较小的钙化和不完全钙化,由于CT值是有部分容积效应存在,CT值也可以低于100Hu,此时,若区别出血或钙化对病变本身的鉴别诊断或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时,应进行MR检查区别。出血在MRT1加权呈高信号,而钙化在T1和T2加权通常都呈低信号。急性期出血在CT平扫时表现为很高密度,其原因是由于血红蛋白密度比脑组织密度高,故一个贫血病人的急性颅内出血可能表现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此时,则需与其他颅内等密度和稍高密度病灶鉴别。红细胞低于10g者仅根据密度改变可能发现不了出血灶的密度改变。 024 简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及影像学表现。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围产期脑组织缺氧及血流灌注低下引起的脑部损害。CT表现主要为脑水肿及颅内出血。颅内出血以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多见,也可出现脑实质出血。脑水肿表现为脑实质散在分布的低密度影。根据低密度分布范围分为轻、中、重度。轻度:脑实质低密度区分布1-2个脑叶,少数病例合并少量脑出血(多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度:低密度区超过2个脑叶,灰白质界限模糊,部分脑沟消失,约1/3病例合并颅内出血;重度:脑实质呈弥漫性低密度改变,灰白质界限消失,脑沟消失,多数并发颅内出血。此时基底节、背侧丘脑密度正常,因而形成“双圈征”。即外圈(脑叶)呈低密度,内圈(基底节、背侧丘脑)呈等密度。

025 何为气管软化症?简述CT表现与鉴别诊断。

气管软化症为气管的异常软弱,可累及气管的部分或全部,甚至可累及主支气管,故又称气管、支气管软化症。表现呼气时气管冠状径缩小。在CT图像上气管软化症表现为气管冠状径狭窄,矢状径正常。一般冠状径小于矢状径的50%即能诊断本病。狭窄气管的内壁光整,气管壁无增厚,也无钙化显示。不同呼吸时态的扫描,如深吸气末或尽力呼气后屏息,气管管腔可有变化。本病主要与刀鞘样气管相鉴别,后者在CT图像上也表现为气管冠状径狭窄,而矢状径正常,但其管壁常可见到弧形状钙化,不同的呼吸时相上管腔的形态无变化。而气管软化症管壁无钙化,并以不同呼吸时相上管腔形态可变化为其特征。故运用呼气相和吸气相时CT观察对两者鉴别极有帮助。 026 简述十二指肠的组织学结构。

十二指肠的组织学结构有下列四层:1.粘膜层

为单层柱状上皮,在绒毛与粘膜肌层之间为固有膜,其内含有大量小肠腺,开口于绒毛间的底部。2.粘膜下层间,与粘膜连结牢固。此层内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并有独特的十二指肠腺(Brunner腺)。这种腺体以球部最多,向下逐渐减少,到十二指肠空肠曲消失。腺体大小为3mm~5mm。3.肌层

外层纤维薄,呈纵行排列,为肠管蠕动作用的基础。4.粘浆层 十二指肠上部与末端有完整浆膜,其余部位浆膜只包覆前壁。

027 十二指肠球部圆形充盈缺损可见于哪些疾病?其X线表现如何?

十二指肠球部之圆形充盈缺损可见于良性肿瘤、布氏腺增生、急性溃疡水肿、假性息肉以及胆石和异物等。X线表现:1.良性肿瘤呈圆形充盈缺损,边缘光滑锐利。肿瘤区粘膜变平,与周围正常粘膜分界清楚。肠壁柔软,有蠕动存在。肿瘤带蒂时可随蠕动或推压而移动。平滑肌瘤有时可见不规则龛影。脂肪瘤的透光度相对较大,在强蠕动或加压时可显示变形。2.布氏腺增生,单发型仅可见球内圆形充盈缺损而无特征性。多发型者降部可同时见到有大小不等的息肉样或卵石样充盈缺损,轮廓清楚,加压时缺损形态不变。3.急性溃疡水肿可见鱼目样溃疡,并常伴有激惹征象。假息肉推压时可变形,且治疗后复查可见形态变化。4.

胆石或异物存在,检查过程中可见其位置变化。 028 叙述结肠双对比片上易导致误诊的伪影。 1.粪便和食物残渣伪影2.肠内气泡伪影

可随体位改变而消失。3.钡剂凝聚及龟裂伪影

似溃疡龛影或粗糙条纹形,不可误认为溃疡、炎症或无名沟。4.粘液流动所致伪影状阴影,体位改变后亦可改变或消失。5.操作时间过长

息肉样或条纹状透亮影。6.乙状结肠、肝、脾曲的弯曲褶叠可形成弧圈样或条索状影,但变换体位后重复检查可改变或消失。 029 简述结肠癌的病理类型。 1.增生型

局部肠壁增厚。2.溃疡型深溃疡,局部肠壁也因肿瘤浸润而形成肿块。3.浸润型

厚。开始发生在粘膜下层,并局限于结肠的一侧壁,以后迅速向粘膜下层发展,引起肠壁增厚,沿肠壁逐渐围绕肠管一周,使肠腔狭窄。有的浸润型癌以粘膜下层浸润为主,粘膜破坏较局限或不明显,粘膜皱襞变平或呈颗粒状,肠壁柔软度消失。4.混合型上述各型的特点,一般晚期癌肿都属混合型。

030 何谓急腹症?简介胃肠道急腹症的常用检查方法。

以急性腹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疾病称为急腹症。胃肠道急腹症的常用检查方法有:1.透视 透视是胃肠道急腹症X线检查最基本的方法,可以进行多体位多角度观察,但不能发现和区别细致的变化。2.腹部平片 腹部平片操作简便,并能发现细小的变化,是诊断胃肠道急腹症较为便利和有效的检查方法之一。 3.钡剂灌肠 若需要确定是否存在结肠梗阻及结肠梗阻的部位和原因,应采用钡剂灌肠检查。4.钡餐检查 可以显示梗阻肠段的形态,以确定其病因。适用于程度较轻的单纯性小肠梗阻和高位小肠梗阻。5.碘油造影 此方法适用于根据平片和临床症状不能确诊的胃、十二指肠穿孔,平片难以区别的反射性肠郁张和机械性肠梗阻,以及难以鉴别的单纯性小肠梗阻和绞窄性小肠梗阻。 031 脑内、外肿瘤的CT鉴别特征。

1、脑的表面由软脑膜、蛛网膜和硬脑膜构成,在CT图像上,位于脑外的肿瘤由于与脑实质间有脑膜相隔,肿瘤界限多清楚、锐利;脑内肿瘤边缘多不清楚。2、脑外肿瘤与颅板接触多呈钝角;而脑内肿瘤多呈锐角。3、脑外较脑内肿瘤易引起骨质改变;脑内肿瘤较少引起颅骨病变。4、肿瘤局部脑池或蛛网膜下腔增宽是脑外肿瘤的重要征像;脑内肿瘤引起局部脑池或蛛网膜下腔狭窄。5、脑外肿瘤使局部脑皮质受压内移、脑内肿瘤脑皮质位置不变。

032 简述肝硬化的病理改变。

病理上肝硬化主要分为小结节性肝硬化、大结节性肝硬化、大小结节混合性肝硬化。小结节性肝硬化肝脏缩小、硬度增加,表面呈现颗粒状或大小不等的结节。细小而均匀的结节见于酒精性和营养性肝硬化,粗细不规则的结节多见于肝炎后肝硬化。大结节性肝硬化是在肝实质大量坏死基础上形成的,表面呈大小不等的结节,最大结节可达5cm以上。典型的大结节性与小结节性肝硬化在病理上容易区别。介于两者之间的为大小结节混合性肝硬化。肝组织损害和结缔组织增生,可破坏门静脉和肝静脉分支、肝窦和中央静脉,以致使肝内血管床减少,门静脉和肝静脉发生异常的吻合和交通,门静脉与肝动脉之间也可以产生异常的沟通,由此可导致门静脉高压。

033 简述肝癌的供血情况及其临床意义。

目前研究已证实肝癌有肝动脉与门静脉的双重供血。大肝癌的瘤体中央部分主要是动脉

供血,不参与生长,且易发生缺血坏死。而瘤体的周边是生长的活跃部位,要求高度营养,往往有双重供血。解剖学上显示肝小叶周围,肝窦之前,末梢动门脉之间有许多交通支。这些交通支可能具有调节血液、平衡压力的功能。其临床意义在于:肝癌的血管并不与肝动脉之间沟通,而是与瘤体末梢的门脉和肝窦相通,由肝动脉灌注的药物是经这些吻合支先到达门静脉后进入肿瘤的。这说明对于肝癌的血供,门静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肝癌的介入治疗仅注意肝动脉的处理而忽视门静脉是不够的,应行动门脉的复合治疗。 034 简述慢性胰腺炎的病理改变及逆行胰腺管造影的主要表现。

慢性胰腺炎的病理改变:早期为胰腺肿大、发硬,呈不规则结节样,胰管内有蛋白质堵塞物并可发生钙化,胰腺管扩张或狭窄闭塞。进一步胰腺组织破坏并代以纤维结缔组织,此后胰腺萎缩甚至变成一纤维束。晚期可有囊性变或假囊肿形成(囊袋与胰管相通)。有时并发胆总管及十二指肠狭窄。逆行胰腺管造影的主要表现:1.主胰管扩张 表现为某一段主胰管的过度充盈和不均匀性扩大。2.胰管侧分支的走向紊乱或增粗 可为局限性或弥漫性。3.主胰管狭窄或阻塞 狭窄常为多发,且伴有扩张,主胰管呈串珠样或不显影。4.胰管结石 显示胰管内充盈缺损,引起阻塞。5.假囊肿或脓肿形成 可见造影剂溢入囊腔或不规则的坏死腔。6.腺泡显影 呈葡萄状,边界模糊。 035 简述肾上腺的解剖及其分泌的激素。

肾上腺位于腹膜后肾上极的内上方,左右各一,左侧者通常呈半月形,右侧者呈锥形或三角形。肾上腺长约4㎝~5㎝,宽约2㎝~3㎝,厚约0.3㎝~0.6㎝,分皮质和髓质两部分。皮质在外侧,较坚实,约占全腺重量90%,自外向内分为球状带、束状带及网状带。髓质在内侧,较松软,占全腺重量10%,主要由嗜铬细胞和交感神经节细胞组成。肾上腺的血液循环极为丰富。肾上腺皮质分泌调节糖类和蛋白质代谢的皮质激素,调节电解质和水代谢的皮质激素及性激素。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小部分去甲肾上腺素。 036 何谓骨龄?有何临床意义?

原始骨化中心和继发骨化中心的出现有一定的时期及规律,骨骺与骨干的愈合时间也各不相同,研究它们的出现和愈合时间同实际年龄的关系称为骨龄。在临床上骨龄可用来推断骨的发育是否正常,并可根据年龄和骨的情况判断骨发育的异常程度。如骨龄与被检查者实际年龄不符,且相差超过一定范围,可提示骨骼的生长发育过程的过速或迟缓,对诊断影响骨骼正常发育的疾病,如内分泌疾病,营养障碍或发育异常等有一定的价值。骨龄迟缓常见于克汀病、库兴氏病、佝偻病,慢性营养不良等。骨龄提前见于肾上腺皮质增生或肿瘤,生殖细胞瘤和血友病等。

037 何谓生长障碍线、骨骺板和骨骺线?

生长障碍线亦称发育障碍线,是在骨端有时可以看到的一条或数条平行的横行致密线,在髌骨则表现为弯曲的线状阴影。在儿童时期,长骨干骺端和骨端的骨化中心之间为软骨所组成,X线投影显示为一较宽的透亮带,称为骨骺板。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骺板逐渐变窄,以致表现为一透亮线,称为骨骺线。最后骺软骨完全骨化与骨干连合,连合处可显示为横行致密线,称为已连接的骨骺线,或骨骺线痕迹。此致密线可在骨干与骨端连合数年后仍能见到,有的甚至可以持续终生。

038 骨坏死后骨质密度增高或减低的原因各有哪些?

骨坏死之后,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密度增高,其原因有如下三点:1.未吸收的死骨板小梁上新骨沉积,使骨小梁增粗而致密度增高。2.死骨被压缩。3.邻近生存骨的密度减低(如继发于废用性骨质疏松等),死骨显示相对密度较高。在少数情况下,死骨也可表现为密度减低,其原因有:1.死骨骨小梁吸收的速度大于新骨沉积的速度,以致死骨密度减低。2.骨坏死之前就有骨质疏松等骨质密度减低的情况。3.骨坏死之后,生存骨重新恢复正常,死骨则仍表现为密度减低。

039 简述骨痂的组织来源及其X线表现? 骨骼虽然具有相同的组织结构,但是由两种不同的组织即膜内成骨和软骨内成骨发生而来。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也同样来自这两种组织。膜内成骨主要来自骨外膜的内层细胞直接分化成骨。其形成的骨痂X线表现为上、下骨折段光滑的骨外膜反应。软骨内成骨位于血肿区和外膜撕裂部位,主要来源于血肿机化,也来自损伤处的肌纤维束间,是肌肉的毛细血管旁细胞增生,先形成软骨,再经过软骨化骨形成骨。软骨内成骨形成的骨痂X线表现为不规则斑点状、团块状、条片状。这些不规则的骨痂外围是钙化带,内为松质骨结构。两种形态的骨痂,完全代表两种不同方式的成骨,在X线片上极易区分。 040 骨关节结核可分哪几个阶段? 骨关节结核的病程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单纯性病变阶段,其病变只限于骨组织者为单纯骨结核,病变限于滑膜者称为单纯滑膜结核。此阶段关节功能完全无损或基本无损,临床症状少,形成脓肿及窦道者亦少见。第二阶段为全关节结核阶段,此时结核已累及全部关节组织,如滑膜、骨、软骨及关节囊等均受侵袭,是单纯性病变继续发展的结果。由单纯病变转为全关节结核约需数月或数年。当全关节结核形成时,多数患者可显出全身及局部症状,且病情急骤变化,病变即使愈合,关节活动功能也要受到一定损害。第三阶段为合并感染阶段,如单纯骨结核,单纯滑膜结核或全关节结核伴窦道形成,而引起继发性化脓感染。此阶段的骨关节结核更不易治愈。

041 何为应力性骨折?简述影像学检查方法。

应力性骨折是由低于造成骨折的单一负荷的应力不断重复造成骨骼的损伤,通常被称为疲劳性骨折或不全骨折。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普通X线、核素骨扫描、CT和MRI,对怀疑存在应力性骨折的患者应首先进行高分辨率的普通X线检查。传统的X线平片是最基本的检查,比较明确的骨折和骨膜反应可以发现,但对早期的应力性骨折缺乏敏感性,发现病变的作用有限。核素骨扫描可以显示应力性骨折的代谢活跃区,它的灵敏性高,但空间分辨率差,无法精确定位。CT可以发现骨量减少,这是骨皮质疲劳骨折损伤的最早的影像表现。显示骨骼的细微结构,但对骨骼水肿和骨骼周围肌肉的损伤无法清晰显示。MRI可以提供关于应力性骨折损伤的功能和形态的最全面信息。MRI是诊断应力性骨折的金标准。 042 简述退行性骨关节病。其主要X线改变有哪些? 退行性骨关节病是关节软骨变性所引起的关节病变。常见于老年人,好发于承重关节和多动关节。临床上往往没有显著症状。大多属年龄增长之自然生理性改变。但不少疾患或病理状态诸如先天畸形、外伤、急性或慢性关节炎、局部贫血、新陈代谢障碍、内分泌疾患,均可促进退行性变化的形成,其中损伤常为发病的重要因素。各种疾病造成关节运动的力量和方式不当,通常是关节退行性变的主要直接来由。其主要X线改变有:1.关节间隙不匀称性狭窄。2.关节面骨硬化和变形。3.唇样骨刺和骨桥形成。4.关节面下假囊肿。5.关节内游离体。6.其他,如关节周围钙化斑片等。 043 简述乳腺癌的病理改变。

乳腺癌的病理改变一般为边界不清的肿块,癌瘤常呈蟹足样浸润伸入周围组织,质较硬。不同类型肿瘤内癌细胞数量、排列紧密程度及间质量的多少不同。瘤体内常可有坏死。这些是形成X线上肿瘤密度的病理基础。肿瘤中常有细小钙化,大多数位于导管内或导管内外,与癌细胞坏死并存,偶见于间质结缔组织内。癌肿邻近组织常有水肿、炎症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有时癌肿区的静脉可增粗。晚期癌肿侵及皮肤或引起皮肤水肿可导致皮肤增厚。癌肿沿导管内或外向乳头方向浸润,以及癌肿内或外的大量纤维组织的收缩,可引起乳头凹陷。

044 简述鼻窦的基本病理改变。

1.窦腔密度增高 可表现为窦腔透亮度减低或软组织增生,为鼻窦最常见的病理改变。